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哲学得以确立的科学意蕴

心理哲学得以确立的科学意蕴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心理学脱胎于哲学的母体,是传统哲学中曾被称为心理哲学、道德哲学或形而上学的一部分在19世纪中后期被科学化的结果。

现代心理学脱胎于哲学的母体,是传统哲学中曾被称为心理哲学、道德哲学或形而上学的一部分在19世纪中后期被科学化的结果。19世纪后半叶,由于“科学实证主义允许在不与宗教学说直接冲突的条件下对科学活动进行解释,因而获得了成功冶〔39〕,并产生了普遍的影响。而实证主义为社会科学进步提供的方案很简单,那就是放弃形而上学问题。在这种实证主义的推动下,传统哲学的自然形而上学被转变为实验心理学。“新一代的实验心理学家……对测量感兴趣,而对验证思维的本质或提出有关心理或灵魂的理论不感兴趣冶〔40〕。加之受惠于赫尔姆霍茨和费希纳等人对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所提供的实验与计量方法,实验心理学得以发展起来。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冶的正式诞生。此后,“实验心理学的实验室在德国所有的主要大学中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了起来。逐渐地,学者们首次自称为心理学专家……尽管在很多时候,他们还自称为哲学家或生理学家冶〔41〕。心理学由此得到逐步的制度化,被公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实证主义的科学精神

心理学之所以能够得到实证化研究,主要得益于观念上转变。要洞悉冯特心理学思想的理论源头,必须谈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命运。冯特自命为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的门徒,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结合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德国古典哲学。冯特在其著作《逻辑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像数学和自然科学一样,精神科学也凭借哲学产生,这些科学的真实基础就是心理学。冶作为一名哲学家,冯特势必陶冶和浸染于这个大的哲学氛围之中并且深被此泽。而在西方科学心理学史上,冯特又是方法上最具创造性的人。“自然科学史从各方面使我们铭记在心的一个通则是科学的进展是同研究的方法的进展密切相关联的。近年来,整个自然科学的起源都来自方法学上的革命,而在取得了巨大成果的地方,我们可以确信,它们都是以先前方法上的改进或者以新的方法的发现为前奏的冶〔42〕。因此,对冯特的解读必须是多维的,必须从多个心理学史家的观点出发做出全面的评析。

每个个体都来自他或她的民族文化,与他或她的民族文化有着有机的联系。而且,各种文化具有复杂的历史,它们决定了文化的形式和内容。19世纪的最后25年里,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而出现的时机已经成熟。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科学心理学注定是心理哲学(中世纪所谓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混合产物。威廉·冯特是一位哲学生理学家,他本意上是把心理学当作一种“经院学科冶来建立,更多地延续了德国哲学的原动力,冯特亦以推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为己任,力图从其特殊的职业素养(生理学研究)上独辟蹊径,为推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思想智慧。比如冯特极力反对提出心理的本质问题,他认为生理(物质)和心理二者并无共同之处,不存在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在冯特看来,心身之间的联系只是平行的对应关系而非什么依存关系,即心理不依赖于身、大脑。

尽管冯特承认“心理过程与身体内特别是脑内一定的物理过程相联系冶,但是,他认为“这一联系不能看作是别的什么,只能看作是两种并列存在的因果序列和平行过程,因为它们是不同的项,所以,始终不能把一个直接包含在另一个之内。不论在什么地方碰到这一原理时,我们都把它称作身心平行论冶〔43〕。可以看出,冯特深受德国哲学传统影响,沿袭了康德对世界的二元论认识,只不过是把这种论点贯穿到心理学研究取向之中。“身体的因果性与心理的因果性是两极对立的:前者始终意味着一种物质实体的假说,后者决不越过心理经验中直接给予的界限冶〔44〕。心理因果系列不依赖于生理因果系列,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只能封闭在各自的圈子里,心理只能导源于心理,心与物互不相扰、截然不同而又彼此相应。这实质上是把自然现象与心理现象看成是两种独立并存的本源。

