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节延边地区民间文学

第二节延边地区民间文学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4年,郑吉云搜集的民间故事《拳头谈判》刊登在《延边文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搜集、整理的朝鲜族说话故事。1961年8月,延边民间文学研究会在朱德海的指示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延边分会组建了民间故事调查队、民谣调查队、民间舞蹈调查队、民间美术调查队、民俗调查队、文物调查队等综合调查队,同年9月,到延边各地和黑龙江尚志、五常及辽宁的沈阳进行了朝鲜族民间文学的全面调查和搜集资料工作。
民间文学_中国朝鲜族

第二节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歌谣等。朝鲜族民间文学发展史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17年、十年动乱、改革开放以后4个阶段。迁移初期,朝鲜族移民大部分为社会最底层人民,他们虽然没有掌握很高的精神文化,但带来了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比如檀君时代开始的数千年间的民族史发展过程中,在朝鲜半岛广为流传的神话、民谣、清唱、俚谚、谜语等各种各样的口传艺术都在朝鲜族社会广为流传。朝鲜族为了保存民族文化传统,一直坚韧不拔地传承着朝鲜族民间文学,这在传承和保存朝鲜族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各个地方移民过来的,所以他们所持有的民间传承物至今还保留着朝鲜半岛各地域文化特征。比如,延边和牡丹江地区流传着朝鲜北部咸镜南北道故事文化,松花江流域流传着朝鲜东南部的庆尚南北道故事文化和江原道故事文化,辽东平原和鸭绿江沿岸流传着朝鲜西部的平安南北道故事文化。民谣分布状况也与此非常相似,延边和牡丹江一带流传着咸镜南北道民谣,辽宁一带是平安南北道民谣,长春、吉林地区和黑龙江大部分地区是庆尚南北道民谣。

朝鲜族在传承朝鲜半岛固有的传统民间文学的同时,在中国创造了丰富的乡土民间文学。比如,《龙川谷》《戽斗村》《无贫谷》《削髮更衣》《像一张牛皮大》等新传说、民间故事如《新阿里郎》《北间岛田野》《离别父母妻子》《搬家之路》等新民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大量反映抗日斗争的说话[4]和歌谣。比如,《金佐镇的爬小米地之才》《洪范图跳过地垄的才干》《廉季达的射击术》《焚烧的麝香犁》《青山里战斗》《不幸中万幸》等有关反日独立军的传说;《朴志亨》《神出鬼没》《圈套战斗》《兄妹》《星天地》等关于抗日游击队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倭南瓜》等抗日民谣和在抗日革命根据地传唱的《游击队行进曲》《勇进歌》《革命军歌曲》等抗日革命歌谣。这些抗日说话和抗日歌谣描写了朝鲜族在中国开垦土地为根据地,投身于抗日斗争的民族英雄和用鲜血与生命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斗争史,所以这些成为备受瞩目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1898年俄罗斯学者搜集、出版的《朝鲜民间故事集》收录了白头山和鸭绿江、图们江两岸地区流传的朝鲜文化故事64篇。这部故事集第一次收录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民族移民之间流传的传说、民间故事,这也是有关朝鲜族最早的民间文学资料集。

1908年,中国官吏刘建封搜集、出版的《长白山江岗志略》里收录了140余篇白头山说话,其中韩人口述的就有22篇。这不仅是东北亚地区出现的第一个白头山传说资料集,也是集满族、朝鲜族、汉族白头山说话之大成。

1913年,在中国参加民族独立运动的朝鲜爱国者李东辉、启峰宇编纂的《初等小学修身书》是当时延边地区朝鲜人小学校所使用的教科书,书中可看作是民间寓言的文章有24篇。这本书直接反映了20世纪初延边地区朝鲜族移民社会的民间寓言传承实况。

进入20世纪30年代,在东北地区发行了《北乡》《天主教少年》《满鲜日报》等文学杂志和报纸,偶尔刊登童话和民间故事。此外,获得日本总督府的批准而发行的小学《朝鲜语读本》刊登了《年糕大王故事》等几篇口传故事。童话《吃喝玩乐的哼哼》是抗日武装斗争初期以吉林少年会的名义发行的。

盘索里是朝鲜族喜爱的传统艺术。1930年,由朝鲜半岛名唱(歌手)宋万甲、李东百率领盘索里歌手们在延吉龙井海林、尚志、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东北地区巡回演出,把朝鲜族的传统音乐盘索里唱给白衣同胞听。

