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出版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出版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版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王 瑾出版业的出现与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直到党的“十六大”,在报告中才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出版产业的特征加以研究,有助于掌握出版产业发展规律,使其社会与经济功能得以最优发挥,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出版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王 瑾

出版业的出现与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近现代,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版业演变成为一种产业。到如今出版产业化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为如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出版业通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经了企业、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发展演变。由于出版业的双重属性及其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其政治与导向功能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强化。相形之下,我国出版产业化发展程度并未像其他产业一样——随着经济总体飞速发展的大潮而发展,而是相对滞后。直到党的“十六大”,在报告中才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明传承的需要,出版产业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愈加显著。对出版产业的特征加以研究,有助于掌握出版产业发展规律,使其社会与经济功能得以最优发挥,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所谓产业,《辞海》将其定义为各种生产、经营事业。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说,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1),而非按照一定管理属性划分的行政系统;同时,产业部门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部门保持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联系(2)。出版业所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出版物的编辑、制作、发行及其生产资料的供应等;介入这一活动的包括出版社、印刷厂、书店、造纸企业等,这些企事业单位构成了出版产业部门的集合。出版业也与造纸、电子、机械、运输等不同的产业或行业部门密切关联,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消费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笔者将出版产业定义为从事图书、期刊、音像、数字出版物等多种文化产品的生产,并以其产品为介质,提供精神消费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的总和,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独立且重要的部门,与其他产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出版产业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从其经济特征体现出来的。首先,产业是基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学概念。因此出版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应当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市场化经营,受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影响,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出版者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市场的需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实行集约化经营,通过一系列现代营销手段,实现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其次,出版产业具有资本化特征,管理上采取资本运营的模式,即把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所拥有的各种资本,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各种途径优化配置,进行有效运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出版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版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不同生产环节通过市场这个纽带有机地联系起来,在生产中形成了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协作高效的产业链条。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出版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出现了集团化的趋势。这种产业形态的高级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高度集中、传媒融合和产业链缩短。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产业集中程度明显提高,并购浪潮迭起。传媒集团、新闻集团、出版集团、网站、书店等等并购纷纷,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贝塔斯曼在本土收购了德国最大的科技出版社——斯普林格80%的股份,在美国并购了巴诺网上书店和兰登书屋,收购了英国最大的图书俱乐部一半的股份等等。1998年,英国培生教育集团收购西蒙—舒斯特的教育出版部,并与朗文合作,形成了一个年销售额超过了20亿美元的世界教育出版巨头。出版业发展集团化,就是要充分利用规模经营,使出版产业的单位成本处于最低水平,提高出版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

除了作为产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之外,出版产业还有其特有特征。首先,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积累和传播人类社会的文化财富为己任,以货币交换方式通过市场实现出版生产的目的。(5)在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中,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具体包括八大类:(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6)从该体系框架中可以看出,出版产业与新闻、影视、表演、艺术等专业部门一样,均为文化产业的子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利用,整个社会的发展对知识依赖程度日益加强,出版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必然会更加重要。其次,出版产业以知识信息为资源进行生产,以出版物为介质,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具有信息产业的特征。出版产业的这一特征是由它本身和产品的特有属性决定的。不论是出版事业,还是出版产业,不可避免地具有双重属性,即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而精神属性为其根本属性。无论什么形式的出版物都是知识与信息的载体,生产者以生产和传播信息为目的,消费者以获取信息为需求,两者之间的价值交换通过载体中转来完成,这是传统信息产业的典型特征。由上述特征还可以得出出版产业的另一个特征,即出版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附加值高的特点。出版产业获取利润主要依靠的不是介质本身的价值高低,而是出版物所蕴含的知识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利润的主要途径也不是依靠劳动力的增加、劳动时间的延长或者设备的改进,而是依靠知识与信息密集程度的提高。与其他有形产品不同,出版物的生产量越大,其成本就越低。在生产介质的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这无疑是由知识与信息这一无形产品的高附加值决定的。

以上特征是对出版产业总体特征所进行的分析,而我国出版业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事业性质向企业性质转变的阶段,必然具有区别于世界出版产业的特性。首先,不同于世界出版产业,我国出版产业并未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还处于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我国其他产业,出版产业起步较晚,如家电业。同时,由于我国出版产业的市场进入至今仍处于政府管制下,出版产业缺乏足够的活力,市场竞争机制并不成熟;其次,出版产业由于其特殊属性,市场化程度不够高。我国出版业长期以来处于单一体制,处于产业链上游的编辑出版等重要环节,鲜有民间资本进入。这导致了产业链之间的衔接不完善,大量的民间资本集中在造纸、印制等低附加值环节,还未完全形成集中化、集团化的产业规模。由于没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出版集团,政府对于出版产业的保护扶持要多于其他行业。这种保护多为行政保护,即我国出版产业另一不同于世界出版产业的特征——较高的外资进入壁垒。在该壁垒的作用下,世界出版巨头在我国少有大作为,如贝塔斯曼集团进入出版市场就仅限于网络以及连锁的图书销售,势必无法发挥其大额资本和资源集中的优势,从而成为其最终退出我国图书市场的重要原因。因此,该特征一方面对我国的文化及出版产业起到了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出版产业缺乏来自发达出版产业的经验和资本。

上述特征表明,我国现阶段出版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出版物市场发展尚不充分。但我国出版业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蕴含着出版人深厚的精神文化追求和商业价值追求。同时,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势必呈增长趋势,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而世界出版产业的成熟发展,给我国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和实践经验。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下,我国的出版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可塑性。出版企业必须尽快融入社会经济大循环,从中寻找有效的产业发展模式和赢利点,促进自身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知识的传播、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秩序的稳定作出贡献。

【注释】

(1)简新华主编:《产业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页。

(2)曾庆宾著:《中国出版产业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5~16页。

(3)刘薇绥:《出版产业的概念及特征辨析》,载于《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第6期。

(4)曾庆宾著:《中国出版产业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21~22页。

(5)曾庆宾著:《中国出版产业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0页。

(6)王亚非:《出版产业以文化软实力进入经济大循环》,载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11月2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