实证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尽管都是以理性主义为尊崇,但崇尚理性的过程中却呈现了研究思路上的分野。实证主义更偏向科学的实证,而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却更多地走向了纯粹的思辨,两者之间的张力,推动两者之间表现出此消彼长,一方面以强劲的势头侵入科学大家庭下的各个分支,一方面又逐步把自己封闭进了理论演绎的圈子里,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对逻辑学的哲学探讨促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科学,同时也为哲学反思重新赢回了领地。实证主义不仅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哲学依据和指导原则,而且决定了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路线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操作技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否认心理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因为它不能被经验所证实。他把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仅局限于现象范围,不需要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他认为,科学不是解释现象,而只是描述现象。在表述规律时,它所回答的不是“为什么冶的问题,而是“怎样冶的问题。自冯特起,心理学开始吸收实证主义精神,冯特把实验法引入心理学从而改变了心理学纯思辨的研究方向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冯特到底是自觉地贯彻实证主义的原则和精神,还是不自觉地实施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波林中肯地指出,“冯特不仅是哲学教授,他还相信哲学应得为心理学的冶〔45〕

2.科学心理学的理性规则

究其哲学理念而言,冯特的新哲学亦即他的实验心理学,依然属于近代哲学范畴。虽然冯特也接受当时新流行起来的各种哲学思潮的影响,但是,冯特对心理学的这种哲学态度和哲学理解,决不是他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偶然特征,而是贯穿于他的全部学术生涯的一个理论信念。〔46〕冯特要实现自己的哲学梦想,不可能凭空杜撰,只能立足于德国哲学事业中才能有所发展,才能有所突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冶〔47〕。19世纪度量衡单位的制定,温度计、气压计、计算尺、测微器、摆钟以及光学测量仪器的发展和完善,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正如波林所说:“如果测验方法不作为一门学科的工具,就几乎不能承认这门学科是科学的。冶〔48〕因此,冯特把分析与测验作为心理学的首要任务。虽然冯特的构造心理学和内省实验方法很快遭到后起的不同心理学派的攻击,但他从一开始就明确地以自然科学为范例来建立心理学理论体系,却成为了未来心理学发展一以贯之的目标。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9世纪进化论的提出,促使生理学的水平不断提高,德国在生物科学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出现了一批研究实验心理的人物,如米勒、费希纳、赫尔姆霍茨、韦伯等,虽然他们不是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而研究的,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以后实验心理学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在生理学领域的努力,其实都汇合在医治形而上学病症的整个理智活动之中,科学上的每一小步的进步,都预示着哲学从衰退中巩固了一步。尽管当时实验心理学羽翼未丰,用冯特本人的话来说就是实验心理学“作为开拓一个新的科学领域……仅仅是一个开始冶,却使心理学走向“科学冶之路。19世纪自然科学体系的牢固确立,一方面对心理学自身研究产生辐射式的不可抵抗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直接作用于哲学,致使科学观念上升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念。这无异于传统所视为的形而上学。这样产生了一批实证主义者,如孔德、马赫等。

孔德认为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描述一切可能观察到的事,然后根据这些事实发生的频率抽象演绎出因果关系的规律,达到控制和预测自然的目的。孔德倡导了实证主义哲学,以为人类进化分为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社会文化的进步使人类从神学阶段和形而上学阶段中解放出来,建立起以来实证和事实的生活习惯。“他认为自己的理论不是依据‘抽象推理爷,而是完全依据‘实证的爷‘肯定的爷事实冶〔49〕。他的科学分类排除了心理学,否认心理学作为实证科学的可能性,认为理性心理学所倚重的内在观察法实际上是神学的最后变形。因为,心理活动在进行时,无法运用内省法研究心理活动,反之,对心理活动进行内省时,心理活动早已消逝。于是,孔德认为,精神对象要成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只有两种方法:一是研究产生精神现象的器官;二是研究精神现象直接而持久的结果。归根结底,两种方法的实质都是要将精神现象(心理现象)还原为生理过程的实证原则。

冯特在哲学观上对实证主义观点是有所保留的,但是他还是沿着实验心理学的路线来建立心理学体系的。由于实验心理学这个名称并不足以给予他不懈动力,而且时刻还要提防着重蹈思辨覆辙。心理学研究者必须超脱出来,与所观察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持冷静和客观。在这种意义上,心理现象属于自然现象,是研究者的感官可以把握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正如潘菽所指出:“实验法在那时是作为一门科学成立的标志,然而我们不能信奉唯方法论,不能认为一种研究方法采用了实验法或实验室方法就一定成为一种地道的科学研究……冶〔50〕为了表明自己对哲学事业的偏爱与献身,冯特对哲学下了这样的定义:“哲学是一般的科学,其职能在于结合得自专门科学的一般真理,而构成本身一致的体系。冶〔51〕这些都说明,在冯特看来哲学是科学,是对得自专门科学的一般真理的理论构造。

