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放松训练技术

放松训练技术

时间:2022-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技术产生的背景、特点、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取向咨询技术中各种技术特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咨询与治疗过程。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把行为改变技术运用于处理儿童和成人的心理问题、困扰和失常行为,并称之为行为治疗。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是可以通过各种学习与训练加以控制的,只要能确定刺激与反应间的关系,就能通过控制环境而随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第六章 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技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人们的许多心理与行为问题都与不良的生存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正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那么行为主义的心理治疗是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的呢?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技术产生的背景、特点、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取向咨询技术中各种技术特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咨询与治疗过程。

第一节 概 述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乌尔曼和克拉斯拉(L.P.Ullmann& L.Krasner)认为,应用学习理论进行行为矫正容易产生成效,而且比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更客观易行。行为改变技术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尽管早期界定仅限于应用学习理论的成果去改变不良适应行为的方法,但因其应用价值得到了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临床工作者的认可,后来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行为改变技术最近的发展趋势则是兼顾不良适应行为的矫正和良好行为的塑造和促进。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把行为改变技术运用于处理儿童和成人的心理问题、困扰和失常行为,并称之为行为治疗。我们对行为取向的咨询技术做一个广义的界定:行为取向的咨询技术是根据实验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的行为原理与技术,注重咨询效果的验证程序,客观而系统地改变行为的有效方法。这种技术可应用于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情景,如一般教育、儿童养育、身心康复、特殊教育扶助、企业管理、社会工作以及各类辅导等等。

一、理论背景

(一)社会背景

19世纪末,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城市化运动的进程,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他们难以适应城市生活,为了能适应城市生活,他们必须学习相应的生活方式和技能,这一要求促使了心理学家把注意力从对意识的研究转移到了对适应性行为的研究。20世纪初,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进入了垄断阶段,资产阶级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剩余价值,这就需要对工人的行为活动进行研究,而行为主义就是对人类行为规律进行探索,并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因此否定意识的行为主义得到了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

(二)科学背景

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科学背景主要来自于生理学方面取得的成果。首先如行为主义强调神经生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谢切诺夫,他认为心理学研究应该采用生理学的客观方法。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反射”是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它指的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在1863年出版的《脑的反射》一书中,他把意识现象看作是神经反射的特例,认为诸如学习、记忆和思维这样的心理过程其实就是复杂的反射行为链。通过对自然科学应该建立在可公开观察的事实基础上的论证,谢切诺夫坚持认为心理学也必须采用同样的客观程序。这些观点也影响了华生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其次是来自于巴甫洛夫的研究,巴甫洛夫为华生的心理学的方法论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材料。他首创并运用条件反射法对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了严格而客观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以条件反射学说为核心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理论。受巴甫洛夫的影响,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既然如此,就可以利用生理学中的刺激、反应、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等客观术语来取代主观的心理、意识等概念,这样就为心理学走向自然科学的行列扫清了概念术语的障碍;而且他还进一步把条件反射作为一种具体的客观方法,并借此达到行为研究和控制的目的。最后是别赫切列夫的研究,他认为,条件反应指的是肌肉反应,而不是巴甫洛夫所谓的腺体分泌,如条件性手指收缩并不是由于心理联想的结果,而是在条件性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神经联结。

(三)心理学背景

行为主义的产生不仅受到当时美国社会、科学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来自心理学内部的影响。一是传统意识心理学的危机。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后,一直把意识作为其研究对象,但意识心理学在解决美国社会当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时,第一次感到是那样的无能为力,以致人们对意识心理学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正如巴契勒在概括1906年美国心理学的进展时所指出的那样,心理学“正在产生不满的潮流”。学术上的纷争、实践上的无能以及社会的不满,最终导致了意识心理学的危机。这种危机必然导致心理学家开始从另一极来展开研究,实现心理学从研究意识到研究行为的转向。华生则顺应了心理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创立了行为主义这一新的心理学流派,实现了心理学的行为主义革命。二是动物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尤其是进化论思想影响了动物心理学的研究路线,使心理学展开了一次研究方法客观化的运动,华生的心理学体系正是通过大量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建立起来的。三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否定其认识作用,贬低意识,这为行为主义的产生做了理论准备。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一)华生

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华生在1913年发表的论文《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在华生看来,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学科,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学科。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是可以通过各种学习与训练加以控制的,只要能确定刺激与反应间的关系,就能通过控制环境而随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人所在的环境决定了人的行为模式,既然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那么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得到加强或减弱,甚至消除。

华生有一段著名言论,是对其行为主义观点的形象表述: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便选一个,都可以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类型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乞丐或盗贼,而不用考虑他的天赋、能力、倾向、祖先的职业以及他的种族。

(二)斯金纳

博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1904年,斯金纳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小镇。斯金纳从小就喜欢发明创造,富有冒险精神,15岁时曾和几个小伙伴驾独木舟漂流了300英里;试着制作简易滑翔机;曾把废锅炉改造成了蒸汽炮。1922年进入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开始从事写作。但是由于他对动物和人类行为深感兴趣,选修了生物学,在生物学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洛布(Loeb)的《脑生理学和比较心理学》和巴甫洛夫(Pavlov)的《条件反射》等著作,正是这些著作对他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巨大影响。1926年斯金纳进入哈佛大学心理系,在读期间钻研心理学和生理学,并于1930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

斯金纳可以说是行为主义学派里最负盛名的代表人。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下于1937年提出了自己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强化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论,并且把在动物实验中研究出的规律,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提倡用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来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三)班杜拉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认知理论之父。

班杜拉于1925年在加拿大的艾伯特省出生,在加拿大的一个小农业社区长大,父亲是一名小麦农场主。1949年,班杜拉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51年,在美国艾奥瓦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52年,获得艾奥瓦大学的博士学位;1953 年,他在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

在艾奥瓦大学学习期间,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非常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人们的大量行为是通过榜样的示范而习得的。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模仿,成人之间的相互模仿都是一种社会学习。行为治疗技术中的模仿法就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行为治疗技术。

三、特征

应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客观系统的处理方法,重视后天环境的学习历程,注重具体量化的特殊行为和注意客观环境的适当配合,解决个体问题、增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是行为治疗技术的主要特征。

(一)应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行为治疗技术是应用心理学科的分支,着重应用学习心理学的原理原则,以促进个体的良好反应、消除个体的不良行为。因此,行为治疗技术的先驱学者在开始寻求有效的辅导技术及策略时,常常借用实验心理学的步骤。因为他们认为唯有借用实验的方法,才可以了解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唯有透过实验的结果,才可以用来改变某种行为。目前行为治疗技术中的强化原理、消退原理、行为塑造、惩罚原理等均由行为主义者由从事多年的动物实验或临床实验所得。因此,可以说行为治疗技术大部分源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中的研究。

