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国崛起与大国责任问题探讨

大国崛起与大国责任问题探讨

时间:2022-09-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与外国军队联合举行的军事演习,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与其他成员国首次举行的双边联合军事演习,因而备受世界瞩目。

一、大国崛起与大国责任

从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到巍然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只用了短短的30年,时间之短、变化之迅速非常令人惊叹。中国人由贫困迈向温饱意味着解决了人类生存的一大难题,中国的存在没有成为全世界的一大负担,相反,中国的迅速崛起却能够积极为全球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中国离不开世界,因为中国的发展绝不可能游离于国际市场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因为中国的产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未来十年中,中国是解决全球三个主要问题的根本。这三个问题分别是环境、能源和经济。中国将帮助决定世界如何发展,以及我们怎样才能努力赢得一个稳定繁荣的未来”(1)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国际生活中,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身处危局。通过理性而认真的思考,邓小平为当时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所制定的战略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同时他还要求“决不当头”。

在汉语文化中,韬光养晦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生存策略或生活谋略,人们迫于眼前的困境与压力,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克制自己过激的情感,强调通过清醒的理性计算与谨慎、踏实的行为,积聚力量,等待时机,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的,有时甚至还必须付出必要的代价,承担一定的痛苦,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的智慧起源于早期兵家“以柔克刚”的哲学理念。《老子·七十八章》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弱者、柔者之所以能够战胜刚者、强者,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前者能够懂得迂回、守全的战略谋划。中国历史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都是韬光养晦智慧的极妙运用。

针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国际与国内都有不少人希望中国能够站出来,扛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对垒态势。但邓小平指出:“头头可不能当,头头一当就坏了。搞霸权主义的名誉很坏,当第三世界的头头名誉也不好。这不是客气话,这是一种真实的政治考虑。”(2)“不当头”指不做所谓的“世界领袖”,不主动挑战任何国家和地区。邓小平还进一步强调说:“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3)无疑,作为“我们自己的事”的“一件事”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人民的生活水平搞上去,把中国的综合国力搞上去。这是“韬光养晦”策略的真实目标。而一旦我们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了,腰杆就硬了,再遇到任何复杂的国际问题都能够应付自如。没有国,哪来的国际?如果我们的真实目标达到了,中国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其他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占世界人口的近1/4,而且大部分在农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都处于转型阶段,而且是多种层面的转型同时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就是对世界承担了最大的责任。”(4)所以,无论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决不当头”、“干好自己的事”意义上的韬光养晦仍应该继续成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政治与外交的一项稳定国策。

然而,坚持韬光养晦的策略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始终只愿意扮演一个一无所为的角色,毕竟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毕竟中国还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并拥有一票否决权。自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中国在联合国的框架体系里始终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定义国际关系、规定世界议程、参与解决全球事务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中国从来都没有自诩过所谓“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但却默默地充当着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身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上,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势头。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江忆恩在《中国和国际制度:来自中国之外的视角》一文中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由原先完全孤立于国际组织,而转向于积极参加了约80%的国际组织。在战略上,参与与介入只是一种开放的姿态,表明自己在国际大家庭里还处于初来乍到的入门阶段。长期地看,中国将成为国际秩序中的变革力量,甚至还应该是一支重要的变革力量。一方面,如果没有中国的介入和参与,世界便不完整。相反,对于任何发达国家来说,拒绝中国、围堵中国、孤立中国只能导致自我利益的丧失。于是,在许多领域的许多问题的解决上,中国的声音已经不再可听可不听。另一方面,国际生活中,如果中国因素不发挥任何积极的或建设性的作用,则表明中国不能与自己的大国地位相称。

所以,中国政府在不违背“韬光养晦”策略的大前提下开始重新树立一种有所作为的国际形象,并寻找自己在改造国际体系、建立国际新秩序过程中的切入点。1978年以来的持续发展,为中国积攒了一定的重新塑造形象的物质基础。“对中国的最大挑战,不是力量的持续提升,而是如何使用其力量。”(5)或者,中国将在什么方向上使用自己的力量。中国如何在美、俄、欧盟等强国与地区的夹缝里谋取自己的存在空间,赢得属于自己的发展机会,的确是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2001年6月,在中国方面的积极倡导下,被世界媒体誉为“具有区域合作典范意义”的“上海合作组织”宣告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旨在推动成员国之间的安全、经济合作向深层次发展,不断加强对话、交流与磋商,致力于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势力”的政治基础,促进中亚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程。自成立之日起,上海合作组织便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2002年10月,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在边境地区成功举行了代号为“01”的联合反恐实战军事演习。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与外国军队联合举行的军事演习,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与其他成员国首次举行的双边联合军事演习,因而备受世界瞩目。

“做负责任的大国”,是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角色选择与自觉定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根据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我们的国际定位一直在调整,从最初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到“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到“中国属于发展中大国”,直至今天的中国是一个“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公正与正义、发挥建设性作用的负责任的大国”,反映了中国正在不断崛起。中国政府提出了21世纪的三大目标,即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的最终统一、维护世界和平。显然,现代化与国家统一完全属于中国的内部事务,而维护世界和平则涉及全人类。应该说,中国政府的这一目标设定,首先出于为国内深化改革开放创造良性国际环境的需要,但同时又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威望与影响力。中国穷则世界穷,中国富则世界富,中国乱则世界乱,所以,即使是最纯粹、最简单的中国内部事务,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产生消极的国际影响。同样,即使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聚精会神做好自己的事情,也是在为世界和平作贡献。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说过:“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的话,现在这个力量还小。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6)

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与防御性国防战略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做任何破坏与危害现有国际和平的事情,中国早已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区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在国外没有任何驻军。中国人奉行自卫的原则,不对任何国家进行任何形式的军事挑衅。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裁军100万的基础上,“九五”期间裁军50万,2003—2005年间又裁军20万。中国政府公开宣布永远不做超级大国,因此决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应该承认,中国在参与国际军备竞赛控制和不扩散机制方面也作出了非常大的努力。30多年来,中国政府已经参加了一系列不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的机制,包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禁止化学武器公约》(CWC)、《禁止生物武器公约》(BWC)等。中国政府还签署了《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并且承诺遵守《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的指针和参数。(7)中国政府信守承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核武器和化学、生物武器及弹道导弹技术与物质材料的出口。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军事大国,但中国更是一个敢于并能够负责任的军事大国,中国的军事存在没有令世界人民不安,却能够让世界人民放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人与环境、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的道路,是中国敢于对全球环境与人类发展承担责任的又一个重要表现。当前我国环境问题面临着历史上任何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复杂和严峻局面,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逼近其生态极限。30多年中国的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建立在高能源消耗的基础之上。2003年,中国的GDP只占全球总量的4%,而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40%。中国的能效只有日本的六分之一,欧盟的四分之一。因此,中国政府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将经济发展的方式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服务业水平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这无疑将有助于保护人类有限的生存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