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文学片的基本类型及创作要求

电视文学片的基本类型及创作要求

时间:2022-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电视文学片一、电视文学片的基本类型1.电视小说电视小说是以小说文本为创作基础,经过电视制作,以“表演故事”的方式使原作立体、直观地呈现在屏幕上的一种电视文学样式。电视文学片把传统文学作品变成了电视作品,这其中不仅完成了从“文字”的书写到声画制作等一系列巨大的变化,还意味着受众的接受方式从阅读变成了观看。所以文学性是电视文学片创作的重要的本质特性。

第一节 电视文学片

一、电视文学片的基本类型

1.电视小说

电视小说是以小说文本为创作基础,经过电视制作,以“表演故事”的方式使原作立体、直观地呈现在屏幕上的一种电视文学样式。1964年中央电视台将作家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搬上了屏幕,这是文学对电视的最早介入,之后又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乡》、《七个铜板》、《白雪公主》等文学作品被搬上屏幕。1984年江苏电视台制作了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斯蒂芬·茨威格的《看不见的珍藏》以及当代题材小说《小巷通向大街》等作品,在观众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于是“电视小说”的名称在电视界得到确认。

同样是电视叙事性作品,电视小说与电视剧不同之处在于:电视剧是以戏剧的方式呈现故事;而电视小说则是更多地带有主观叙述的讲述特点,后者在故事结构、人物语言和叙述形式上更多地保留着小说文本的特征。

2.电视诗歌散文

电视诗歌散文是用电视技术对传统的诗歌、散文进行制作和传播的节目,它一方面保留了散文中特有的题材多样、结构自由、内蕴含蓄以及注重意境营造等特点;另一方面又发挥了电视艺术在声画表现上的优势,能够声情并茂、诗情画意地传达出文章的意境,富有综合的艺术感染力。我国早期的电视散文作品主要是改编于一些经典名篇,比如《荷花淀》、《荷塘月色》、《荔枝蜜》、《古诗三首》、《钗头凤》等优秀作品。今天的电视散文创作已经由以改编为主发展到更加注重原创,出现了很多反映现实生活、抒发当代人情感同时又富有电视艺术特点的好作品,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电视艺术样式。

3.电视报告文学

电视报告文学是电视新闻和电视文学联姻的产物,它兼有新闻和文学的双重性质:既是对于真人真事的专题报道,又具有文学语言的叙述特征。电视报告文学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是以生动形象的文学性语言叙述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以现实性、时效性、深刻性以及文学性见长。

电视报道剧也称“电视报告剧”,是一种根据报告文学改编的电视剧体裁。它在选材上与报告文学十分相似,是以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和人们较为关注的社会矛盾为创作主题,以全方位揭示社会矛盾、深入剖析社会问题见长。电视报道剧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演员表演和情境再现的方式,报道事件经过和人物原型。比如根据张志新烈士事迹改编的《永不凋谢的红花》、根据报告文学《走向新岸》改编的《新岸》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种是由报告文学的作者和原型人物参与表演,用纪录片的方式拍摄的电视片,比如作家黄宗英和白桦参演的电视报道剧《小木屋》和《今年在这里》就是这类作品。

二、电视文学片的创作要求

电视文学片是以电视技术为纪录和传播介质,采用小说、诗歌、散文、报道剧等不同的文学叙述形式来塑造屏幕形象,以达到刻画人物、表现生活、阐述哲理的目的。电视文学片不仅借鉴了传统文学的抒情、写意、修辞等创作方法,而且还融入了声画并茂的电视技巧,易于传播和普及,因此也深受电视观众的喜爱。电视文学片把传统文学作品变成了电视作品,这其中不仅完成了从“文字”的书写到声画制作等一系列巨大的变化,还意味着受众的接受方式从阅读变成了观看。书写的文学作品经过电视化的“二度创作”以后,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字传播与声画传播的区别,这样才能使电视文学既具有文学的特性又兼有电视的优长。它的基本创作要求是:

1.文学性

电视文学作品首先要求创作者的思维方式是文学化的,它要求作者通过感性和艺术的思维方式去感受生活、提炼生活和反映生活,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真实生动的细节来塑造形象,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和思想的哲理。电视的纪录和传播方式又要求创作者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直观真实的客观物像,要给观众留下意境深远的审美空间。电视散文《母亲的照片》(该片获得2002年度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的创作,就是根据一张选自烈士相册中发黄的老照片,引出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记忆:照片的主人公原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在革命斗争年代被捕入狱,最后牺牲在国民党的枪口下,她的子女们忘不了对母亲的怀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庆典里又一次讲起了她的故事。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打开了埋藏在亲人们心底的往事:这是一位如此年轻而优雅的母亲,她的牺牲实在令人惋惜和心痛。电视文学片不是采取抽象概括的语言来介绍人物,而是用真实的情感和具体的形象打动观众,从而激发观众情感的共鸣。所以文学性是电视文学片创作的重要的本质特性。

2.视听性

视听结合、声画并茂是电视表现文学特有的长处。电视文学片的创作不仅可以采用生动直观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词、抒情的音乐、逼真的音响等综合元素强化艺术感染力,还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再现故事情景,运用电视特技手法调整叙述时空,增强作品的时代感和观赏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在电视文学片中,这两种艺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比如,一部电视版的诗词《钗头凤》,既展现了“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形象画面,又有“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解说词和音乐渲染,真正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再如,在电视文学片《春江花月夜》中,导演用富有跳跃感的旋律来比喻春江的涌动,用宁静的月夜来表达画面的诗意,用优美的舞蹈来象征花儿的绽放……在同一个时空里,将文学的语言美、音乐的抒情美、绘画的色彩美、摄影的光影美融于一体,充分体现出电视文学片特有的综合美感。

3.意象性

1999年在中央电视台的“全国优秀电视诗歌散文展播”中,获得一等奖的电视文学片《朵朵》,讲述了一位名叫“朵朵”的孩子在车祸中丧生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电视导演没有全程讲述朵朵遭遇车祸的经过,而是用声画“再现”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对这件事的主观记忆。作者的印象是散乱而模糊的,也是片段式和零碎的,于是画面中呈现的是一缕缕怪异的阳光、孩子们嬉闹的笑语和模糊的身影、还有朵朵那恍惚不定的笑脸和一声震耳欲聋的刹车声……就是这些片断的印象和朗诵者的叙述,把故事的全部情景连缀了起来,使观众感受到车祸带给人们的永久的哀恸。文学片的电视声画中留下了很多空白,恰恰是这些空白,使作品具有了其他电视片所没有的意象感,具备了浓浓的文学意味,也为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和长久的回味。

4.意境美

意境是一种空灵、深远的境界,当意境表现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时,应该是一种神韵的传达和描绘。文学创作中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意境,以激发读者的联想。比如在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诗歌对于海伦之美的描述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特洛亚长老们见到海伦时的惊讶和赞叹来间接地表现海伦的绝色美貌。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则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来含蓄地表达了对杨贵妃美貌的赞颂。电视文学片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叙述故事,创作者很容易用直观代替想象,用直白消解含蓄,造成审美意境的缺失。比如,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薻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描述曾经给了读者多少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心中的“林黛玉”。可是当电视剧中的林黛玉由具体的演员扮演以后,小说中描述的那个“林黛玉”就被电视剧塑造的“陈晓旭式”的林黛玉所取代,观众更多的对林黛玉的想象就没有了。而电视文学作品不应该堵塞观众的想象,它应该把对文学描述的审美愉悦继续传达给观众,表现出人物的神韵,保留住想象的空间,也就是要营造一种意境之美。

采用主观化的镜头语言、人物画面的虚幻感和模糊感、刻意凸显的细节和动作、人物独白或旁白式的解说词以及适当的音乐和音响效果,往往可以削减电视画面的现实感和直白感,从而使画面产生一种空灵的意境美。比如,浙江电视台拍摄的电视散文片《钗头凤》,就是通过对人物造型的虚化处理来实现了电视语言的空灵感。在拍摄中,导演选择了一些指向性不甚明确的局部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或者是若隐若现的人影的流动;或者是纤纤素手的特写;或者是奔跑着的人物背影;或者是一段飘飞的红绸和几片纷纷飘落的秋叶……总之,它用一系列模糊的画面信息,传神地表达出作者的无尽思念和痛彻心肺的悲愤。这种模糊性的画面语言配以适当的音乐和解说,就把一曲说不尽的《钗头凤》十分“文学化”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