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国古典主义动画大师——理查德·威廉姆斯

英国古典主义动画大师——理查德·威廉姆斯

时间:2022-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在英国留学时买的第一本动画专业书就是理查德·威廉姆斯写的《动画师生存手册》。所有插图全部由理查德·威廉姆斯亲手绘制并配以文字说明。好莱坞经典动画的继承者理查德·威廉姆斯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由于他长期在英国工作并在那里成名,所以许多人一直认为他是英国动画大师。1968年对理查德·威廉姆斯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之后,理查德·威廉姆斯聘请米尔特·卡哈到自己的工作室教授动画课程。

我在英国留学时买的第一本动画专业书就是理查德·威廉姆斯(1933年生)写的《动画师生存手册》(The Animator's Survival Kit)。该书集作者几十年的动画创作经验撰写而成,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更像是一本动画字典。全书90%都是生动的插图,深入讲解原动画规律,例如,如何绘制走,跑,跳,坐,微笑,哭泣;如何找到关键帧;如何计算动作的时间从而准确生动地把动态分解为相应的画格。所有插图全部由理查德·威廉姆斯亲手绘制并配以文字说明。正像该书封面上所说的,“这是一本集动画制作原理及实践于一身的实用手册,适用于制作传统动画、电脑动画、电子游戏以及网络动画的动画师”。

理查德·威廉姆斯原本并没有想写书,只是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整理出来留给儿子(他的儿子也是动画师)。在他全世界巡回演讲时这几大本厚厚的笔记被出版商发现了,于是便有了今天这本二维动画领域至高无上的经典教材。2006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引进出版了这本书,更名为《原动画基础教程——动画人的生存手册》。一夜间,该书成为中国动画师人手一本的《圣经》并几度再版。

2008年11月,理查德·威廉姆斯为《动画师生存手册》制作了教学片——《动画师生存手册教学片》(The Animator's Survival Kit Animated)。大师亲自披挂上马,为大家现场讲解书中的重点与难点,手把手教授原动画知识。看着白发苍苍的理查德·威廉姆斯慷慨激昂地卖力表演、绘画与演示,我不禁感慨道——在这个不再出大师的年代,这位老先生也许是最后一位我们可以顶礼膜拜的活着的大师了。他倾其一生所积累的经验为我们留下了一本宝贵的教科书,毫不夸张地说,有了这本《动画师生存手册》,其他所有讲解原动画的书都可以不看了。今天,老得已经有些脱相的他又推出了这套16张DVD的教学片。看着由于体力不支而不时擦汗的老人家,我能清晰地感到,他在使出生命中最后一丝力气,将他知道的一切传授给那些和他一样真正热爱动画并愿将一生奉献给动画艺术的年轻人。

我相信所有动画从业人员看到这套教学片的动画片头(各种卡通角色行走并最终排成《动画师生存手册》封面样式)时都会激动不已,正是这一貌似再简单、单调不过的运动规律,伴随着包括理查德·威廉姆斯在内的动画人,一步步接近动画艺术圣殿而成为每个动画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圣物。尽管这套8个多小时的教学片售价高达1200美元,但是我相信无论从专业技巧还是从纪念大师的角度讲,它都物超所值。

好莱坞经典动画的继承者

理查德·威廉姆斯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由于他长期在英国工作并在那里成名,所以许多人一直认为他是英国动画大师。年轻时他曾经跟随乔治·杜宁在蒙特利尔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是很快他就前往西班牙学习绘画去了。在西班牙期间他开始着迷于动画,但是那里根本没有创作环境与资金允许他制作动画片。1955年他来到伦敦开始从事电视广告制作工作。1958年他独立制作并导演了动画短片《小岛》(The Little Island),这部讽刺人类自身贪婪本性、哲学意味极强的作品得到了极高评价而使理查德·威廉姆斯一夜成名。

影片讲述3个代表“真,善,美”的小怪物在一个小岛上为了追逐各自的欲望而导致塌天大祸的故事。在影像风格上该片既是对迪士尼动画的致敬又是对迪士尼样式的反叛。这部短片为理查德·威廉姆斯带来了无数商业机会,他在伦敦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很快他的公司就成为许多艺术家所向往的动画圣殿。

