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选贤任能原则主要包括的内容

选贤任能原则主要包括的内容

时间:2022-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选贤任能原则我国现行的选人用人制度,在不断的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公务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明显的传统管理色彩,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选任方式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选贤任能原则,又叫德才兼备原则,也叫择优录用原则,即在选任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时必须摒弃封建传统的任人唯亲方式和裙带作风,严格按照岗位要求考查人员素质,以贤能为标准,凡符合德才兼备条件者方给予择优录用。

第一节 选贤任能原则

我国现行的选人用人制度,在不断的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公务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明显的传统管理色彩,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选任方式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干部选拔范围不宽,民主程度不高,仍然存在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干部考察存在“表面走程序,背后搞不正之风”的现象,导致发生用人失察失误。因此,建立科学而民主的用人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选贤任能原则,又叫德才兼备原则,也叫择优录用原则,即在选任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时必须摒弃封建传统的任人唯亲方式和裙带作风,严格按照岗位要求考查人员素质,以贤能为标准,凡符合德才兼备条件者方给予择优录用。

一、贤能标准及能力与岗位的匹配

自从人类社会走出封建世袭制,特别是在人才竞争成为核心竞争环节的当今时代,任人唯贤是一个国家、政党、组织、单位的至高无上的用人原则。问题在于什么人算是“贤人”?这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来判断。《现代汉语词典》将“贤”定为: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从注释表达方式来看,既有二者居其一的含义,也有兼具二者的含义,态度是含糊的。《公务员法》第七条规定:“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这是一条关于用人标准的原则。其中,任人唯贤是总的原则,并在第十一条具体规定了担任公务员应当具备的7项条件。《公务员法》确立的标准则是“德才兼备”,只有“德才兼备”才是“贤人”。

“贤人”应该有具体的衡量标准,何为人事任用中的贤能标准?我们认为,贤与能分别表现为人的素质和能力。所谓人的素质,可以从生理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来理解,前者是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先天性特征,如品质、知识、智力、个性等。人的先天心理素质是其社会素质形成的基础,从用人治事的角度出发,我们主要研究人的社会素质。

人的素质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其一,人的素质的个体性。人的素质存在于组织人员个人身上,有其个体特性。不同的人身上形成不同的素质,同一个人素质方向与性质不同,或者其素质发展期的程度不同。

其二,人的素质社会性。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其物质生活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而人的各种观点、立场、知识、心理等方面素质都是人的社会关系即社会属性的反映。

其三,人的素质的社会实践性。人的素质的形成受到先天因素的制约,但决定人的素质的关键是社会实践。一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健全,固然影响其个人素质的形成,可是具备了一定的生理素质基础并不等于就有了相应的社会素质,人的优良素质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社会实践才能取得。

其四,人的素质的变化发展性。人的素质不是凝固不变的,经常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由于人的素质的形成决定于学习和社会实践,而知识的内容日新月异,社会实践的发展丰富多彩,因此人的素质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将人的素质视作一成不变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人的社会素质主要由政治素质、知识素质、智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组成。

政治素质包括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不畏艰难和顽强拼搏的个性、谦虚谨慎和不骄不躁的美德等等。为此,《公务员法》任用公务员强调“德才兼备”的原则。为什么《公务员法》要强调德才兼备呢?从行政文化来看,如果有德无才是不宜从事公共事业的管理工作的。在新的形势下,如果仍片面强调“才”,也就是“政绩”,特别是单纯以GDP等经济指标以及各色形象工程作为评判标准,就会助长搞虚假政绩和短期行为的风气。强调“德才兼备”的原则,应把注重工作实绩与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结合考查。

知识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两部分。专业知识是本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常识以及专业历史和专业未来发展的知识;相关知识是与本专业相邻相近专业的有关知识。人的知识积累分为直接积累和间接积累两种方式,也就是说只有在学习书本知识和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融入个人亲身实践,一个人的知识才是比较完全的。因此,我们在评估考察人的知识素质时,既要看其学历,又要观其资力。