新中国成立前,朝鲜族民间戏剧有假面剧、木偶戏、民俗剧、哑剧、皮影戏等各种形态。据一部分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延边地区的龙井、头道沟、珲春等地流传着《凤山面具戏》《五广大戏》《狮子舞》等传统假面剧和被称为朴佥知游戏或洪同知游戏的《木偶戏》。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族民间文学的开拓者郑吉云动员金礼三、金荣植、高子成、金成民等民间文学爱好者,一起开始搜集、整理朝鲜族民间文学资料。1954年,郑吉云搜集的民间故事《拳头谈判》刊登在《延边文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搜集、整理的朝鲜族说话故事。翌年,郑吉云、金荣植、朱先宇等搜集、整理的朝鲜族民间故事也发表了数篇,其中广为流传的是郑吉云的《大力士》和朱先宇的《金达莱》。1954年,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朝鲜民谣曲集》收录了49首民谣,该民谣集是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的第一个民谣集。

1956年8月,随着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的成立,延边民间文学研究会也成立了。郑吉云为第一任主任。延边民间文学委员会大力推进了民间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1956年12月,在珲春县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朝鲜族民间故事大会,从金奎灿、裴仙女、梁在泰等100多名民间艺人那里搜集了数百篇的民间文学故事。1957年,延边民间文学委员会通过《延边日报》和文学杂志《阿里郎》,开展了募集民间文学资料活动,搜集了600余篇的民间文学故事。其中,中长篇就有10余部。在大力搜集、整理民间文学资料的热潮下,1957年7月,原属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的民间文学委员会独立出来,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延边分会。但是,在1958年的新民谣收集运动影响下,朝鲜族的民间文学收集、整理工作脱离了正常轨道,民谣搜集更多倾向于社会主义时期出现的新民谣搜集上。在这种情况下,朝鲜族民间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集中到抗日歌谣的搜集上。比如,同一年出版的金泰甲、金成辉搜集、整理的抗日歌谣集《革命之歌》。

进入20世纪60年代,新民谣运动的热情骤减,朝鲜族民间文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60年12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延边分会举办了延吉县民间故事大会,之后又和延边大学朝文系的师生一起组织了3个民间文学搜集小组,搜集了安图、汪清、和龙、延吉等县的口传民谣、传统说话和抗日故事等。

1961年8月,延边民间文学研究会在朱德海的指示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延边分会组建了民间故事调查队、民谣调查队、民间舞蹈调查队、民间美术调查队、民俗调查队、文物调查队等综合调查队,同年9月,到延边各地和黑龙江尚志、五常及辽宁的沈阳进行了朝鲜族民间文学的全面调查和搜集资料工作。此次,先后调查了30个乡和88个村,走访了民间文学传承者9009名,发现了韩秉律等144位民间故事讲述员和民谣歌唱者,搜集了说话1500余篇、民谣800余篇、俚谚和民间寓言共1500多个。

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自1962年开始进行了朝鲜族优秀的民间文学资料的整理、出版工作。1962年出版了郑吉云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集《清清的天池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朝鲜族的第一部民间故事集。1963年又出版了金礼三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集《天桃》。

1963年,郑吉云、金礼三、朴昌默等人从1961年调查资料中挑选说话(口传文学)300余篇,编撰了达80万字的《朝鲜族民间文学资料集》共两卷。此资料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朝鲜族综合说话集,对了解朝鲜族说话基本面貌具有重要价值。

高梓成和李晃勋等编写的《民谣集》里收录了朝鲜族民谣500多首,《抗日歌谣集》里收录了抗日歌谣100多首。沈玉花、朴正烈等民间演唱者也搜集、整理了《春香歌》《兴夫歌》《少女巫法》等盘索里资料。