1962年他执导了《爱我爱我》和《男人的教训》(The Lecture on Man)两部短片。但是为了能维持公司正常运转,他不得不把工作重心转向制作电视动画广告,其中最有名的是为“杜鲁门啤酒”(Truman’s Bitter)制作的系列广告。为真人电影制作动画片片头和动画片段也成为他谋生的主要手段之一,这其中包括:《风流绅士》(What’s New,Pussycat?,1965)、《清算人》(The Liquidator,1965)、《007之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1967)、《英烈传》(The Charge of Light Brigade,1968)、《塞巴斯蒂安》(Sebastian,1968)以及《粉红豹归来》(The Return of the Pink Panther,1974)。

1968年对理查德·威廉姆斯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观看了迪士尼公司出品的《丛林之书》并大为震动。原本认为已经熟练掌握了塑造动画角色技巧的他瞬间觉得自己是如此无知与浅薄。特别是影片中的老虎形象更是他的最爱,于是理查德·威廉姆斯来到迪士尼公司参观学习了一年时间。在那里他见到了该角色的创造者米尔特·卡哈(Milt Kahl)以及弗兰克·托马斯(Frank Thomas)、奥利·约翰斯顿(Ollie Johnston)和肯·安德森(Ken Anderson)等迪士尼公司的元老级人物。这之后,理查德·威廉姆斯聘请米尔特·卡哈到自己的工作室教授动画课程。他与米尔特·卡哈的友谊一直延续到米尔特·卡哈1987年去世,二人情同父子。

其实理查德·威廉姆斯与好莱坞动画的渊源由来已久,尽管他一生致力于非好莱坞模式的动画风格。他小时候曾参加过一次国际漫画大赛并且获得名次,作为奖励他被邀请到迪士尼公司参观,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动画师。在理查德·威廉姆斯十岁时他得到一本名叫《如何制作动画片》(How to Make Animated Cartoons,1940)的教科书,从那时起他就着迷于好莱坞动画风格。这本书成了日后他制作那部大名鼎鼎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Who Framed Roger Rabbit,1988)的重要参考资料,他从中获得大量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经典动画的风格样式。

在制作《小岛》时理查德·威廉姆斯观看了迪士尼公司重新发行的《小鹿斑比》,看完后他坚信自己是具有革命意识的独立艺术家。但是当他完成《小岛》后再去观看这部影片时突然开始感到自己对动画艺术一无所知。他惊讶于影片中神奇的人物行动,那些都是他无法想象也不会制作的。理查德·威廉姆斯既想得到迪士尼的风格与技术又不愿意丧失自己的想法,于是他开始在英国寻找老师,但是未果。直到1967年他遇到华纳公司的动画师肯·哈里斯(Ken Harris),才开始接触到真正的好莱坞动画风格。他把肯·哈里斯接到伦敦边工作边学习,二人合作了18年,直到1982年肯·哈里斯去世。1973年他又聘请曾经参与制作《白雪公主》的格瑞姆·奈特维克来到伦敦为他和他公司的动画师教授“角色动态”(Live-in)课程。

1974年,理查德·威廉姆斯受华纳公司之聘出任歌舞片《衣衫褴褛的安与安迪:一次音乐大冒险》(Raggedy Ann and Andy:A Musical Adventure,1977)的动画导演工作。影片一开拍导演就重病缠身,理查德·威廉姆斯只好承担起大量真人部分的导演工作。这是一次痛苦的创作——理查德·威廉姆斯身体严重透支,华纳公司只得勒令影片草草收场。尽管影片有格瑞姆·奈特维克、巴比特这样的动画高手参与制作,但是依旧无法克服它致命的弱点——泛滥成灾的劣质歌舞场面充斥全片。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歌舞片对于从未执导过真人电影长片的理查德·威廉姆斯来说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而华纳公司又态度坚决地要求他不能删减歌舞场面,结局可想而知:除了优秀的动画片段外,该片一无是处。