(二)强调客观系统的处理方法

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是缘于对当时精神分析学派过分重视主观内省法的反对,从而开始了学习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为治疗技术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才形成了一套客观而系统地处理人类适应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所谓系统是指行动前后连续、左右衔接,换言之,这种方法必须遵循一定程序,或按时间先后或依空间次序进行,使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密切配合。所谓客观就是指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解决过程中,无论使用工具、资料分析甚至结果呈现等各方面都按一定准则处理。因此,行为治疗技术人员,若能了解其他同事所从事的不同行为治疗技术的步骤,将它模仿复制,亦可获得相同的结果。由于行为治疗技术具有客观而系统的特征,教师、家长、企业管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只要能够系统的学习行为治疗技术的知识和接受行为治疗技术的训练,便可以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自己实施行为改变的程序,来矫正和塑造人们的行为。

(三)重视后天环境的学习历程

许多心理学派强调人类行为是个体遗传因子与环境因素互动的产物,唯独行为主义学派的学者相信个体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与遗传无关。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能力、社交技巧、工作技能等,都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人们的不良行为如脾气暴躁、反抗权威、过度恐惧、独自游戏、不做作业、破坏公物、满口秽言等也是个体在教室、家庭、社会情境中学习而来的。行为既然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当然也可以通过学习来予以改变。行为既然由学习而来,而学习有关的因素都是由环境造成,因此,行为治疗技术人员十分强调通过对环境的控制和操纵来促使个体行为的改变。

(四)注重具体量化的特殊行为

由于行为主义学者重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行为治疗技术也不例外,即行为治疗技术具有科学特质。这种特质的主要表现是:以具体的可测量的特殊行为作为处理的对象。所谓具体是指处理的行为是可以通过现实知觉观察描述的。所谓可测量是指将要处理的行为特质可以用数字来描述其特征。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测量为制定行为治疗技术的方案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评价行为治疗技术的成效。

(五)注意客观环境的适当配合

行为治疗技术的处理程序和技术是采用各种方法,重新安排与个案有关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以帮助他们在社会环境中更能发挥良好的适应能力,这是行为治疗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环境是指一个人当时周围具体的实际变量。例如,一个学生在教室里,那么,在他所处教室内的桌椅、黑板、教师及其他学生就是他的环境;这位学生的一举一动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不仅他会影响环境,而且环境也会影响他。

(六)显现明确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行为治疗技术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可以明确加以描述。这样,行为治疗技术实施者可以阅读其他同行所使用的程序说明,重复这些程序,并取得基本一致的结果。由于行为治疗技术实施者能够准确详细地说明他们的方法,并根据实际改进的情况,来测量行为治疗技术的有效性。这方面的情况不断发生变化,使有效的方法得以发展,效果较差者则逐渐被忽视。

复习巩固

1.简述行为主义疗法产生的心理学背景。

2.行为治疗技术的特征有哪些?

第二节 基本理论与概念

一、人性

华生认为,人在出生的时候,就是一张白板,既无遗传的作用,也没有任何本能,人性是中性的,没有善恶之分。人在后天的环境中,经过学习才习得了各种行为,所以人的行为和性格都是由社会环境或者教育所决定的。除了某些基本情绪是通过遗传得来,其他的各种行为模式都是后天获得的。他否认本能,强调学习,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本能动作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属于学习行为。因此,行为主义的人性观是环境决定论的,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学习在人的行为习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人的行为和习惯的形成是由于人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对来自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而习得的。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眼里,人对于环境来说,是完全消极被动、受环境影响的,只要能控制环境条件,便可以创造出许多我们想创造的人的行为来,完全否定了个体的意志自由和主观选择。

二、心理病理观

行为主义认为,个体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并不是因为个体潜意识中的本能在起作用,而是由于个体在婴儿时期或者年轻时期建立了一些不健康的迁移反应与条件反射。换言之,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联结,这些不健康的联结就是导致个体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因此,要治疗这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可以通过在个体发展早期对其进行适当的条件反射训练,以达到预防的目的,或者通过控制环境和刺激,以使个体形成新的条件反射,而消除原有的不良条件反射。

三、基本理论与概念

行为主义取向咨询技术的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又称反应性条件反射,由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条件刺激与另一个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后,个体在单独呈现条件刺激时,也能引发与无条件反应类似的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在实验中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一是无条件反射,二是条件反射。他把狗关在特殊的实验室内,通过遥控装置,给狗喂食,用专门的仪器随时测量狗分泌的唾液量。实验过程中,首先给予铃声刺激,然后给予食物,观察记录狗的唾液分泌量。当铃声与食物反复共同呈现后,仅给予铃声刺激,而不给予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在这个实验中食物就是无条件刺激,由食物引发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射。铃声由于和食物一起出现多次,具有诱发狗分泌唾液的作用,这时铃声就变成了条件刺激,由铃声引发的唾液分泌反应则称为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相关概念如下:

1.强化

伴随无条件刺激反复呈现条件刺激,使条件刺激得到强化。强化是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2.泛化

泛化是指个体对某个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后,对类似的刺激也产生条件反射。在临床中,许多恐惧症都存在泛化的情形。

3.分化

分化是对泛化的抑制。当个体产生泛化情况后,继续对其进行条件反射训练,但是只对目标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而对类似的刺激不进行强化,一段时间后,个体只会对目标刺激产生反应。

4.消退

消退是指形成条件反射后,不再继续进行强化训练,该条件反射则可能慢慢削弱,甚至消失,这就是条件反射中的消退现象。

5.对抗条件作用

对抗条件作用是指当某个条件反射形成后,撤销原来的强化物,取而代之的是与之截然相反的强化物,这样会使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更快地消失。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下发展出来的行为取向的咨询技术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系统脱敏技术。

(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又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由美国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是一种因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的是经典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斯金纳设计了一个著名的“斯金纳箱”,作为他的研究仪器。他把小老鼠关在箱子里,任其自由地进行探索,箱子里有一根杠杆,杠杆的一端连接着获得食物的开关,当小老鼠不经意间按压到杠杆时,便有食物落入箱内的盘子里。小老鼠每次压杠杆时,都有一个食物掉落,由此加强了杠杆与食物的联系,后来小老鼠压杠杆的行为明显增多,这就形成了操作条件反射。由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发展出来的行为治疗技术有阳性强化法、代币制等。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相关概念如下:

1.强化

操作条件反射的核心概念是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个体出现某种行为后,给予一个正强化物,以此增加该行为出现的频率;负强化是指个体出现某种行为后,减少负强化物的出现,以此增加该行为出现的频率。

2.惩罚

惩罚主要用于行为的消除,包括正惩罚与负惩罚。正惩罚是个体出现某种行为后,立即给予惩罚,以减少该行为的出现频率;负惩罚是当个体出现某种行为后,不给予他期望的结果,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同样会减少。

3.消退

与经典条件反射一样,当个体的条件反射训练停止,不再对其进行强化时,则强化的效应会逐渐削弱,直至消失。

4.强化程序

由于存在消退现象,因此要保持一个行为,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强化。若每次反应后都给予强化,这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斯金纳研究出了不同的强化程序,达到强化的目的。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非常强调榜样的作用,人们大量行为是通过榜样的示范而习得的。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模仿,成人之间的相互模仿都是一种社会学习。行为治疗技术中的模仿法就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行为治疗技术。

班杜拉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是指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行为以及该行为产生的后果进行观察,间接地进行学习。观察学习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注意过程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认知、情感等因素选择榜样,给予注意,对榜样进行观察。认真观察榜样的行为是学习该行为的基础。

2.保持过程

指学习者将观察到的信息编码,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中,不断重复榜样的行为过程。

3.动作再现

动作再现是指学习者把从榜样那里观察到的行为特征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中,这种动作再现不是简单的吸收,而是经过学习者自身认知特点的加工而成。

4.动机过程

当学习者能够再次示范行为以后,能否表现出该行为往往还受到各种强化因素的影响。如外部强化、内部强化以及替化性强化,班杜拉把其看成是学习者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扩展阅读

如何形成好习惯?

