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莒南县农业科技支撑扶贫开发工作调研

莒南县农业科技支撑扶贫开发工作调研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花生分团一、贫困现状调查莒南县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鲁苏交界处,东与山东省日照市相邻,紧靠岚山港,南与江苏省连云港市接壤,西与临沂市河东区毗邻,北与莒县相接。莒南县农业基础设施匮乏,农民增收较难。目前,莒南县有省市选派的第一书记34人、县选派的第一书记138人。

花生分团

一、贫困现状调查

莒南县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鲁苏交界处,东与山东省日照市相邻,紧靠岚山港,南与江苏省连云港市接壤,西与临沂市河东区毗邻,北与莒县相接。莒南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属淮河流域,境内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全国重要的粮油基地,盛产花生、小麦;农林资源比较丰富,名优土特产品有花生、板栗、茶叶、柳条、草莓、大樱桃等。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莒南县属于欠发达县域,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从而导致社会资本积累少。莒南县农业基础设施匮乏,农民增收较难。从莒南县三大产业的构成和联系来看,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三大产业之间关联度小,农业占经济增长的比重较大,第二产业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莒南县的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水平较低,科技含量偏低,市场份额小,市场占有率低。

调研结果显示,文疃镇贫困户数为559户,其中具备生产能力的户数209户、人口数372人;板泉镇贫困户数为535户,其中具备生产能力的户数271户、人口数539人;石莲子镇贫困户数为917户,其中具备生产能力的户数344户、人口数534人;坊前镇贫困户数为592户,其中具备生产能力的户数193户、人口数232人;临港产业园贫困户数为313户,其中具备生产能力的户数115户、人口数144人;涝坡镇贫困户数为1002户,其中具备生产能力的户数230户、人口数401人;大店镇贫困户数为814户,其中具备生产能力的户数261户、人口数403人。以上合计贫困户数为4732户,其中具备生产能力的户数1623户、人口数2625人。

莒南县农村贫困家庭的收入是土地产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花生,很少种植其他经济作物。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和粮食价格波动,尤其是近两年玉米价格大幅下滑,导致土地产出收入减少,加上物价不断提高,贫困户的生活水平日渐低下。花生是莒南县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目前莒南花生机械化播种率达90%左右,但机械收获率较低,不足50%。种花生需要大量劳动力,收获时费力,所以花生种植规模一直上不去。收获费工与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以及花生价格波动与农资投入较大的矛盾导致当地农户种植花生的热情不高,通过花生高产高效种植来提高贫困户的家庭收入还需要积极的政策引导与技术支持。

莒南县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资源紧张。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通过高投入和高技术实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农户土地规模,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利用机械化生产,提高土地生产效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推广农副产品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实现农副产品的高价值。

二、现有农业扶贫项目调查

多年来,莒南县以产业扶贫为依托,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产业、项目引领、群众参与”的原则,科学制定规划,抓住支柱产业发展重点,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力求扶贫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带动,产业扶贫的聚集效应凸显。

(一)扶贫优势产业相继兴起

经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初步形成了以葡萄、蓝莓、林果、桑蚕、蔬菜、养殖为主、具有区域特色的六大扶贫特色产业,加快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进程。

(二)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产业扶贫的推动,农业种植结构由单一的粮食种植转变成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共同发展,农业内部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转变成种植业与养殖业、林果业共同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得到了综合发挥。

(三)新兴优势产业初见成效

草柳编加工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以2014年省级扶贫开发项目为例,岭泉镇3个贫困村发展草柳编加工300多户,使这3个产业基础薄弱的贫困村有了产业发展的雏形,随着产业不断成长、壮大,将带动更多农户实现脱贫致富。扶贫开发项目以小的投入实现了致富引擎的作用。

相沟镇沈保社区是省定扶贫村,目前有贫困户16户、26人,同时也是省派第一书记驻点村。为了实现兜底脱贫,第一书记根据红薯产量大、闲置烤房多等情况,帮助社区重点发展了红薯储藏、黄粉虫养殖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建设了8个红薯窖,这样既能给村集体增收,又能给贫困人口分红,贫困户还有土地流转金,这是脱贫的支撑点。

目前,莒南县有省市选派的第一书记34人、县选派的第一书记138人。在驻村过程中,他们以扶贫为第一要务,把扶贫项目、扶持资金精准落实到扶贫对象身上,选择适合贫困人口的产业重点发展、重点扶持,每个贫困村都培育1~2个特色产业,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有1项增收项目,形成“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局面。同时,县财政每年向每村拨付5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帮助任职村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在两年内达到10万元以上,贫困村实现“五通十有”,贫困户全部脱贫。

