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的学习挫折及应对策略

常见的学习挫折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通过具体事例,从克服困难中唤起好奇心;结合学生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有需要的满足感等,改变因“无兴趣”而缺乏学习动力的状况。造成学习疲劳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学习方法单一、烦琐,事倍功半;学习时过分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时间的积极思维和记忆;睡眠不足,缺乏营养,缺少体育锻炼;学习环境中温度、光线、设施不足,有噪音等等。

常见的学习挫折及应对策略

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艰苦的,可以说它是对青少年意志品质的一次时间较长、强度较高的考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能经受住学习生活对自己综合素质的磨炼,顺利完成学业,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存在着时间或长或短、程度或轻或重的学习困难。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心理障碍则是主要的原因。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学习的动机不明确、严重的学习焦虑、学习疲劳等。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大作用,是引起、维持、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它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而这种需要则是社会和教育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说:“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是和动机分不开的。事实上,有正确学习动机的学生才有主动性,学习劲头大,能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实验表明,在智慧水平相等的条件下,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较高的学生比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较低的学生成绩要好。然而,具有什么样的动机水平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据耶尔克斯—多德逊的研究表明,对于一般学习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是最佳的动机水平。在这个动机水平上,学习效率最佳,进一步增强或降低动机强度都可能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对于简单学习来说,最佳动机水平可适当增强;而对于复杂学习来说,最佳动机水平则要适当地降低。学习动机不明确,即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动机过强都会导致学习中出现挫折。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引发的挫折表现

1.注意分散。一个人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有关,动机越强,注意力越集中,反之亦然。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会使注意分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因而上课时不专心听讲,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课后不肯花工夫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不认真完成,满足于一知半解。然而,动机过强也会导致注意分散。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一心想在每次考试中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因而在考试中一遇到棘手的问题,往往不是集中精力思考,寻求解答,而是开始担心考试的结果,怕因为偶尔的失常表现,遭到同学和老师的嘲笑等等。另外,对某一内容的高度注意,会影响对其他事物的注意,这对于要求有较广泛注意范围的复杂学习是不利的。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常常是由动机过强引起的。

2.焦虑过低与焦虑过度。完成学习任务需要适度的紧张和焦虑。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没有必要的压力,对于学习成绩常抱无所谓的态度,学习成绩不好,考试成绩不及格,都不能刺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的学生一般懒于学习,焦虑过低。而学习动机过强的学生恰恰相反。他们对己要求严格,学习效果期望值偏高,加之格外关心学习成绩的优劣,往往处于高度的紧张和焦虑之中。所以尽管他们学习能力并不差,分数也不低,但“就是紧张得透不过气来”。

3.逃避学习。有些学生不愿上课,上课无精打采,不肯积极思维;课后不复习,不完成家庭作业;无成就感,无求知欲,无期望值,无上进心;缺乏学习动力,出现冷漠厌倦的情绪,有的学生索性回家、中途辍学。凡此种种,皆是由于缺乏学习动机而引起的。

(二)克服学习动机不适当的基本对策

1.明确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它的发展总是由低向高、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志当存高远”,正确的学习动机应当是将自身长远的发展与祖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联系起来。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科技小组活动,广泛与同龄人以及社会阅历丰富、取得工作成绩的成年人交流,在自我摸索与别人的帮助下,找到“为什么要学习”的答案。

2.实行动机迁移。缺乏学习动机的青少年往往在体育、文艺等方面颇具天赋,应该在这些方面使其多体验成功感的同时,引导和鼓励他们将在这些优异方面的兴趣、努力、积极性转移到学习中去。

3.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引起和维持学生对于学习的注意,是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通过具体事例,从克服困难中唤起好奇心;结合学生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有需要的满足感等,改变因“无兴趣”而缺乏学习动力的状况。

4.体验成功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称作是“灰色学生”,他们通常具有对失败的恐惧感或麻木等灰色心理,所以不会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甚至丧失了对学习的期望。成功的体验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创造良好的学习外部条件。对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应该让他们经常处于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环境中,比如多与成绩优异的同学来往,在他们学习上取得进步的时候,表示尊重、欣赏等。而对于具有过强学习动机的学生,则应帮助他们减轻压力,降低期望值,鼓励他们多参加文体活动。

二、学习疲劳

(一)认识学习疲劳及形成原因

学习疲劳是因长时间的紧张学习之后,学习效率降低,本来能解决的问题因疲劳而无法解决,甚至出现头晕目眩的状态。学习疲劳可分为生理和心理的两种。生理疲劳主要是由于身体能量消耗所引起,主要表现是: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头晕乏力、失眠、食欲不振、血压升高、手足无力、动作变形等症状;心理疲劳的主要表现是: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情绪烦躁、神情抑郁、缺乏自信、易发脾气等。

疲劳是人生理和心理状态的一种自然现象,适当的休息可以缓解,使精力有所恢复。但是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就会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失调,严重的还会引起神经衰弱,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造成学习疲劳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学习方法单一、烦琐,事倍功半;学习时过分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时间的积极思维和记忆;睡眠不足,缺乏营养,缺少体育锻炼;学习环境中温度、光线、设施不足,有噪音等等。