有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某种行为或者某个想法,每天至少做一次或想一次,当重复21天后,这种行为或想法就会成为一种习惯,重复90天时,就会成为稳定的习惯。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为1~ 7天,本阶段的特点是“刻意、不自然”。开始进行某种行为或者产生某个想法时,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这个时候你会感到不自然,甚至不舒服,但是一定要坚持住。

第二阶段:大约为7~ 21天,本阶段的特点是“刻意、自然”。跨入第二阶段后,会感觉比之前自然、舒服了。但是一不留神,就会回到从前,因此,第二阶段还是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经过本阶段后,就会形成习惯。

第三阶段,大约为21~ 90天,本阶段的特点是“不经意、自然”。这一阶段是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说明你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改造,坚持下去,这种行为或者想法就会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会自然而然地进行。做一个有心人,有计划地为自己塑造好的习惯。尽管坏习惯十分的顽固,但只要有信心和决心,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克服坏习惯。

——引自网络:http://baike.baidu.com/view/1190582.htm

复习巩固

1.简述行为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

2.简述观察学习的步骤。

第三节 咨询与治疗技术

一、放松训练技术

放松训练(relaxation training)是根据固定的程序,对个体进行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调节,使个体从紧张状态转换为松弛状态的训练过程。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因紧张引起的头痛、失眠、焦虑、不安、愤怒等生理和心理症状,有助于个体稳定情绪、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同时对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也有一定的效果。

1908年,雅各布森(Edmund Jacobson)在研究中发现,个体焦虑与肌肉紧张往往有一定的联系,而肌肉放松则有助于缓解焦虑。1934年,雅各布森在《你必须放松》一书中首次描述了放松训练的方法。后来,雅各布森开创了渐进性放松训练程序,在1938年出版的《渐进放松》一书中,他详细地描述了渐进性放松训练,这是雅各布森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放松训练可以单独作为一项技术使用,也可以作为其他治疗技术的辅助手段使用,如系统脱敏技术、生物反馈技术等。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呼吸放松训练、渐进性放松训练和被动性放松训练。

(一)呼吸放松训练

呼吸放松训练有鼻腔呼吸放松、腹式呼吸放松等,具体操作的指导语如下:

1.鼻腔呼吸放松

指导语:请你找一个舒服的位置坐下,姿势摆好,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放在你的前额上,用大拇指按住右鼻孔,左鼻孔轻轻地吸气,再用你的无名指按住左鼻孔,同时把大拇指放开,右鼻孔缓慢地呼气,尽量彻底呼气,右鼻孔再缓慢地吸气,大拇指按住右鼻孔,打开无名指,左鼻孔缓慢而彻底地呼气,这就是一个循环。下面我们按照刚刚的方法继续做鼻腔呼吸练习。

把右手的食指与中指放在前额上,大拇指按住右鼻孔,左鼻孔轻轻地吸气,无名指按住左鼻孔,同时放开大拇指,缓慢而彻底地呼气,再轻轻地吸气,大拇指按住右鼻孔,同时放开无名指,左鼻孔呼气,做得很好!我们继续来,左鼻孔吸气,好,右鼻孔呼气,右鼻孔再吸气,大拇指按住右鼻孔,打开左鼻孔,左鼻孔呼气,很好!随着对呼吸进行控制,你会感到很放松,十分地放松,你将体验这种放松,不知道你学会了没有呢?我们在训练时以5个循环为一组,逐渐增加为两组或三组,也就是每次重复进行10~ 15个。好!我们来接着练习。

2.腹式呼吸放松

指导语:请你用一种舒适的姿势半躺到椅子上,把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放在胸部,好!先张开嘴呼气,尽量彻底地呼气,这样你的肺部会有足够的空间做深呼吸,再吸气,保持3秒钟,你可以在心里默数3秒:1- 2- 3,然后停顿1秒,再缓慢地呼出气体,心里默数5秒:1- 2- 3- 4- 5,在吸气时,让空气进入你的腹部,感觉腹部上的那只手在往上推,而胸部只是跟着微微隆起,很好,我们再来一次,注意呼气的时间要比吸气的时间长。

请跟着我的指导语去做:深吸气,1- 2- 3,保持1秒,呼气,1- 2- 3- 4- 5。再深吸气,1- 2- 3,保持1秒,呼气,1- 2- 3- 4- 5。做得很好!再深吸气,1- 2- 3,保持1秒,呼气,1- 2- 3- 4- 5。

当这样的呼吸令你感到非常放松并且舒服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平稳的呼吸,但是要用鼻子尽量去深吸气,直至不能吸气为止。好!再来一次!深吸气,1- 2- 3,保持1秒,呼气,1- 2- 3- 4- 5。再深吸气,1- 2- 3,保持1秒,呼气,1- 2- 3- 4- 5。现在可以想象,所有的不开心、所有的烦恼与压力都跟随每一次的呼气慢慢被呼出。很好!我们再练习几次。

(二)渐进性放松训练

雅各布森开创的渐进性放松训练主要强调肌肉群的放松,是通过让个体交替进入肌肉紧张与肌肉放松两种不同的状态,熟悉放松状态下的愉快与舒适感,从而使个体能够随时进入肌肉放松状态。需要进行放松训练的肌肉群包括头、脖子、肩膀、胸部、手臂、腹部、腿和脚。对于肌肉放松的顺序,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系统化即可。一般情况下,有咨询工作者引导时,放松训练时间为20分钟,求助者自己练习时,时间为30分钟。

渐进性放松训练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严由伟,2011):

1.求助者以舒服的姿势坐下,做几次深呼吸,慢慢平静下来。

2.咨询工作者引导求助者使身体各个肌肉群依次紧张,然后放松。

3.求助者反复练习,体验肌肉紧张与放松之间的差异,直到求助者能够自如地放松全身肌肉。

需要注意的是,渐进性放松训练要求求助者交替进行肌肉紧张与放松,这可能会加重求助者的肌肉疼痛,因此对于某些求助者并不合适。

(三)被动性放松训练

被动性放松训练又称想象性放松。在被动性放松训练中,求助者通过想象,可以改变求助者的生理与心理过程,可以加深放松的程度。被动性放松训练包括四个主要成分:一是进行深呼吸;二是肌肉群进行被动放松;三是加深放松;四是指导想象。

