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结构性变迁与实证分析

结构性变迁与实证分析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经验表明,一国或一个地区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应当呈“橄榄型”分布特征。
结构性变迁与实证分析_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第三节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结构性变迁与实证分析

我国收入分配有着一定的结构性特征,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过程,可以在分析我国城镇内部、乡村内部、城乡间、行业间和地区间的收入分配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变迁。

一、中国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78年我国城镇收入为343.4元,1990年为1 510.4元,2000年时为6 280.0元,到2011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增长到21 809.8元,平均每年增幅为13.58%[8],但是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我国城镇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

从表1-7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基尼系数为0.16,这表明,此时我国城镇收入分配是以平均分配为主。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基尼系数保持平稳。但是从1984年开始,我国城镇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从1984年的0.16上升至了1990年的0.24。虽然在1991年和1995年经历了小幅下降,但是由图1-5可以清楚地看到,进入90年代之后,我国城镇基尼系数逐步攀升,城镇收入分配不均等现象愈发突出。并且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城镇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在全国收入分配差距中的相对重要性也随之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已占全国居民差距的23%左右。[9]

表1-7 1978—201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

img12

数据来源:1978—2000年数据来源于常兴华张文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中国物价》2002年7月;2000—2004年数据来源于程永宏:《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2005—2010年数据是根据历年统计年鉴计算获得。

img13

图1-5 1978—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

(二)我国城镇各阶层间收入差距演变

从表1-8中我们可以看到,1985年以来我国最低收入户的可支配收入与最高收入户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越来越高,从1985年的2.9倍,增长到2000年的3.6倍,尤其是进入2000年之后,这个比值的增长尤为迅速:2001年为5.39倍,2002年为7.89倍,2003年为8.43倍[10],2005年达到9.2倍,之后的5年一直在9之间上下波动。从图1-6中可以看出,在2000年之前,最低收入户可支配收入、最高收入户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几乎一致;但是从2000年开始,可以明显地发现最低收入户的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与此同时最高收入户的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却急速上升,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两者的比值越来越大。

表1-8 我国城镇各阶层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过程

img14

注:收入等级为所有城镇按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低到高排队,按10%、10%、20%、20%、20%、10%、10%分为7组。

数据来源:来源于历年统计年鉴。

img15

图1-6 1985—2005年我国城镇最低收入户、最高收入户、全国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表1-9 我国城镇收入各阶层收入占总收入比重

img16

数据来源:1986—2000年数据引自李玉菊:《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年6月;2004年、2011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获得。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或一个地区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应当呈“橄榄型”分布特征。因此,只要居民收入的分布结构保持“橄榄型”特征,或者朝着“橄榄型”特征变动,就可以认为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总体上是正常的、良性的。从表1-9中我们可以看出1986年、1990年、1995年、1999年、2000年、2004年中间收入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虽然在2011年中间收入比重有所略微回升,但是纵向比较下,现阶段我们还是一个“橄榄型”的社会,但是有向“倒金字塔”型的社会发展的趋势。[11]

《2005年社会蓝皮书》[12]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总额的比重维持在1%以下,而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总额的比重接近50%。并且由于我国代际传递的现象严重,各个阶层间的财富流动相对缓慢,尤其是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的代际传递现象最为明显,最低收入户由于缺少资本的原始积累,使得该阶层获得财富的能力相较于其他阶层更加困难,而高收入阶层,他们不需要或者仅需要少量经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这样高收入阶层就比其他阶层更快的累积财富。这种代际传递使得我国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即穷人所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少,富人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多。而从上面列举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正在向有利于高收入阶层的方向变化,社会财富日益向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集中。

二、中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变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离开了原先吃“大锅饭”的平均分配时代,使得农村人均纯收入迅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11年的6 977.3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2.96%。[13]与此同时,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也由高度平均转向了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一)我国农村内部收入分配演变

