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

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开始步入社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无疑标志着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是人生过程中最重要的转折。

第一节 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

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开始步入社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无疑标志着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是人生过程中最重要的转折。一个年轻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期间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角色转变的过程。因此适应难度相对较大,磨合期较长。大学毕业生如何顺利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并尽可能地缩短这个转变的过程,是适应职业环境的一个关键。每一个即将就业的青年学生,都应该对这种社会角色和环境的转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积极适应职业角色和社会环境,尽快适应社会。

一、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

角色(role),原意指戏剧舞台上的人物。人们通常把社会比作是舞台,在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客观地承担着社会角色。

学生角色,指主要任务是以学习为主,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能力,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家庭。学生角色同时也承担多个社会角色,对老师来讲他是学生,对家庭父母来讲他是子女,对社会上商家来讲他是顾客等。

社会角色,简单地说是一个人的身份,是指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规范系列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社会群体的基础,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社会角色是社会赋予人的社会权利与义务,它反映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代表了每个人的身份。每个人扮演的主要角色不同,是由其承担角色的主要任务决定的。

职业角色,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人行为模式。不同的社会角色赋予不同的社会权利,履行着不同的社会义务,遵循着不同的社会规范。

例如,在就业前,青年人的主要社会角色常常是学生,因此社会常以对学生的要求来衡量和评价其行为,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也使得大学生对其承担的这一角色十分熟悉,但他们对社会职业人员的角色要求却相对比较陌生。就业以后,青年学生的社会角色就相应的转变成了社会职业人员角色,社会也将以职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去衡量和评价他们。在这关键的转换时刻,大学生应该在认清学生角色和社会角色区别的基础上,主动强化角色转换的意识,以积极、理智的态度,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

职业适应,也称工作适应,是指人在职业活动中,对工作提出各种问题时的一系列心理过程。主要是指个体对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活动的适应,以及对自身行为和新的工作需要的适应。具体地说,就是人在工作生活环境中根据职业工作总的性质的外在要求,对自身的身心系统进行评价,对职业行为进行自我调适,并努力达到自我与经验相互一致的心理过程。它包括人对工作环境和职业行为规范的同化与顺应;对职业工作价值和职业生活意义的评价;以及对自身工作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压力的体验与认知。职业适应不是简单的在工作情境中的反应,是个人心理发展水平的综合表现。

大学毕业生刚工作时,一般都满怀希望,充满信心,锐意进取,然而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有些人便出现心理逆转。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环境不尽如人意、工作不能完全胜任、人际关系生疏复杂、工作待遇不够理想、社会舆论的偏见、单位领导关心不多等,这些都是职业适应困难的表现。因此,正确认识职业适应和尽快进入职业角色对个人的事业成败影响深远。

随着新时期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变化,影响职业适应的因素也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

1.职业期望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取向的制约,这种趋势首先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逐步世俗化有关,是我国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大多数的大学生经过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急欲显露自己的才华,以期能更好地回报家人和社会,因而他们对未来有很高的期望。

2.职业心态

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活中已摒弃了“铁饭碗”的旧观念,而转向对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大多数人希望专业对口,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在具体生活中,对职业的考虑是多方面的,这是职业心态务实化的一个表现,即大学生在择业时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感和事业上的成就感,又希望在物质上有足够的保障,表明了大学生涉世之初的不自信和隐隐的担忧。

3.职业风险

工作安定性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既渴望参与竞争,又期望“饭碗”稳定这样一种矛盾心态。刚毕业的大学生蕴含着一股敢闯敢做的拼劲,这是创业所需要的,对于他们的能力和意志都是一个锻炼,具有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风险不是单纯的冒险,而是有条件的,如果达不到这一条件,那么他们就会对工作的环境和职业的性质等比较在乎。

4.职业待遇

目前,大学生普遍都比较看重经济待遇,关注生存条件,这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适应的关键因素。刚毕业,在物质上几乎一无所有,一旦进入社会就面临着一个生存的问题,生存问题解决之后,才谈得上发展。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流动的社会,而较高的经济水平既是职业流动间歇的物质保障,又是向高一层职业流动的筹码。当然,这也与社会压力有关,这种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对他们较高的期望。

