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质与变迁

异质与变迁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异质与变迁社会学对城市的理性感知源于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从封闭到开放、从同质到异质、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从地缘血缘关系到契约关系,城市是一种社会运行的高级状态,是各种礼俗和规范构成的整体,并包容传统与现代,逐渐向现代蜕变的思想和感情的统一体。城市人必须学会适应城市生活,从而更加聪明、理智和老于世故。所谓社会变化,就是对城市的追随和效仿。
异质与变迁_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

(一)异质与变迁

社会学对城市的理性感知源于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从封闭到开放、从同质到异质、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从地缘血缘关系到契约关系,城市是一种社会运行的高级状态,是各种礼俗和规范构成的整体,并包容传统与现代,逐渐向现代蜕变的思想和感情的统一体。随着城市化在世界范围的推进,城市社会替代农业社会已成为现实,无论是微观层面的交换、互动、冲突,还是中观层面的家庭、社区、阶层,以及宏观层面的制度、国家和社会,在城市社会的表现远远超过农业社会而显得异常活跃,社会学由此时常将城市纳入研究范畴,并与他人共享城市文明的硕果。

作为城市的主体——城市人是社会学感知城市的一大焦点:城市人,因其睿智、复杂、冲突和各种资源对其的宠爱,使得每次触摸和研究这一群体都有令人激动的感觉。他们凭借高楼大厦作为屏障,将乡村人纳入“局外人”的行列里;他们在向“法理社会”过渡的时候,依然挣脱不了“礼俗社会”的羁绊;他们在享受各种文明、体验各种新奇、追逐各种利益的同时,时常会心力交瘁;他们在未来生活的召唤和学者们的预言下,似乎将成为乡村人的终结者。[1]城市人即使在历经千年沉淀后在外貌体格上与乡村人并没有很大的界分,但他们已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群体,他们的思维、语言和行动特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城市形象,以至于许多社会学者在勾勒某一城市轮廓的时候用城市人的品行来替代。

城市生活的理性化趋势是社会学感知城市的另一焦点,齐美尔早在1964年他的著名论文“都市与精神生活”中就提出城市的特征在于城市生活充满理智,工于心计。城市是一个竞争体,它推动城市的发展。城市错综复杂的空间组织,城市经济方面发达的劳动分工,金钱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都揭示了城市的理智。城市人必须学会适应城市生活,从而更加聪明、理智和老于世故。[2]所谓理性化,它的关键要素就是资源稀缺、利益驱使和竞争冲突,如果说城市残酷,那么这三个要素就是残酷的表征,城市生活也被其左右,并无法摆脱这一怪圈。虽然社会学有意回避城市的经济承载力,但无法漠视城市人对利益的追逐,冠以理性化的学名,既有默许的意味也有放任的意味。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社会学感知城市的变迁极为敏感。城市总是孕育着各种新的观念、时尚、道德和需要,然后流传到其他地区。所谓社会变化,就是对城市的追随和效仿。城市总是带有一种起伏不定的气氛,人们不免对过去留下来的一切产生些许怀疑。相反,任何新奇的事物,不管它的成分如何,都具有一种与先辈制定的习俗相类似的声望。人类的心灵自然而然地指向未来。城市生活变化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各种信仰、品味和情绪都在不断地演变着。没有任何一块土壤可以像城市一样适于各种变化。这是因为,各个社会单位形成了不同的等级,既然这些等级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它们就不能是持续不变的,这样,集体生活本身也就没有容身之地了。[3]进入21世纪的城市,被突如其来的网络世界搅局,变中求稳的城市社会结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城市的边界已经开始模糊,空中楼阁也不再是梦中镜像。当然由于技术在城市的高密度使用,网络社会与城市社会极易叠加,并进而加速城市社会的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