30年的阿拉伯之梦

1964年前后,理查德·威廉姆斯对神圣愚者——纳斯鲁丁(Nasrudin)这一阿拉伯经典传说人物很感兴趣,他不仅为《举世无双的纳斯鲁丁的丰功伟绩》(The Exploits of the Incomparable Mulla Nasrudin,1966)一书绘制了插画,还决定将其改编为动画。但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决定竟然困扰了他接下来的30年而成为终生遗憾。

1967—1968年这部尚未定名的动画片前期配音工作完成。1969年BBC制作了一部纪录片,讲述这部暂命名为《黄金之城》(The Golden City)的动画片的幕后故事。从一些已完成的片段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理查德·威廉姆斯并没有因为长期从事商业动画制作而磨灭了天才的创造力。影片完美结合了东西方艺术风格,影像上追求画面的几何图形感和阿拉伯绘画的色彩饱和。

由于BBC的这部纪录片,理查德·威廉姆斯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尊重。但是好名声并不能当钱用,他依旧找不到足够的资金来运作自己钟爱的故事。1970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为电视台制作一部根据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改编的动画片《查尔斯·狄更斯的圣诞颂歌,一个圣诞节的鬼故事》(Charles Dickens’a Christmas Carol,Being a Ghost Story of Christmas)。尽管理查德·威廉姆斯精益求精的创作风格与不尽如人意的预算导致他无法按时完成这部近30分钟的圣诞节特别节目(电视台最后只好请来恰克·琼斯参与影片制作才得以完成),但是这部影片还是为理查德·威廉姆斯赢来了他的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随着影片的获奖,派拉蒙公司开始与理查德·威廉姆斯接洽,对拍摄阿拉伯题材动画片表现出极大兴趣。起初一切进展顺利,但是突然有人站出来质疑理查德·威廉姆斯改编纳斯鲁丁是对原著的侵权。尽管纳斯鲁丁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根本不存在侵犯版权的问题,但是派拉蒙公司依旧害怕惹上官司而最终放弃了投资。这导致理查德·威廉姆斯多年来的准备付之东流,大量制作好的动画片段也被束之高阁。万般无奈之下理查德·威廉姆斯只能考虑如何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重新创作。

1977年,《衣衫褴褛的安与安迪:一次音乐大冒险》上映,票房惨败。理查德·威廉姆斯原本想利用该片劳务费继续制作那部看上去永无出头之日的阿拉伯神话的想法再次落空,他只好回到无聊的商业动画广告领域继续苦苦奋斗。

1978年,在一位沙特阿拉伯王子的财政支持下,理查德·威廉姆斯开始制作纳斯鲁丁的样片。但是很快这位王子就对这个项目丧失了兴趣,他在短短几个月内数次削减预算。1979年底这个名为《战斗场面》(The Battle Scene)的动画片段完成。尽管试映反响很好,但是最终依旧是以王子拒绝继续提供制作经费而告终。

对理查德·威廉姆斯以外的人来说,这个阿拉伯传说的幕后故事的吸引力远远胜过影片内容本身,所以1981年BBC制作了第二部关于理查德·威廉姆斯和他未完成影片的纪录片。但是依旧没有人愿意投资这部已经断断续续完成过半的动画片。此时距他最初的创作已经过去了17年。

1981年,理查德·威廉姆斯完成了一部24分钟的电视动画片《兹戈的礼物》(Ziggy’s Gift)。影片根据汤姆·威尔逊(Tom Wilson)的畅想漫画《你不在的时候》(When You’re Not Around,1968)改编而成。该片于1982年12月1日在ABC首播,并获得1983年艾美奖的最佳动画节目奖。