5.职业声望

时代的发展使人们改变了“一锤定终身”的观念,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很可能不会一下子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职业,但他们往往倾向选择相对稳定、声望较高的职业,这说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还存留着传统观念的痕迹,是我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时期的反映。他们特别关注职业性质及其前途,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性,希望职业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关心职业声望和职业报酬。特别是重点大学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更是如此。

6.自我价值

随着社会对“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进一步认同,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发展前途,出现了价值的多元化,形成了个人价值并非一定要由经济待遇来体现的观念。对大学生来说,选择适当的职业是他们跨入社会、走向成功、实现价值的重要一步。

7.人际关系

在强调团队和协作精神的今天,和谐的人际环境对职业适应举足轻重。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能力很强,但因为与领导、同事相处不好而陷于困境,成为职业适应的绊脚石。

除此之外,性格、就业准备程度也对职业适应产生影响。性格越外向,适应越快,有助于个人在受挫折时积极调整好心态,从逆境中奋起,再创辉煌。就业准备越充分,在同等条件下,找到合适工作的机会越多。大学期间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兴趣爱好、工作单位领导的作风、工作效率等职业要素也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

二、从大学生到职业人

大学生是学生角色,职业人是职业角色。毕业后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不是瞬间发生和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转换过程,它包括取得角色和进入角色两个环节。

(一)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区别

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方式不同

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要活动,作为受教育者,其认识社会的途径主要是间接的,认识的内容主要是理论性的、理想主义的;同时,由于学生在上学期间多接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供给和资助,其学习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学校在学生生活的管理上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行为规范,这样长期以来,学生角色使得学生处在一种接受外界给予的方式下。而社会职业角色则要求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具体的工作向外界提供自己的劳动。同时,在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单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从业人员在生活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因此,从学生角色转换为社会职业角色,就是一个从接受到运用、从输入到输出的重大的活动方式的改变。

2.社会责任不同

社会角色的义务就是指角色的社会责任。学生角色的主要责任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逐步完善自己,以便将来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职业角色的责任是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以自己行为来承担责任的过程。两种不同角色分别承担着两种不同的责任。学生角色责任的履行主要关系到学生本人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程度,而职业角色责任履行的影响则非常大,不仅影响个人价值的实现,还会影响到单位、行业的声誉。例如,作为一名医生,如果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仅能为医生树立风范,而且会为所在的医院带来声誉,反之,如果医务人员由于疏漏出了医疗事故,人们就会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加以责备,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这样既影响到个人,也会有损医院和医疗工作者的形象。由此可见,从学生到职业人员的角色转变,角色所担任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对职业人员的责任心有着更高的要求。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不能马上适应这种转变,或是对工厂严格的纪律和管理制度难以适从,或是对功过的要求感到过于苛刻,这都反映了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负的社会责任增强了。

3.社会权利不同

社会赋予角色的权利,就是角色依法享受的权益,或者应取得的精神或物质报酬。学生角色的权利是依法接受教育,并取得家庭或社会的经济资助。而职业角色的权利则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依法行使职权,并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取得报酬及其他相应的社会福利待遇。

4.社会规范不同

学生角色是从教育和培养的角度出发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能顺利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如通过制定学籍管理条例、学生生活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做出相应的要求,教学生怎样遵纪守法、怎样做人、怎样待人接物等。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社会职业角色对从业者行为模式的规范则因为职业的不同而相应的非常具体,而且要求严格执行,一旦违背就必须承担责任,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5.全面独立的要求

从学生到职业人员的角色转换,对其独立性要求也相应有了提高。在学生时代,学生在经济上主要是依靠家庭的资助,生活上依赖家长的关心和照顾,学业上习惯了老师的指导,总是处在一种被人扶助的环境之中。毕业生进入职业生涯以后,全面独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有了工作报酬,经济上应该逐步成为独立者;工作上要求能够独当一面;学习上要会自我安排,在自己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来了解和认知社会;生活上要会自己照顾自己。这种全面独立的要求,对青年提出了依靠自身力量,加强自我管理的新课题,也为青年的发展和自身完善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度。

(二)角色转换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了解了学生角色与社会职业角色的区别后,应该自觉主动地促使这种角色转变的进行。角色转换的过程,通常包括角色领悟、角色认知、角色实现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往往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落心理