改革开放后,反映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除了个别年份出现微小的下降之外,基本上呈上升之势,收入差距显著扩大(见表1-10)。在1983年之前,收入差距增长缓慢。80年代中期,农村收入分配差距迅速拉大,从1983年的0.259 5增长到1986年0.296 0,两年内增长了4%。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这种扩大的速度有所减弱,总体上处于一种持续平缓的上升状态,到1995年达到了最高峰,基尼系数为0.334 9,比1980年上升了几乎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扩大约0.5个百分点。但1996年,收入分配差距又显著缩小,基尼系数下降为0.297 4,比1995年低约4%,恢复到了80年代中期的水平。然而这种下降的状态非常短暂,1996年以后,收入差距又开始逐年扩大,2000年达到0.362 3,2011年进一步扩大到0.389 7,比1995年最高点扩大了5%。从20多年来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变动情况来看,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经历了一个由逐渐扩大到一度缩小,再由一度缩小到日益扩大的过程(见图1-7)。

表1-10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img17

数据来源:1978—2003年数据引自程永宏:《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2004—2007年数据引自陈建东:《按城乡分解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10年第4期;2011年数据为中国统计局公布数据。

img18

图1-7 1978—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二)我国农村各阶层收入差距演变

据有关资料显示,1985年,我国农村20%低收入户与20%高收入户的差距为1∶3.65,1995年扩大为1∶4.92,1999年增加到1∶5.76,2002年达1∶6.9[14],2005年进一步扩大为1∶7.26,2008年为1∶7.5,2010年为1∶7.5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0年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86.3元、1 577.7元、2 253.4元、3 254.9元、5 153.0元、5 919.0元。从表1-3至表1-6的数据可以看出,在1990年82.28%的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 000元,到2000年时,73.92%的居民收入低于2 000元,2005年时低于3 500元住户所占比重为62.89%,但是到2010年时,可以清楚地看到,低于5 000元收入住户所占比重迅速缩小到了47.60%。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每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见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

表1-11 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比重(单位:%)

img1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住户调查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根据表1-12所示数据,2000年之前我国农村各阶层中,高收入户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1985年的37.51%上升至42.53%;而且中间阶层收入比重持续下降,从1985年的53.89%下降至2000年的50.90%,使得本来分配极不均衡的农村收入分配格局向“倒金字塔”发展。但在从2004年和2011年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逐渐趋于平缓。

表1-12 我国农村收入各阶层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单位:%)

img20

注:收入等级为按农村居民户的人均纯收入五等份分组。

数据来源:1985—2000年数据引自李玉菊:《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年6月;2004年、2011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获得。

三、中国城乡收入分配格局演变

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影响最大的是城乡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而影响我国基尼系数最大的因素就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因此,深入了解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就需要研究城乡村之间的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对比问题。

(一)城乡收入格局的阶段划分

根据图1-8,可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看作呈“W”形的走势,即缩小—增加—缩小—增加四个过程,因而我国城乡收入变化趋势也就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1)1978—1983年。在这个阶段,我国改革的重心主要聚集在农村,首先在农村实行改革,因而农村居民率先享受到改革的果实。在该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0元迅速增长到309.77,增长幅度为132%。同时期的城镇相对增长缓慢,从343.30增长到564.60元,增长幅度为64%。在该时期末,城乡收入之比为1.82,是改革开放至今的最低水准。

(2)1984—1994年。因从1984年开始我国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企业制度的创新、分配制度的改革等有力地推动了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城镇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先行的农村改革却滞后,致使基础薄弱的农业发展速度放慢、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滑,结果使一度缩小了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不断扩大。[15]在该时期内,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1984年的652.10元增长至1994年的3 496.20元;农村居民收入额从1984年355.33元缓慢增长至1994年的1 220.98元。两者收入之比在1986年再次突破2∶1,并最终达到2.86。

(3)1994—1997年。在这较短的时间内,由于政府大力扶持乡镇企业,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同时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得农村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该时期,城镇发展不同于1978—1983年,并未受到干扰。因为这些原因,在该时期内,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具体表现在城乡收入比从2.86降低至2.47。