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好评如潮并不能当钱花。理查德·威廉姆斯还是找不到对阿拉伯故事感兴趣的投资方。无巧不成书,故事总是在山穷水复之时柳暗花明。1984年,曾制作过《星球大战》(Star War)、《绿野仙踪》(Return to Oz)的著名制片人加里·库尔特(Gary Kurtz)对理查德·威廉姆斯产生兴趣。他不仅注入部分资金而且还替理查德·威廉姆斯四处推销这个酝酿了20年之久的作品。但是……结果依旧是不了了之。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的成功使理查德·威廉姆斯终于等来了对阿拉伯故事感兴趣的有钱人——华纳公司,该公司表示愿意投资制作这部动画长片。起初一切进展顺利,理查德·威廉姆斯在华纳公司驻伦敦的工作室夜以继日地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着。就在影片即将完成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992年春华纳公司得知迪士尼公司的新片《阿拉丁》(Alladin)将要面世,规避同样题材的竞争成为华纳公司放弃理查德·威廉姆斯的主要原因。可怜的理查德·威廉姆斯眼睁睁地看着即将诞生的孩子又一次夭折。好在“完美合同公司”(Completion Bond Company)捡起了华纳扔下的烂摊子,继续资助理查德·威廉姆斯完成影片。但是这个“财小气细”的投资公司也对理查德·威廉姆斯表现出的“艺术家特有的精雕细刻”充满恐惧。没人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这部影片。于是在1992年6月一次样片放映会后,投资方决定解雇理查德·威廉姆斯。而影片剩下的15分钟将由电视动画导演弗瑞德·卡尔弗特(Fred Calvert)完成。这部延续了28年之久的影片最终与理查德·威廉姆斯失之交臂。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不言而喻了。弗瑞德·卡尔弗特自然被不公平地归为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恶棍之类,尽管他在更加狭小的创作空间内尽自己最大努力地完成了影片。出于商业运作考虑影片被加入了一些歌舞场面,而原来的一些段落被莫名其妙地删除了。1994年弗瑞德·卡尔弗特版本的影片在澳大利亚及南非发行。这部被命名为《王子与鞋匠》(The Prince and the Cobbler)的影片绝对算不上经典之作,票房也表现平平。1995年初米拉麦克斯(Miramax)公司从行将倒闭的“完美合同公司”手中购买了这部影片的版权,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行。美英两国的影迷终于有机会看到这部期待了近30年的大师作品。但是这既不是理查德·威廉姆斯的版本也不是弗瑞德·卡尔弗特的版本,而是米拉麦克斯公司再次修改后的影片。他们认为过去的版本对话太少而导致商业性不够强,于是他们重新为影片配音,加入了大量略显过时的迪士尼式俏皮话,同时删减了许多东西。这个新版本改动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删除了所有关于女巫的情节,而这个女巫恰恰是过去版本中最重要的人物。这一改动使影片看上去更加杂乱无章。

米拉麦克斯公司版本的新片被命名为《阿拉伯骑士》(Arabian Knight)并于1995年8月正式发行,长度也从《王子与鞋匠》的77分钟增加为91分钟。这部影片比起弗瑞德·卡尔弗特的版本更为不堪入目:在理查德·威廉姆斯的版本中人物是以动作来塑造角色,推动情节发展,而在这个全新版本中角色没完没了地说话,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人物说话但是他们的嘴唇却不动!?可见其制作之粗糙。美丽生动的画面下是好莱坞的陈词滥调,这种极大的反差让人浑身不适。这就如同用黄金做马桶一样不合时宜。

理查德·威廉姆斯自从被完美合同公司抢走多年的心血后就淡出了商业动画界。他后来也把自己多年的心血以《盗贼与鞋匠》(The Thief and the Cobbler,72分钟)的名字公之于众。但是我想他30年中所受到的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尽管他曾经给这部影片暂时命名为《永不放弃的窃贼》(The Thief Who Never Gave Up)来表示自己锲而不舍的决心。

曾拍摄过影院动画长片《红孩儿大闹火焰山》、台湾最大的动画加工企业——宏广动画公司的老板王中元先生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这个片子有一部分是在我们这里搞的,确切地说,最后是我们帮他全部完成的。理查德·威廉姆斯画得非常好,我记得有一张好几米长的背景精致到我都舍不得还给他,但是合同规定所有素材是人家的。说实话他不适合做导演,但他是个好动画师。”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1986年,为了安慰病重的好友兼老师米尔特·卡哈,理查德·威廉姆斯从已经完成的阿拉伯故事影片中选取了12分钟的素材剪辑成一个短片,并特意为米尔特·卡哈举办了一个小型放映会。这个消息传到了正在筹备拍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他的得意门生罗伯特·泽米斯基(Robert Zemeckis)耳中,二人请理查德·威廉姆斯为他们安排一次单独的放映会。虽然这两位好莱坞举足轻重的人物并没有资助理查德·威廉姆斯拍摄他的阿拉伯故事,但是他们认为理查德·威廉姆斯是《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动画导演的最佳人选。斯皮尔伯格说:“他对影像夸张变形的处理以及叙述故事角度的新颖性正是我们需要的。他就是那个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人。”