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有很高的理想抱负,期望一开始就脱颖而出,但真正开始工作后,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所落实的工作岗位不够理想,与原来设想中的岗位相差甚远,不甘于平庸,却又无法改变现状,因而容易产生失落心理。

2.畏难心理

有的大学生在进入新的工作单位后,缩手缩脚,不敢大胆开展工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面对新的环境,不知道如何着手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均由父母设计,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较少,又担心自己做错了事,会造成不好的印象,因而难以进入状态,总觉得不适应,这样往往就产生了急躁、畏难心理。

3.自傲心理

有些大学生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肚子里装了很多高层知识,在工作中不去认真地了解、熟悉工作单位的情况,却常常对一些管理方式随意发表高论,或者轻视实践,不愿意到基层去锻炼,认为自己从事低层工作是大材小用,这种心理产生的后果就是眼高手低,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从而很难完成角色转换。

4.依恋心理

走上工作岗位,对原学生角色依恋,使自己在工作岗位上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视为学生,对待工作、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时以学生角色要求自己。

5.浮躁心理

在工作中什么都想干,什么都干不好,对本职工作缺乏敬业精神,不能深入了解工作性质、职责范围。就职很长时间,仍不能静心投入工作,不能进入新的角色。

6.焦虑心理

初到就业单位,面对生疏的人际关系,对新的工作、新的环境,感到力不从心、缺乏自信,导致工作不出色,从而产生焦虑心理。

三、实现角色转变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克服将职业理想化的倾向

分析大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障碍,对于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达到职业适应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职业适应是指从业者进入职业角色,履行职业角色义务,享受职业角色权利,遵守职业角色规范的发展过程。如前所述,毕业生在职业适应期都将体会依恋性、畏缩性、自傲性、浮躁性的心理感受,经历一个兴奋期、冲突期、协调期、稳定期的过程。

那么如何顺利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呢?大学毕业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积极调整心态,尽快度过毕业后的心理断乳期,完成职业适应。

1.充满信心,愿意改变

毕业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是在拼搏中走过来的。步入社会,更需要有年轻人的朝气与自信,要相信任何困难都不可怕,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2.保持良好的心态

由学校转向社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某些心理上的波动,或因环境陌生而孤独,或因条件艰苦而失落,或因单位人才济济而畏惧等,这些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重要的是保持心理的平衡,莫让不良的情绪左右自己。

3.认清角色

认清自己的角色,了解具体角色的特点和要求。毕业生去单位报到后,就会被人事部门安排到某部门某岗位去工作,成为社会特定组织中的一员,肩负起众多角色中某一角色的职责来。大学生上岗伊始,一定要充分认清自己的角色位置,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特点、工作方法、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望等。只有如此才能明确在工作中怎么去做、做些什么、怎样做好等。一般用人单位会通过举办岗前培训班的方式来对新员工进行培训。除此以外,你还可以通过主动地与主管领导交谈,向老员工请教,阅读有关规定、岗位职责规范等,尽快熟悉自己的角色。

4.安心本职,甘于吃苦

安心本职是角色转换的基础。许多大学生在工作几个月后还静不下心来,这对角色的转换非常不利。既来之,则安之,毕业生应尽快从大学生活的沉湎中解脱出来,尽快全身心地投入新的工作。安心工作,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甘于吃苦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条件。只有甘于吃苦,才能很快适应工作,及时进入角色。

5.要勤学好问

大学生走上社会,绝非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学习任务的开始。来到一个新单位,你会发现,在大学里学过的许多知识一时用不上,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又学的不够深入甚至完全没有学过。所以,工作中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继续学习以尽快胜任工作的动力,谁善于学习,谁就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权。走上工作岗位的学习,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一边干一边学,在干中学。因此,善于学习首先要做到善于思考,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总结提高。要想在工作中得到迅速提高,除了加强自己的学习之外,还要虚心好问。你的上司和你的同事,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遇到困难及时向他们虚心请教,是帮你获得成功的一条捷径。同时,养成虚心好问的品质,也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任何一个领导和同事都会喜欢勤学好问的年轻人。

