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校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形式和做法

我校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形式和做法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年初,我校专门举行了向跨学科研究机构负责人颁发聘书仪式,并在人力、物力方面予以积极支持,以表示我校对跨学科研究机构的重视。上述三种方式的跨学科研究各
我校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形式和做法_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三、我校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形式和做法

虽然跨学科研究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是高等学校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作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几种形式

近年来,我校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凝聚和维系跨学科研究的形式,其中比较成型和有效的有以下三种:

(1)项目方式。跨学科项目组是一种灵活、高效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形式,它不是一种实体性的组织,不需要特定的机构、人员,而是以特定的研究课题为纽带,把不同专业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组合起来,组成跨学科课题组进行联合攻关。项目组的成员根据项目的体量来设置,对于较大的项目可以是几十人甚至是数百人,小的跨学科项目可以是几个人或者是两个人,只要具备了跨学科的特征即可,而且项目组成员可以根据项目的研究进展随时调整。

为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2003年,教育部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攻关课题,面向全国高校公开招标;而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也设立了重大攻关课题;此外,还有很多部委、地方政府、企业也设立了类似的项目,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跨学科研究的课题。我校中标的重大课题纷纷成立了跨学科的项目组,其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院,也有校外、国外的科研人员及实际部门的人员参加课题组。其中比较重大和成功的课题有:OGI课题(Olympic Games Impact,“北京2008年奥运会影响研究”)。2003年初,国际奥委会决定从北京奥运会开始增设这一研究报告,根据设定的150多个指标阐述一届奥运会从申办到结束对主办城市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开先河的研究报告,历时8年,属长期社会系统观测项目,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我校通过竞标获得了这个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提交了初始评估报告和中期报告,得到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充分肯定。为做好这个项目,我校组织了由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法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教师构成的跨学科课题组,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联合构建项目框架并分类实施,保证了项目研究的科学性、全面性。这个项目不仅第一次全面论证奥运会的社会影响,而且对此后奥运会主办城市撰写这一报告具有方法论上的示范性。2010年冬奥会主办城市温哥华本来把这个项目交给一所大学的体育学科来做,到我校交流后表示回去后要按照我校的模式改造课题组,进行多学科共同研究。

我校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也多是照此模式组织了跨学科研究的项目组,各自均有不同的特点,因项目组数量较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2)机构方式。即以特定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组成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跨学科研究,一般这类研究机构是依托某几个学院成立的。比较典型的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校属研究机构等不同类型。

近年来我校积极借鉴和总结国内外相关单位、相关机构的经验,大力提倡、积极致力于跨学科的研究机构的建设,依托学院,以项目为纽带,形成“矩阵式”的科研体系,对现行的教学科学组织体系进行补充,通过发挥跨院系、跨学科研究机构的优势,把有关资源整合在一起,便于综合性的、难度更大的项目的研究,对于解决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加强我校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校已有近30个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其中一些经过几年的运行正在逐步完善和成熟。

例如:由哲学、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专家组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由国际关系、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专家组成的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由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世界经济等学科专家组成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由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专家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院;由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专家组成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由中文、历史、哲学等学科专家组成的国学研究院;由中文、历史、哲学、体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十几个学科专家以及校团委代表组成的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还有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中国调查与评价中心、清史研究院、国剧研究中心、汉青中美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等一批跨学院研究机构。我校的这些跨学科研究机构有的刚成立不久,有的已运行多年,前后推出了不少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有的还拥有了自己的优势品牌,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如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的多学科阵容和研究活力使之有能力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撰写出版5部专著、发表100多篇论文,举办了多次国际论坛,解读和宣传“人文奥运”理念,规划北京奥运会培训工作方案,与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专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被北京市有关领导誉为“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奥组委筹备奥运会过程中最得力的助手和最有力的参谋”。