求助者进行想象性放松前,以放松的姿势坐好,闭上眼睛,工作者对求助者进行言语性指导,然后任其自行想象。指导的想象内容主要是宁静的自然情景。工作者可以用下述的指导语:“春天到了,冰雪开始渐渐融化,小草长出了新芽,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你一个人在公园散步,有一阵轻风拂过你的脸庞,是那样的轻柔,你感到非常的舒服,你沿着公园的小路往前走,这是你喜欢的地方,你感到非常的安全。你来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在这里你非常的安全,看着平静而清澈的湖水,你的心里就像湖水一般,非常平静。这时,又吹过一阵微风,湖面有了点点涟漪,你觉得越来越舒服,越来越放松。你在湖边坐了下来,一缕阳光洒在身上,你觉得暖洋洋的,非常舒服,非常放松……”在对求助者进行指导想象时,可搭配恬静优雅的音乐,另外工作者要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同时要配合对方的呼吸。

想象性放松需要求助者有联想能力,同时需要工作者与求助者能有很好的配合,否则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不论采用何种放松方法,都要注意以下几点(严由伟,2011):

第一,放松过程不受干扰。

第二,初始阶段主要是工作者的言语引导,工作者与求助者要相互合作。

第三,以肌肉松弛为主的放松,肌肉群的放松顺序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是要有节奏地进行收缩与放松的交替。

第四,想象性放松需要求助者主动想象,想象的内容必须符合求助者的智力、言语与注意能力。想象不只局限于视觉,还可以利用其他感觉通道。

第五,放松训练应制定明确的程序,明确的时间。

第六,通过各种指标验证个体的放松程度,如心率、呼吸、血压、询问求助者的感受等。

二、系统脱敏技术

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是通过在个体面前重复暴露一个能引起个体微弱焦虑的刺激,让个体以放松的生理状态与之对抗,直到该刺激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再逐级施加更强的刺激,个体采用相同的放松方式,直到不再对刺激产生焦虑。

1958年,南非精神病学家沃尔普根据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结合雅各布森的渐进性放松训练,创建了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的基本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正常的还是病态的,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这种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达到消除。神经症与恐惧症都是习得的,因此可以通过系统学习而去除。

系统脱敏的步骤有以下三点:

(一)放松训练

系统脱敏的基础是放松训练,目的是使求助者能熟悉记忆放松状态,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进入放松状态。

(二)构建焦虑等级

系统脱敏中最困难和烦琐的环节是构建焦虑等级。首先求助者需要明确能够引发焦虑的刺激事件,然后对其进行准确的等级划分。有些刺激事件比较容易确定焦虑等级,而有些刺激事件则不容易确定焦虑等级,这时便需要咨询工作者对求助者焦虑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构建焦虑等级可以按照如下顺序进行:

首先,求助者评定主观焦虑等级,使用较为广泛的是主观焦虑等级量表。咨询工作者协助求助者找到令其感到害怕或者恐惧的刺激事件、刺激物,教会求助者对刺激事件或刺激物进行主观焦虑评分。寻找刺激事件可以借助一些问卷,或者通过会谈来获得这些信息。对刺激事件或刺激物进行评分的范围为0~ 100分。完全放松且平静时为0分,感到最严重的焦虑或者恐惧时为100分。

其次,设计焦虑等级序列表,这是进行系统脱敏的前提条件。系统脱敏的关键是确定引发焦虑反应的事件或刺激。求助者可通过想象建立焦虑等级,但这些等级必须保持均匀,求助者想象或处于这些情境时会有相应的情绪变化。求助者对这些焦虑刺激进行评分后,脱敏顺序按照焦虑分数由低到高逐一进行。

(三)实施系统脱敏

在进行系统脱敏时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想象脱敏,二是现实脱敏。想象脱敏是指工作者引导求助者想象能引发其焦虑的情境,而现实脱敏是指求助者真实地接触能引发其焦虑的情境。现实脱敏的效果比想象脱敏的效果好,但是由于某些情境不方便重现,或者受道德规范制约,现实脱敏往往不容易做到。

1.想象脱敏

在想象脱敏中,求助者需要具备清晰想象情境的能力。求助者如果感到紧张,应用某种手势示意工作者,如果在想象过程中感到焦虑,并且无法控制,则需要暂停想象,进行放松训练,放松完成后,便可以继续进行想象,这样反复进行多次,最终求助者对这一个等级的焦虑情境不会再产生焦虑时,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等级的焦虑情境。按焦虑等级逐级上升的顺序进行脱敏训练,直到求助者想象最高焦虑等级的情境也不再感到焦虑为止。

2.现实脱敏

现实脱敏主要对广场恐惧症、动物恐惧症等特别有效。求助者进行完放松训练后,在工作者的陪同下,慢慢进入令其感到恐惧的场所,或者慢慢“接触”令其感到恐惧的物体。例如,求助者有动物恐惧症,很害怕小白兔,工作者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求助者大声说出“小白兔”;工作者给求助者呈现小白兔的图片;求助者在远处观察真实的小白兔;求助者近距离观察真实的小白兔;隔着玻璃“抚摸”小白兔;真实地抚摸小白兔等。但是,系统脱敏实际进行时的分级顺序需要根据求助者的主观焦虑来评定。

系统脱敏在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郭念锋,2005):

第一,焦虑事件的分级随着治疗的深入,可做出相应调整。随着治疗的进行,求助者对某些事件的焦虑程度会有所下降,这时需要咨询工作者根据求助者的主观体验,适当做出调整。

第二,求助者在上一级焦虑情境中没有完全脱敏时,不能轻易进入下一级焦虑情境的脱敏治疗,以免引发过度焦虑而导致治疗失败。

第三,焦虑等级量表须按照求助者的主观焦虑评分进行。

第四,焦虑等级的划分一般至少为3个等级,在实施脱敏时,从一个级到下一个级不能超过50个单位的跨度。

系统脱敏可用于治疗恐惧症,也是治疗焦虑障碍的主要行为治疗技术之一,如缓解考生的考试焦虑等。与其他治疗焦虑的技术相比,系统脱敏可用想象代替真实的情境,从而能节约大量时间。另外,系统脱敏的程序更简单、操作更容易,因此还可运用于团体治疗。

三、阳性强化技术

阳性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 procedures)又称正性强化,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创建的。一旦个体的良好行为出现,就给予强化,以此提高个体在未来出现良好行为的频率;同时,个体若出现与之相反的不良行为时,不给予强化,以此来降低个体在未来出现不良行为的频率。阳性强化法认为,个体行为的改变是由行为的后果决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个体的不良行为,通过训练建立相对应的良好行为。因此整个强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良好行为的强化,二是不良行为的终止。阳性强化的实施过程如下(郭念锋,2005):

(一)确定和监控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是指求助者需要矫正的不良行为表现或需要养成的良好行为表现。在确定目标行为时,要明确定义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如“锻炼身体”这样的定义就不是很明确,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测量标准,如锻炼身体可以明确为“每天跑步30分钟或者做操30分钟”等可以测量的标准,因此我们设定的目标行为应该是可以进行客观测量与分析,且能够反复实施强化的行为。总之,目标行为越具体越好,如果设置的目标行为不具体,则会影响对其进行评估的方法的实施。

监控目标行为是指工作者要对该目标行为进行严密的观察,要详细地记录下该目标行为出现的频率高低、强度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制约因素,把观察记录的结果作为该目标行为的基线,在行为矫正结束后进行比较。