6.勇挑重担,乐于奉献

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重要的是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熟悉本职工作的过程,正是激发工作兴趣的过程;只有积极参与工作,才能逐步培养你对所从事工作的爱心。同时,要尽快熟悉你周围的人。人熟为宝,感情只有在相互交往中产生。如何尽快与同事熟悉起来,使你由一名“局外人”变成新集体里和谐、融洽的一员,这是一门不可忽视的学问。

7.要学会忍耐

社会要比学校复杂许多,走上工作岗位,你可能会遇上固执刻薄的上司,可能碰上不通情理的同事,也可能在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上遇到一些不舒心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要学会忍耐,冷静处置,以柔克刚;切不可暴跳如雷、火冒三丈。

(二)强化角色意识,钻研职业技能

1.强化角色意识,尽快适应社会角色

适应社会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等,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变化。

通过加深和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生活应履行的权利、义务以及应遵守的职业规范和行为模式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职业的归属感。使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时能更快地进入角色,在工作中以相应的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钻研学习,尽快熟悉职业技能

每一个工作岗位,对其工作人员都有不同职业的技能要求。刚工作的大学生,要本着虚心向身边同事学习的态度,尊重别人的意见,脚踏实地,大胆实践,尽快打开工作局面。所以毕业生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各种职业技能,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

四、环境认识与自我调整

一份新的工作,一种新的经历,一个新的环境。当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时候,展现在面前的是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毕业生只有认识了环境,才能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一)环境认识

大学毕业生要想尽快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首先必须认识学习环境和职业环境的不同之处,两者的区别在于:

学生生活环境是一种经过加工的秩序化的环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原则下,制定出合理的教育和培养的方针和模式,然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学生的任务主要就是掌握更多的科学本领,同学之间的感情非常纯洁,不存在利益冲突,即使偶尔发生一些矛盾,实际上也是微不足道的。

职业生活环境是一种自然的、未经设计的环境。职业生活主要靠个人去探索和奋斗,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参照,从业者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奋斗目标。职业生活与学生生活相比,还需要有制度、有更强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此外,在职业生活环境中,职位的升迁,工资、奖金的发放,住房的分配等,都与个人的利益相关,因此,同事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和复杂,要保持一段距离,凡事采取中道而行,适可而止。

(二)自我调整,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积极进行自我调整,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在竞争中生存、发展,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大学生初次参加工作,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第一印象好,人们与其交往热情就高,就容易打开工作局面;第一印象不好,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影响第一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根本上说,它离不开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度和修养水平。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穿着得体,讲究仪表

中国有句谚语:“人靠衣服马靠鞍”,还有一句:“人要衣装,佛靠金装”。衣着对一个人的外表影响非常大,大多数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可以说是从其衣着开始的。特别对办公室人士而言,衣着本身就是一种武器,它反映出你个人的气质、性格、内心世界。根据工作性质和环境的不同,衣着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男士应定期理发刮须,女士可适当化淡妆,不宜不分场合地过分浓妆艳抹。

(2)举止得体,虚心求教

初到工作岗位,一定要注意举止文明,应该落落大方地进行简要的自我介绍,好让同事们尽快对自己有所认识、了解。如果单位领导主动把你介绍给每位同事,则应含笑点头,可加上“初次见面,以后工作请多关照”之类的答辞。冒失莽撞和木讷呆板这两种倾向都是应当避免的。

(3)严格守时

一些年轻人刚到公司的时候,对公司的规章制度看得较轻,工作虽十分卖力,但迟到早退往往是纪律严明的公司不能容忍的。因此要严格要求自己,早到晚走,不要轻易因私事请假。

(4)要主动勤快

任何一个刚到公司的人,都会感到不知从何处着手,这时候要做个有心人,从打扫卫生、整理报纸文件、接听电话做起,为其他同事做些辅助性工作,既给人留下勤快的印象,又易于融入同事圈中,得到大家的提携和帮助。

(5)虚心求教

刚到公司,所有的工作对你来说都是陌生的,诸多事情都不知如何办理,因此应态度真诚地多向同事请教。要有一种从零做起的心态,放下架子,尊重同事,不论对方年龄大小,只要比你先进公司,就是你的老师。