智力素质是一个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其中,想象力是人对外部世界的种种信息,根据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来推导、预测未来世界的能力。智力因素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使人的政治素质、知识素质等转化为工作动力的“催化剂”。智力因素高低主要由人的社会实践决定,生动多样的社会实践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强化记忆力、开发思考力,丰富想象力。

心理素质是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复杂多样活动的表现,在人事管理中特指一个工作人员面对内部和外部环境压力的情绪、意志等方面的适应性、这是其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心理的适应性至少应包括稳定、相容、创新和时效等要素,也就是说尽管每个人应该在遇到障碍和困难时保持心理平衡,以社会认可的态度和行为来应对;在单位时间内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在与他人共事时能够和睦相处、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在实践中始终保持持续的创造力,不断探索开拓。

所谓人的能力,通常是指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包括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特殊技能及其所必须具有的心理特征。

人的能力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其一,人的能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能动性。人的能力虽然由人的素质决定,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因素,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能动性。人的素质,无论是政治素质、知识素质、智力素质还是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都随着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而不断发展变化,但这一般都是量的变化,不会立即导致人的能力的显著变化,只有人的素质的量变达到了质的飞跃,人的能力才会随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人的能力同时又是能动的,它可以反过来对人的素质的发展起一定的反作用。一个人的能力越强,其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深度、广度就越深越广,其各方面的素质在实践中也就能够越加得到提高和发展。

其二,人的能力有层次性。人的能力有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之分。人的能力是由人的素质决定的,这只是对人的各种素质进行综合分析后推导出来的理论上的能力,其中一部分可以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得到实际发挥,成为实际能力。然而,受到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等主观条件以及客观环境、群体状况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能力中还存在另一部分尚未发挥出来的能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潜在能力。现代人事行政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 不仅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工作人员的实际能力,而且开发和发掘其潜在能力。

人的能力有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之分。所谓基本能力是人顺利完成一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普遍的心理特征;专业能力则是人顺利完成一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的特殊技能。一个称职的工作人员,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工作对人的能力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人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工作能力、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及安排时间能力等等。

工作能力是指包括处理一般日常工作问题以及处理突出事件的能力,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始终保持明确的工作目标,制定可靠的工作计划,专心于本人工作,而且要求其具有冷静沉稳、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和善于抓主要矛盾、抓问题重点的能力。

决策能力是制定各种可供选择方案并决定采取最佳方案的能力,它是建立在判断、思考、综合分析能力基础上的,是人的各种素质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合力。决策能力应该表现出迅速及时的反应,始终坚定的目标和最佳优化方案的选择。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每一个置身于社会群体之中的人都是必备的,这也是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优质人事环境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就是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行为常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其行为举止和言谈对话应该有所区别,以便让公众和他人认可接受;人际交往能力还要求拥有严于律己的精神,能够以身作则;还应该具备坦荡宽容的胸怀和肚量,即有权责罚而不轻易责罚别人、能够攻击而不随便攻击他人。

自学能力是指能否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而非指一个人能学到多少知识内容,它要求学习者培养发散性、多向性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观察思考问题,要求学习者具有持之以恒。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日益缩短,学校的正规教育已经远远不能保证和支持一个人一生的生活、生活对知识的需求,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在当今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不具备个人自学能力的人将很快为社会所淘汰。

表达能力是人们工作、交往的重要基本能力之一,包括口头表达、文字表达、数字表达和图像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任何生活在社会大环境和单位小环境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流,而交流中最常用的就是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等各种手段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要求等等,表达能力是人与人联系,沟通的重要能力。

安排时间能力从思想上表现为时间概念较强,明确不能无谓浪费和消耗时间,在行动上表现为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善于抓住点滴时间并使分分秒秒都能充分发挥效能。