至此,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民间文学的综合搜集、整理工作得到了大幅改善。其中,郑吉云、金礼三、高梓成、金成民等前辈们起到了主导作用。随后,朴昌默、金在权、金明汉、金忠默、李龙得、金泰甲、李黄勋等在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中开始崭露头角。20世纪60年代有郑吉云整理的《牧童和公主》《海兰江》,金礼三整理的《神磨》,朴昌默整理的《猫和老鼠》等民间故事和李晃勋整理的民谣《做媳妇》等。新中国成立后17年是朝鲜族民间文学发展史上迎来的第一个黄金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延边分会在朝鲜族文化界被打成“牛鬼蛇神”的黑据点而解散,民间文学传承者被诬蔑为“牛鬼蛇神”,含辛茹苦10年搜集起来的数千篇民间文学一手资料全部化为灰烬,《朝鲜族民间文学资料集》也因被焚毁而绝版。

1978年10月,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延边分会(现更名为延边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搜集者和民间艺人们也都恢复了名誉。延边的各县、市随即成立了民间文艺研究组。朝鲜族民间文学工作者重新开始了调查、搜集工作。1977年11月在珲春,1978年在图们市、安图县、敦化县、汪清县等地搜集了民间故事和民谣。1979年4月,延边民间文艺研究会举办了民间老艺人表演大会,把所采集的民谣编成《歌谣集成》(3卷),供内部资料使用。同年9月举办了讲故事大会,有东北3省的50多名故事王参加,搜集了168篇民间故事。这两次民间传承大会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举办的朝鲜族民谣大会和讲故事大会,为促进民间文学资料的调查、搜集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后,延边的各、县市也组织了讲故事大会。1980年8月,珲春的民间文艺研究组举办了朝鲜族讲故事大会,搜集了民间故事70余篇。从1983年3月到1984年6月间,延边民间文艺研究会两次进行了口传说话的现场调查。第一次是1983年3月至4月,金泰甲、朴昌默、金在权等民间文学工作者到黑龙江省海林县,吉林省舒兰县等地访问了百余名故事王,重新采录了200余篇口传说话,发现了郑道远、李顺基、朴顺岩等有才华的故事王。第二次是1984年5月至6月,在辽宁省沈阳、丹东、开县及吉林省的磐石县等地,访问了50多名故事王,采录了200多篇说话。1985年以后,在中国境内大力编撰民间文学集成为契机,延边地区和牡丹江、沈阳、丹东地区民间文学工作者对本地民间文学遗产进行了普查,搜集了大量朝鲜族民谣集成所需的丰富资料,发现了不少新的故事大王。

民间文学传承中令人瞩目的是金德顺、黄龟渊、车炳杰3位。金德顺老人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黄龟渊老人在吉林省龙井县八道乡,车炳杰老人在黑龙江省尚志县。金德顺老人于1989年去世,享年89岁。她口述的106篇民间故事收录于《金德顺故事集》(中文)中。黄龟渊老人是李氏朝鲜开国功臣黄喜政丞二十三代孙,1987年去世,享年89岁。他生前讲述了530多个民间故事,其中一部分用《天生配偶》《破镜奴》《黄龟渊故事集》(中文)等书名出版。车炳杰老人是长工出身的盲人民间艺人,他口述的420个民间故事中,120篇已整理成《八仙女》出版。

改革开放后,朝鲜族民间文学的最大成果是作品的整理和出版。1979年以后,《延边日报》《吉林新闻》《黑龙江新闻》《辽宁朝鲜文报》等报纸和《天池》《阿里郎》《道拉吉》《长白山》《银河水》《松花江》《艺术世界》等杂志刊登了数百篇说话,民族出版社、延边人民出版社、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辽宁民族出版社、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等和延边民间文艺家协会、延边文学艺术研究所、安图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田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单位先后出版了70多种说话集和10多种民谣集。其中,可以称之为集朝鲜族民间文学大成的是延边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编写的《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延边故事集》《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延边民谣集》《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延边俚谚集》及金东勋、金道权编撰的《中国朝鲜民族文学选集·民间文学篇》(上、下)等。金泰甲的《朝鲜族传说集》、朴昌默的《中国朝鲜族口传说话集》、金泰甲、赵成日的《民谣集成》、朝鲜族中国音乐家协会延边分会的《民谣曲集》、延边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编撰的《朝鲜族俚谚词典》等也是综合性质的重要资料。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吉林省龙井市出现了《故事天地》民间文学专刊。