“村社共建”是莒南县探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成功经验,通过村级党组织+供销社+合作社模式,合作共建日用品和农资超市、农民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高效生态农业等项目,实现村集体、供销社、合作社和农民多方共赢,为扶贫脱贫奠定了基础。结合“村社共建”工作,莒南县每年从财政列支100万元专项资金,各镇、街道办事处配套不少于30万元,每年给予土地建设指标60亩,搭建致富项目平台,每个贫困村至少新上1个共建项目,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

板泉镇武阳社区“昊睿为农服务中心”扶贫项目是一个“村社共建”带动脱贫的典型。中心目前投资600万元,购置了96台大型农机,建设了仓储库、晾晒场等,近期还计划新上粮食烘干、花生红薯深加工等5条生产线,采取农机+农资+农技、流转土地+务工就业等方式,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该项目的带动下,目前社区89户贫困户按照每亩1000元的流转价格,每年可增收13万元;84户贫困户可享受免费的农机服务,每户每年节省机械费360元;5名贫困群众通过项目扶贫岗位,每人每年增加务工性收入1.2万元,农忙季节还可实现50名贫困群众就近务工,户均增收800元。

包括武阳社区在内,莒南县已在228个农村社区实施了401个“村社共建”项目,通过出租房屋、土地、入股分红、创新经营,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7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3亿元,辐射带动2000余户、30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三、扶贫模式与经验总结

(一)扶贫主要做法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抓住支柱产业发展这个重点,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培育致富产业,引导群众参与致富产业的选择、规划、实施,使致富产业在萌芽期就具有先天的民本基因,接地气才能顺民意。例如相沟镇大结庄村2011年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在原有几家种植葡萄的基础上,确定了发展葡萄种植的产业规划。近年来陆续扩大种植规模,现已发展优质葡萄300多亩,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村里建起了交易市场,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订单交易,每户年均增收1.2万元。村内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产业的发展为实现贫困村脱贫致富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2.政策引领、因势利导

以龙头企业贴息贷款、互助资金试点等方式支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生产大户实行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效益。以莒南县玉皇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签约带动农户5万户,拥有花生产业基地10万亩,以高出市场价5%~8%的标准收购农户原料。通过加强基地规范化建设,在原料的选种、播种、管理、收购等方面严格规程,专家全程系统化服务,形成了稳定的“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实现了带动农户增收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3.集中连片、整体推进

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整体推进发展主导产业,每个乡镇重点扶持1~2个主导产业,集中发展,重点推进,接续发展。莒南县涝坡镇自2002年被列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以来,根据其产业特点着力培育发展林果产业,先后组织实施了第一期(2002~2004年)、第三期(2008~2010年)省级重点扶贫开发项目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2011年)。因为扶持目标明确,扶持方式连续,林果业已成为该镇的主导产业,产业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大幅度提高,项目村先后成立了玉艳、吉山、雀山、亓山、崮山5家果品专业合作社,“柱子山”牌苹果、“崮山”牌梨、“涝坡”牌桃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林果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该镇的旅游业发展,2012年涝坡镇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业成为该镇经济新的增长点。

4.充分利用培训资源优势

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和田间地头,为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田间课堂”是一种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培训形式生动直观、培训内容好懂易记。农业部门瞄准扶贫攻坚重点,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科技扶贫项目,充分发挥“田间课堂”的作用,把“田间课堂”作为助推扶贫的主要措施之一。据统计,截至2016年5月底,农业局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0多场次,参培人员2万多人次,其中覆盖贫困村58个,覆盖贫困户劳动力2070人,目前10%以上的贫困户劳动力加入了特色产业链。

5.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机械化水平

2014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在莒南县创建的花生单粒精播技术高产攻关田亩产达752.6千克,刷新了全国31年的花生单产高产纪录。该县花生加工产业集群被评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莒南花生”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6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创建试点之一。莒南县围绕提升花生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水平,以推广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抓手,通过加强农机研发、建立示范基地、召开现场会、培育农机大户、加大宣传力度、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手段,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莒南县在金胜粮油实业有限公司出口花生示范基地、玉皇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花生种植基地等建成了5处花生机械化收获试验基地、示范推广基地和培训服务基地。2015年9月16日,全国三秋农机化生产、深松整地暨花生机械化现场观摩培训活动在莒南召开,机械作业观摩现场演示了花生机械化复式作业播种,花生机械化联合收获、分段收获、捡拾收获、深松整地作业。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等多措并举,带动了花生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扶贫产业的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产业亮点不多,规模不大,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项目少,发展途径单一;二是产业规模小,大部分比较分散;三是产业力量弱,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不长,带动能力不强;四是产业科技含量低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脱贫致富基础不牢固,返贫致贫现象时有发生

