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角色转换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职业角色转换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时间:2022-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大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1.怀旧性大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易出现怀旧心态。说到这里,终归还是落在一个“低姿态就业”的问题上,其本质就是角色转变和角色认同的问题。

大学阶段是职业角色的准备期,所学专业只对应某一职业群,具体职业岗位有待选择,因而大学阶段的职业角色准备往往有一定的模糊性。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初对职业角色难免会有些不适应,从近年来社会反馈的信息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与社会存在的矛盾

身居高等学府的大学毕业生,习惯了十余年的校园生活,投身社会后,常常会感觉自身与社会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主观愿望和社会现实的矛盾

大学生毕业之前接受的都是健康、正面的教育,常以理想的思维方式看待社会、规划人生。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踌躇满志、一腔热血,带着个人的“计划”“想法”,准备到岗位上大显身手。但一接触到社会的消极面,如复杂的人际关系、落后的管理方式、低下的办事效率等,就会从理想的巅峰一下跌人谷底,难以使自己的思维与社会现实相协调,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不适应。

2.习惯行为与社会角色要求的矛盾

十余年的寒窗苦读使每个学生都形成了一些习惯行为,都有自己特有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步人职场后一时还难以适应角色转换的要求,常常在扮演角色时惯性地表现出与职业人角色不相符合的、带有明显学生气的习惯行为。

3.社会需要与自我完善的矛盾

当今社会是改革的社会、竞争的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不仅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更需要具有开拓精神、勇于创造的大学生。大多数学生工作一段时间便会发现,自己或者知识结构不完善,思维死板,信息不灵,或者理论与实际脱节,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适应工作比较困难。

(二)大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怀旧性

大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易出现怀旧心态。多年的学生生活所养成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一时不容易改变,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学生角色的位置,表现出对学生角色的依恋,以学生角色来要求自己和对待工作,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面对与同事、领导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及职业责任压力,不禁留恋相对单纯的学生时代。

2.畏惧性

面对新的环境,有的学生不知工作应如何人手,缺乏自信心,缩手缩脚,担心犯错误和承担责任,工作中放不开手脚。

3.自傲性

有些毕业生常以文凭、学位或毕业于名牌学校而自居。自我评价过高、不尊重他人、不虚心的情况在毕业生中时有发生。有些大学毕业生自以为接受了正规教育,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已经是人才了。因此,轻视实践,放不下架子,看不起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实际上则是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

4.浮躁性

一些毕业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表现出不踏实、不稳定的特点,对本职工作坚持不下去,缺乏敬业精神,不能深人到具体工作中,就职较长时间仍然未能以稳定的心态进人新的角色。

5.被动性

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都忙着应付考试、应付作业,形成了草草应付就万事大吉的做事习惯。上班以后居然也将这种习惯带人工作,只想应付工作,不去主动思考,工作缺乏主动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生对所处的环境就会渐渐适应,工作和心理的节奏会与周围的一切逐步合拍,可以自然地融人职业群体之中,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称为“职业适应期”。

【分享阅读】

时评:别害怕自己的角色转变

角色,一个奇怪的词。它源于舞台表演,却最终融入百姓生活。它的中文解释为“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英文的“role”被译为“角色”的同时,还当“作用”“任务”讲。而社会学对“角色”的定义则引申为“与社会地位相一致的社会限度的特征和期望的集合体”。

解释“角色”这个词,无非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你可以读不对它的标准发音,但你必须明白你所担当的角色到底是谁。受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扮演、转换着不同的角色,所以我们就应该时刻选择、审视并认可自我的新角色。就拿大学生来说,早年间,他们的角色是“天之骄子、社会精英、国家干部、铁饭碗……”,如今则早已转变为“普通劳动者”。这个时候,当代大学生是不是就应该重新选择、审视并认可自我的新角色呢?

最近几年间,关于大学毕业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们放低姿态谋求就业的新闻层出不穷。北京有大学毕业生卖起了糖葫芦、成都有硕士生开起了擦鞋店、长春有博士生当上了“破烂王”、超市招收收银员千名大学生争相应聘、殡葬馆招聘收到500余名北大清华毕业生的简历、洗浴中心招聘有2000名大学生应聘搓澡工……而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就是现任日本内阁大臣野田圣子,事业起点竟是某酒店洁厕员,并喝过马桶里的水以证明马桶清洁。每次出现类似报道,总会在社会上引发强烈争议。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上周接受某媒体专访时表示:“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中国大学生人多,而是大学生就业观念有问题,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有的是精英化的就业观念。”这一论点在获得大量支持的同时,也立即遭到众多学者和大学生的抨击。反对的观点集中在:大学生就业难已是持续多年的、世界性问题,绝非就业观念这么简单;之所以在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少,原因在于农村经济落后吸收不了那么多大学生;大学教育成本高,大学毕业后在低工资岗位就业,是对国家教育资源投入的浪费……

说到这里,终归还是落在一个“低姿态就业”的问题上,其本质就是角色转变和角色认同的问题。提到“低姿态就业”,很多人认为它是委屈和无奈的代名词。但试问他们有没有意识到,“低姿态就业”到底要低到什么程度,这个答案是要社会和企业来告诉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心里应该有一杆秤呢?我们虽然不鼓励每个大学生都去卖菜、擦鞋、搓澡甚至扫厕所,但我们都应知道,能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你对社会的贡献,而绝非你的头衔和证书。不到农村去、不从基层做起、不把姿态放低,只能是你不想、不肯、不愿,是对自己角色转变的恐惧。

今年“两会”上,“花大力气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级政府已把此项工作列为当前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点;各行各业在积极拓展门路帮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找出路;各大专院校也纷纷推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辅导……众人拾柴的同时,是不是更需要大学生本人为自己点一把火,为自己的角色转变加一道助燃剂呢?

——资料来源:人民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