但是理查德·威廉姆斯似乎对这个天上掉下的大馅饼并不关心,他依旧为没能从斯皮尔伯格那里得到资金拍摄阿拉伯神话而沮丧。另外他一直认为动画与真人相结合的电影非常乏味无聊,因而注定失败。原因在于动画师必须时时刻刻配合真人部分的表演,因此束手束脚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但是为了赚钱继续拍摄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理查德·威廉姆斯只好接受了这份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他对影片总导演罗伯特·泽米斯基说:“我就是你的铅笔。”

传统手绘动画的复兴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改编自加里·F.沃夫(Gary K.Wolf)的经典讽刺作品《谁审查了兔子罗杰》(Who Censored Roger Rabbit?,1981)。很多人建议使用方兴未艾的电脑动画技术来完成庞大的动画制作。但无论是罗伯特·泽米斯基还是理查德·威廉姆斯都毫不犹豫地坚持使用传统手绘动画方法制作。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充满怀旧色彩的影片,是一部向好莱坞经典动画致敬的影片。

在开拍之前投资方给理查德·威廉姆斯10万美元制作一个1分钟的样片,这个1分钟的长镜头样片测试了所有影片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真人与动画角色身体接触时真实感的问题;真人与动画人物从玻璃后走过,身体发生折射变形的问题;红色顶光照射下二者的光影变化问题;夜间车灯扫过二者,动画角色在真人演员身上影子变化问题;动画人物与实物碰撞时二者边缘结合的真实感问题;真人演员与动画角色目光交流方向与焦点问题……

样片效果非常好,这叫罗伯特·泽米斯基更加坚定了信心。接下来这位“神童导演”就提出了更加“过分”的要求:所有动画部分的摄影机运动、角色表演和光影变化要和真人电影一样充满动感,而绝不能像一般动画片那样死板、单调。这个要求在真人电影里也许算不上什么问题,但是对动画来说就是一场“灭顶之灾”!摄影机的运动带来的是背景纵深、细节的微妙变化;角色的360度旋转需要动画师绘制无数个人物“转面”;而光影变化则使动画师必须考虑动画角色与真人演员之间光影关系的变化。总之,一句话:动画师的工作量增加无数倍!以至于当罗伯特·泽米斯基问理查德·威廉姆斯为什么很多动画片里的摄影机总架在那里不动时,理查德·威廉姆斯幽默地回答:“因为他们懒。”

观众的视觉盛宴,导演的“灭顶之灾”

全片103分钟,其中纯动画部分就有55分钟之长。制作周期仅仅耗时522天,就连监制斯皮尔伯格都感叹影片能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完成简直不可思议。

理查德·威廉姆斯率领326名动画师(其中254名在伦敦由他直接管理,其余72人在美国工作)制作、处理全片82 080格动画片段。导致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影片自始至终几乎都有真人与动画角色共同表演的场面,而单纯表现动画角色的段落很少,这就要求理查德·威廉姆斯做大量影像结合工作。他必须等真人部分拍摄完成后再把每一格真人表演的正片影印放大后进行动画加工,这无形之中就拖延了时间。另外在动画片中几乎不用的摄影机运动镜头在真人电影里则是司空见惯。时年53岁的理查德·威廉姆斯每天都要站在工作室门口对动画师们大喊:“快点画,再快点画。”

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以其精致、华丽的手绘动画向世人宣布:好莱坞经典动画的复兴再次来临!影片不仅票房极高而且获得1989年奥斯卡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最佳视觉效果三项大奖,还为理查德·威廉姆斯带来一项奥斯卡特别贡献奖。

摄人魂魄的“杰西卡”(Jessica)

我相信所有观众欣赏完影片后印象最深的一定是美女“杰西卡”在夜总会歌舞的场景。这一片段我不知道看了多少次,每一次看都由衷地被导演所折服。那种传统动画的魅力使我纯条件反射般地全身发抖,大大感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样完美的动画!

