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变迁

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变迁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率先发展与产业升级滞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产品规模过大,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的制约因素。浙江产业结构与产业层次之所以没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进程而及时进行调整与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现象和产业锁定效应的影响。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浙江经济发展的条件与能力相吻合,使浙江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因而走在国内前列。

(一)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变迁

改革开放30年,浙江已经从一个资源和经济小省成长为经济和财政大省,GDP和财政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国内第四。经济发展的经验事实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起始阶段,浙江依据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产业振兴,形成了以民营经济发展为基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为依托的轻小工业体系。这种以日用消费品生产为主的轻小工业体系,符合工业化城市化前期社会消费需求的特点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中国尤其是浙江的比较优势,成为推动浙江经济率先发展与持续增长的主要产业载体

经济发展的实践与理论还表明,产业结构是动态变化的,在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过程中,随着经济发展与要素资源结构变动,产业结构一般要经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之相联系,三次产业比重出现一次产业递减,第二、三产业递增的结构性变化。在第二产业中,轻工业→重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成为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演化轨迹与发展路径。

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和市场化过程中,浙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并不显著。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的轻小工业体系,并没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快速发展而出现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经济率先发展与产业升级滞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产品规模过大,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的制约因素。

浙江产业结构与产业层次之所以没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进程而及时进行调整与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现象和产业锁定效应的影响。经验事实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产业结构形成,主要是由它的初始条件决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是发展路径选择与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初始约束条件。浙江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轻工业基础较好,这种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比较适宜于发展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的轻工业。事实上在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前期,日用消费品是社会消费需求的重点,产业也因此处于轻工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浙江经济发展的条件与能力相吻合,使浙江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因而走在国内前列。

问题是经济发展路径与产业结构一旦形成,就会产生相应的路径依赖现象和产业锁定效应,即一定的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是与相应的经济条件和生产能力相联系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必然要求压缩与淘汰相对过剩的产能和落后企业,然而资产专用性使之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面临着巨大的沉没成本。可见,浙江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的轻小工业体系所呈现的产业结构固化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轻小工业体系在工业化、城市化与全球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产业竞争力,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资产专用性使之在经济转型升级中,面临着难以承受的调整成本。显然,经济发展中的这种路径依赖现象和产业锁定效应,使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缺乏相应的内生机制,需要借助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形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亦即当经济环境变化使原有产业体系失去竞争优势时,基于结构调整成本总体上会低于产业升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的考量,地方政府和企业会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识,从而有可能突破产业结构固化的束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大调整,给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尤其是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见长的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