(二)确定强化方案,明确强化物

咨询工作者可以与求助者一起商量制定实施方案,这样求助者会更积极地参与配合。在方案制定中,不但要确定干预或塑造的行为,还应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方法以及强化物,以确保能达到干预与强化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方案。

阳性强化物的选择标准必须是现实、可行、可以达到的。不同的人,强化物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求助者选择不同的阳性强化物,并且该强化物对求助者有一定的吸引力,是求助者想要得到的、喜欢的、愿意接受的,选择好强化物才能产生较好的强化作用。

(三)实施强化

实施强化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目标行为与阳性强化物,一旦目标行为出现,立即给予强化,不能有拖延,这样会加强求助者的信心,使之更加积极配合。当良好行为经过强化,出现的频率开始明显增加时,可降低强化力度,转变为间歇性强化,以维持积极行为的出现,最终养成良好行为。

(四)追踪与评估

在实施行为干预与矫正后,个体的积极行为不仅在实验环境中会出现,而应在实际生活中也要出现,否则,此次治疗不能算完全成功。所以需要求助者在干预程序结束后,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治疗的效果维持到日常生活中去,并定期进行评估。

四、代币制

代币制(token program)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下的一种治疗技术。在代币制中,条件强化物是指一种本身没有强化作用的刺激物,通过与真正的强化物建立联系,获得强化的作用,而真正对个体起到强化作用的刺激物称为支持强化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常使用的条件强化物就是钞票,我们可以用钞票购买任何喜欢的、想要的物品,这些我们喜欢的、想要的物品就是支持强化物。在代币制技术中,我们使用的代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钞票”,只是这种钞票仅在咨询工作者与求助者之间“流通”。

代币制相对于其他的强化技术,具有这样一些优点:第一,代币可以在目标行为出现后,迅速支付,及时对其进行强化。个体使用代币可以换取多个种类的支持强化物,避免由于多次使用单一的强化物,而使强化效果降低。第二,代币制可以在群体中使用,对于某个群体中的成员,它是一致的强化物,如幼儿园的教师奖励小朋友小红花(张伯华,刘天起,张雯,2010)。

代币制的实施步骤如下:

(一)确定目标行为

代币制可用于减少不适应行为出现的频率,增加适应性行为出现的频率,还可以塑造个体的新行为,但多被用于增加个体的适应性行为。在实施代币制之前,咨询工作者需要观察了解个体的目标行为初始水平,这样在执行代币制的过程中,可随时进行比较,便于评估。

(二)确定代币类型

确定目标行为之后,要选择适当的代币作为条件强化物。我们选择的代币需要对个体有吸引力,便于支付、携带、耐用、不容易伪造。

(三)确定支持强化物

在代币制中,代币为何会产生作用,是因为代币的背后有个体真正喜欢的强化物支持。咨询工作者可以通过访谈、观察、询问等方法来确定支持强化物,还可以与求助者进行商量决定。支持强化物必须是个体喜欢的、想要的、对其有强化作用的物品。在群体中实施代币制时,要注意支持强化物必须对所有人都有吸引力,如果单一的强化物不能满足,可选用多种支持强化物。

(四)制定代币交换系统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我们确定了目标行为及其初始水平,确定了代币类型与支持强化物。接下来最关键的是,制定代币交换系统,一般情况下,代币交换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目标行为的价值

明确规定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获得一个代币,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获得多个代币。

2.确定代币管理人员

代币作为强化物,需要及时支付,才能产生最大的作用,一般而言,代币管理者可以是老师、家长、管理人员等,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挑选管制对象里的成员来管理,但是选择这类人员时,需要十分谨慎。

3.确定代币兑换规则

在代币制中,要清晰地说明各种支持强化物分别需要多少个代币才能够交换,并且规定交换的时间、地点等。

(五)脱离代币制

代币制的最终目的是使当事人能够把适应性行为运用到自然环境中去,并能维持成效。脱离代币制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渐降低代币的价值,如在代币制使用的初期,代币兑换的规则是5个代币兑换一个巧克力,随着治疗的深入,可以改为6个代币兑换一个巧克力,逐渐增加。二是逐渐取消代币,取消代币可通过逐渐减少发放的代币数量,如治疗初期锻炼一次身体就能得到5个代币,随着治疗深入,可逐渐减少给予的代币数量。另外,取消代币还可以通过延长目标行为出现与发放代币的时间间隔,最终完全取消代币的发放。

五、冲击疗法

冲击疗法(implosive therapy)又称满灌疗法,属于暴露疗法中的一种。冲击疗法是通过将求助者直接暴露于现实或想象的刺激情境中,持续一段时间,不采用任何缓解焦虑的措施,使求助者的焦虑自行降低,是一种被动的放松过程。

冲击疗法的产生源于一个动物实验:在实验中,动物被置于一个实验场所内,实验场所会发出恐怖的声音、光线以及电击刺激,实验场所中的动物到处乱窜,惊恐万分,想要躲避却并没有躲避的地方,它们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些恐怖刺激,承受着各种痛苦。研究者观察到,当恐怖刺激持续一段时间后,实验动物的恐怖情绪逐渐降低,最终甚至消失掉了。这一实验表明,只要让求助者持续暴露在刺激情境中,最终由刺激引发的焦虑、恐惧等也会自行消失。

冲击疗法包括现实冲击和想象冲击。现实冲击和想象冲击的原理是相似的,并且遵循相同的程序,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现实冲击是暴露在现实的刺激情境中,而想象冲击是暴露在想象的刺激情境中。想象冲击优于现实冲击的一点是,它对刺激情境的性质没有限制,如地震、火灾、车祸等创伤事件,从伦理和实际上看,这些事件是不适合再一次真实出现的,这时,就只能采用想象冲击的方法再现创伤情境。

冲击疗法能有效地治疗广场恐惧、火车恐惧、飞机恐惧、电梯恐惧等一系列恐惧症,以及个体对特定动物的恐惧反应等,经常被用于治疗与焦虑和强迫有关的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值得注意的是,沃尔普曾提出建议,求助者选择进行冲击疗法应该是在其他的疗法都失败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冲击疗法的工作程序如下:

(一)筛选对象

冲击疗法属于较为剧烈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前需要做详尽的身体检查与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有下列情况的求助者不适合进行冲击治疗:一是患有严重心血管病;二是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三是患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四是患有内分泌疾患;五是老人、儿童、孕妇以及身体虚弱者;六是患有精神病性障碍者。

(二)签订协议

在签订协议前,工作者要详细地向求助者介绍治疗原理、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真实告知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感受到的痛苦,同时告知冲击治疗疗效的产生可能比其他的心理治疗更迅速。详细介绍完后,如果求助者或求助者的家属同意接受冲击治疗,双方就可以签订治疗协议了。

(三)准备工作

冲击治疗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确定刺激物或者刺激场所。选择的刺激物应该是求助者最害怕、最忌讳的事物,能够让求助者感到极度恐惧。确定了刺激物,再根据刺激物的性质确定场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在室内进行,以便于对治疗过程的控制。选择的治疗室不宜过大,简单布置即可,除刺激物以外不需要其他的东西。求助者在治疗室里无论在任何方位,都能感觉到刺激物的存在,并且没有回避的地方。房门一般由咨询工作者控制,求助者不能随意进出。