2008年年初,我校专门举行了向跨学科研究机构负责人颁发聘书仪式,并在人力、物力方面予以积极支持,以表示我校对跨学科研究机构的重视。

(3)平台方式。即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搭建不同学科交叉互补、联合攻关的研究平台,这是一种虚实结合的研究模式,在这个平台上从事研究的学科和专家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根据研究需要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研究和学科建设。例如,在“985”二期建设中,我校着力搭建了多个跨学科的研究基地和研究平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由财政金融学科和统计学科组成的“中国财政金融研究创新基地”,以求在财政金融政策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多样化,金融分析的定量化、精细化,财政金融学科的国际化方面有所进展和创新。由以数据库技术见长的信息学院和以信息管理见长的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组成的“数据工程和知识工程创新平台”,力求通过信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在信息组织、挖掘、保存、维护、利用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我校的跨学科平台经过几年的运行,发挥了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三大指数即宏观经济指数、创新指数、发展指数的发布,在学界、社会上以及国际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上述三种方式的跨学科研究各有所适,各有所长,构成了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多范围的联合攻关、学科交叉与融合,对于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术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我校跨学科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从我校近年来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这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成果质量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为推进我校的跨学科研究,我校加大组织管理力度,尝试采用了下面一些方法。

第一,努力培养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可以催生学者跨越本学科的意识,减少门户之见,形成合作之风。为此,近年来我校大力提倡跨学科研究方式,扶持跨学科研究项目,推出跨学科团队,宣传跨学科重大成果,吸引更多教师加入跨学科研究并从中体会收获的乐趣,使教师们逐步转变单兵作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习惯,克服文人相轻的观念,积极主动地投入跨学科研究之中。

例如:为推动我校的跨学科研究,我校设立了“985”重大攻关项目,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鼓励相关学科在“985”平台上开展多学科的集体攻关;同时为培养跨学科研究的青年后备力量,我校专门在校内项目中增设“跨学科项目”类别,对跨学科的研究项目予以倾斜、支持。

第二,充分发挥学校科研管理机构的组织协调职能。跨学科研究的重要特点在于“跨”字,“跨”意味着有屏障需要翻越,在这一过程中,外力的帮助往往十分有益。为此,我校科研处充当这种“外力”,通过多种形式的组织协调工作有效推动了跨学科研究的进展。这些工作包括对外综合推介学校研究实力,策划和争取跨学科研究课题;对内调集各学科力量组织跨学科课题组,协调各方面关系等。对于大型综合性跨学科研究,科研处几乎是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走上良性运转轨道。

第三,积极为跨学科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我校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不同学科、互不相识的教师走到一起交流、沟通、研讨、碰撞,为开展跨学科研究打下基础。其中如下三种做法比较有效:

一是组织专题学术沙龙,孕育跨学科研究项目。即围绕某个综合性理论或社会实践问题,由科研管理部门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讨论,对于其中确有价值的问题,学校给予一定资助进行预研,争取申报立项。通过多次尝试,我们逐步摸索出了“捕捉问题—学术沙龙—跨学科预研—跨学科立项”的四段式组织方法,有效地实现了不同学科的联合攻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术沙龙和跨学科预研是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研究的孵化器,在确定课题主攻方向,打破学科壁垒,开阔学者思路,提高成果质量方面可以发挥明显的作用。

二是组织跨学科教授考察团。为了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校自2005年起,组织了近20路教授考察团赴全国各地进行教学与科研考察,根据考察地的特点选取不同学科的教授组成考察团。各路考察团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多学科、多视角的研讨和综合会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欢迎。教授考察团对于推动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综合解决现实问题具有明显的效果,已有多路考察团获得当地政府委托的综合性研究项目。

三是通过对教师进行研究方法培训,为他们提供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机会,并为不同学科的学者提供交流合作的契合点。不同学科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不一样的,学者们大多习惯于自己学科的研究方法,而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太了解。而跨学科研究通常要求多种研究方法的共用,这就给学者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有些跨学科研究恰恰是囿于研究方法的限制而不能深入下去。基于这种现状,我校定期给青年教师进行研究方法培训,使他们能够了解、掌握更多的研究方法并能应用于研究之中。

哲学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深课题,我们的认识和实践都还很初步、很粗浅。目前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校教师对跨学科研究的不重视和不习惯还比较普遍,科研管理的方法和经验还不丰富,政府、社会、各类基金组织在立项、评奖中对跨学科研究的倡导和鼓励措施还不到位,缺少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因此,为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亟待各个方面的充分关注和积极探索。

【注释】

[1]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杨燕萍,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翟文忠,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处。

[2]刘霓:《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实践》,《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