(4)1998—2011年。虽然在此期间,国家政策尽力偏向农村,对农村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同时减免农村税费,但是日益高昂的生活成本,同时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几乎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得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目的实施政策的未能很好的达到预期效果,相反二者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达到了3.23∶1。

表1-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增长率

img21

(续表)

img22

数据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img23

图1-8 1978—2011年我国城乡收入比

按照国际上的经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7倍为安全,2倍为基本安全,2.5倍有风险,3倍有重大风险,3.5倍及以上出现社会稳定危机。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倍,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倍,我国是其中之一,达到2.71倍;到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23倍。

改革开以来,中国城乡间的泰尔指数(Theil index)不断上升。1978年城乡间的泰尔指数为0.287,与城镇、农村间的泰尔指数接近,但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泰尔指数不断上升,1993年城乡间泰尔指数就超过城镇和乡村,并继续快速上升,使得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城乡总体收入差距拉大的最重要因素。

img24

图1-9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分解

数据来源:戴建芬:《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11月。

(二)城乡间消费支出格局的变迁

1.城乡消费性支出比的变迁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可以通过城乡消费性支出比来反映,根据图1-10可以看出,我国城乡消费性支出的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这样一个“W”形变化。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在1985年,我国城乡消费性支出比为历史最低水准,此时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为673.2,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为317.4,支出比为2.12。然后城乡消费支出比一直呈上升趋势,直至1995年达到拐点此时消费性支出比为2.78,但在1995—1996年城乡消费性支出比大幅下降,降至2.49,说明在此期间城乡消费支出差距缩小。但是之后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增长期,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此时城乡消费性支出比为3.35。随后,城乡消费性支出比在波动中维持在高于3%的位置上。

表1-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

img25

(续表)

img26

数据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img27

图1-10 1978—2011年我国城乡消费性支出比

2.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演变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它是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生活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生活水平越低。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对这种分类虽然存在着诸多争议,但一个群体的恩格尔系数持续高于另一个群体,还是可以作为其生活水平或消费水平低的重要证明。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异度[16]来衡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

表1-15 1978—2011年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img28

数据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城乡各自的恩格尔系数变动的情况来看,如图1-11所示,从1978年以来,虽然总体存在波动,但是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其中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至2011年的40.4%,降幅为27.3%,年均降幅0.80%;城镇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至2011年的36.3%,降幅为21.2%,年均降幅0.62%。并且从图1-11中可以看到,农村恩格尔系数始终大于城镇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恩格尔系数来看,城镇居民处于温饱水平,农村居民处于贫穷水平;从2011年的恩格尔系数来看,城镇居民处于相对富裕水平,而农村居民处于小康水平,生活水平均相差一个阶段。

img29

图1-11 1978—2011年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变化

从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来看,除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末期二者差异度很小之外,其他时期都相当大,特别是自1993年到2005年,差异度基本上都在8个百分点以上。如图1-12所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的演变经历了一个“W”形的变化过程。

img30

图1-12 1978—2011年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

第一阶段为1978—1983年。在这一阶段,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呈现出明显缩小的趋势。在1978年,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高达10.2%,这说明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城乡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异度就已经很高,二元结构特征非常明显。此后两者的差距开始不断缩小,到1983年,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仅为0.2%,这说明在此期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基本接近,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所缩小。

第二阶段为1984—1985年。在这一阶段,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又出现的扩大,由1983年的0.2%扩大到1995年的4.5%,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有所扩大。

第三阶段为1986—1989年。在这一阶段,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下降,到1989年已经降至0.3%,这说明城乡消费结构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有所缩小。

第四阶段为1990—2006年。在这一阶段,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呈现出长期扩大的趋势,并且在1999年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达到了10.5%,超过了改革开放之初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

第五阶段为2004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再一次下降,从2004年的9.5%缩小至2011年的4.1%,回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时差距水平。

