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中国政治传播中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实现中国政治传播中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目前的中国政治传播中,国家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无以取代。在目前的世界政治格局中,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组织乃至个人都无法实现对政治传播中,国家利益的最大保护和捍卫。因此,在政治传播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决定政治传播整体状态的轴心问题。相反,要进一步强调,努力培育和积极发挥社会的政治传播功能,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理应成为目前中国特色政治传播构建的重要战略理论之一。
实现中国政治传播中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_中国政治传播策论

那么,究竟该怎样看待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的主体呢?简单套用以上各种观点,都不能说明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的实际情况。目前的中国,国家(政党、政府)仍然是政治传播的主体,主导着政治传播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认识上,仍然要坚持这种主体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的理念。具体地说,政治传播的“多元主体”在中国还不现实,各种“社会组织”的政治传播功能还有待挖掘和培育。至于政治传播的“无主体”说,更是一种对政治传播的误读,是把一般的大众传播无条件地生套在政治传播上。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着政府、精英、平民三大政治话语传播系统,而且三大话语系统不交融,其后果是发生“社会撕裂”。在笔者看来,目前的中国,并没有真正的“政治精英话语体系”。独特的政治与行政不分的体制,导致了所谓的政治精英一般都在“体制内”。共同的政治立场与利益,使得所谓的政治精英话语体系往往就是政府话语体系,或者说,政府话语体系往往通过自己的政治精英话语体系来表达与传播。至于“平民政治话语体系”在中国则还是一种“政治奢望”:场域很小、通道很窄、偶然性很强、影响很微弱,完全不能用与政府话语体系并列的“体系”来描述和总结。

这种看法基于如下四点认识: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有其特质。这种特质对于政治传播来说就是政治传播的主体是政党、政府、国家“三位一体”。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人民群众的执政党,因而从根本上代表着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政府在政党的领导下管理和治理着国家。这种政治体制决定了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无法成为与国家(政党、政府)有等同地位的政治传播主体。第二,从现实的人类政治治理机制和政治生态来看,国家(政党、政府)仍然是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传播中政治信息的原生成者,是政治信息传播的控制者和“把关人”。第三,政治传播的目的在于“政治社会化”和政治信息、政治价值观的输出,因而传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是其核心要素。在目前的中国政治传播中,国家(政党、政府)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无以取代。第四,在政治传播中,政治统领传播。其中,国家利益是政治传播,特别是国际政治传播的“轴心”和“底线”。在目前的世界政治格局中,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组织乃至个人都无法实现对政治传播中,国家利益的最大保护和捍卫。鉴于这些认识,我们还不太赞成无原则、无条件地在中国目前的政治传播中宣传一种削弱甚至取代国家(政党、政府)主体地位的观点。

当然,从理论上讲,国家(政党、政府)应该代表人民,因而在政治传播上应该实现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致。然而,能否在实际上做到这一点却是另外一回事。因此,在政治传播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决定政治传播整体状态的轴心问题。对于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而言,这个问题也不能回避。当我们强调中国特色政治传播中国家(政党、政府)作为主体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时,并不排斥社会(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作用。相反,要进一步强调,努力培育和积极发挥社会的政治传播功能,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理应成为目前中国特色政治传播构建的重要战略理论之一。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我们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观。马克思当年是批判资产阶级国家的至上主义的,因而马克思主义给我们的理想是国家与社会的高度融合,即国家的消亡、社会的高度自治。但是,马克思也说得很清楚,实现这种目标需要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也就是说,要实现国家与社会的高度融合,需要一个很长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阶段。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正是如何避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对峙紧张状态,保持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就政治传播主体意义上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来说,我们要认识到,政治传播不只是国家(政党、政府)的事情,要在保持国家(政党、政府)主体的主导地位的基础上,肯定社会在政治传播中的内在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传播,一般情况下,人们极易将国家主导的政治传播理解为意识形态的宣传而产生警惕和抵触,也很容易对由国家主导的政治传播产生不信任的心理。通过社会所实现的政治传播较少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可能在国际受众眼中更为真实可信。因此,将社会中存在的多元利益主体,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甚至个人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拓展政治传播的渠道,改变过去由国家(政党、政府)包揽政治传播的局面,对当下中国的政治传播具有重大意义。当然,发挥这些“社会主体”的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一方面,这些主体不被强大的国家权力所吞噬,能够独立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国家与社会也不能“各说各话”。这就是我们要强调的二者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实现良性互动的深刻内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努力加强和积极发挥社会的政治传播功能。

【注释】

[1]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9-200.

[2]淘涵.新闻学传播学新名词词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28-29.

[3]邵培仁.政治传播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151.

[4]人的社会本质、传播的社会本质、政治的社会本质是“三位一体”的历史生成过程。笔者在专著《政治传播活动论》中指出:政治的生成过程,可以归纳为政治的国家化、经济化、社会化过程。这种过程既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历时展开过程,又是空间意义上的横向扩展过程。这种过程正是政治从无到有、从己到人、从私到公、从内到外、从一到多的通过“传播”这一根基性路径生成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在被理解为“人类社会的特质”的基础上与政治的本质取得同一性。可以通俗地表述为:没有不通过传播而形成的政治,正像不存在没有被统治者的统治者一样,即所谓的“政治即传播”。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1.

[8]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M]//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89.

[9]同①:490-5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