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挫折与应对

挫折与应对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人受到挫折时,在其内部会产生高度紧张。挫折理论来源于社会心理学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这种情况是受挫者因不敢或无法攻击直接对象,因而通过替换的方式寻找替代者来发泄自己的攻击情绪。防御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自己的自尊,躲避或减轻挫折所引起的焦虑,以保护身心健康。用别人做过的行为解释自己行为的合理性,称为援例。个体将可能引起挫折的欲望及与此有关的痛苦经验等从意识中排除,使其不为自己所觉知,称为压抑。

六、挫折与应对

(一)挫折的概念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限制,常常会受阻甚至失败。这种受阻就叫挫折(frustration),也叫欲求不满。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它是当一个人在达成目标活动中受到了阻碍和干扰,而使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当人受到挫折时,在其内部会产生高度紧张。为消除这种紧张状态,将会引起各种反应。这种反应因人而异,所以探讨引起挫折原因和影响因素,受到挫折后会产生那些反应,这些反应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处理挫折反应、如何防止挫折等,就构成了挫折理论的研究内容。

挫折理论来源于社会心理学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关于攻击行为理论有本能和习得两大学派。本能论认为攻击行为是通过遗传而不是学习形成的,习得论以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代表。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多拉德、杜博、米勒等人(1939)在《挫折与攻击》中首次提出“挫折—攻击假说”。以后经过一些学者的研究和修正,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人的行为管理中,从而成为行为科学中的挫折理论。

(二)受挫折的行为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受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当人们遭受挫折后,其消极反应和行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攻击。

按照挫折—攻击假说,挫折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攻击又表现为外向攻击和内向攻击两种形式。

外向攻击的对象是他人。攻击他人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攻击使他遭受挫折的对象。如某经理未给小李涨工资,小李直接找到该经理大吵大闹。另一种是转向攻击,即“替换”。这种情况是受挫者因不敢或无法攻击直接对象,因而通过替换的方式寻找替代者来发泄自己的攻击情绪。如某员工受到上级批评,因无处发泄,而将怨气发泄到家人身上。

内向攻击的对象是自己。有的人受到挫折后,悔恨自己失策而导致失败,或责怪自己无能,或埋怨自己不该做此事等自责行为都属内向攻击。

2.焦虑。

挫折对人们的心理造成打击和威胁,会形成一种由紧张、不安、焦虑、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称之为焦虑。焦虑是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他让人心神不宁、坐立难安,同时伴有心跳加速、出汗、失眠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紊乱等生理反应。焦虑不仅影响身心健康,也使人无法正常工作和学习。

3.冷漠。

如果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感到攻击无效,甚至会因攻击而招致更多的痛苦时,很可能会以冷漠的方式来对付挫折。冷漠的人对一切都心灰意冷、漠不关心,要激发出他们工作热情是很有难度的。

4.幻想。

当一个人受挫后,无法面对现实,便躲入一种非现实的想象中,企图用虚拟的方式来应付挫折,寻找满足,即为幻想。最常见的幻想方式是做白日梦。心理学家认为偶尔有白日梦现象并非失常,并且有时对缓冲紧张情绪或增加解决问题的想象力会有帮助。但企图以幻想来代替实际问题的解决是不正常的行为。

5.退型。

个体的行为表现应有一个与其年龄增长和人格成熟程度相应的固定模式,但当个体受挫时,却表现出与其应有行为不相称的幼稚行为,称之为退型现象。人格不很成熟的成年人在受到挫折后也会表现出退型性反应,如又哭又闹、耍赖、装病等。

(三)挫折后的防御机制

不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挫折都会给个体带来情绪上的痛苦。为了避免和减少痛苦,个体从经验中学到了一些应付挫折的适应方式,称之为防御机制,也叫防御方式。防御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自己的自尊,躲避或减轻挫折所引起的焦虑,以保护身心健康。以下介绍几种挫折后的防御机制。

1.合理化。

合理化也叫文饰,是指在某种情形下,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或在目标达成失败后,为维持个人的自尊和降低失败所造成的焦虑痛苦,总能给自己的行为找个理由,做出“合理化”解释。他找的理由并非真的合理,只是“文过饰非”,求得自我安慰。

合理化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好恶。指的是行为结果违背自己的初衷或未达到目标,而不愿意承认是由于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反而以喜好或不喜好来掩饰自己,以维护自尊。如由于工作不努力而未获得奖金,却说自己不想为多得奖金而过度劳累。

抱怨。即把自己的过失归咎于外部原因或推卸责任,强调他人的过错,以减轻内疚,往往采用抱怨的形式,这就是典型的文饰。

需要。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客观需要”,不得不为之,以便获得别人的同情和谅解,又可保护个人尊严。以需要为借口来为其行为辩护,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团体或组织中。

