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发展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析介绍

企业发展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析介绍

时间:2022-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企业发展及其特点学习目标①理解企业的特征②明确企业的形成条件③了解企业的主要类型④理解企业生命周期理论⑤了解企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⑥解释组织文化及其形成过程⑦理解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因素⑧了解环境因素管理的基本思路为了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人们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组织。管理学界公认的一个事实是,巴纳德对于“组织及其管理世界”的本质把握能力是首屈一指的。

第二章 企业发展及其特点

学习目标

①理解企业的特征

②明确企业的形成条件

③了解企业的主要类型

④理解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⑤了解企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⑥解释组织文化及其形成过程

⑦理解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因素

⑧了解环境因素管理的基本思路

为了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人们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组织。德鲁克认为,企业是一种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将人们集合起来的经济组织,它是当代社会的代表性机构,代表着社会的经济基础。一个凭借大型企业将其工业资源组织起来的自由企业经济体和一个稳定强大的社会,不仅是相容的,更是互补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24." class="calibre9">[1]。企业是构成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其发展事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地位、民生就业和社会稳定。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需要把握以下要点:理解企业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条件;了解企业的各种类型;理解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了解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探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类环境因素;归纳组织管理的要点。

企业作为协作劳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出现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企业具有鲜明的特征与特定的功能,其形成与发展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一、企业的特征

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经济活动,以产品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经济组织。根据企业的定义,可以发现企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法人性

企业是一个法人组织。企业的法人性,是指其作为一个法律上的主体可以独立地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企业必须依法设立,在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独立从事经营管理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独立核算

(二)经济性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是组织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是通过层级结构与权责分配而组成的一个经济实体。它从事社会商品的生产、流通或服务等经济活动,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作为经济组织,它拥有自己的成员、财产、名称与组织机构,努力实现劳动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有机结合。

(二)营利性

企业是一个营利性组织。企业不同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与公益团体,也区别于非营利性经济单位。企业通过从事一种或多种具体的业务以谋求利润。企业需要以自身的收入补偿各项支出并获得利润,否则就无法得以生存与发展。

(四)社会性

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首先,企业是一个为满足社会需要而存在的组织。企业必须生产和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其存续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前提。其次,企业是一个向社会全面开放的系统。企业的经济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的影响与制约,它的存续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与此同时,它对社会发展、文化繁荣会产生一定影响[2]。第三,企业是一个由社会个体组合而成的利益共同体。企业由拥有不同资源和能力的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通过推动企业发展来实现各自的追求

二、企业的形成

企业作为以营利为基本目的的经济组织,其形成必须满足组织的形成条件。任何一个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一群人;共同目标;群体规范。管理学界公认的一个事实是,巴纳德对于“组织及其管理世界”的本质把握能力是首屈一指的。巴纳德认为,组织的形成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存在能够彼此交流的人;②他们愿意做出贡献;③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因此,组织的形成条件是: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顺畅的沟通。这是组织最初成立时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并存在于所有的这类组织之中。相应地,企业的形成条件也主要包括这三个方面,以下将结合巴纳德的观点进行阐述。[3]

(一)合作的意愿

组织的生命活力,在于组织成员贡献力量的意愿。组织成员做出贡献的意愿是任何组织所不可缺少的。在一定程度上,合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体的自我克制,放弃对个体行动的控制权与个体行动的非个人化,其结果是个人力量的凝聚与结合。

合作的意愿是每个个体对在特定企业中与在其他机会中获得的或预计到的“净满足”或“净不满足”进行比较之后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合作的意愿首先是把根本诱因与所需做出的牺牲进行比较的“净结果”,其次是把特定机会与其他机会所能得到的“净满足”进行比较的结果。

这个结果的衡量则完全是个人的、主观的,因此,组织依存于“个人的动机和满足个人的诱因”。为了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合作,企业领导者要致力于形成一支同心合意、优势互补的团队。