四、中国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格局演变

改革开放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伴随着所有行业的收入水平都有所提高时,但是由于各行业提高的程度与速度都不尽相同,从而使得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首先,从行业人均工资偏离平均工资百分比来看(见表1-16),1978年行业最高值偏离平均值的百分比为- 38.21%,行业最低值偏离平均值的百分比为- 36.26%,这表明在改革初期,二者偏离程度接近。从图1-13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最高值与最低值偏离的偏离程度一直很接近,而且都小于40%,但在1994年行业最高值偏离平均值的百分比率先突破为47.91%,同期的行业最低值偏离平均值的百分比为- 37.88%;在1999年最低值偏离平均值的百分比也突破40%,达到42.10%。并且从图1-1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此后二者偏离值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2003年行业最高值偏离平均值的百分比为129.66%,同期的行业最低值偏离平均值的百分比为- 50.36%,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最高工资的偏离值一直在100%以上。平均值是用来衡量整个群体综合情况的指标,如果行业最高值与平均值相差很大,行业最低值与平均值相差很少,则说明该群体中的相关指标处于行业最高值或靠近行业最高值的个体数量要远少于处于行业最低值或靠近行业最低值的个体数量。[17]

表1-16 1978—2011年按行业划分我国职工人均工资变化情况[18]

img31

(续表)

img32

注:表中最低工资偏离平均工资百分比的数值为取绝对值后的数据。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img33

图1-13 1978—2011年我国行业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偏离平均工资的情况

其次,从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极值比来看,该项数值从1978年的2.17适度略升为1979年的2.24。之后开始调整,到1988年降至1.58,然后逐渐扩大,到1994年达到2.38倍突破了改革开放初期的2.17;随后进入短暂的下降,到1996年降至2.18倍,接下来行业差距继续扩大,到2002年达到2.99倍,在2003年突然上升到4.63倍,并在之后的几年持续保持高位,虽然在2011年有大幅度下滑,但是从数值上依旧在4倍以上。我国行业工资极值比的整体走势见图1-14。

img34

图1-14 1978—2011年我国行业工资极值比

总的来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两极分化问题非常严重,从行业角度来看,收入水平高于平均值的人数要远少于收入水平低于平均值的人数,前者人数比后者人数少在总体情况上就体现为少数人占有着更多的财富。进一步通过对1978—2011年各行业收入进行排序,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国有经济企业职工工资收入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将我国企业按登记注册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以及其他单位。下面列举了我国1990—2011年这三类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的变化情况。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为我国经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同样也造成了国有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收入分配不合理现象的加剧。从表1-17我们可以看出,在1990年时,国有企业与城镇集体单位的差额为603元,而且要小于其他单位的人均工资,但是从2004年起,我国国有单位职工的薪酬已经超越其他类型企业,与城镇集体单位的差额也在逐渐扩大。并且众所周知,国有企业职工所享受的福利待遇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要好很多,那么如果将福利补贴的情况考虑在内,那么这三者的差距会更加巨大。

表1-17 按登记类型划分我国企业职工收入变化(单位:元)

img35

数据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2.垄断性企业职工收入高且增长迅猛

从各行业收入排位来看,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这类自然垄断企业收入从1978年以来一直保持在前7位,同时近年来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这些行业垄断严重企业职工的收入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基本保持在前5位,而且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一直占据这收入排行榜的前三甲。表1-18列举了金融业职工与全国平均职工工资增长率的关系。

表1-18 我国金融业职工与全国平均工资平均增长率(单位:%)

img36

数据来源:2004—2008年数据来源于甘小霞:《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实证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2009—2011年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五、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下面将从城镇收入的地区性差异、农村收入的地区性差异、行业收入的地区性差异和东、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异分别进行分析。