朝鲜族民间文学的调查、搜集、整理、出版能够迎来史无前例的辉煌,是与改革开放以后民间文学队伍新发展有关联的。改革开放后朝鲜族民间文学的另一成果是民间文学队伍的扩大和知识化、专业化。这时期,郑吉云、金勇植、黄龟渊、金德顺等老一代传承者已去世,新民间艺人和年轻一代加入了这支队伍。比如,民间文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用新知识结构和批判的眼光走进了民俗文化的花园。从此,农民阶层和艺术团体的艺人、大学教授、中学教师和各界学者组成了庞大的朝鲜族民间文学队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延边分会的会员从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20余名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60多名,20世纪90年代增加为120多名。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民间文学队伍打破了以往以延边地区为中心的局面,出现了在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等东北各地区朝鲜族民间文学队伍深深扎根的可喜现象。比如,1988年9月在黑龙江省正式成立了黑龙江省朝鲜族民间文艺研究会,56名民间文学爱好者加入了这个协会,为保护黑龙江境内分散的朝鲜族民间文学生态,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网。

朝鲜族民间文学研究者们一方面通过对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竭尽全力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另一方面,着手研究已发掘的民间文化遗产,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学,找出其文化价值和艺术特征,力求进一步深入掌握民族精神的精髓。所以,民间文学研究空前活跃。这时期代表著作有金东勋主编的《朝汉民间故事比较研究》,金东勋、许辉勋主编的《中朝韩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许辉勋的《朝鲜民俗文化研究——神话传承与民族文化原型》,赵成日的《民谣研究》,金琪钟的《朝鲜语俚谚研究》,文日焕的《朝鲜古典文学中叙事文学和口传文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民间文学研究逐渐进入了正常轨道,开始举办各种专业学术讨论。比如,1994年8月在延吉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朝鲜族民间文学讨论会”,东北3省的30多名朝鲜族民间文学家、教授参加本次大会,发表了有关口传说话,民谣、民俗舞蹈、民间工艺等方面的论文20多篇。1996年7月,在延吉举办了中韩民间文艺学术研讨会,中国朝鲜族学者20多名,韩国、美国学者10多名参加研讨会,并发表了20多篇论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采录的朝鲜族民间说话有2000多篇,民谣800多首,俚谚4000多个;搜集、整理、出版的说话集60多种,近100部;民谣集10余种;俚谚集10余种;民间文学研究著作10余部;论文100余篇。

朝鲜族说话内容是扎根在与朝鲜族生活有渊源的自然、风土、植物、文化上,解释为乡土固有的神奇的传说,给穷苦的农夫、铁匠、猎人、屠夫、长工、女仆等身份低微的人赋予聪明和智慧,来揭露帝王将相、官僚地主、巫婆、奸商等恶势力的暴行生活故事。

朝鲜族民谣中所反映的都市平民生活和海边渔民生活的杂歌、短歌或盘索里长歌少,以种植水稻、儿媳的苦衷、流浪汉的生活为主题的短歌则较多。以种水稻为主题的劳动歌谣中,插秧之歌历史悠久,形成了广泛的歌谣群。据资料显示,至今搜集到的插秧之歌达150余首,这与朝鲜族很早以前开始重视种水稻插秧的历史有关。

朝鲜族民间神话和传说中与朝鲜半岛的传统神话、传说有所区别的故事也很多。比如,扶余、高句丽的建国神话,渤海传说,新罗高僧地藏菩萨的神话和传说,高句丽古坟壁画中的开天辟地神话等。有关檀君、解慕漱、柳花、东明王神话和传说在中国东北地区传承过程中,以长白山的乡土风物和农耕文化的生活细节丰富了内容,增添了地区色彩。

风格上,朝鲜族的说话和民谣比起朝鲜半岛传统说话和民谣有雄浑的情结和大陆风格。北方系说话的典型白头山传说中的地名说话、动物说话、植物说话、气象说话、长寿说话比起朝鲜半岛的金刚山传说或中国南方桂林、西湖传说的牧歌情结和人工美,更有浓厚的大陆性雄浑情结。比如,葱郁的原始森林、神秘的天池水、严峻的山势、凶暴的野兽、珍贵的植物、千变万化的气候造化等,衬托了富有高山树林原始魅力的原始自然崇拜思想。相比而言,朝鲜半岛传统说话的主人公天生温和、安静,人物描写细致,情节曲折;而中国朝鲜族说话的主人公个性雄健、勇猛,描写直率、朴素。尤其是朝鲜族长寿说话的人物形象里大陆男性气质的生命力和热情更加强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