总之,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应注意树立以下几种形象:勤奋、认真、负责、谦虚、诚实、守信、守纪、向上、表里如一、能胜任工作等。要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必须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一时好、一时坏,更不能随着自己的个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好的第一印象不是通过一件两件事情反映出来的,而是长期的、稳定的工作印象。不能为了表现而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离开学校后进入了新的工作环境,遇到了新的人际关系,必须注意的是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要远比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复杂。要做到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既要遵循一般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也要看到不同的组织文化有着不同的人际关系特点,如有的单位严格正统些,有的单位自由宽松些,要有入乡随俗的意识,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你。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随和,诚实守信

谦虚随和、平易近人,容易给人一种较亲近的感觉。大学生到了新单位后要主动与领导、同事进行交往,乐于与大家打成一片,不能故步自封。平等对人,不卑不亢,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既不过于谦卑,也不能盛气凌人。要远离是非,不参与议论,更不要散布传言,卷入是非漩涡。还应恪守信用,言行一致,不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到做到,这种作风既表现出自己对工作、对生活的严肃态度,又表现出在交往中对别人的尊重,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

(2)处理好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在工作中重要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领导之间的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上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职场生涯中,毕业生要学会尊重与服从领导。受雇于他人,为他人工作的人假如总是与上司的意见相左,他的工作就不可能顺利做好。上司之所以是上司,一定会有他的优势,他必须为他的所有命令承担责任,因此你要相信他的命令有一定的理由。

因为领导往往并不了解你的才能,开始不会委以重任,只会让你做些比较琐碎的杂事、小事。除了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善尽美地把它完成,你别无选择。这是取得领导信任的最有效的途径。不要自视清高,以为大材小用;或者几天没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开始怀疑是不是选错了单位。你应该摆正心态,从小事做起。并在适当的场合自然地表现自己,赢得领导的最佳印象。比如说开会时不妨坐到能让领导很容易就能看到的地方。如果让大家发言,就勇敢地把自己平时积累的几条合理化建议井井有条地讲出来,你的表现自然会让可能一直没太在意你的领导刮目相看。但注意别显出急不可耐的样子,更不可夸夸其谈,喧宾夺主,否则,还不如做个认真的听众。

下级与上级的沟通过程中,毕业生一定要“积极、主动”,这是一个基本的做事法则。你不应当因为害羞或胆怯而延误工作,“早请示,晚汇报”适合于任何企业与时代。毕业生应当养成非常好的职业习惯:工作每进行到一个阶段,都需要向领导汇报;在遇到问题或有不同见解时,都应当主动与领导沟通和探讨,以免延误工作;对于领导交代的任务你应当快速反应并完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风格与个性,这会充分体现在他的工作风格上。注意领导的类型,你将会更好地预测他的情绪,理解他的价值观,并按他的期望去做事,你应该有针对性的沟通。例如,面对一个关注细节、重视条理与规范的领导,你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接受他对于你在汇报方案中的所有细节的质问与探究;而面对一个思维活跃、重视整体的领导,你也应当有充分的准备,因为你要不停地应付他们各种突如其来的创意,他们也很少会告诉你该如何具体去做。

(3)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对同事要坦诚相待、一视同仁,要不卑不亢,既不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也不傲慢无礼,自以为是。要培养自己的“归属感”。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想集体之所想,主动热情地为同事排忧解难。要善于主动和同事打成一片,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这样不仅能使你了解到公众场合难以获得的信息,还使你更自然地与同事们融为一体。不以个人好恶去亲近一部分人,疏远一部分人;不拉帮结伙,不参与派别之争。与同事发生矛盾,最好当面交谈解决,不留下后遗症。在原则问题上不应一味退让,非原则问题则应尽量宽容、忍让。

3.调整学习态度,从知识结构上去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大学毕业生到了工作单位后,在工作安排上不可能每个人都会严格地专业对口,许多企业需要的是“全才”。为了适应工作的要求,毕业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及时补充业务知识的不足。一般来说,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都要进行岗前培训,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某些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一些用人单位还要对毕业生进行专业培训。毕业生应该调整学习态度,利用单位岗前培训教育的机会,尽快熟悉规章制度、用人理念、技术特点等,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更好地融入企业团队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