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干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干预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某些类型灾害之后,抑郁较为常见,在这种状态下,心理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的平衡状态。有鉴于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工作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练习和实践新的自我说服,使个体的思想变动更为积极,更为肯定,直到否定性的懦弱的自言自语消失为止。全社会、多方位的共同努力,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干预

突发事件不但对人们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且对人们心理和生理也造成极大的伤害。据报道在SARS事件中,SARS病人入院之初就存在严重的心身反应,出院时仍存在明显的情绪障碍,甚至在躯体康复之后仍将长期面临疾病和治疗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是十分重要的。

机体在受到突发事件各种内外环境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应激反应是十分普遍的。急性应激(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一种主观反映,当人们主观感受到威胁时,就会出现紧张、担忧、恐惧等精神挣扎和内心冲突。在事件发生早期,人们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这时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分不清解决问题的方向且不能做出适当的选择。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几乎与灾害同时发生,表现为强烈的恐惧、无助的情绪、情感麻木、不真实感、焦虑、失眠、易激惹、警觉性增高、感到紧张、焦虑和苦恼,是人们面对恐惧与无助时的反应。危机引起的个体情绪紊乱、认知能力下降、防御机制削弱,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而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诊断。如克拉玛依火灾中,81例急性应激反应病例临床表现分为:极度悲伤状态共48例(60%);激越性活动过多共17例(21%);亚木僵状态共11例(13%);意识模糊状态共5例(6%)。急性应激反应产生的情绪危机具有自限性,急性期一般为6个月,通常持续几小时到几天迅速恢复。如未能及时解决,有很小比例的人会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即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有:①对创伤事件的重复体验(闪回和梦魇),伴有警觉性过高;②社会生活退缩(如回避社交或情感麻木);③强烈的羞愧、内疚和耻辱感。绝大多数病人于创伤后发生睡眠障碍,缺乏兴趣,情感不协调,并有对创伤境遇的回避行为和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某些类型灾害之后,抑郁较为常见,在这种状态下,心理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的平衡状态。这时主要精力应集中在稳定病人心理和情绪方面。危机干预就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即处于危机状态下的个体或家庭给予关怀、支持及使用一定的心理治疗方法予以干预,使之恢复心理平衡,使其情绪、认知、行为重新回到危机前水平或高于危机前水平。

在突发事件中,人们通常给予自己否定和扭曲的信息,自以为对境遇是无能为力的,使人们处于持续的、折磨人的两难处境。有鉴于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工作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练习和实践新的自我说服,使个体的思想变动更为积极,更为肯定,直到否定性的懦弱的自言自语消失为止。认知模式最适合于突发事件稳定下来并回到了接近突发事件前平衡状态的求助者。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这时,危机干预旨在阻止极端应激事件所致后果的恶化,通过即刻处理危机,使人们失衡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趋于稳定。危机干预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短期干预的目的是使幸存者重获个人尊严和价值感。危机干预的核心是“谈话”。有证据证实,针对整个受灾群体和高危人群的心理社会干预能够防止或减轻灾害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促进灾害性事件后的适应和心理康复。

通过有效的社会动员,法律、制度能规范集体、个人的行为;社会资源的调动可以提供生产、学习和生活所需的资料,保证各种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转;道德、文明的力量可以约束人们的言行,减少社会丑恶现象发生;专业人员的参与可以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全社会、多方位的共同努力,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心理干预的方式可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及时、准确、科学的健康信息传播对稳定公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发挥重要作用。信息传播的渠道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传媒。传播的内容包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认知、应急机制和政府的政策,以及心理应对的方法(核心内容)。

对高危人群的集体晤谈,又称严重事件晤谈,是一种系统的、通过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集体晤谈的目标有:①公开讨论内心感受;②支持和安慰;③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以及治疗性干预(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如美国“9·11事件”后,纽约几万名健康教育人员立即行动,为市民作心理指导,安抚那些陷入悲痛、急躁和失望的人们。

【案例一】 在“9·11事件”之后,大约1/5的美国人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的抑郁和焦虑;大约800万美国人报告自己因为“9·11事件”而感到抑郁或焦虑;8个月后,纽约的很多学龄儿童做噩梦;7%的美国人说他们曾因为“9·11事件”去找过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同样多的人因为恐怖袭击而服用处方药物,这比袭击事件发生前要高得多。