从专业角度分析这一片段会让人们“不寒而栗”:难度太大了!

纯手绘的“杰西卡”穿梭于真人世界之间,她每走一步观众都可以通过她半透明长裙下摆看见台下真人观众若隐若现的脸庞与表情。当摄影机围着她做360度旋转时,动画角色脸上的光线变化与背景真实灯光是如此统一、和谐。当摄影机旋转到她背光角度时,“杰西卡”脸上出现了非常逼真的逆光剪影效果。而这光线变化与真实场景里的灯光变化又是如此一致。当“杰西卡”走下舞台与真人观众进行交流时,她的动作、眼神与跟她接触的真人演员如此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每次我都瞪大眼睛想找出漏洞,但是就算我眼睛一眨不眨,也挑不出任何毛病!举例说明:

“杰西卡”从胖老头上衣兜里拿出一块手绢在他的光头上不断摩擦。“杰西卡”的手与实物手绢之间的交互如此真实,丝毫看不出明显的界线。甚至她手的影子在光头上投射出的影子都是那么自然。诸位观众,这可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啊!作者要根据真人演员的生理结构特征、真实环境的光线变化、摄影机的运动以及真人与动画角色的场面调度来逐格加动画。这完美的影像竟然是20多年前的作品!竟然是在没有借助任何电脑动画技术的前提下实现的!

抛开纯粹的专业技术分析不谈,作为普通观众我们依旧会被影片深深吸引。

“杰西卡”太性感了!我觉得这世界上除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那个女主角可以称得上全世界男人眼中“性感”的代名词外,就只有“杰西卡”是人见人爱的了。夸张的曲线体形、厚厚的嘴唇、永远睁不开的双眼、极具磁性的声音……怪不得黑白片时代的性感动画明星美女贝蒂都要投来羡慕的目光。

可以说“杰西卡”具备了所有性感的元素,但是又具有动画的特点。理查德·威廉姆斯在谈到这个造型设计时,引用了沃尔特·迪士尼一个非常经典的动画创作原则:“不可能的可能性”。如果追究真实性的话,“杰西卡”那巨大、丰满的胸部足以使其跌倒,但是她依旧楚楚动人地走来走去。这就是“不可能的可能性”,因为观众不会去追究一个动画角色的真实性。正是有了这一永恒不变的创作真理,丰胸、瘦腰、圆臀、细腿的“杰西卡”才会如此勾魂摄魄,令所有男人垂涎欲滴。

梦回“卡通城”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的故事发生地锁定在1947年的好莱坞,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美国动画的鼎盛时期。那时电视还没有完全普及,人们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花费在电影院里。这一时期全世界人民的业余生活竟然也出奇地一致——看电影。这一点看过《新天堂电影院》的观众都深有体会。而动画片这种老少皆宜的片种更是深入人心,迪士尼等公司的动画角色伴随着无数人度过了幸福的童年。这种感受就如同7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对变形金刚、铁臂阿童木、花仙子的感情一样真挚与深刻。

深受迪士尼动画片影响的理查德·威廉姆斯为观众真实还原了一个梦幻般的卡通世界。恍惚间,我似乎又看见了金·凯利在雨中漫步,耳边又响起了“I am dancing in the rain”的歌声……

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说过一句经典台词“群众演员也是演员”,用以阐明群众演员的重要性。于是中国香港人发明了一种狂欢节般的、向群众演员“致敬”的电影类型——贺岁片,这种明星扎堆、星光璀璨的影片似乎只有香港人才乐此不疲,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电影很少出现这种现象。但是《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却比我看过的任何一部贺岁片都要星光灿烂,灿烂到令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程度。有时我在想,如果按照真实片酬给这些动画明星付劳务费的话,恐怕这世界上没有哪个公司能出得起这笔天文数字。

