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象相成规律及应对策略

印象相成规律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可以从印象形成的规律着手,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调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它决定着后来双方交往的方向。第一印象往往成为师生交往的心理基础。由此教师尽量做到以上四点,对自己的形象进行成功的塑造。因此可见,教师应深入的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作出正确的定位,使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得到满足。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印象相成规律及应对策略

教师自觉的进行印象整饰是其趋于成熟的标志,它形成于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但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可以从印象形成的规律着手,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调整。

规律之一:人们印象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片面性。

学生对教师印象的形成往往带有片面性,或是对老师的了解不全面,或是受自己原有的思想意识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使学生对老师的印象产生偏差。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有目的地控制学生的认知偏差。在师生交际中,学生对老师认知偏差主要有以下两类:

第一,以点概面。在人际知觉中,人们不会对某人的情况全部都有所了解,往往是根据仅有的信息对这个人作出评价,因此,通常会出现以点概面的情况,具体来说就是人们会根据某一突出优点或缺点来作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心理学中称“晕轮效应”。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中,这一效应是很突出的。因此,教师应该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以自己的优势吸引同学,从而形成较好的印象评价。

第二,先入为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它决定着后来双方交往的方向。先入为主的认知偏差具体有两种表现:一是“成见效应”。学生通过间接途径获得的信息往往使其形成一个对老师评价先入为主的形象。二是“首因效应”。首因即指“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成为师生交往的心理基础。先入为主的认知偏差是相当顽固的,即使在以后与教师的交往中,学生头脑中这种既有的“歪曲”印象至多在“量”的方面有所改善,在质上却不能改变。因此,教师群体应该重视建立“集体的威信”,使每一个教师在学生中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威信;就教师个体而言,则要重视与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尽量不给学生留下坏印象。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持续接触、交谈改变学生对教师的不正确形象。教师如果做到这一点,则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将更加深远。

规律之二:个性特征对印象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教师的性格特征在学生对教师印象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印象整饰时,要注重性格修养。

如何进行性格修养的培养与完善,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优化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作为性格的核心成分,态度决定了我们待人处事的方法与手段。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在学生的印象形成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教师对事业的态度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态度体现出来,对学生的爱与对事业的热爱,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对那些热心于教师事业,关心爱护同学为人公正的教师,印象一般都比较好。因此,教师不仅要爱岗敬业,更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事业心来关爱每一个学生。

第二,健全意识。一个人的意志力表现为能够自觉的确定目标,并通过克服各种困难来实现目标。在教育中,教师所面对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人是最不好捉摸也是最难认识的,因此教育活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长周期性等特点,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完成这一工作所需要的就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要如何培养呢?那就需要教师以不倦的精神和巨大的耐心了解学生,通过探索规律改进方法,努力地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其次要不怕困难,知难而进。面对一些厌学的学生要持续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改变观念,而不应该让他们沉沦下去。

第三,调节情绪。情绪表达的是内心的各种情感,通过情绪的表达别人可以增强对你的看法。教师要保持一个乐观的情绪才能与学生实现良好的沟通,坏的情绪会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出现障碍,而好的情绪则能感染学生,营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是很好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被情绪所左右。

第四,完善理智。理智在性格方面主要表现为感知记忆和思考事物的方式及方法,我们通常所说的主动或被动,严谨或草率等就是理智的表现。在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中,理智占较大的比重,因此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精深的知识积累,使教学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而且还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做到一丝不苟,实事求是;通过自身的积极进取与时具进的完善自己。

总的来说。以上四点又是相关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由此教师尽量做到以上四点,对自己的形象进行成功的塑造。

规律之三:通过信息整合,形成总体认识。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综合了思想品质、精神面貌、气质、文化修养等等内在因素与仪表风度的整体概括。在教育中,学生对教师的印象也存在一个整体的观念。所以,我们在注意细节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整体形象的塑造。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在教师的角色定位时,尽量符合学生的要求。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师生交往中,学生依据学习和情感需求的不同,对老师的期望也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位:①学习的导师。教师应饱学有识,无所不能,成为自己学习上的引导者,使自己能增加学习效率;②代理家长。希望教师像父母一样表现出对他们的关怀和纵容。③替罪羊。希望自己能向教师发泄自己的不满,把自己体验到的或真实或虚拟的挫折、痛苦等都归罪于老师。因此可见,教师应深入的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作出正确的定位,使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得到满足。

第二,整体形象的塑造要与具体情况相符合。教学活动的展开往往离不开具体的环境,而不同的环境对教师的形象又有不同的要求。首先,交往的程度决定着教师形象塑造的着重点。交往较浅时,学生多侧重于对老师的仪表、眼神、表情等外在特征的关注。反之,如果学生与老师交往较深,则着重于对内在的特点如品质、智慧、修养等的评价。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交往程度,选择不同的形象装饰侧重点;其次,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老师形象的要求也不同。教师的形象要随着授课内容的不同或严肃认真、或开朗活泼,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实现教学相长,进而给学生留下美好印象。

第三,塑造形象要扬长避短,突出个性。教师由于年龄段的不同,给人的印象也不相同,在塑造形象时就要与自己的年龄相符。青年教师热情活泼;中年教师稳重干练;老年教师庄重慈祥,这是教师整体形象的美化目标。再如个性(主要是气质与性格)与人的仪表、风度也要符合。要根据不同的性格特征,塑造不同的整体形象。因此,教师就要注重分析自己的长处、短处以及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才能成功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

总而言之,整体形象强调的是整体和谐。教师要善于调合自身的各种优点、缺点,使之达到一种和谐。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