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

时间:2022-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基本观点1.人是发展的前提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把现实的人及其人的现实活动作为社会历史的前提,深入研究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动规律,指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动力、目的、标准,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基本观点

1.人是发展的前提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中写到:“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得以建构的首要前提和深刻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实质上就是人的活动规律。这里所说的人,就其主要成分而言,就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最宝贵的资源。正如毛泽东早在50多年前谈到中国的发展问题时所指出的那样:“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

2.人是目的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社会系统的建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人在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一方面,按照自己的需要、本性等内在尺度,影响、改变自然界的运动方式和存在形式,使其发生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改变着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结构,提升着自身的主体能力,优化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活动过程。然而,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介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类在自己的需要、本性的驱动下,为了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以实现,必须彼此之间发生技术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交往,并将这种交往关系制度化、规范化,形成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构成有结构、有层次的社会有机系统。人化的自然以及人通过交往活动而形成的社会,都是人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性和人的内在本性建构起来的属人的世界。人是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只是人为实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组织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客体化,“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都是根据人的需要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人本身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承载者,社会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人本身,是放大了的人,而人又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以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自己的本质。

人不仅是社会交往以及建立社会关系和组织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本质和目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主体能力以及人的主体素质的提升过程。马克思认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发展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多样性以及基于人的各种需要的生产的多样性,由于人类需要的连续性、再生性和递进性,发展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领域整体运行、协调演进和不断上升的过程。人的多层次需要的满足,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取向和最高价值。二战以来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着重点经历了由经济到社会再到人自身的转变,发展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经济增长、社会变革以及人的需要的整体满足和全面发展这一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等阶段。人们在反思自身的发展历程时,不仅认识到生产力、经济在整个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追求,因为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就无从谈起,因此,发展是硬道理;而且认识到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资源、环境、生态协调运作的过程。同时,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发展的人的价值取向,认为发展应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和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核心价值,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框架。

3.人是动力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人不仅是社会组织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活动主体、最宝贵的资源和核心动力。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唯一能动的因素,没有人的参与,社会物质生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就不可能发动和进行。人本身的天赋、创造性和主体能力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财富中最本质的东西,因为一切社会财富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创造性成果。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作为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的货币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资本主义早期的生产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商品扩大再生产,资本增值往往是扩大再生产规模即加大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入而实现的。而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入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大,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曾预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标准将不再是劳动的消耗,即不再是工作时间和数量,而是组成社会的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智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增加智力投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人力资源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的素质、人格、品质也是社会制度与体制改革创新和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对于人的发展也是社会制度和现代人格的塑造,不能仅仅从发展的最终结果和目标的意义上来理解,还要从其本身就是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动力和必要条件的意义上来理解。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伟大目标之一。罗马俱乐部主席贝切伊在《人的素质》一书中,基于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全球危机和人类困境,提倡以人为基础,从实质上改善人的素质的新人道主义。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主体能力、干预和影响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大。

在现时代,人类获得了一种决定性的力量。全球性的问题框架,人的现状和人的未来,决定的因素都是人类本身。能否扭转人类命运的衰落趋势,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办法,开创人类文明的未来,关键在于人类如何使用其业已获得的这种决定性的力量。从这一意义上说,人是发展的基础,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系统发展具有绝对的首要性。人是我们的一切希望的基础。为了使人的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协调并确定发展的新方向,就必须突破以往发展观的思维框架,从以需要为方向的发展观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而在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中,人类的自我实现是关键的因素。因为不论人的需要是什么,只有人才能满足它们,改善人的素质和能力是最终获得这种满足的唯一途径。人具有许多未曾开发的潜力,开发和发展这些潜力,提高人的主体素质,才能使人们能够反思、调整人类以往的需求结构,创造并满足新的合理需要;才能使人们以对自身的地位、作用和责任的新视野新认识,去观察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明智地设计人类现在和未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我们不首先清楚地理解得救的唯一道路,在于通过由新人道主义指导的并导致一种更高的人的素质的发展的人的革命,那么,我们在扭转人类困境、人类长远发展方面,就不能做任何事情。

4.人是标准

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衡量发展的标准和尺度。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主体和核心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手段,而人的发展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我们要在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强调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正当性和不可剥夺的价值尺度,按照人的发展的目的性尺度和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要求,调控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影响,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优化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尺度相契合。人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尺度,而人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存在物,具有多重属性、多种需要和多维价值,我们只有从分析人的属性、本质和需要入手,才能确立起人的价值评价尺度的系统结构。