(四)实施冲击治疗

求助者在治疗时的穿戴以简单、宽松为好。有条件的治疗室可以同步进行心电、血压的监测。工作者带领求助者进入治疗室,在指定位置坐下,工作者立即迅速地向求助者呈现刺激物,进行冲击。求助者受到刺激后,可能会尖叫、惊慌、失态等,工作者不必理会,应该持续地向求助者呈现刺激。如果求助者受到刺激后,有闭眼、面壁、塞耳等行为,工作者应该对其进行制止、劝说、鼓励,除非求助者的生理特征出现严重反应,工作者应马上停止刺激,否则应继续进行治疗。如果求助者要求停止治疗,并对工作者进行言语攻击等,工作者需要保持冷静与理智,给予求助者鼓励或漠视。在求助者情绪反应过了高峰期之后,工作者一定要说服或使用强制手段让求助者继续治疗,否则此时停止,将前功尽弃。当求助者的情绪反应慢慢降低,表明此次治疗已经基本达到要求,再继续呈现刺激物5~ 10分钟,求助者就会对刺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便可以停止呈现刺激物,安排求助者休息。一般情况下,冲击疗法每次治疗持续时间为30~ 60分钟,共实施2~ 4次,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也有少数求助者经过1次治疗即可痊愈。

实施冲击疗法需要注意的事项(张伯华,刘天起,张雯,2010):

第一,工作者在治疗开始时,可以陪同训练,便于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第二,如果求助者的情绪没有逆转的趋势,可能是因为刺激物的强度不够,可以设法增强刺激物的效果;也可能是该求助者不适合使用冲击疗法,这时可改用其他疗法。

第三,在治疗结束后,应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坚持自己训练,以维持治疗成效,直到完全治愈。

六、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最先在美国发展起来,主要运用于治疗过度酗酒问题。通过在个体进行不适行为时,附加某种刺激,以使个体在进行不适行为时产生厌恶的心理反应或生理反应。反复实施后,个体对不适行为与厌恶感产生了条件联系,此后尽管停止了附加刺激,求助者在出现不适行为时,也会得到厌恶体验,为了避免这种厌恶体验,求助者就不得不中止或者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厌恶疗法的假设是,在一个行为出现后,给予惩罚或者消极强化,就会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

厌恶疗法主要运用的是条件反射原理,既有经典条件反射,也有操作条件反射。其中厌恶疗法把令人厌恶的刺激物与个体的不适行为联系在一起,试图消除不良行为习惯的原理直接来源于操作条件反射。厌恶疗法的工作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确定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是指通过治疗需要改变的不良行为,也就是靶症状。厌恶疗法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因此必须在一开始就确定想要消除的目标行为,目标行为必须是客观、明确、具体的,个体或许有多个不良行为,这时只能选择一个最主要或最迫切想要消除的不良行为作为目标行为。

(二)确定厌恶刺激

针对不同的目标行为,应该选择合适的厌恶刺激,并且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因为不良行为常常会给个体带来强烈的快感和极大的满足感,如吸毒后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所以选用的厌恶刺激带来的厌恶感一定要比不良行为带来的快感更强烈,这样才有可能削弱或消除不良行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厌恶刺激有以下几种:

1.电击

由于电击是人们普遍都害怕的,并且能准确地控制电压和电击时间,所以常常被用作厌恶刺激。在使用电击时,要注意防止皮肤被烧伤,并且电击强度要控制在不对个体造成生理伤害的范围内。当个体一出现不良行为,或者产生不良行为的念头时,就对其进行电击。

2.化学刺激

化学刺激主要是指药物刺激,一般使用能引起个体恶心、呕吐的药物,如给个体服用催吐剂,使其产生呕吐反应,逐渐消除其不良行为。药物刺激多被用于矫正与进食有关的行为障碍,如过度酗酒、饮食过度等。

3.想象刺激

想象刺激治疗技术又称为内隐致敏法,是通过使用语言引导个体进行想象,想象的情境会让个体感到恶心与厌恶,以此与不良行为建立联系,达到消除不良行为的目的。

4.其他刺激

除了上述三类刺激,任何可能给个体带来不快的刺激都可以作为厌恶刺激,如憋气、羞辱、强光、噪音等,但要确保这些刺激不会对个体的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

(三)施加厌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

尽早把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建立紧密的联系,即形成条件反射,个体就能尽快消除不良行为。厌恶刺激与不良行为的出现应该是同步的。电击的实施比较简单,刺激强度和时间都比较容易掌控,当个体出现不良行为或念头时,及时进行电击即可。药物刺激的时间没有电击好掌控,因此个体需要先服用指定药物,再从事某种不良行为,如过度酗酒的求助者,先服用催吐剂,再饮酒。想象厌恶刺激的实施,需要个体想象自己正在进行某种不良行为,事先和个体约定好,当其清楚地想象出自己在从事这一行为后,对咨询工作者做出暗示,工作者则对其施加厌恶刺激。每次施加厌恶刺激后,个体休息几分钟,再继续进行。

使用厌恶疗法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郭念锋,2005):

第一,使用厌恶疗法时必须保障个体的生命安全,不具有使用条件的机构或个人,不能使用厌恶疗法。

第二,由于厌恶刺激会给求助者带来不适感,因此必须征得求助者同意,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

第三,目标行为必须是单一的、具体的。有的求助者在从事目标行为时,可能还伴有其他无关行为,在治疗时,则需要剔除无关行为,只能从事目标行为,否则厌恶感会牵连到其他无关行为,以至于个体在从事其他行为时,也会产生厌恶感。

第四,厌恶刺激是有针对性的,同一个体,不同的目标行为可能需要不同的厌恶刺激,而不同的个体,同一目标行为也可能需要不同的厌恶刺激。同一种厌恶刺激对不同的人可能是厌恶刺激,也可能是强化物。

尽管厌恶疗法成为一种规范的行为治疗技术的时间短暂,但是其针对性很强,治疗周期较短,治疗效果基本能保持稳定。在矫正不良行为方面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对吸烟、过度酗酒、性变态行为、饮食过度、攻击行为等的治疗效果明显。厌恶疗法也有其局限的地方,它类似于惩罚,这有悖于医学宗旨,所以受到很多争议。另外,厌恶刺激是非常强烈的刺激,这常常会给个体带来非常严重的不适感,如疼痛、呕吐等,当刺激强度极大时,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或社会功能,所以有时候会中断治疗。但厌恶疗法的疗效得到了普遍肯定,因此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中(监狱等),厌恶疗法依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七、模仿法

模仿法(modeling)又称为示范法,是通过向个体呈现某种行为作为榜样,让其观察该行为是如何实施的以及该行为产生的结果,从而使其习得相似行为的治疗技术。模仿法是行为治疗常用的技术之一,其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模仿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真实性模仿,即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观察示范者演示适应行为,然后重复观察到的行为;象征性模仿,即当某些行为不方便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演示时,可以借助图画、电影、游戏等进行示范;扮演性模仿,即咨询工作者与学习者一起扮演某个场景中的不同角色,这种方法常常用来解决人际交往问题;想象性模仿,即某些行为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这时需要咨询工作者对其进行描述,让个体想象这种行为。

