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和进步一体化

科学和进步一体化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医学实践中,人民大众所关心的是如何治疗和预防疾病。由于细菌学、免疫学和麻醉学的发展,促进了心脏外科学的发展。一天,莱顿大学的附属医院住进一位患重症心脏病的患者,群医束手无策,一致认为该患者心跳过分微弱,无法判断,因此,也就无法作出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一直是医学工作者所关心的课题。Osler于1909年出版了《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专著,描述了疼痛性皮下小结与心内膜炎的关系,现称之为Osler小结。

进入20世纪,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科学技术自18世纪的蒸汽机、19世纪的发电机,到20世纪原子能的发明和利用,形成了科学技术史上的重大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应地促进了医学进步。20世纪医学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进步。正如1923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使我们的时代与过去时代所不同的就是科学”。科学技术的应用使20世纪的医学在各方面都有了改观,医学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密切。

20世纪初在医学领域中,已经形成了一些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派别。例如:微尔啸学派(细胞病理学说)、巴甫洛夫学派(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塞里学派(应激学说)、心身医学学派(精神分析学说)等。他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各个学派也都有其片面性,如巴甫洛夫学说虽然重视机体的整体统一,但过分强调了大脑皮质在疾病中的主导作用;塞里学说强调了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而对神经系统的估计不足等等。

20世纪医学的特点之一是医学分科专门化。虽然在19世纪末科学已有分科,但那时分科的标准既不明确,也不统一。20世纪以来分科越来越细,越专门化。医学分科的现象是医学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医学实践中,人民大众所关心的是如何治疗和预防疾病。200多年来,虽然解剖学生理学的研究有了惊人的发展,但人民大众并未为之感动。到19世纪末,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成果才渐渐令人注目。19世纪发现了细菌,Pasteur征服了狂犬病。由于细菌学、免疫学和麻醉学的发展,促进了心脏外科学的发展。Abhot(1869-1940)用毕生的精力研究了先天性心脏病,从而为现代心脏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Taussing于1935年研究了右心室发育不全的临床特征,并对主动脉瓣缩窄的手术方法作了改进。

19世纪末叶,开展了正常和疾病心肌组织结构的研究。1893年His描述了心房和心室间的传导通道,Aschoff(1866-1942)研究了风湿热时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1901年Keith报道了心脏跳动的起搏点位于右心房和腔静脉交界区,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心肌组织,并命名为窦房结。

Wencheback(1864-1940)多年来一直精心研究心脏节律性运动的发生机制。1903年,他观察到室性期前收缩后有完全的代偿间期存在;1906年他又观察到一种特殊类型的心传导障碍,即Wencheback现象。

这段时期电生理学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Einthoven于1903年用他自己发明的线圈式电流计记录到心脏动作电流之后,又进行了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为了探求脉搏和心跳的奥秘,Einthoven转入物理系苦学了1年。当时人们都不知道他打的是什么主意。他自己也很难确定,这样是否会有益于对心脏的研究。远在医学院毕业之前,他就已经发现心脏跳动电子记录器的机械原理,但唯恐思考不周,而贻笑于人。所以,他一直没有公开出来。一天,莱顿大学的附属医院住进一位患重症心脏病的患者,群医束手无策,一致认为该患者心跳过分微弱,无法判断,因此,也就无法作出诊断。当时Einthoven站在旁边,冷静地说:“让我来试试看。”说着,他拿出自己制造的心跳记录器来,结果把极微弱的心脏跳动测得非常准确,一下轰动了整个医学界。直到此时,他才把这项发明的科学原理公布于世。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早公开?假如被别人的发明抢先发表了,岂不枉费一生心血?Einthoven没有言语,只是付之一笑。由于他后来又发明了心电图机,心电图机的出现,使心脏电生理学的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使心脏肥厚、束支传导阻滞均有了确切的定义,使心脏始动机制的研究能继续进行下去。

Mann(1891-1975)于1917年进一步研究了Einthoven所提出的心向量观点。后来Wilson(1890-1952)完善了这项研究工作,他称之为心向量图。他研究了固体导电情况下电动势分布的物理定律,引用了中心末端、心包导联和单极肢体导联。