援例。用别人做过的行为解释自己行为的合理性,称为援例。如,有的员工把办公室中的公用纸张往家拿,当有人批评他时,他争辩说大家都这样做,为什么只批评他自己。似乎别人都拿,他的行为也就“合理”了。

2.投射。

当一个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压抑时,会潜意识地将这种欲望转移到别人或周围事物上,这种现象叫做投射。一般而言,当一个人具有不被社会所认可的欲望、行为和人格品质时,往往会加以否认,而无意识地加到别人身上,借以保护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3.压抑。

个体将可能引起挫折的欲望及与此有关的痛苦经验等从意识中排除,使其不为自己所觉知,称为压抑。弗洛伊德认为,当痛苦的记忆复现或发生冲突时,人们常有意予以压抑,将其排除于记忆之外。但被压抑后的痛苦经验或冲突并未消失,只是转移到了潜意识当中。并将以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动作失态、记忆错误等,都可能是潜意识中的冲动在意识控制减弱情况下进入意识中,参与活动所引起的行为紊乱现象。如果潜意识中积累的痛苦经验与压抑的冲动太多,而超过了意识控制能力时,个人的人格整体就会崩溃,因而形成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

4.逃避。

逃避有以下三种情况。

逃向另一个现实。当一个人对某项任务没有把握而害怕失败时,就可能拒绝接受任务,而沉迷于与此无关的娱乐活动,以排除心理上的焦虑。

逃向幻想世界。即以幻想代替现实,从虚幻的世界中获得某种满足,想入非非,以逃避挫折所引起的痛苦。

逃向生理疾病。由于对失败过于恐惧,个体有时会以生理上的某种机能的障碍来逃避面对的困难。如有的学生一遇到考试就肚子疼、发烧等。这种生理疾病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无意识产生的,它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5.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指的是个体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不一致的现象。这种反向作用是为了防止某些自认为不好的动机表现于外在行为,而采取与动机相反的行为,企图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来掩饰自己并抑止内心的某些动机。如,某人内心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表面上却表现得非常轻松愉快。

6.认同作用。

认同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对父母、亲属、师长、有成就的名人及理想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的模仿、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那样的人。这种认同作用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另一表现是,一个在现实中难以获得成功和满足的人,将自己想象成某一成功者,模仿他们的言行,借以在心理上分享他的成功,以减少自身遭受挫折的紧张或焦虑,并维护个人的自尊心。

7.补偿。

当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受到挫折时,或因个人的缺陷而遭受失败时,改变方向,以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代替,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和自信,称作补偿。

8.升华。

升华指的是将不为社会认可的动机和无法获得满足的欲望,转向社会所认可的活动中去,寻求变相满足。如作家通过写作、画家通过作画等活动,创作出境界很高的文艺作品,借以抒发被压抑的情感。

升华和补偿都是以某个动机代替另一个动机,或以某个活动代替另外活动的防御方式,所以两者可合称为“代替”。

(四)正确应对失业挫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失业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时刻警惕的问题。当失业真的来临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这一问题呢?下面就提供一些应对失业挫折的建议。

1.确定需求。

失业意味着失去收入来源,然而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需求却不会因为收入减少而变化,这时就需要减少开支。如果减少开支的同时又不想过分降低生活品质,这时就需要列一张计划表,依照家庭需求按照重要级别排个序,以便确定需求,让生活过得依然有序。

2.发现资源。

失业是了解自身资源的好时机,做一张“自我资源表”,资源可以是从商的特殊技能、爱好、服务能力,也可以表现为照顾好孩子,从而与家人更亲密。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失业后多出的时间也会是一种资源。

3.保持仪表。

一定不要让自己表现出一种一蹶不振的状态,这是非常危险的,并且这种状态如果持续时间越长,就越难摆脱。人的外表不仅影响其他人对自己的感觉,也影响自己对自己的感觉。保持最佳仪表,并做好找新工作的准备,这是十分重要的。

4.保持社交生活。

在家人、朋友面前不回避自己失业这一话题,并试图坦然地与他们谈一谈,让他们了解自己目前的状态,也借此吸收一些经验和建议。没有必要因怕被别人耻笑而远离他们,相反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将有利于再就业。

5.振作精神。

失业时,人们通常会把它想得要有多坏就有多坏。你感到沮丧甚至有负罪感,但请记住失业只是暂时的。你应该与你亲密的人分担你的焦虑,做一些义工,会让你有所寄托,并积极去再就业。有时失去信心,情绪低落都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要提前考虑好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怎么做,相信自己会克服挫折,渡过难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