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鼓励科研院校开展农技推广

鼓励科研院校开展农技推广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市从2006年开始,由市科委通过专项经费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院校,开展“高校乡镇共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试点示范”,支持高校探索建立农业推广教授制度,以及支持农业推广教授参与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鼓励科研院校开展农技推广_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研究

二、鼓励科研院校开展农技推广

国内外经验显示,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农技推广的重要参与者,是农技推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04-2008年5个中央1号文件都特别强调要发挥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农技推广服务中的作用。如2005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2006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要“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近些年,随着农业科研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农技推广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创造出了许多成功经验。如由湖南省科技厅支持、湖南农业大学组织实施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即由学校组织100支由教学科研人员、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组成的科技服务小组,对接100个在全省选定的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和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等示范基地。通过制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技术瓶颈的合作攻关、科技成果(技术)的转化推广、人才培养与培训、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把科研成果推向农村,实现科研与推广、教学与服务、专家与农民的紧密结合,实现服务一批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乡土人才、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再如,北京市科委启动实施的“双百涌泉科技富民工程”(即“百名专家服务农村,百项技术富裕农民”),旨在充分发挥首都科技和人才优势,组织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市农技推广部门的畜牧、水产、林果、蔬菜等方面的专家、教授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农民和技术指导员进行培训,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或基地、园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或场)、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形成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引导,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农业基地(或园区)管理者、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技推广形式。仅2005年就累计举办不同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230次,下乡的专家教授共1150人次,受益农民8万人。重点推广了测土平衡施肥技术、物理生物防治技术、出口果蔬生产标准化技术三大系列当前需求突出的技术,为郊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这类项目的实施,形成由科技管理部门牵头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及基层农技人员共同协作,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有效形式,拉近了专家与农户的距离,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年来,许多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还积极探索建立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如陕西省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科技推广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财政部和陕西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北京市从2006年开始,由市科委通过专项经费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院校,开展“高校乡镇共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试点示范”,支持高校探索建立农业推广教授制度,以及支持农业推广教授参与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内容是根据乡镇产业发展特点,由高校选派专业对口、有基层技术推广服务经验的教授领办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目前北京已经发展农业推广教授16名,分布在5个区县8个乡镇开展工作,为乡镇提供技术、咨询、培训、规划等各种服务。在试点过程中,农业推广教授担负着乡镇发展助理员、政府联络员、高校推广员的职责,将院校的科技资源优势和乡镇政府行政推动作用相结合,使科技服务效果更显著。

因此,应该充分认识科研教育机构在农技推广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项目支持、利益联结等方式,鼓励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更积极地承担或参与农技推广,探索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三者有机结合的形式。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应该结合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将参与农技推广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以引导科研和教学人员积极参与或开展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服务,创新农技推广的方式和手段,逐步解决科研、教学与需求脱节的问题,提高农技推广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