(二)共同的目标

当考虑到团队的合作行动比个体的独立行动可能更为有利时,个体就会形成同别人进行合作的感觉或愿望。但只有确定了合作的目标与目的,合作的意愿才能逐渐形成与持续。因此,要创建一个企业,领导者必须发起,并与有意愿的个体一起确立共同的目标。如果没有共同目标,就无法知道或预测个体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也无法知道个体期望得到什么样的满足。共同目标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隐含在“合作”、“协调”、“组织”这些字眼当中。如果共同目标不能让加入企业的个体所认同或接受,它是不会激发起合作行动的,因此,共同目标得到认同与个体具有合作意愿往往是同时形成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共同目标的实现与个人动机的满足是相辅相成的。加入特定企业的每个人都具有双重人格:组织人格和个人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共同目标对个人而言并没有直接意义,而真正对其有意义的是组织与个人的关系,即组织施加给个人的责任以及给予个人的利益。一般而言,组织的共同目标是外在的、非个人的、客观的事物;个人的动机则是内在的、个人的、主观的事物。因此,企业管理者要让组织成员认识到组织共同目标的实现是个人欲望得到满足的根源。反复灌输共同目标的信念,是组织管理者的一项主要工作。这也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宗教组织为什么要进行许多教育工作或思想工作提供了合理解释。

(三)相互的沟通

组织的共同目标能否有效实现,决定了个体的贡献意愿或合作意愿;个体是否具有贡献意愿或合作意愿,则决定了组织共同目标的实现。这两者是组织形成的互为前提的条件,而只有依靠每个个体的有效沟通,这两个条件才能实现共存。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互动,才能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与个体的合作意愿之间的动态平衡。也就是说,使“组织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体做出贡献意愿”呈现动态平衡过程的可能性,是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显而易见,企业的共同目标必须为组织成员所共知,这就必须以合适方式进行持续的沟通。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依靠口头与书面的沟通。当然,人们能够观察到的具有明显意义的工作或行动,也是沟通的有效方式。沟通技术与平台是任何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法有效沟通也是许多组织决策失灵与执行失效的关键原因。因此,组织成员彼此的沟通对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只有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才能形成所有成员愿意共同遵循的组织群体规范。

三、企业的功能

企业的持续存在,一是取决于其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共同目标实现的程度标志着组织有效的程度。企业的动力取决于员工做出贡献的意愿,而这种意愿要求这样一种信念,即共同目标能够实现。在协作劳动的过程中,员工如果发现共同目标无法实现,那么这种信念就会逐渐削弱并降到零,如此,组织的有效性就不复存在了,员工做出贡献的意愿也就随之消失。企业的持续存在,二是取决于个人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如果这种满足不能超过个人的付出,员工做出贡献的意愿也会消失,员工就失去工作的动力;反之,如果个人的满足超过其付出,员工做出贡献的意愿就会持续下去,员工就会获得工作的动力。因此,企业管理者既要让员工明确与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又要努力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与兴趣。[4]

在企业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人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经常由于欠缺共同目标和相互协作而导致组织的瓦解。实际上,个人为何要加入一个企业,是因为这个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实现个人目标或满足个人欲望。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使得人不仅想实现靠其个人力量能够有效实现的目标,而且还想实现靠其个人力量无法或难以有效实现的目标,为此,就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组织也就因此而产生。因此,企业的功能或组织的功能在于克服个人力量的有限性,实现靠个人力量无法实现或难以有效实现的目标。

企业通过组织成员间的分工协作来发挥功能,即通过分工发挥每个成员的专长,通过协作形成群体力量。因此,分工协作是企业实现组织有效性的手段,也是企业组织管理的重点。而组织成员间要进行分工协作,就要求志同道合、能力互补、沟通顺畅。因为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进行相互协作;只有能力互补,才能进行合理分工;只有沟通顺畅,才能进行高效行动。因此,组织成员的志同道合、能力互补、沟通顺畅是企业有效发挥其组织功能的前提,也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前提。

只有认清组织的实质,我们才有可能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从本质上而言,组织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一个人之所以愿意加入到一个团队或企业中,受群体规范的约束,与其他人共享成果,是因为在这个组织中能够更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一个人要实现独自难以实现的目标,就必须借助于群体的力量。如此,只有在通过群体的努力实现了共同目标之后,个人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目标。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自己在这个组织中的个人利益的关心。因此,企业的发展依托于群体的努力,个人的发展依托于企业的发展。

注释

[1]彼得•F.德鲁克.公司的概念.慕凤丽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24.

[2]吴拓.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6.

[3]切斯特•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63—69.

[4]切斯特•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63—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