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的实践呼唤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的实践呼唤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改革开放的实践呼唤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一、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与理论紧密联系,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两者互为影响、互为作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突出的特征。对此,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早有论述。从而,既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创新发展,从而能够“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实践呼唤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与理论紧密联系,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两者互为影响、互为作用。实践是产生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实践是永无止境的。实践发展了,必然要求理论发展,要求理论创新。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突出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在吸收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成果,又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建立、又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内在地要求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对此,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早有论述。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由于1872年的实践比1848年的实践向前发展了20多年,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6月24日的再版序言中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说:“关于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问题所提出的意见(第四章)虽然大体上至今还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而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进程所彻底扫除,所以这些意见在实践方面毕竟是过时了。”[2]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这里明确告诉我们,随着实践的发展,理论也应当而且必然向前发展,即理论应当跟上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和实践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理论也只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跟上形势和任务变化的步伐,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充分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才能充分实现其存在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全部历史,从《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至今不过160年。马克思所能贡献的,是他根据他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的现状而得出的结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但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社会,当然也不可能准确地设计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的方法步骤。更何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社会主义,而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乃至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都是未曾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如果完全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设想去搞社会主义建设,求社会主义发展,那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再者,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千差万别,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是行不通的。

然而,曾几何时,尤其是“文革”期间,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讲了的东西和列宁、斯大林在苏联做了的模式,不但要信守基本原理,而且要恪守到每一个细节,否则将是大逆不道。其结果是在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在实践上犯了严重的脱离实际的错误。根本上是违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僵化的模式严重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甚至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作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伟大实践,不仅呼唤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丰富的源泉。正是因为有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纠正了“左”的错误,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才得以破题。自此,不但全面推开了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且开始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同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的“特色”,最主要的就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越走越宽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丰富和发展的。改革开放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着重要实践源泉和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这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转向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这三大转变打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口,推动了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全面的改革,也推动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同经济全球化的对接,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开拓出广阔空间。改革开放的实践也使我们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观念更新,使我们的思想认识不断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依据新的实践经验,修正我们的理论、校正我们的思维,从而,为我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提供了思想条件。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我国人民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也是科学理论发展的不竭源泉。改革内涵着创新要求,而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在各个领域实现的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和素材。我们党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潮流的前沿,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深刻总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不断升华为科学理论。

这样,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不但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且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从而,既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创新发展,从而能够“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可以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进程,从而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改革开放实践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可缺少的动力和源泉。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进程的重要动力和路径。而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指导着我国新的改革开放实践,为改革开放的实践指明方向,提供灵魂。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