【案例二】 云娜台风肆虐浙江,温州乐清山区发生特大泥石流,造成46人死亡,21人失踪。74份评估问卷显示:4成以上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睡眠障碍;2/3的人群出现神经质样的表现。

同样的应激性环境刺激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应激反应是不同的。主要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识(即对事件的性质进行判断和评估)、应对能力和既往经历(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回避,甚至极端的方式,结果肯定是不同的)以及社会支持(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情况。

【案例三】 张北地震中,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6.1%;受灾程度重,但灾后得到救援和支持较好的村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8%,而受灾相对较轻、支持较差的村为12%。

据报道创伤后应激障碍女性患病是男性的2倍;平均持续时间,女性4年,男性约为1年,终身患病率约为8%。如能在急性期给予精神心理治疗,30%的人可以完全恢复,40%的人有轻微症状,20%的人持续存在中度症状,10%的人不愈或恶化。达到缓解的时间中位数至少为3年,1/3病人的病程超过10年。

张北地震后3个月,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为18.8%,9个月为24.4%。受灾程度重,但灾后得到救援和支持较好的村发病率低。

心理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解决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结合适当的内部应付方式,通过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以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非危机的)的自主控制。这个模式要求涉及个人以外的环境,如同伴、家庭、职业、宗教和社区,这些是影响心理适应的几个外部维度,但影响心理适应的外部因素远不止于此。

实施心理干预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1步:确定危机问题。为了帮助确定危机问题,我们通常使用核心倾听技术(core listening skill),即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以取得求助者的信任。

第2步:保证求助者安全。简单地说就是把求助者的生理和心理危险性降低到最小可能性。

第3步:是强调与求助者沟通与交流。心理干预不要去评价求助者的经历与感受是否值得称赞,或是否是心甘情愿的,而是应该让求助者相信“这里有一个人确实很关心他(她)”。也就是说,心理干预必须无条件地以积极的方式接纳所有的求助者,不在乎报答。

第4步:提供适当的方法或途径可供求助者选择。多数情况下,求助者处于思维不灵活的状态,不能恰当地判断什么是最佳的选择。有些处于危机的求助者甚至认为无路可走了。在这一步中,应该帮助求助者认识到,有许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并思考变通的方式:①环境支持,这是提供帮助的最佳资源,求助者知道有哪些人现在或过去能关心自己;②应对机制,即求助者可以用来战胜目前危机的行为或环境资源;③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可用来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减轻应激与焦虑水平。如果能从这3个方面客观地评价各种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心理干预工作者就能够给感到绝望和走投无路的求助者以极大的支持。

第5步:制订计划。计划应该使求助者明确:①他(她)们能够得到相关组织团体、有关机构和个人所提供的及时支持;②相信求助者自己能够理解和把握行动步骤。计划应着重于切实可行和系统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制订计划的关键在于让求助者感到自尊和独立性,并没有剥夺他们的权利。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使求助者实现控制性和自主性(control and autonomy),是恢复他们的自制能力和保证他们不依赖于提供者。

第6步:得到承诺。工作者应该从求助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然后,在检查、核实求助者的过程中用理解、同情和支持的方式来进行询问。值得重视的是:核心的倾听技术在这一步骤中同样很重要。

在评估求助者情绪稳定性中有两个主要因素:危机的持续时间和求助者的情绪承受程度或应对能力。时间因素是指危机发生的规律:是一次性的还是持续性的危机?对求助者来说已经持续了多长时间?一次性或相对短暂的危机,我们称为急性或境遇性危机;而将复发性、持续时间较长的危机称为慢性、长期或转换性危机。

一次性危机求助者往往需要直接的干预来帮助克服某一事件或境遇所导致的危机,使求助者逐步恢复到危机前平衡状态。而慢性危机的求助者往往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咨询,特别需要心理干预工作者帮助找出适当的应对机制、发现其他能够帮助他们的人,重新确立以前危机阶段时有用的应对策略,并建立新的应对策略。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多个相关部门、多地域间密切合作,才能及时、有力地控制其发生和发展,把危害降至最低程度。因此,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卫生、农业、质检、民航、铁路、交通、教育、旅游、林业、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公安等各个部门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互通信息,共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相关地区之间也要强化交流和协作,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负责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互动,横向联动的网络防控机制,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思考题

1.阐述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类型。

2.简述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有哪些。

3.什么是心理创伤性应激障碍?其表现特征?

4.如何对心理创伤性应激障碍进行心理干预?

(黄敬亨 程茂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