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开展预后和结局研究

如何开展预后和结局研究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认真确定病例,制定严格的入组研究病例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常用的随访指标有预防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预防首次急性大出血,控制急性出血,近期复发出血率,远期复发出血率,脑病发生率,并发症,手术死亡率等。对预后很差的病人,还应及时下病重或病危通知,并有意识地与家属讨论疾病的预后和结局。

1.首先纳入研究的病例应有代表性,使研究的样本能真正反映实际的疾病分布情况,从而使研究结果具有真实性(vilibility)和代表性,这样的研究结果才会有助于对临床治疗做出决策,有推广应用价值。研究报告中应详细叙述研究对象的来源。城市大医院技术力量雄厚,设备良好,资金充足,病人可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因而预后较好;而在经济落后、边远农村山区医院的病人因医疗条件差,预后也较差。应该认真确定病例,制定严格的入组研究病例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随机分层”法是控制偏倚的常用方法之一。当研究的病例数不够多时,研究对象的重要临床特征和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如年龄、病情、病因、分期等对研究结果会有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形下,为了使主要的临床特点和基线达到可比,有必要对其进行分层后再随机。基线(baseline)是指处理措施执行之前被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在临床研究中,提供了基线资料,就有可能将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为了增强科研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应尽量保证两组资料的可比性。应选择在同一病情阶段的患者,这样的预后研究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和可信性。

3.研究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时应有严谨的研究设计,为了避免人为的选择性偏倚(selection bias),应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并要说明试验组和对照组随机抽样”的具体方法,这两组病人均应来自同一整体。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成应该在结果出现之前,而不是在结果出现之后才形成。可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密封抽签法等进行随机化分组。

4.对研究对象长期随访是评价疾病预后的常用方法,但应有足够的随访时间,以便能观察到疾病的所有结局,预后的结果包括时间和结局。随访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要真正做好却并不容易。临床医生要高度重视随访,并由专人负责。要努力降低失访率,因为失访的病人将带走疾病预后的信息,如果失访率>20%,则研究结果可能没有参考意义。随访需完整,应纳入全部的研究对象,要对每一位研究对象进行全程随访,直至产生疾病的某一结局为止。统计学分析应包括全部随机入组的病例的随访结果。疾病预后研究论文中不可缺少随访的时间、各组病例中结局为阳性的例数和生存分析的结果等资料。

5.研究中应制定客观的判断结局的标准和明确的观察终点,并应采用盲法来判断结局。常用的随访指标有预防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预防首次急性大出血,控制急性出血,近期复发出血率,远期复发出血率,脑病发生率,并发症,手术死亡率等。还应关注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生存期的延长、治疗的费用/效益比。换言之,选择干预措施时不仅要重视治疗方法的近期疗效,更要注意远期疗效;既要考虑治疗作用,也不能忽视不良反应、危害性,还要分析它的经济社会价值。

预后评价标准应包括:①某一时间点的生存率,以相对危险度、绝对危险度表示;②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即50%的研究对象死亡时的随访时间;③生存曲线(survival curves),不同时间病人发生事件的概率图。研究结果还应包括预后估计的精确度,亦即是否报道了预后结局概率的95%可信区间。

6.手术治疗本身很难做到“双盲”,令术者和病人对手术方式一无所知几乎是不可能的,知情权和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一项基本权利。手术操作技术的可比性亦不容忽视,应制定各种手术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点,手术治疗应达到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如限制性门腔分流术和人造血管肠腔分流术的分流口径应限制在0.8~1.2cm,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应离断食管下段至少6cm和上半胃周围的全部反常血流。当前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手术在国内颇为盛行,当务之急是要提出一套联合手术的规范化操作程序,以及要达到的基本技术指标。有条件的单位最好由相对固定的同一组手术人员来完成要对照的不同术式,这样可在手术技巧、熟练程度,甚至在经验和悟性方面均保持相对一致。

7.结局往往与多种预后因素有关,如患者病情的轻重、身体素质的好坏、医疗条件的优劣,以及社会、家庭、经济状况、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统计学分析时往往要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如多元回归、Cox回归、Cox模型等。这样才能筛选出与疾病结局有关的主要预后因素,并全面、正确地衡量预后因素的作用。因此外科医生不仅要会做手术,还应掌握必要的统计学方法,正确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

8.采取干预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病人的预后,但应区别两种情况。①倘若某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或疾病不予治疗,对预后影响不大,此时,一方面应告诉患者和家属病情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作为医务人员不必盲目地再采取更多的干预措施,从而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和增加病人的痛苦。对预后很差的病人,还应及时下病重或病危通知,并有意识地与家属讨论疾病的预后和结局。②倘若疾病不治疗则预后差,而且该疗法又有效时,应向病人解释说明治疗的意义,促使病人配合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9.在进行预后和结局的研究中,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所以,“最佳治疗方案”并不一定是能普遍接受的“最适用的治疗方案”。

应该指出,在开展循证医学研究时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面临新的挑战。但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必须遵循“按照科学证据进行医疗决策”的基本思想,追求“目前最佳证据”,选择合理的、经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疗法,这是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各家医院和专家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享预后信息资源,努力改善我国外科疾病的预后和结局,提高医疗水平,真正做到为广大病人造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