其三,人的能力的客观差异性。不同的人在客观能力上存在差异。人的能力差异分别可以从能力的“量”和“质”两方面来加以考察。

能力的量的差异表现为不同的人能力有大小之分,它会对完成工作任务的多少和工作效率的高低有重要影响。能力的质的差异表现为不同的人有类型之别,人们根据社会工作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使自己的某些素质超常地发展,从而形成某种类型的特殊能力;同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个体的创造能力。如有的人可能其政治工作能力就比较强;有的人可能其专业能力就较强。人的能力在类型上的差异是与社会工作的差异紧密相连的,不同的社会工作需要具有相应能力的人去完成、人的能力在本质上的差异,实际上是具体工作在质上的差异。任何人不可能也不会脱离具体的实际需要来发展自己的能力专长。

能力的发展存在早晚差异,不仅不同的人有早晚的差异,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也有早晚的差异,如某些能力发展成熟得较早,另一些能力则发展得较晚,即早年可能表现出这样一些能力类型、成年中晚年却会表现出另外一些能力类型。

在明确了贤能的标准是对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之后,为确保选贤任能原则的顺利实施,我们就必须严格遵循能极相称原理。所谓能,本属物理学的概念,意指做功的本领,在现代管理学中被借鉴引用。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存在一个能量大小的问题,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有秩序地把大小不等的能量排列起来就形成了能级。能级相称原理就是根据人的能力和特长,安排适当的岗位和任务,从事适当的工作。

把握能级相称原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同的能级应该赋予不同的责任、权力和利益。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在公职人员岗位现任和工作权利确定的同时,给予相应的个人利益,以确保责、权、利三者的均衡分配,决不能拉平甚至消灭差别。

第二,能级的确定必须保证公共部门的管理结构具有最大的稳定性。稳定的管理结构至少分为领导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次,而这几个层次的构成应该呈梯形分布,即领导艺术层人数最少,以后逐层增加,使管理结构有宽厚、坚实的基础。

第三,各类不同的能级之间必须保持动态对应。岗位能级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客观情况不断发展变化的,它要求担负某一能级工作的人也与之保持动态的对应,要么不断地自我完善提高,要么让贤于他人。人事管理中的培训、考核和流动等便是保持能动态对应的有效工作环节。

二、选贤任能的基本方式

坚持选贤任能原则是确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整体状况的关口,其工作方法和技术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公共部门各个环节的正常有效运行。就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选拔任用方式而言,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主要是选择、委任、考任和聘任四种方式。

选任制是通过法律程序,采用群众或群众代表投票的方式任用公职人员的一种制度。选任制的历史久远,是人类最早体现任人唯贤精神的人事任用制度,其特点是民主性强,能够较好地反映群众的意愿,使群众能够获得较多的民主权利,更好地培养候选人的“公仆”思想和意识。根据我国宪法选举法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正副领导人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此外,一些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也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来任用。为了真正体现群众的意志,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防止选、任脱节问题的出现,在实施选任制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注意几点:一是必须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二是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直接或间接选举等形式;三是必须采取差额选举;四是群众享有了解候选人情况、可以要求改变候选人以及另选他人的权利。实施选任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群众选举或不选举某个人。选举应该定期举行,任期明确。选任制一般不适用于选拔专业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

委任制是国家机关和有关任免权的行政机关,根据各自的管理权限,直接任用下属工作人员的一种制度。委任制是我党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在根据地、军队和白区建立民主选任制度受到极大限制的情况下,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至今。委任制的特点是权利集中,指挥统一;任用程序简单明了;适合有计划地调配干部的需要。但是委任制也存在弱点,由于主管机关首长直接任用下属干部,具有一定的“人治”色彩;当主管首长对委任人选缺乏全面深入了解时,便会造成委任失误。因此,为了保证委任正确,实施委任制时,必须首先加强对被委任人选的考察,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党或党政负责人集体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委任人选,再由主管机关首长正式委任。委任制主要适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对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员的提名、任命、也包括政府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领导机关对本单位各级行政负责人和普通工作人员的委任。

