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毕业生角色转换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进行角色转换

毕业生角色转换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进行角色转换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了解角色转换中常出现的问题和如何进行角色转换的四个方面。大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学阶段是职业角色的准备期,所学专业只对应某一职业群,具体职业岗位还有待选择,因而大学阶段的职业角色准备往往有一定的模糊性。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在角色转换中易出现怀旧心态。

二、角色转换

大学毕业生一旦就业,便进入角色转换阶段。因此,大学毕业后,毕业生该怎么办,要怎么办,如何使自己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如何更科学、更完美、更合理、更有价值地安排或优化自己新的人生旅程,成功实现角色转换,这些是就业伊始的毕业生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了解角色转换中常出现的问题和如何进行角色转换的四个方面。

1.角色转换不适的矛盾和心理问题

(1)大学生自身与社会存在的矛盾

身居高等学府的大学毕业生,习惯了十几年的校园生活,投身社会后,常常会感觉自身与社会之间存在一些矛盾。

1)主观愿望和社会现实的矛盾。

大学生毕业之前接受的都是健康、正面的教育,常以理想的思维方式看待社会、规划人生。刚刚毕业,往往踌躇满志、一腔热血,带着个人的计划、想法,准备到岗位上大显身手。但一接触到社会的消极面,如复杂的人际关系、落后的管理方式、低下的办事效率,等等,就会从理想的巅峰一下跌入谷底,难以使自己的思维与社会现实相协调,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不适应。

2)习惯行为与社会角色要求的矛盾。

十余年的寒窗苦读使每个学生都形成了一些习惯行为,都有自己特有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步入职场后一时还难以适应角色转换的要求,常常在扮演角色时习惯性地表现出与职业人角色不相符合的、带有明显学生气的习惯行为。

3)社会需要与自我完善的矛盾。

当今社会是改革的社会、竞争的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不仅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更需要具有开拓精神、勇于创造的大学生。大多数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便会发现,自己或者知识结构不完善,思维死板,信息不灵,或者理论与实际脱节,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

(2)大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职业角色的准备期,所学专业只对应某一职业群,具体职业岗位还有待选择,因而大学阶段的职业角色准备往往有一定的模糊性。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初对职业角色难免会有些不适应,从近年社会反馈的信息来看,这些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怀旧性。

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在角色转换中易出现怀旧心态。多年的学生生活所养成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一时不容易改变,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学生角色的位置,表现出对学生角色的依恋,以学生角色来要求自己和对待工作,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面对与同事、领导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及职业责任压力,不禁留恋相对单纯的学生时代。

2)畏惧性。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有的毕业生不知该如何入手,缺乏自信心,缩手缩脚,担心犯错误和承担责任,工作中放不开手脚。

3)自傲性。

有些毕业生常以文凭、学位或毕业于名牌学校而自居,自我评价过高、不尊重他人、不虚心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毕业生自以为接受了正规教育,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已经是人才了,因此,轻视实践,放不下架子,看不起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实际上却是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

4)浮躁性。

一些毕业生在角色转换中表现出不踏实、不稳定的特点,对本职工作坚持不下去,缺乏敬业精神,不能深入到具体工作中,就职较长时间仍然未能以稳定的心态来进入新的角色。

5)被动性。

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都忙着应付考试、应付作业,形成了草草应付就万事大吉的做事习惯。上班以后也将这种习惯带到工作中,只想应付工作,不去主动思考,工作缺乏主动性。

2.角色的“四个转换”

(1)心理状态的转换

刚就业的毕业生所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氛围:新的生活内容、新的工作环境、新的活动方式、新的人际关系等。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缺少安全感和归宿感。到工作单位之后,在大学里的优势感丧失,再加上对新的人际环境比较生疏以及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他们往往会感到压抑、苦闷、孤独、忧郁。这时,他们只能把这种情感寄托于信纸、邮件,向同学或者父母倾诉,把自己封闭在原有的人际圈中。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摆脱心理苦闷的有效办法。在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中,实现心理状态转换的关键在于打开心灵的门窗,调整自己的心理态势;树立自信,开放自我,丰富生活,主动交往,寻找友谊,加强交流,充实自身;进而优化心态,提高自控能力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保持心理的健康发展。

(2)知识技能的转换

学生时代的实验实践活动是一种单纯的模仿,与创造性劳动和工作有较大距离。在校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大多是理想型的,是一种现实和逻辑的结论,而社会职业岗位则是具体生动的现实劳动;学生时代的实验实践仅是一种理论的领悟,而实际工作则需要付出实际行动。大学生知识结构与现实的这种差距,在他们刚工作时容易表现出以下三种情况。

1)知识结构不完整。

一方面,现在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只图拿个“证书”就行了,结果造成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无法适应全面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所学与所用差距太大,或者说,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明显落后于社会现实。

2)创造能力不强。

大学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强。

3)技能不全,适应不了现代化办公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信息高度发达,工作程序的科学化大大提高,先进设备和仪器的综合运用程度加大,这对于刚就业的毕业生来讲又多了一个新的课题。

因此,毕业生实现知识结构转换的关键是努力学习,从工作需要出发,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和技能。

(3)人际交往的转换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所接触的人缘大体上不外乎亲子、师生、同学三种人际关系。这三种人际关系都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以宽容和谅解为主的。这种宽容和谅解可以说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同学之间的互爱,这种爱是无限的、无条件的、无保留的。但就业之后的人际关系就不同了。

人际交往的转换关系着毕业生职业适应期的长短,也密切关系着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成败。因此毕业生只有注意调整、建立良好的工作人际关系,才能保持自己与领导、同事关系的协调和融洽,这也是人际关系协调和沟通的关键。如两个同一专业毕业的在同一单位做同样工作的毕业生,一个进步快,业绩突出,很快成为佼佼者;另一个进步慢,业绩平平,默默无闻。同样一件事情,一个成功,另一个失败。这其中的奥秘之一就在于能不能转换人际交往,处理好就业后的人际关系。

(4)理想目标的转换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毕业时渴望成才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从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成了社会中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在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成功实现自身价值,建设祖国的未来,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和预期的目标。事实上,他们中间大部分人不能如愿以偿。除了客观上的一些原因外,毕业生需要正确了解自己,需要客观看待形势,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和新的工作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需要尽快从校园角色转换为社会角色,需要从学习的目标转换到理想的工作目标中去。据调查发现,毕业生能在几个月内胜任工作的只有10%,一年内胜任工作的占13%,一至两年胜任工作的占72%。还有5%的毕业生长期不能胜任工作,究其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角色,还停留在“学生”的角色情境中,学生气太浓,没有真正转换为“职业者”。

因此,毕业生工作之初,一定要自觉地实现由校园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换,进入社会角色,以期实现自身理想目标的转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