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记者”十年之传媒生态变革及应对策略

“小记者”十年之传媒生态变革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2009年,《宁波晚报》“小记者”活动已走过10个年头。而近3万名小记者与之对应的便是3万份发行量,且大多数分布在县(市)、区。很长一段时间,“小记者”是《宁波晚报》扩大影响力、争取读者的独家利器。它们的跟进壮大了“小记者”的声势和力量,但同时也蚕食了《宁波晚报》“小记者”的市场蛋糕。至于初中生,则一切为了中考,学校明确反对开展小记者活动。
“小记者”十年之传媒生态变革及应对策略_转型中的传媒——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与思考( 一)

◎郑娅敏[1]

“小记者”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展现才能和锻炼自我的舞台,达到了媒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当下,“小记者”面临如何适应市场新格局、新变化,争取更大发展的难题。

1999年早春,《宁波晚报》与宁波市教委联合,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小记者活动,同时推出“小记者专刊”。到2009年,《宁波晚报》“小记者”活动已走过10个年头。通过长达10年的努力,《宁波晚报》的小记者队伍从最初的不到6 000人,至现在每年稳定在3万人左右,累计10万多名小记者在《宁波晚报》上发表文章、书画、摄影作品,更有数十万计的小记者参加报社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近几年,“小记者”活动在神州大地也开展得风起云涌。上海《新民晚报》、广东《羊城晚报》、河南《汴梁晚报》、山东《青岛晚报》、湖南《长沙晚报》、山西《太原晚报》等全国近百家媒体都开展了“小记者”活动。

“小记者”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展现才能和锻炼自我的舞台,达到了媒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但是,十年来的社会变革,也影响了“小记者”的传媒生态环境,“小记者”面临如何适应市场新格局、新变化,争取更大发展的难题。

一、“小记者”诞生时的市场背景

1.宁波的城市特色与《宁波晚报》的发展雄心

对于以城市为主要依托的晚报经营来讲,宁波区域条件并不十分理想。宁波整体实力不弱,但市区偏小,中心城区人口少,而区域经济强劲,周边县(市)、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宁波晚报》自1995年1月1日创刊以来,发行量年年攀升,影响力也日渐增长,但5年来,新闻报道、发行及广告市场基本囿于市三区(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内,连比较偏远的镇海区、北仑区都甚少涉足。报社感到,其时14.5万份的发行量与宁波市560万总人口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是如何打开县(市)、区市场。

2.教育部门发展素质教育时机的契合

1999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要求切实做好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的通知》,一时间“减负”工作在神州大地进行得轰轰烈烈。当时,教育界有识之士已提出,素质教育不应只是片面强调“唱唱跳跳,弹琴打球”的艺体教育,而是应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注重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丰富阅历,增加才干。

3.报纸扩版提供物质基础

为了打造“8岁到80岁的都爱看”的报纸,《宁波晚报》从20世纪末开始扩版,各种针对特定人群的周刊纷纷涌现,如专为老年人办的“养生”,专为女性办的“风尚”,针对投资者办的“财经”等。不过,在晚报的频繁改版中,这些周刊变化不断,“寿命”并不长,只有1999年创办的“小记者周刊”红火至今。

“小记者”应运而生后,受到学生、学校和家长的欢迎,成为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透过“小记者”这扇窗口,小记者们能够真切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欣赏社会,并练就凌云健笔。而近3万名小记者与之对应的便是3万份发行量,且大多数分布在县(市)、区。很长一段时间,“小记者”是《宁波晚报》扩大影响力、争取读者的独家利器。

二、近年来“小记者”生态日益恶化

1.同城媒体争相“克隆”“小记者”

《宁波晚报》“小记者”活动的红红火火,引得同城媒体《现代金报》、《东南商报》,还有县(市)、区报纸羡慕不已,它们也纷纷开展了类似“小记者”的活动。据笔者调查,《现代金报》、《东南商报》的“小记者”、“小作家”都有数千人之众。它们的跟进壮大了“小记者”的声势和力量,但同时也蚕食了《宁波晚报》“小记者”的市场蛋糕

