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本观点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认为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及其创作成果的行为。这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对于文化的根本观点。但是,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地看待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的,在承认社会存在对文化的根本制约这一前提下,同时也承认文化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认文化的民族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本观点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研究

(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探索、创立,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丰富、发展,后继者不断深入和完善的发展进程,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我们仅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视角出发,就其中的一些理论和观点进行梳理和回顾。

1.关于文化的概念界定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认识、界定文化的。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文化起源的视角探讨了文化的本质问题,认为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也是和自然界相对应的人的创造物。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46)同时,马克思也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界”“人的本质的对象化”(47)等等,被认为是对文化本质的论述。这以后,马克思主义学者逐渐深入、完善了马克思关于文化的本质是“人化”的思想,甚至有的学者由此出发来界定文化,指出“文化不是别的,它是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发展及其结果的总和”(48)

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更多地还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视角来界定文化的。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认为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及其创作成果的行为。从狭义的视角对文化进行界定,影响深远的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文化的界定:“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49)这个界定把人类社会分成文化、政治、经济三个组成部分,并从三者的关系出发来界定文化,是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深化,在外延上也易于把握,因此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文化最经典的界定之一,在国内被人们所广泛认同和大量使用。

2.关于文化的特征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特征的认识是建立在对文化的“人化自然”的本质认识基础上的,并且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在“存在-意识”的研究模式下得出以下结论:

(1)文化的非独立性和独立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0)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因此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存在的根本制约。这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对于文化的根本观点。正是基于这种观点,马克思在早期慎用当时在欧洲哲学界已经被普遍使用的文化概念,而且批判了认为文化是精神形态,其他的社会存在是由文化所决定的所谓“文化史观”的立场和观点。

但是,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地看待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的,在承认社会存在对文化的根本制约这一前提下,同时也承认文化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马克思在谈到古希腊艺术和莎士比亚的艺术时曾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51)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恩格斯提出了著名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52)的文化论断。第二,文化对政治和经济具有反作用。毛泽东在界定文化概念时就曾经深刻地论述过文化和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53)这也是对文化具有独立性,具有对政治、经济反作用的最著名的论述。第三,文化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多样的、复杂的,受到文化自身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反映,而且不会以同一的面貌出现。马克思在探讨希腊的文化时指出的“有粗野的儿童和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们的艺术对我们所产生的魅力,同这种艺术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54),就隐有这种含义。

(2)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过文化的世界性问题:“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55)。”(56)他科学地预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必然相应地带来世界各地的文化的强制交流和被动融合,从而使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化演变成具有共性特征的世界文化。

但是,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认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体现在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样式等方面的民族个性。马克思认为世界的文化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文化)”而形成;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不仅是科学的、大众的,而且“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57);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定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其鲜明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特色。这些都是对文化具有民族性的认同和重点强调。

(3)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超意识形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马克思指出:“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58)这表明在马克思的视野里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和哲学思想直接就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人们经常引用的列宁的“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一种是普利什凯维奇、古契柯夫和司徒卢威之流的大俄罗斯文化,但是还有一种是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普列汉诺夫的名字为代表的大俄罗斯文化。乌克兰同德国、法国、英国和犹太人等等一样,也有这样两种文化”(59),也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的意识形态性的认识是辩证的。不少学者从马克思关于世界文化的论述入手——“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60),探讨了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性,而且具有超意识形态性。对此,我国前文化部部长、作家、学者王蒙就曾提出:“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那就是它的超越性和普遍性。就是说有这样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它超出了地域、民族、语言、国家,甚至于时代的界限,而成为一种具有人类的某种普遍性的文化成果。在民间文学、建筑艺术、绘画及人们的行为规范上,都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在今天,甚至一些通俗文化现象,也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61)这也是学者们所普遍认同的关于文化具有超意识形态性的一个表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