大部分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资源限制,产业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虽然经过前一轮产业扶贫开发,产业有所发展,增收途径增多,但受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制约,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一旦自然灾害发生,返贫致贫现象时有发生,脱贫任务重。

2.财政扶贫资金规模有限

扶贫资金小而碎,只能解决扶贫产业发展启动资金,产业规模较小。只有将产业做大做强,上规模,提档次,形成规模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目前看,大部分贫困村庄自我发展、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还需要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3.推进产业扶贫合力不足

贫困地区大多存在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信息不灵等现象。因此,在推进产业扶贫的同时,需要加大水、路、电、通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使产业扶贫的成效真正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但由于行业部门扶贫投入不足,部分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产业扶贫成效的发挥。

4.贫困户摆脱贫困的思路不清,信心不足,办法不多

由于长期贫困、信息闭塞、观念落后,贫困户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身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不强,小农意识严重,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等、靠、要”的依赖现象依然存在。

四、技术需求调查与服务

(一)莒南花生生产现状

莒南县每年种植花生40万亩,总产1.25亿千克,总产量居全国花生生产百强县第二位,单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分别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列为优质大花生基地县、花生商品基地县,1996年又被农业部组委会授予“中国花生之乡”的称号,1998年被国家标准计量局、农业部定为花生“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莒南花生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山东省莒南县境内的朱芦、团林、坪上、文疃、涝坡、坊前、壮岗、洙边、相邸、相沟、板泉、石莲子、汀水、大店、十字路等18个乡镇,共计723个行政村。

莒南花生主要以春花生为主,面积占比80%以上。近年来,莒南大力推广花生新品种和新技术,种植的主要品种有花育22号、花育25号、科花1号等,这几个品种丰产性好,抗性强,含油率为48%~51%,蛋白质含量在30%以下。由于春花生集中在山区丘陵地带,莒南县大力推广了花生起垄、地膜覆盖、单粒播种技术,全县花生地膜覆盖率达90%以上,较好地解决了抗旱、防寒问题,达到了增产的效果。2014年莒南县承担并组织实施的春花生单粒精播技术高产攻关试验,亩产量高达752.6千克,创下了全国最高纪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莒南花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花生单产增加缓慢

莒南县花生一般在丘陵旱薄地上种植,有些地块灌溉条件差,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花生的产量不仅不高而且不稳。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投入逐渐增加,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善旱薄地的土壤及灌溉条件。

2.粮油争地矛盾突出,面积很难扩大

发展花生一贯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粮油争地矛盾突出。传统观念花生不宜种在好地里,所以大部分种在丘陵旱薄地,限制产量和面积的进一步提高。

3.花生品种多乱杂,良种良法不配套

在花生品种上,有很严重的退化混杂现象,生产企业不注重提纯复壮工作。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很多程序都不规范,造成生产中良种的优越性无法得到发挥。

4.农村劳动力不足,机械化程度偏低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和妇女成为主要农业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越来越显得匮乏,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且用工成本迅速上涨,花生种植的比较效益逐步下降,将来谁来种地已成为严峻的问题。花生种植与收获的机械化程度远低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花生机播面积正逐年增加,但仍多是手工采收;植保作业仍采用传统的手动背负式喷雾器,作业效率低、药物残留量高,严重影响花生品质、农村生态环境及农民的身体健康。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花生播种、收获、植保作业费时费工的特点已成为花生生产规模及效益增长的重要限制因素。

5.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

花生种植多以家庭为单位,传统种植观念较强,花生专业合作社少,订单式生产基地数量少、面积小,没有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农民混种,企业混收,产、加、销脱节,造成产业化水平不高。花生利用途径单一,除榨油外,其他方面的深加工产品少,副产品开发利用更加不足,花生壳、花生饼粕基本用来作饲料和燃料。花生加工程度最高达45%,而发达国家高达80%,生产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不高,没有收到最佳创汇效果和经济效益。花生的生产、销售、加工和利用等各个环节缺乏有机结合,特别是花生价格低的时候,容易影响种植户的积极性,对花生产生的影响很大。