人是完整的、总体性的社会存在物,是由多种属性和活动构成的统一体。马克思立足于从事实际活动的有生命的现实的人,以理解完整的人和人的完整的本质。人同时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生物性的本能和需要,但这种本能性需要是以社会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思维、语言、能动创造、自我意识、意志情感等多方面的能力和属性。而在人的各种属性中,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只有通过社会性这个中介,人的自然属性才能作为人的属性而为人所拥有,人的精神属性才能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内容的反映而产生。人既是自然的、生物的和感性的存在物,也是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存在物,同时还是思维的、意志的、情感的、文化的存在物。

实践、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由于包容并体现了人的诸种属性和活动的总体性特征,因而成为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完整的人的本质是在总体性的实践中得以形成和展现的,而实践既受业已给定的条件的制约,是在由前人所创造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创造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任何历史时期的具体的实践方式与实践成果都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但实践的能动性本性又决定了它对有限性与给定性的突破、超越和扬弃。与作为人的本质的完整的动态的表现相一致,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人的本质也是既定与未定、有限与无限、受动与主动、是与应当、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人的本质从总体上来说,是未定的、开放的和超越的,是一个不断扬弃、超越现存的给定性而逐步上升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但要从总体理解完整的人的本质,还要从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去理解人的本质。

作为发展之活动主体和价值主体的人是具有多重属性、从事多种活动的多向度的人,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也应当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以人的发展程度与总体性、完整的人的生成为核心的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也必然是一个多维的价值体系。人在其生命活动中,时时体验着生理的与心理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匮乏状态,因而感到紧张和焦虑,产生愿望和欲求,这就是人的需要。需要与社会个体和社会整体的生命活动相伴相生,它是社会发展的深刻的动源,也是社会对于人的价值之生成的深刻根据。正如人的属性、活动是一个有层次的整体结构一样,人的多重需要以及作为各种需要之实现的价值也是一个等级式的系统的整体。对于人的需要,有人将其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有人将其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和优先程度是不同的。越是低层的需要,越是关系到生命机体的生存的需要,人们对于它的追求就越迫切,因而表现得就越强烈,其对于高层需要来说就越具有优先性。低层需要比高层需要强烈优先,高层需要则比低层需要更有价值,更有利于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低层的需要主要关涉到个人,是以自我满足为目标的;高层的需要与满足则具有有益于社会公众的效果。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在超越性动机的驱使下希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实现的指向。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达成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满足低层需要的前提下追求高层需要的满足,可以使得人的潜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造就更全面和更真实的个性

由于人的需要是一个有层级的结构,因而以人为价值取向的整体性的发展就应当为人的生存与安全提供合理的生活资料保障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人的主体能力和社会贡献应得到积极的评价;应尊重、保护和发挥人的自由自主性和能动创造性,为人的潜能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提供社会条件。首先,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保证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满足,使人们能够过上一种体面的生活,并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逐步扬弃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使生产不仅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且为满足人的更高层级的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明确将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解放的手段和工具,把物质生产视为全部历史的现实基础,把经济发展作为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了满足人的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就必须改革、调整、完善、优化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创造公正民主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增强其尊严感、归属感和成就感。而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集中体现了超越给定性和有限性的能动创造本质,它的实现既以社会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的自我实现也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是人的本质特性,是人的需要、目的与客体的必然性规律性的现实统一,是人遵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事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能动创造活动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所达成的一种理想状态。人的自由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义的,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多方面需要的发展。人的现实需求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层级性,既反映了人的个性的丰富性、生活方式的特征和人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人的需要的培育与满足的程度。其次,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个人劳动社会化,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和物质关系以及政治、法律、伦理、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全面而丰富的关系,并且随着交往的普遍化,突破狭隘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限制,形成世界性全球性的联系。人的片面性根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的物质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狭隘性,而世界历史的形成和生产、消费、认知、交往、道德、审美等各种潜能,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致力于发展和引导人的各种潜能,使人不断超越其给定性和自在性,追求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个性、更高的生存状态和更高的价值。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体现了个体人格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又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开放性、未定性和无限超越性。正因为如此,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衡量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最高价值尺度。