模仿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选择合适的对象

每个人的模仿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模仿治疗前,要对个体的模仿能力进行评估,确定其是否适合进行模仿治疗。确定了合适的治疗对象后,还要对其模仿能力进行区分,如有的人对声音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有的人对体态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模仿能力可以通过个体的心理测量结果与经历作出判断。

(二)设计示范行为

确定治疗对象,并对模仿能力进行评估后,就可以根据治疗对象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或者一组有针对性的示范行为。进行示范行为时的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示范的顺序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示范者最好能与模仿者有较多的共同点,有利于得到模仿者的认同,进而增加治疗的成效。

(三)强化正确模仿的行为

在示范者进行演示后,模仿者立即进行学习模仿,在整个模仿学习的过程中,模仿者的每一次成功和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强化,这样有利于模仿者吸收、消化模仿行为,运用到自然生活中去。

模仿法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郭念锋,2005):

第一,年龄是影响模仿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学龄期儿童的模仿能力最强,因此模仿法更适合于年轻的求助者。

第二,示范者的演示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点。示范者感染力越强,模仿效果越好,示范者与模仿者的相似处越多,模仿效果越好。

第三,关于正确的模仿行为,强化要适时与适度。

八、生物反馈技术

生物反馈技术(biofeedback therapy)是基于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建立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米勒(Millet)把动物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内脏反应训练的研究。1967年,米勒第一次获得成功,由此创立了一项新的治疗技术。米勒通过科学事实证明,人通过特殊训练,可以学会指导与控制自己内脏器官的活动。

生物反馈技术是通过实时监测人体生理指标的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通常不能意识到的生理状况用声、光、图形、数据等形式反馈出来,个体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在咨询工作者的引导下,学习调节内脏机能与其他躯体机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生物反馈技术的类型

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生物反馈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肌电生物反馈

肌电生物反馈是目前临床使用最成功、应用最普遍的生物反馈技术。一般情况下,肌肉的紧张程度与焦虑程度是呈正相关的,肌电反馈是利用肌肉的信息探测肌纤维膜的紧张程度,这可以使个体分辨伴随应激的紧张,帮助个体学会放松。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失眠、肌肉紧张性头疼、焦虑症、恐惧症、中风后的神经肌肉康复、慢性背痛等。

2.脑电生物反馈

脑电生物反馈是把α波或SMR作为反馈信息,引导个体反复学习训练,提高其脑电中α波或SMR的水平,减少异常脑波的出现频率。脑电生物反馈广泛运用于检测大脑功能和探测大脑病变,对于失眠与癫痫等的治疗有帮助。

3.皮电反馈

皮电与个体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当交感神经变兴奋时,汗腺分泌就会增强,这时皮肤就会出汗,导电水平就会升高。个体通过皮电反馈训练可以调节情绪。该反馈训练主要适用于治疗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癔症、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多汗症等。

4.皮温生物反馈

皮肤温度的变化是由于受到外周血管收缩与舒张的影响,常测量的部位是食指或者中指的腹侧。指端血液循环较丰富,温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外周血管的收缩与舒张。使用变阻式温度计进行测量,皮肤温度由仪器转换成数字、图形等信息反馈给个体,从而使个体学会对外周血管的收缩与舒张进行控制。

5.心率、血压反馈

该反馈训练可以指导个体通过放松训练调控血压与心率,常用于治疗高血压与控制心律不齐。但由于该类仪器结构太复杂或操作不方便,需要改进后才能够普及使用。

(二)生物反馈技术的操作步骤

1.确定治疗的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是指来访者想要治疗的不适应性症状,不同的症状需要使用不同的生物反馈仪器。因此治疗前首先要确定求助者想要治疗的目标行为,以此为根据,选择合适的反馈仪器,制定治疗计划。

2.学习观察反馈仪

生物反馈技术是借助实时监测生理指标的仪器来进行的,这些仪器可以实时记录求助者的电生理指标,并以声、图等形式表现出来。求助者可以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慢慢练习,达到控制反应的目的。因此求助者在治疗开始前学会观察治疗中使用的生物反馈仪器,了解其性能与作用,了解其指标、数据代表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

3.放松训练

根据雅各布森的渐进性放松训练,依次放松各个肌肉群。注意调节呼吸,可跟随专门制作的音频或视频练习。

4.测量基线水平

治疗正式开始前5分钟,求助者保持安静,记录下的平均值将作为此次训练的基线。基线水平确定后,对求助者施加一个刺激,确定反应敏感的指标。

5.反馈学习阶段

通过观察生物反馈仪器的反馈信息,学习控制反馈信号,从而往治疗目标的方向变化。使用生物反馈疗法的单个疗程为10次左右,每次治疗30分钟,每天治疗2次,每周治疗2天,其余5天在家自行练习。根据不同的病情,可制定不同的疗程。

复习巩固

1.使用较为广泛的行为治疗技术有哪些?

2.系统脱敏技术包括哪几个步骤?

第四节 咨询与治疗过程

一、行为主义取向技术的一般步骤

行为治疗虽然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与技术,但每个个案的治疗过程大都遵循了以下三个步骤(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2007):

(一)问题行为的评估

1.定义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即靶症状,是指个体迫切想要改变的不良行为。目标行为必须明确、具体、客观、完整,在治疗过程中,目标行为不要与其他无关行为混合。因为只有单一、具体的目标行为才有利于建立与培养条件反射。

2.分析目标行为产生的根源

分析目标行为是如何产生的,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尽早完成治疗。

3.分析目标行为导致的结果

往往不良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导致不良的结果,咨询工作者在进行访谈时,可以对求助者分析其目标行为会导致何种不良后果,以提高求助者的警惕、增加治疗愿望。

4.确定目标行为的基线

目标行为都有一个基线水平,只有详细地、真实地记录目标行为的基线水平,在实施治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后,才能做出有效的评估。

(二)咨询与治疗的实施

1.确定目标行为

在确定目标行为时,有时会遇到不止一个不良行为,这时要选择求助者最迫切、最需要矫正的不良行为,逐一治疗。

2.选择方法技术

行为治疗技术有多种,它们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选择何种治疗技术,要根据求助者目标行为的性质、强度等决定。无论选择何种技术,都应该让求助者了解这种技术,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治疗。

3.实施治疗计划

不同的行为治疗技术有不同的实施程序,确定治疗技术后,咨询工作者要严格按照治疗技术的要求完成治疗。

(三)治疗效果的维持

行为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要把行为改变的效果延伸到治疗情境之外的实际生活中去。许多行为矫正过程中使用的物质类强化物,在当事人的真实生活中可能并不常常出现。为了维持矫正的效果,应该在使用物质类强化物时,给予社会性强化物或者活动性强化物。这样,在当事人回归实际生活中时,仅需要依靠社会关注或游戏活动的自然强化就能加以维持了。