(一)城镇收入的地区差异

在改革开放初期,城镇间的收入相对来说并不大,1978年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人均收入为560元,最低的甘肃省人均收入为408元,两者差额为152元,极值比是1.37。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城镇间的收入差距是逐渐拉大,在1994年,收入最高的广东省与收入最低的内蒙古自治区二者收入的极值比为2.55,近乎与1978年极值比的2倍。虽然在2003年,极值比下降到了2.02,但是到了2011年,收入极值比又扩展到了2.34。这表明了目前我国城镇收入地区间的不平等性愈发凸显出来(见表1-19)。

表1-19 1978—2011年我国城镇收入差距变化

img37

数据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农村收入的地区差异

对比表1-19和表1-20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农村收入的地区不平等扩张速度要快于城镇收入的地区不平等扩张速度。从表1-20的数据可以看出,在1980年,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与收入最低的云南省二者收入之比为2.65倍,而到1990年这个比例就增加到4.43倍。1995年,该比例继续增加,增长值为4.82。虽然在过后的时间内,这项数据有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但在2011年,该项数值为4.11,依旧意味着最高收入省份的收入是最低收入省份的4倍还要多。这表明了我国农村收入地区间的不平等性越来越严重。

表1-20 1980—2011年我国农村收入差距变化

img38

数据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行业间的地区差异

由于各个地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不同,所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存在差别,以及受到资源禀赋等影响,使得不同地区的不同行业发展极其不均衡。以2011年为例,从表1-21可以看出,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为41 79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只有8个。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比全国职工平均水平多33 792元,而黑龙江省职工平均工资比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少10 497元。并且从人口分布来看,高于全国平均水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拥有的人口总量明显低于余下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那么,这也就表明了我国少数人的工资水平要远远大于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也就是大量的财富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表1-21 2011年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

img3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

(四)区域间的地区差异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地区间收入之间的差异程度,因而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19]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为鼓励人口流向西部地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实行了地区补贴政策,使得在1990年之前,东中西部的人均GDP的差异程度趋于缩小。但是在这之后,由于东部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东部地区快速发展。在1990年,东中西部人均GDP比为1.69∶1∶0.86,到2002年这个比例扩大到了2.04∶1∶0.79。后来由于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和这些地区自身的奋起直追,使得三者间的比例逐渐下降,但是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依旧很大。

表1-22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人均GDP情况

img40

数据来源:2007年及以前数据来自邹圆圆:《我国东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调解对策研究》,2009年;2008—2011年数据通过整理各年统计年鉴获得。

【注释】

[1]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

[2]李翔:《争鸣:缩小贫富差距替惕“罗宾汉”式思维》,《燕山都市报》2005年3月14日。

[3]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研中心:《中国家庭收入差距报告》2013年1月19日。

[4]企业部门包含金融部门以及非金融部门,政府部门是指所有非营利公共服务机构,住户部门即居民,包含城镇及农村居民。住户部门一般是指所有共享同一生活设施、部分或全部收入和财产集中使用、共同消费住房、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与消费服务的常住个人或个人群体归并在一起所形成的部门。

[5]田卫民:《测算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1978—2006》,《财贸研究》2010年1月。

[6]国家计委综合司课题组《:90年代我国宏观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

[7]彭爽、叶晓东:《论1978年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经济评论》2008年第2期。

[8]该增长率为按照绝对数计算,并未考虑价格影响,若考虑价格影响,则年均增长率为7.3%。

[9]牛飞亮:《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

[1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2002年、2003年版。

[11]李玉菊:《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年6月。

[12]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3]该增长率为按照绝对数计算,并未考虑价格影响,若考虑价格影响,则年均增长率为7.3%。

[14]祝洪娇:《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年。

[15]祝洪娇:《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2006年。

[16]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是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之差。一般来说,当系数之差大于10%时,表示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大,二元结构特征非常明显;当系数差5%—10%之间时,表示生活质量差异较大,处在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阶段;当二者之差小于5%时,表示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基本接近,城乡一体化初步形成。

[17]张成:《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研究》,《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6期。

[18]在2003年之前我国行业分类数为16类,2003年之后我国行业分类数为19类。

[19]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级行政区;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级行政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