以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评价尺度,不仅是指社会个体的多层级需要的满足和价值实现,而且是指多极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和价值实现。人是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但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亦非抽象的“类”或抽象的人类整体,而是处于各种交往关系中的社会的人,是由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所构成的动态的人类系统整体。社会发展的活动主体、价值主体是多极的。作为主体的人分为个体性存在、群体性存在以及人类总体性存在,因而也就有个体、群体和人类总体的需要、利益和价值。各个不同的个体、群体之间有共同的需要和利益,即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的利益,也有不同的需要和特殊利益。为此,就要在承认主体多极性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个体、群体及人类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借强调和维护人类整体而漠视个体与群体的生存境遇和利益要求,也不能借口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特殊利益而推卸对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的责任。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深切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追求“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的是“每个人”的发展,“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而不是一些人得到发展,另一些人得不到发展,不是一些人的发展以另一些人的发展权利被剥夺为代价。其次,个人的发展是在真正的共同体条件下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再次,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作为一个完善的个人而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造成一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自由,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的发展。追求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一切理论的显著特征。科学发展观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理论指导,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和核心价值,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及生态与环境的条件。

1.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为了中国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形成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党既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群众等观点以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一切为了群众,表明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志在天下、一心为民的情怀,把争取、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作为一种根本的价值取向。他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一切依靠群众,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活动主体。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群众的解放,是群众自己进行独立的、英勇的、自觉的斗争的结果。群众的解放和利益要靠群众自己去争取。领导者的责任是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启发、提高群众的觉悟,在群众出于自愿的原则下,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内外环境和现实条件所许可的一切必要的斗争。为了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必须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从群众中来”,就是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集中群众的聪明智慧,反映群众利益诉求,了解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将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整合为集中而系统的意见,提出计划、方针和办法。“到群众中去”,就是向群众宣传,使领导意见以及计划、方针和政策为群众所理解,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努力实践群众路线,领导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党不仅要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同时,更要从制度上、法律上确认和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罢免权,使人民真正发挥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历史的、社会的、国家的主人和自身命运的主人。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永远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本质精神,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民群众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是党治国理念的新的飞跃。

2.坚持以人为本,反映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诉求

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新经验、新问题和新特点,人民期盼改善自身生存境况与发展条件的诉求,中国共产党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根本需要,是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现实依据。

一是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增强,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特点和问题。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创新和进步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使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人力资源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第一资源;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经济的繁荣昌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逐步享有越来越丰裕的发展成果的同时,对于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水平和质量,对于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于需要的满足、利益的实现、权利的保障以及自身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使利益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奠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上的广大人民的自主自立、自我主宰的民主意识日渐增强。这样,就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人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做到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二是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必须看到,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发生和长期存在着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对于我们党的领导智慧和执政能力的严峻挑战。能否正确应对这些挑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根本、长远利益的实现、维护和发展。在发展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与以人为本的要求不相符合或不甚符合的问题。在发展的动力问题上,尚未充分认识到人的作用,没有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教育投入力度不够,劳动者总体素质不高,人口压力还没有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现有的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相反,官本位却无孔不入、大行其道。在发展的目的的问题上,存在着目的和手段颠倒的偏误。由于制度安排的不合理,社会分配不公依然突出,存在着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聚,一部分群众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享受应有的发展成果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由于制度、法律的不健全,由于政绩考评机制的不合理,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一些企业,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为了GDP的增长,大量消耗资源,严重破坏环境,甚至置劳动者的生命于不顾,违规违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大气、水体、土地污染,城市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在享有物质的丰盈的同时,也遭受着环境污染的折磨。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否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能否纠正重物轻人、片面追求GDP、目的与手段颠倒等认识与实践的偏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各项权利的保障和实现。

三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意愿与新诉求。由于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上重物轻人的偏误,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和谐,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效益不好;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公平正义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各方面的利益矛盾比较突出,政府职能尚未完成根本转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高。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而一些健全的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的缺失,广大人民群众在关系到自身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具体利益和根本问题的一些决策上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导致一些决策的失误,损害了人民利益。在关于发展的决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始终做到以人为本,既要使发展具有符合人民利益的性质,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问题,又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从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是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的需要,亦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意愿和利益诉求。

四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以人民群众为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体性力量。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依靠广大人民,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苦战奋斗。在领导人民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同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我们党正是坚持了以人为本,坚持了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并为了人民利益而忘我奋斗,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从而成就了改天换地的伟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也正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成就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并且在波诡云谲、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困难时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卓然独立,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巩固着自己的执政地位。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需要,是党继续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需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和集中诠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