由于投资方“点石公司”(Touchstone Pictures)是迪士尼的子公司,所以理查德·威廉姆斯可以名正言顺地尽情使用迪士尼公司所有经典动画角色。于是世界上最豪华的“群众演员阵容”出现了:小飞象、米老鼠、唐老鸭、高飞狗、白雪公主、皮诺曹以及《幻想曲》中众多的经典角色。再加之迪士尼公司在业界的龙头地位,使得理查德·威廉姆斯还可以调动其他大公司的动画明星为影片跑龙套。华纳、米高梅、派拉蒙等公司的超级明星几乎被“一网打尽”:兔巴哥、达菲鸭、公路奔驰鸟、骗子郊狼E、美女贝蒂、德露比狗(理查德·威廉姆斯亲自为他配音)……

这些曾影响几代人的动画角色也许只是端着盘子从镜头前滑过,但是给你的震撼却久久不能挥去。这种激动绝对不亚于《建国大业》中的明星脸。全片结束,所有动画明星一起登场Say Bye-bye时,我激动得不停地按DVD机“暂停键”,以便一个一个认真辨认那些超级明星的相貌。

那一瞬间,我仿佛回到了好莱坞动画的黄金时代,眼前一片金黄色,暖暖的金黄色。那种颜色小时候做梦经常会梦到,每次梦到都会睡得很甜。

精到的表演

观众在欣赏动画片时一般只注重故事情节是否引人入胜,角色造型是否可爱,而动画角色的表演问题往往会被忽略。这也许是因为观众从没把动画角色当成真人,那么他们也就不会去追究一只兔子的表演是否合理了。这种观影习惯导致很多动画师在创作影片时也忽略角色表演,以至于现在的动画高等教育中竟然也舍弃了“表演”这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似乎只要画得好就可以做出好动画片。我们培养的动画人才拿起笔后只懂得如何把角色动作画得流畅,运动规律画得准确。这样的动画师做出的片子没有任何大毛病,但是给观众的感觉就两个字——“没劲”。这也许就是中国目前“原画”人才奇缺的主要原因吧——画得好的很多,懂运动规律的也很多,能加“中间画”的更多,但是真正懂得角色该如何表演的却寥寥无几。

会说话的耳朵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中兔子的表演极其成功。这首先要归功于理查德·威廉姆斯。他为“罗杰”设计了一双“会说话”的耳朵。“罗杰”的喜怒哀乐全部通过他的大耳朵展现出来。比如说:当他高兴时,他的耳朵会像螺旋桨一样拧成麻花状;当他看见一对情侣时,耳朵会变成“心”状;当他要被扔进溶剂桶时,耳朵仿佛一双手一样使劲扒住桶边,并不住抖动;当他从水池里爬出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俩耳朵拧干;而当他失落时,他的身体会僵持不动,而两只大耳朵却慢慢地由拉直状态垂落下去……

基本上“罗杰”不用张嘴说话,观众就可以对他的内心活动一目了然了。

配音演员的“兔子装”

如果说理查德·威廉姆斯赋予“罗杰”以外表的话,那么配音演员查尔斯·弗莱舍尔则为兔子和全剧组带来了灵魂与欢乐。

由于真人演员在拍摄现场经常需要与“兔子罗杰”对戏,因此查尔斯·弗莱舍尔不仅要为兔子后期配音,前期也需要每天待在现场。这位职业戏剧演员的敬业精神实在可圈可点。他在摄影机后绝对不是简单地为其他真人演员搭一句词,而是在全身心地表演!从影片的制作花絮里我们不难看出,他可以说得上是手舞足蹈、群情激昂,丝毫没感觉到摄影机并没有对准他。为了找到“兔子”的感觉,突然有一天查尔斯·弗莱舍尔对导演说:“你能不能给我一套兔子装?”于是导演就给他做了一套基本与动画角色一样的“兔子装”。这哥们儿每天就穿着这套花花绿绿的衣服,顶着俩永远耷拉着的耳朵,戴着一个黄色领结,在拍摄现场走来走去,寻找兔子的感觉。甚至在餐厅他也穿成这样,以至于他的同事都不好意思和他一起去吃饭,因为背后总有人指指点点,窃窃私语:“那只兔子怎么那么难看啊?!”

就是这样的认真态度与投入程度才造就了形神兼备的“兔子罗杰”。相比之下,我们的配音演员是不是缺少了一点敬业精神呢?我们的制作观念是不是非常落伍呢?