(三)莒南花生生产技术需求

1.玉米//花生宽幅间作

小麦、玉米轮作是莒南县的主要种植制度,但常年单一的种植方式导致偏施氮肥、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玉米种植成本不断加大,单产提高的难度也是逐年增加。因此,在这种植制度中引入“单位面积玉米不减产、增收花生”的新型“玉米//花生”种植模式,可实现年际间交替轮作,充分发挥玉米边行优势和花生根系固氮的特点,在保证小麦和玉米稳产高产的同时,增收花生,可以满足粮、油、饲多方面需求。

研究与示范结果表明,玉米∶花生(行数)为3∶4和3∶6在莒南的综合效果较好,可实现全程机械化。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压缩了夏玉米的株行距,进行条带种植,每亩种植的玉米株数从单作的4000~4500株压缩至3600~4000株,挤出宽带间套种植夏花生6000~8000穴(每穴2粒花生),可充分发挥玉米单株边际效应,充分挖掘玉米单株的生产潜力,保障夏玉米稳产,每亩收获夏玉米500~600千克、花生150~200千克,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10%以上,增收500元/亩以上。莒南县常年玉米种植面积38万亩左右,若有一半的夏玉米改为夏玉米//夏花生宽幅间作,相当于增加10万亩花生面积,增收花生1.5万吨,总经济效益7500万元,能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花生单粒精播技术

为保证花生全苗,长期以来生产上习惯每穴双粒播种,甚至每穴3~5粒。双(多)粒穴播的弊端有两点,一是用种量大、成本高。全国每年用于作种的花生约为15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二是群体质量下降。在高产高密度条件下,易造成大小株,群体和个体矛盾突出,花生产量难以进一步提高。基于花生无限开花、单株生产潜力大的特性,为进一步挖掘花生高产潜力,着力于构建理想群体结构,研究明确了单粒精播群体发育动态、植株光合和衰老特性、根系时空分布、养分吸收分配规律等,创建了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可节种20%以上,增产8%以上。按照莒南县常年40万亩花生种植面积计算,每年节种200万千克,增产800万千克,直接效益5000万元以上。

3.夏直播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莒南县小麦种植面积50万亩左右,粮油争地矛盾比较突出,发展麦油两熟制栽培是解决粮油争地矛盾的有效途径。但近些年,麦套花生因不便机械作业、难以培育壮苗等原因,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夏直播花生便于机械作业,劳动效率高,农民易接受。莒南麦后直播花生生育期间年积温可达到2900℃以上,能够满足早熟大、中、小果花生对积温的要求。同时粮油两熟机械化生产发展较快,小麦机收、机整地、花生机播大幅缩短了“三夏”生产时间,延长了夏直播花生的饱果时间,不仅解决了麦田套种人工播种费工费时、成本高、播种质量差、花生与小麦共生矛盾突出的问题,而且方便花生肥料基施、深施,灌溉和排水、培育花生壮苗,并实现高产、高效栽培的目标。

与麦套花生相比,中低产栽培条件下,夏直播花生产量略低,但机械播种提高工效20倍,可节省1个人工(50元);高产栽培条件下,夏直播花生还可增产10%以上(30千克以上),增加收益200元/亩(按荚果5元/千克计)。与大麦、蒜、葱等作物轮作,夏直播花生可获得较高的产量,种植效益更高。

五、科技支撑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

(一)问题和建议

1.贫困村居住条件较差,大部分住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偏远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生产水平较低,特别是旱灾较重。建议加强基础水利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2.贫困村远离城镇,存在农产品难卖和生产资料难买的问题。建议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贫困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较多,种地的大都是老年人、妇女,文化素质较差,科学知识贫乏。建议加强科技培训,同时加快推进机械化生产。

4.花生收获、晾晒和储藏过程不规范,易造成黄曲霉污染。建议推行分段式收获,保证花生产品的质量。

(二)分团计划

继续推进高产、高效、轻简种植模式的研究与示范。一是加强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主要是适宜品种筛选、模式筛选、优化肥水、化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应用。二是大力推进单粒精播技术的应用,同时配合防早衰适期晚收、旱薄地花生高产栽培等关键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三是加强夏直播花生耕翻起垄覆膜和免耕覆秸直播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推进轻简化栽培。四是大力推广机械作业,促进农艺农机有效融合,提高机播机收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