2.人们对“小记者”产生审美疲劳

每年一到发行季节,一所学校一天内就要接待好几拨各报发展小记者的人员,各家报纸宣传单满天飞,搞得学校、学生及家长不胜其烦。而且小记者工作总是离不开写作、活动、培训那么几样,学生参加过一年两年,新鲜感就大为减弱,也就对“小记者”产生审美疲劳。

3.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又有回流趋势

毋庸讳言,素质教育近几年在教育界推广得并不顺利。同样,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服务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少儿类报纸也不断萎缩,如《中国少年报》在发行量多年持续下滑之后,于2004年将该报的都市版变更为《中国少年英语报》,加入学习辅导报的行列。

在沉重的“小升初”及中考压力下,“小记者”的参加人群出现低龄化倾向。近几年,在小记者队伍中,一、二年级小学生占60%以上,六年级学生即使对参加小记者很感兴趣,家长、老师也不支持。至于初中生,则一切为了中考,学校明确反对开展小记者活动。

三、“小记者”如何适应新的生态环境

尽管“小记者”遭遇种种困难,但在笔者看来,“小记者”远未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笔者认为,“小记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突破瓶颈,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1.推进报网融合,增强互动

网络在孩子的学习、课余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但是目前中国宁波网上的“小记者家园”只是小记者在网上发表作品的园地,无论视觉冲击力,还是对孩子们的吸引力都不够。反观2009年8月成立的“杭州网”小记者网,页面富有童趣,而且报名、活动公告都在网上进行,小记者可以在网上开设空间写日志,还可以利用杭州网网络宽频的资源,自己采访、自己编辑、自己主持,制作面向所有网民的网络电视节目。

试想,如果“小记者家园”能通过幽默轻松的多媒体动画等吸引眼球,及时发布小记者活动信息,或者让编辑、老师、家长都参与互动,自由发言,小记者的网上家园会更热闹,人气将更旺。

2.扩大覆盖面,可考虑向大中专院校延伸

当然,小记者如果延伸到大中专学校,活动名称、形式和内容肯定要有所调整,以适合大中专学生的需求。从2009年开始,《舟山晚报》打造“小记者”的升级版——小作家,目标人群正是高中段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活动更注重社会实践,一年下来,已吸引1 000多名大中专学生加入小作家之列。宁波有众多的大专院校,如果能在大专院校开展此类活动,力量不容小觑。

3.寻求支持,共同打造全社会关注教育的氛围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投身素质教育,努力营造重视和支持素质教育的大氛围,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首先,教育局、关工委等政府部门可以更实质性地参与“小记者”工作,拓宽“小记者”发展的空间。2007年,嘉兴教育局将《南湖晚报》“小记者”的成长引入课题《实施“生态德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这项课题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等专业权威机构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优秀成果展评中评为课题一等奖,还获得了嘉兴市委宣传部颁发的“最佳特色奖”。

另外,据《走近美国大报》一书介绍:美国开展“NIE”(报纸参与教育)工作的报纸中,有的部门专门做捐助人工作。通常的做法是,报纸寻求一些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社会团体或企业合作,赞助学校支付半价至全价订报费,报纸本身也给一定折扣(最多半价)。这也给我们启发,目前,有的热心公益的企业也主动为贫困家庭孩子、民工子女订阅《宁波晚报》,使得他们当上小记者,但为数不多。今后报社也可有意识地组织企业献爱心,同时减轻学生负担。

再则,目前小记者的活动基地以农村、景区为主,如果港口、军营、大型企业等能随时向小记者敞开大门,小记者将进一步融入大社会中。

4.“小记者”走向产业化

《宁波晚报》几年前已成立小记者学校,出书出杂志,“试水”“小记者”产业化之路。晚报的品牌,让学校、家长分外信赖。比如每年暑假,各旅行社、社会办学机构等都会举办夏令营,但晚报举办的夏令营格外受欢迎,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学校省心。今后,小记者还可以尝试向更为广阔的经营领域延伸。报社除了写作培训外,也可开展英语、文体等培训,甚至可以把“小记者”注册为商标,推出“小记者”品牌服装、文具、纪念品等,将“小记者”做成大产业,获取更高的市场回报。

【注释】

[1]作者简介:郑娅敏,199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进入宁波日报社工作。1995年《宁波晚报》创刊,成为晚报首批员工之一,先后在多个部门任记者编辑。2010年获得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工作以来,获得过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晚报好新闻编辑一等奖等奖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