另外,同伴强化也是维持效果的重要措施。当咨询工作者不在当事人身边,无法对当事人实施强化时,与当事人生活在一起的同伴也可以通过赞美和给予关注,达到强化的作用,从而使效果得以维持。

二、评价

近年来,行为主义取向咨询技术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在Gerald Corey(2010)著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Gerald Corey对行为治疗技术的贡献与局限作了总结。

(一)贡献

(1)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技术具有普及性,治疗可以通过学习传授给求助者及其家人。行为治疗技术相对于其他疗法,更具有普及性,比如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疗法的治疗,都必须由专业的咨询工作者在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里实施,当求助者离开后,不能自己实施治疗技术,因为求助者及其家人很难或者完全不能学会这些治疗技术。而行为治疗技术则不同,如放松技术、代币制等技术都可以由咨询工作者传授给求助者及其家人,使得求助者自己在家也能进行治疗。

(2)行为主义取向包括多种咨询技术,针对不同求助者可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技术。咨询师可以从众多的行为治疗技术中选择一种技术进行治疗,并且针对不同的求助者,不同的症状可以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技术。比如同样是对兔子的恐惧,可以根据不同的求助者选择系统脱敏技术或者冲击疗法。

(3)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技术强调对技术进行明确的描述。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技术在原理上、操作步骤上都有明确的描述,使得不同咨询师可以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还可以重复并检验该技术的有效性。

(4)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技术应用范围广泛。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技术与其他疗法相比较,应用的领域更为广泛,在教育、临床心理、组织管理等多方面得到了实际运用。

(二)局限

行为治疗技术虽然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在心理咨询技术中有着重要的贡献,但是行为治疗技术也同其他的治疗技术一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技术能够改变人的行为,但是却忽视了人的情感因素。行为主义将人的学习等同于一般动物,采用研究动物的模式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虽然这样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却受到众多批评,特别是受到来自人本主义学派的抨击。有些学者认为,要改变行为,应该先改变情感,而不是在不顾及求助者感受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治疗。

(2)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技术的目标不仅是消除不良行为,还应形成良好的新行为。从各种行为治疗技术中可以看出,有的治疗技术的治疗目标只是消除求助者的不良行为或者旧行为,却没有把帮助求助者形成另一种良好的新行为也作为目标确定下来。但较好的是,现在有许多咨询工作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仅帮助求助者消除旧行为,也在帮助他们形成新的适应行为。

(3)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技术忽视了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精神分析认为个体早期的创伤性记忆是个体当前不适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了解了这个行为的历史因素,该行为才能真正被“治愈”。行为主义者也承认个体的不适行为有历史因素,但是行为主义者认为历史因素产生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持续的。

(4)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技术在实施过程中的控制权不平等。有伦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咨询工作者剥夺了求助者的控制权。比如在冲击治疗的实施过程中,完全由咨询工作者进行操作和控制,求助者似乎失去了自由和主动权。

复习巩固

1.在行为治疗过程中,对问题行为的评估包括哪些方面?

2.简述实施行为治疗的基本步骤。

拓展阅读

以前,行为治疗的对象一般为儿童,而最近20年以来,实施对象从儿童逐渐扩展到老人,从正常人逐渐扩展到特殊者,治疗过程中曾经使用的高度控制情境逐渐转变为自然情境,行为治疗针对的问题也从当初简单的动作转变成解决复杂的问题,行为治疗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教育方面,行为治疗主要运用于小学生,用来矫正儿童在上课期间擅自走动、说话、打扰别人等影响课堂纪律的不良行为;同时也可以运用于教师的教学中,既能帮助小学生学好知识,又可以塑造一些良好的新行为。比如,学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以此激励学生更加认真地完成任务。

临床心理方面,行为治疗主要用于训练弱智儿童的自理能力,矫正精神病求助者的某些病态症状,矫正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

组织行为管理方面,行为治疗可运用于组织团体中,提高个体的效率。

行为医学方面,由于许多病人的病因都伴有一定的行为问题与心理问题,病人在服用治愈疾病的药物外,应该从事一些与治疗有关的行为,比如减少吸烟、饮酒,坚持锻炼等,这些行为都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运动心理方面,行为治疗也可以帮助运动员减少心理压力,同时在运动员的技术培训方面也有杰出的贡献。

——引自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主编的《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2007

小结

1.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条件刺激与另一个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使个体在单独呈现条件刺激时,也能引发与无条件反应类似的条件反应。

2.操作条件反射是一种因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的是经典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而操作条件反射是与自愿行为有关。

3.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人们大量行为是通过榜样的示范而习得的。

4.放松训练是根据固定的程序,对个体进行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调节,使个体从紧张状态转换为松弛状态的训练过程。

5.系统脱敏是在个体面前重复暴露一个能引起个体微弱焦虑的刺激,让个体以放松的生理状态与之对抗,直到该刺激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再逐级施加更强的刺激,个体采用相同的放松方式,直到不再对刺激产生焦虑。

6.阳性强化是指个体出现良好行为,就给予强化,以此提高良好行为的频率;个体出现相反的不良行为,则不给予强化,以此降低不良行为的出现频率。

7.冲击疗法是将求助者直接暴露于现实或想象的刺激情境中,持续一段时间,让焦虑自行降低。

8.厌恶疗法是在个体进行不适行为时,附加某种刺激,使个体产生厌恶,经反复实施后,产生条件联系,此后个体出现不适行为时,也会得到厌恶体验,为避免这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者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9.生物反馈技术是将个体通常不能意识到的生理状况用声、光、图形、数据等形式反馈出来,个体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学习调节内脏机能与其他躯体机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关键术语表

行为治疗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观察学习 放松训练 系统脱敏阳性强化法 代币制 冲击疗法 厌恶疗法 模仿法 生物反馈技术

本章复习题

1.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

A.华生

B.阿德勒

C.斯金纳 

D.班杜拉

E.乌拉曼

2.关于系统脱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系统脱敏常采用现实脱敏和想象脱敏 

B.系统脱敏的创始人是沃尔普

C.系统脱敏不可以用于团体治疗 

D.系统脱敏可以用于团体治疗

E.构建事件焦虑等级后,一旦实施,便不能进行改动

3.阳性强化治疗技术的内容包括(  )

A.模仿良好行为 

B.强化良好行为

C.终止不良行为 

D.塑造新行为

E.强化不良行为

4.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常使用的代币是(  )

A.发票 

B.银行卡

C.钞票 

D.车票

5.在冲击治疗过程中,当求助者未出现严重生理反应,却想终止治疗时,咨询工作者应该怎么办?(  )

A.鼓励 

B.同意

C.制止 

D.劝说

E.漠视

6.以下哪些刺激可以作为厌恶疗法中的厌恶刺激?(  )

A.电击 

B.催吐药

C.想象厌恶的场景 

D.憋气

E.羞辱

7.示范法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是行为治疗常用的技术之一,其又被称为(  )

A.代币制 

B.系统脱敏法

C.模仿法 

D.观察法

8.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生物反馈技术有(  )

A.肌电生物反馈 

B.脑电生物反馈

C.皮电反馈 

D.皮温生物反馈

E.心率、血压反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