找不到焦点的男主角

对男主角鲍勃·霍金斯(Bob Hoskins)来说,出演这部电影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与空气演对手戏。在完全无实物表演的情况下,导演想尽办法为演员提供参考对象。比如说:对鲍勃·霍金斯进行哑剧培训;聘请专业提线木偶师制作并操作提线木偶,并在实拍之前运用这个替代动画角色的参照物来“走戏”,使演员和动画师明确完成片中真人演员与动画角色的视线、动作应该是什么样;导演甚至亲自出马扮演动画角色与鲍勃·霍金斯“走戏”,以便掌握表演节奏……

尽管导演采取各种方法减轻鲍勃·霍金斯无实物表演的压力,但是有一个困难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那就是演员目光的焦点问题,这是演员无法控制的。眼前放一只手,眼睛的焦点放在手上。但是当你把手拿开这焦点可就不知道跑哪去了。演员无法凭借意志品质把焦点依旧保持在刚才手的位置上。他的面前只有空气,焦点遗失是生理现象而非心理活动。演员只能做到尽可能控制自己的焦点,将它保持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如果发生了偏移,只能依靠动画师后期调整、完善,使动画角色的目光方向与焦点尽可能与真人演员一致。

与动画无关的表演

影片开始有这样一场戏:鲍勃·霍金斯拿着一张50美元的支票从制片厂出来,坐公共汽车回家,但是售票员没零钱找他。于是他就和几个小孩一起偷偷摸摸坐在有轨电车后面的保险杠上“蹭车”回家。当他下车后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孩子们给了他一支香烟,他欣然拿在手里向孩子们挥手道别。这个细节其实可有可无,但是为什么导演非要加上去呢?其实仔细琢磨起来还真的很有门道。

这说明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如果孩子们不信任他的话,不会给一个陌生的大人香烟,这与他前面对动画明星所表现出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个细节出现之前,鲍勃·霍金斯一直给人不近人情、残酷的冷血杀手形象,导演当然不希望观众自始至终都讨厌这个角色。毕竟这是一个主角,因此要在适当的时机展现其富有亲和力的一面,使观众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个角色还有善良的本性。而得到孩子们的香烟正是一个极好的契机,说明该角色还具有童真的一面,还是可以平易近人的。

最有意思的是,鲍勃·霍金斯接过孩子们的烟并没有抽,而是看了一眼后夹在了耳朵上。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表演?很简单,毕竟孩子抽烟不是什么好事,迪士尼这种老牌“健康大使形象”的公司不可能出现正面教唆孩子抽烟的细节。那么导演就叫演员不要抽,看一眼的目的在于说明鲍勃·霍金斯对孩子们的这种举动也不是很能接受,有点无奈与诧异,但是为了不伤害孩子们对他的信任他还是接了烟。仅仅这么几个小动作就把鲍勃·霍金斯的性格以及内心活动,甚至迪士尼公司的“宣传导向”问题交代得一清二楚。由此看来,这个细节可谓导演煞费苦心之笔。

在鲍勃·霍金斯来观看“杰西卡”歌舞一场戏里有这样一个细节:黑白片时代的性感动画明星美女贝蒂在夜总会里卖香烟,她向鲍勃·霍金斯诉苦道:“彩色电影一出现我就没有太多工作了。不过我依旧保持自己的风格。”然后做出了几个非常经典的“搔首弄姿”pose。而鲍勃·霍金斯则露出了难得的微笑,对她说:“对,你还是很有魅力的。”

这也许正是罗伯特·泽米斯基和理查德·威廉姆斯想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与高科技的电脑动画相比,传统手绘动画也许“落伍”了,也许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是她依旧保持了自己的风格,她依旧魅力永存,不可替代。

这就像儿时妈妈送我的那只玩具小熊一样,多少年过去了,也许它已经破烂不堪,但是在我心目中它永远是世界上最好的玩具。

理查德·威廉姆斯的代表作品

续表

拓展阅读小贴士

1.观看《谁陷害了兔子罗杰》D9花絮中关于表演的内容,体会表演在动画中的作用与制作流程。

2.结合《动画师生存手册教学片》细读《动画师生存手册》3遍以上,我相信每一遍你都会有新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