考任制是通过公开考试,以考试结果为主要任用依据的一种制度。考任制最早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到了现代则发展得愈加科学合理,其主要特点是标准明确、公开考试、鼓励人们积极进取,营造努力向上的社会风气,所以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大多数国家公务员采用这种人事任用方式,成为其公务员制度的一大支柱,而且在许多企业选拔、录用中下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及通过考试实行职务晋升时,考任制也应用得十分普遍。在我国,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生效实施,各级各地根据不同职位对公务员的要求,制定了公务员有关的考试条例,对公务员进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中央与地方对公务员的各项考核已逐步纳入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不过我们也应认识到考任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考试成绩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考试成绩不能直实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综合素质,因此对于某些高级行政领导人员、高级学术领导人员及其助理人员,一般不采用考任制方式。另外为防止高分低能、绩德脱离等情况的出现,采用考任制应注意吸取其他任用方式的长处和优点,配合使用。

聘任制是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通过签订契约或合同的形式聘任工作人员的一种制度。按照合同的规定,用人单位有聘任和解聘的权利,个人有应聘和辞聘的权利。合同中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及有效期限。合同期满,经双方同意可以续聘。受聘者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采用聘任制,可以做到职务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分明、利益挂钩,既保证合同期限内用人单位和受聘者个人的工作稳定性,又有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比较适用于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单位,特别是广大企业普遍实行了合同聘任制。企业聘任制有挑选式和招聘式两种形式。所谓挑选式,一般是在企业内部展开,是企业的主要领导人通过签订聘任合同聘任助手;所谓招聘式,一般用于从企业外部聘任员工,即通过张榜广告,与招聘对象签订聘任合同。在具体实行聘任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几点:一是签订的合同条款要严谨科学,有利于工作和生产进行;二是必须与任期相结合,规定一定的聘任期限;三是要有严格的平时考核,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四是明确奖惩条例,工作业绩好坏与个人利益紧密挂钩。如果忽视了这些问题,将给“任人唯亲”的弊端造成可乘之机,也会助长被聘者的临时工思想,形成短期行为,给今后的工作、生产带来危害和损失。

上述四种选拔任用方式,均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也有各自的长处和缺陷,因此为了取长补短,我们可以将其中的某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将考任制与选任制结合构成考试选任制,将考任制与聘任制结合构成考试聘任制等等。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曾主张,通过选举产生的政务官和议员,只有在考试合格的前提下,才具有被选举的资格,这样既可以防止选任制可能出现的只重选票数目、忽略个人能力的弊端,又可以弥补考任制不易判断被试者的综合素质的缺陷。在公共部门人事选拔任用的方式中,有许多具体的技术和做法,或进行民主评议,或进行统一笔试,或进行单独口试,或进行当场操作,或进行心理测试……但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或做法,都必须对选拔任用对象进行知识水平、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考察和检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选贤任能原则的真正顺利实现

【资料】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

一、政治鉴别能力

——有相应的政治理论功底,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非分明;

——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形势;

——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依法行政能力

——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法制观念;

——忠实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

——准确运用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依法办事,准确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以权代法;

——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法律尊严。

三、公共服务能力

——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诚实为民,守信立政;

——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有较强的行政成本意识,善于运用现代公共行政方法和技能,注重提高工作效益;

——乐于接受群众监督,积极采纳群众正确建议,勇于接受群众批评。

四、调查研究能力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讲真话、写实情;

——坚持群众路线,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产生的影响;

——积极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预测发展的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指导、推动工作。

五、学习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明确,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知识与经验;

——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及时更新和掌握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知识、技能;

——拓宽学习途径,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

六、沟通协调能力

——有全局观念、民主作风和协作意识;

——语言文字表达条理清晰,用语流畅,重点突出;

——尊重他人,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能够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

七、创新能力

——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

——掌握创新方法、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方式;

——对新生事物敏感,善于发现、扶植新生事物,总结新鲜经验;

——善于分析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八、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有效掌握工作相关信息,及时捕捉带有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制定可行预案,并争取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

——面对突发事件,头脑清醒,科学分析,敏锐把握事件潜在影响,密切掌握事态发展情况;

——准确判断,果断行动,整合资源,调动各种力量,有序应对突发事件。

九、心理调适能力

——事业心强,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爱岗敬业的热情;

——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

——自信心强,意志坚定,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

——良好的心理适应性,心胸开阔,容人让人,不嫉贤妒能。

资料来源:人事部信息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