(二)克服与预治学习疲劳的方法

1.科学用脑,合理安排。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脑是有严格分工的,大脑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与逻辑思维有关,具有高级的语言和认识、分析的优势,它的抽象思维、数学计算、语言逻辑以及形成概念的能力比较强。右半球对图形和空间的感觉作用比较好,并与音乐能力有密切关系,主管想象、色觉、音乐、幻想等活动。人在学习一种知识时,一部分脑细胞在工作,而其余的细胞处于休息状态。如果长时间地运用一侧大脑半球,就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学习时要注意文理内容的交叉,脑力与体力的交叉,使形象性的活动和抽象性思维穿插进行。

2.摸清生物节律,把握黄金时间。人在一天中各种生理和心理功能随时间推移而作规律性的运动。上午7时至10时,生物机能逐渐上升,10时左右精力充沛,此后逐渐下降;下午5时再度上升,到晚上9时又达高峰,11时后又急剧下降。因此,应把最难的学科学习(如数学)安排在上午9时至11时左右和晚上8时至10时左右;较难的学科学习(如语文、史地、理化等)安排在上午7时至9时左右和晚上6时至8时左右。然而人们最佳时间的发现也是有差异的,有的人习惯于夜深人静以后读书或工作,属于“猫头鹰”型;有的人习惯于早睡早起,利用清晨和上午的黄金时间,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属于“百灵鸟”型;有的人习惯于用各种零散时间学习和工作,属于“麻雀”型。青少年朋友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善于掌握自己的最佳学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3.动员多种感知参加,培养学习兴趣。看书学习的时候,应该眼、耳、口、手、心一齐动用,做到认真看、注意听、开口念、动手写、用心记。每一种感知觉的参与,都在帮助学习者从不同的侧面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巩固记忆。它们彼此联系,结成一张接纳信息的系统网络。同时,多种感知觉的参与,还可以提高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延缓学习疲劳。

4.增加营养,劳逸结合。营养状况与人脑发育、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足够的营养可以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脑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C、E和钙。青少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适当吃些健脑益智的食物,如鸡蛋、鱼、鸭、动物脑、瘦肉、牡蛎、虾、海螺,以及豆制品、芝麻、花生、核桃仁、小米、玉米、栗子、杏仁、奶类和水果等。营养要补充得合理均衡,不可偏食挑食。

在紧张学习一段时间后,应适当休息。休息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静态休息”,也可称“消极休息”,如睡眠和闭目养神。睡眠作为有机体的一种保护功能,不但可以消除学习一天后的疲劳,保证高级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而且也是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必要条件。二是“动态休息”,也称“积极休息”,如散步、体操、打球、轻微的体力劳动等。这种动态的休息能较快地消除疲劳,尤其是脑力疲劳。欣赏音乐,练习书法,观看戏剧等都是很有效的消除疲劳的方法。三是交替休息,如把文理科穿插起来学习,脑力与体力活动交替进行,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互为补充等,这样大脑皮层的脑神经细胞不仅不会疲劳,而且还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消除学习疲劳的方法还有体育锻炼,利用背景音乐,创造优雅、整洁的学习环境等。总之,出现学习疲劳后,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矫治。

三、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由于预感到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模糊的、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在遭受学习挫折后,可能还包含着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与内疚感的增强,终日处于不可名状的烦躁心境之中。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家长、教师等的期望,没有能考入理想的中学或大学,没有能编入理想的班级,家庭作业过多,而不能按时完成,留级等都可能产生学习焦虑。

产生学习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受挫后的紧张情绪难以排遣。当一个人面对强大的挫折源,既无法攻击,且连间接攻击都不可能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失望乃至绝望感,从而造成焦虑。例如,一个参加中考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失误而没能升入理想的重点高中,他既不能重新参加考试,又不能向其他人发泄、报复,只得进入一般高中学习,此时便会被强烈的焦虑情绪所笼罩。

二是学习中遭受失败的连续积累。研究表明,适当的焦虑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但多次失败或长期的失败对个人威胁很大,会产生过度的焦虑,使人降低或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比如,一个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每次测验的成绩总是在及格线上下浮动,尽管他努力学习也无济于事。所以每当他参加英语考试时,就容易缺乏自信心,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导致更多的失败。

三是期望值与实际能力之间差距悬殊。有些学生在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为自己确定了过高的学习目标或抱负,虽竭尽全力仍无法达到预定的期望值,从而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学习焦虑。

那么,如何设法摆脱或降低学习焦虑的发生,保持心理平衡呢?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确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增强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和失败的精神,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降低对失败的敏感与恐惧,保持适度的自尊心;发挥自我调节的能力,保持情绪的稳定,控制焦虑的程度。其次,要激发好奇心,培养正常焦虑水平。好奇心虽然是焦虑的一种隐蔽形式,但却包含着愉快的色彩,可以适当转移紧张情绪,提高活动效率。正常焦虑水平的培养也依赖于学生对于学习的正确认识,从注重学习结果或考试成绩,转到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发掘学习本身的乐趣上来。最后,应当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积累成功的感觉,也可以较好地克服严重的学习焦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