因此,实验心理学作为专门科学,为哲学提供一般真理就成了应有之义。无论心理学的成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冯特始终坚信心理学存在客观真理和普遍规律。他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意识并探索控制心灵的独特规律,即便是带有“精神科学冶性质的民族心理学,他也借此引申出普通心理学的规律,它们“不仅依存于一定的历史条件,而且也依存于普遍的心理规律冶〔52〕。心灵不仅变动不居,而且这些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于是,冯特采用了自然科学的实证态度,并试图利用自然科学的经验和方法来研究或“治疗冶德国古典哲学,以把哲学建设成为像一门自然科学那样精密的知识体系,冯特所倡导的实验心理学实质上就是上述理论努力或尝试在学术实践上的主要形式,并把它视为是给所有的哲学问题提供根基的一项真正的崇高的哲学事业。

3.生理学发展的科学启示

科学心理学在创建之初深受实证主义哲学影响,把实证原则等哲学思想和实验、测量等科学手段引入心理学研究之中。冯特又是如何创建他所谓的“实验心理学冶(即新科学)呢?并且有别于纯粹以哲学内省为基础的心灵科学呢?那就是借助于生理学,而生理学这一概念在冯特及其时代看来,无疑是一种实验方法,诸如反应时测量的仪器和技术都取自于生理学。这一点保证了心理学方法论上的“实验冶特性,确保了心理学方法异于心灵科学的纯粹内省。内省法并非冯特自己所独创,而是哲学心理学使用的主要方法,就是一种在实验室内受严格控制的物质条件下,观察心理过程的方法。冯特对感觉、知觉、注意、反应时、联想等简单的心理现象进行精确的系统的自我观察,无论这种自我观察的科学性到底如何,至少确保自我观察从哲学思辨的窠臼中逃离出来,所以说,冯特的内省法是对哲学心理学思辨方法实施了实证性的改造。

为了有别于传统哲学心理学(即心灵学,是指关于灵魂的研究),而且为了使心理学(即冯特的新科学)成为积极的自然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冯特把超自然的灵魂(心灵学研究的对象)驱逐出新科学研究对象之外,坚持神经系统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并把心理学界定为对意识事件的生理条件的研究,进而使心理学能跻身于自然主义科学之列。然而,当冯特应聘于莱比锡大学时,作为一名哲学家,他开设了哲学讲席,创建了哲学体系,并把实验心理学作为哲学宏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这么说,冯特归根结底仍在努力实现着自己的宏伟抱负——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开出一剂实证主义神丹妙药。而19世纪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以及体系逐步牢固,对哲学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使科学观念上升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念,哲学必须把自身放到科学的精神中予以说明。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应运而生,实证主义就是典型代表,是当时科学对哲学的直接作用结果。

实证主义者孔德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描述一切可能观察到的事物,然后根据这些事物发生的频率抽象演绎出因果关系的规律,达到控制和预测自然的目的。这种对自然的掌控欲望来源于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过程的过分自信。社会哲学家孔德采用科学的二分法,将科学分为“社会科学冶和“自然科学冶,而且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相同的方法论基础,因此,他将社会科学知识获得自然科学所具有的实证性质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对他而言,所谓的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冶就是“关于社会现象根本原则的实证研究冶,究其实质,都是以自然科学为其模板的。马赫认为,直接经验的观察和研究能够给科学提供科学的资料——感觉。而且马赫的实证主义认为,物理学和心理学的现象都能还原为观察的直接资料,也就是他所谓的“感觉冶。马赫认为直接经验的观察和研究给科学提供科学的根本资料——感觉(经验),经验就是观察它们的组成部分。与冯特相比,马赫不再将空间和时间看作是康德所说的先验的东西,即空间和时间是将感觉纳入特殊的复合物的架格,而认为时间和空间就是经验(感觉)的直接材料。

恩格斯研究人类思维发展史后认为,“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个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能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冶〔53〕。于是,冯特的胜利意味着实证的方法从自然科学进入到了历史科学,意味着号称“知识总汇冶“科学的科学冶的哲学帝国的崩溃与心理科学以其强有力的实证武器,向原来归属于哲学的人的本性、人的认识、人的实践等领域大踏步地进军。