Herrick(1861-1954)于1919年记录了1例经临床和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形成患者的心电图变化。Bousfoeld于1918年发表了阵发性心绞痛时心电图变化的论文;1920年Pardee报道了一份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心电图的演变。1935年有不少论述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与尸检结果关系的文章,使冠状动脉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研究工作走上了正轨,为以后系统研究冠状动脉疾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以后,有不少学者对预激症候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Wolff(1898-1972)、Parkinson(1895-1976)和White(1886-1973)联合出版了一本描述一种特殊类型心律失常现象的专著,患者心电图表现为束支传导阻滞,P-R间期短和阵发性心动过速。但他们没有讨论这种现象的发生机制。直至1932年Holzman等人的进一步研究认为,是心脏冲动的传导不是经正常传导途径(由心房传导到心室),而是经解剖学称之为肌性旁道的传导,从而出现了上述心电图改变。

自Rontgen发现了X线以后,血管造影研究发展很快。1923年有人用Pyelogram静脉注入后,能在X线下清楚地显示出血管图像。1928年Forssman将1根管子经前臂静脉插入自己的心脏,在X线下看到管子顶端到达右心房,从而为心血管造影、心脏血管疾病的诊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感染性心内膜炎一直是医学工作者所关心的课题。1903年Lenhartz论述了不同类型心内膜炎的细菌特征和临床特征,强调细菌培养对诊治心内膜炎的重要性。Osler于1909年出版了《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专著,描述了疼痛性皮下小结与心内膜炎的关系,现称之为Osler小结。Rosenow于1909年用溶血性链球菌复制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动物模型。Libman于1910年论述了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1900年以后,描述心律失常的文献逐年增多。Hering于1903年叙述了心房纤颤的机制和特征;Lewis等描述了心房纤颤的心电图特征。1909年Machwilliam在动物实验制备中观察到心房呈现快速收缩的现象,称之为心房扑动。同年,Goodhard在临床上用X线透视技术也观察到心房扑动现象。

19世纪中叶,生理学家就开始着手研究循环系统控制问题。研究心脏控制机制首先要考虑心脏搏出量和心跳速率。Fick曾计算出心排血量,并研究了肌纤维长度和力量之间的关系。Frank(1865-1944)建立了心肌收缩的基本公式,即张力-收缩曲线。Straub和Wiggers于1914年论述了右心室的压力曲线特征。Starling(1866-1927)对心室容量和心脏搏出量作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心脏定律”的理论。

抗凝药的发现与使用,对心脏外科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Mclean(1890-1957)早年发现了抗血栓物质,并于1915年发现了肝素。尽管1914年就已发现枸橼酸盐可以作为抗凝剂,但不能大剂量应用于患者。所以,肝素一问世,就在临床上得到普遍应用,心脏外科、冠状动脉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血压作为一种疾病是19世纪以后的事。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高血压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19世纪以前还无法测量血压,所以也就根本谈不上研究高血压和高血压病。1896年Riva-Rocci发明了一种测压计,到1905年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905年Korotkov创用听诊法测量血压,从此医学上才开始区分收缩压和舒张压。他所创用的舒张压五音分辨法,现在临床上仍有人使用。1934年Goldblatt进行了一系列动物模型的高血压研究,这就是著名的单肾和双肾动物模型,至此迎来了系统研究高血压的时代。早在1897年,Tigersteadt和Bergman就从肾脏分离出肾素,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兴趣。直到Goldblatt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世,才引起人们重新去研究肾素,Page于1938年纯化出“血管张力素(tonin)”,1940年Braunmeredez发现了同样的物质,他称这种物质为“高血压素(hypertensin)”。现在所称的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就是上述两个名称的合称。高血压的治疗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由于战争环境的影响,高血压患者猛增,这时才开始应用药物治疗高血压。然而,高血压治疗的系统研究是在近代医学发展的基础上才进行的。

心导管作为诊断和研究工具对心脏病学的发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因它能测量心脏和大血管的压力、血氧饱和度和心排血量,配合应用对比造影剂又可做心血管造影,以确诊心脏和血管有无畸形和发生病变。

多年来,医学家们一直在苦苦研究提高复苏成功率。远古时代就采用了口对口呼吸。剖胸法复苏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1899年有人对犬进行实验,先用弱电流使其产生心室纤颤,然后用较强的电流,以“电休克”除颤而获得成功,但是,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被医学界所忽视。相隔34年之后,Wigger又对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1947年Beck首次在患者身上应用电击法除颤获得成功,继之开展新的闭胸式除颤器的研究。Zoll和Kouwenliven于1956年几乎同时设计出交流电除颤器;Lown 1962年采用直流电除颤器除颤获得成功。新的复苏方法和新仪器的出现,使冠心病监护系统得以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