心理学曾经以其实验和数学化的实证方法,将其转变为关于人的实证科学。这里的“人冶是指,作为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实践主体。心理学将以独特的实证方式回答诸如实践主体的自然素质和社会本性实践主体在活动过程中的潜能及实现方式,人是以怎样的途径使真、善、美和谐一致,共同发展,最后达到自由个性的理想境界等问题。这些不是由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回答的,也不是由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美学等社会科学回答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世界模式不是从头脑中,而仅仅是通过头脑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如果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的,那么为此所需要的就不是哲学,而是关于世界以及关于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证知识由此而产生的也不是哲学,而是实证科学冶〔54〕。科学之所以区别于哲学,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于科学具有严密的实证性。它能被证明是正确的。

为了证明科学的正确性,科学必须能够进行比较系统的精确的实验。冯特认为,外界的刺激可以引起身体的一定的兴奋,尤其是脑的兴奋,与其相应的是心理活动。那么,心理实验就是在严格的外部条件控制下进行的,而且以身体表现或作用于客观现实的外部表现作为心理活动的指标,这种实验的结果可以重复进行和验证,从而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心理学家只研究心理现象本身,不必考虑与这些心理现象相对应的生理过程,于是冯特认为,心灵是神经动作以外的某种东西,以便与生理学划清界限,冯特的心身平行论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种心理学基本假设成为科学心理学赖以进步的依据。冯特倘若未能担负起生理学的升华工作,那么心理学独立于生理学之外将遥遥无期。心理学将在实证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赋予心理学实证生命的始作俑者——冯特。

冯特在创建心理学体系的过程中,先起始于个体心理学,充分依赖于实验方法,后又发现了他所钟爱心理学体系的另一半民族心理学——研究社会中的个体,而不是实验室中的个体。冯特为世界提供了至少两种不同体系的心理学。他在海德堡阐述了第一种心理学,即实验个体心理学,但后来又以“我年轻时所犯过失冶〔55〕为由否定了它。冯特认为,实验的个体心理学不能成为一门完整的心理学。活生生的个体心理是人种长期发展的产物。对于这一过程,每个个体都是一无所知的。因此,为了了解心理的发展,我们必须求助于历史。历史拓宽了个体意识的范围。尤其是,现存的人类文化范围体现了人类文化和心理进化的不同阶段。民族心理学就是研究集体生活的产生,特别是语言、神话与风俗。这些产物提供了高级心理操作的线索。冯特说过,实验心理学只涉及心灵的“外层冶,民族心理学才达到心灵的深层。和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样,冯特认为,进化论的意蕴在于,文化可能也是一个按照从“原始冶到“先进冶排列的连续统一体。通过研究水平不同的文化中的社会风俗、神话、宗教和语言,对人类心理过程进化的理解是可以达到的。

而且,西方心理学史表明,冯特从一开始就没有将其科学活动囿于一个狭小的感觉、情绪领域,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民族和历史。他主张把心理学和经济学都划归为社会科学。认为“这个社会学一开始是演绎的。它把实际心理学的最简单的事实作为出发点,而有了这些,它为自己开辟了整个的一个特殊领域冶。并说“如果把国家经济学称为‘社会心理学爷比起称之为‘社会物理学爷来是远远地更加有理由的冶〔56〕。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意志、情绪情感、气质、能力、性格等所有的心理现象都不是由生物本能决定的,它的本质规定性在于人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本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和遗传下来的,它是由人的社会实践的历史造就的。而心理学要想说明心理事实的本性,就必须追溯到它的历史的社会的根源。不管人们是否自觉地意识到,心理科学的内在逻辑驱使着从冯特以后所有的心理学大师都没有把思想脚步停留在纯粹的意识和无意识领域,而是走向了广袤生活空间,涉足于人的本性、社会、历史等众多领域,把自己的理论体系演绎成庞杂的社会哲学。人不能像机器那样机械地认知世界,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着自身所依存的世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状态。因而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是严密的数理逻辑排列,而是一种主体的自我构造,而且这种自我构造还会因人而异,进而不具有逻辑上的普遍性。正因如此,冯特所着眼的直接经验不可能是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客观经验,而是一种主观经验,这种主观经验以自我意识为底蕴,提升了“自我冶的地位,“感觉、情感、观念和意志看来都是互相关联的活动,不仅如此,它们受制于自我意识的统一冶〔57〕

【注释】

〔4〕[美]加德纳·墨菲,约瑟夫·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7.

〔5〕[英]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283.

〔6〕[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

〔7〕Esper,F.A..A History of Psychology.SaundersW.B.Co.,1964:281.

〔8〕[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73.

〔9〕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0.

〔10〕[法]R.伽罗蒂.人的远景[M].徐懋庸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65:22.

〔11〕[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00,16.

〔12〕[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1:4 0 0,1 6.

〔13〕[德]康德.实用人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

〔14〕[美]黎黑.心理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59,159,159.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216.

〔16〕Franz Brentano.The Origin our Knowledge of Right and Wrong,trans.by R.M.Chisholm and E.H.Schneewind,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69:272.

〔17〕[法]孔德.论实证精神[M].黄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8.

〔18〕[美]黎黑.心理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59,159,159.

〔19〕[美]黎黑.心理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59,159,159.

〔20〕[德]威廉·冯特.人类与动物的心理学讲义[M].王景和译.北京市评冯工作组编印,1978:2,12.

〔21〕[德]威廉·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M].王景和译.北京市评冯工作组编印,1978:11,13,16.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5.

〔23〕杨鑫辉.心理学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6,26.

〔24〕[美]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杨立能,沈德灿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64,75.

〔25〕[美]B.兰德.西方心理学家文选[M].唐钺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90,191,191.

〔26〕Blumemthal A.L..Wilhelm Wundt and early American psychology:A clash of culture[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29.

〔27〕荆其诚.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3.

〔28〕[德]威廉·冯特.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M].胡寄南译.上海师大教育系心理专业编印,1978:12,12,12,13.

〔29〕[德]威廉·冯特.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M].胡寄南译.上海师大教育系心理专业编印,1 9 7 8:1 2,1 2,1 2,1 3.

〔30〕[德]威廉·冯特.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M].胡寄南译.上海师大教育系心理专业编印,1978:12,12,12,13.

〔31〕[德]威廉·冯特.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M].胡寄南译.上海师大教育系心理专业编印,1978:12,12,12,13.

〔32〕[美]B.兰德.西方心理学家文选[M].唐钺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90,191,191.

〔33〕[德]威廉·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M].王景和译.北京市评冯工作组编印,1978:11,13,16.

〔34〕[美]B.兰德.西方心理学家文选[M].唐钺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90,191,191.

〔35〕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80,87.

〔36〕杨鑫辉.心理学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6,26.

〔37〕Danziger,K..The history of introspection reconsidered.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1980(16):247.

〔38〕[德]威廉·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M].王景和译.北京市评冯工作组编印,1978:11,13,16.

〔39〕[美]里德.从灵魂到心理:心理学的产生,从伊拉斯马斯·达尔文到威廉·詹姆士[M].李丽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106,197—198.

〔40〕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15.

〔41〕[美]里德.从灵魂到心理:心理学的产生,从伊拉斯马斯·达尔文到威廉·詹姆士[M].李丽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106,197—198.

〔42〕张述祖.西方心理学家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8.

〔43〕[德]威廉·冯特.人类和动物心理学论稿[M].李维,沈烈敏译.2004:453.

〔44〕[德]威廉·冯特.人类与动物的心理学讲义[M].王景和译.北京市评冯工作组编印,1978:2,12.

〔45〕[美]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0—24,322.

〔46〕高申春.德国心理学的理论性质及其发展道路[J].社会科学战线,2003(2):230.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21.

〔48〕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80,87.

〔49〕[英]汉默顿.西方名著提要[M].何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22.

〔50〕潘菽.潘菽心理学文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233.

〔51〕[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44.

〔52〕[美]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0—24,322.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0.

〔54〕[美]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杨立能,沈德灿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64,75.

〔55〕Van Hoorn W.,Verhave T..Wundt謘s Changing Conception of a General and Theoretical Psychology.In W.Bringmann and R.D.Twenney,eds.Wundt Studies.Toronto:Hogrefe.1980:78.

〔56〕张述祖.西方心理学家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8.

〔57〕Wundt,W..Lectures on Human and Animal psychology,New York:The Ma Crnillan company.1912: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