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品经济和道德进步

商品经济和道德进步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思想上的混乱,必须从理论上进行澄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商品经济和道德进步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历史的考察。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带来了巨大的道德进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带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它的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一、商品经济和道德进步

有人认为:商品经济必然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它同社会主义的道德进步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为了维护道德进步,就必须要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人认为:为了发展生产力,调动积极因素,就得改变原先的道德观念,使它服从于商品经济。他们把商品经济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它必然导致道德退步。有的人甚至从根本上否认商业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认为商业的本质就是损人利己,从中渔利。这些思想上的混乱,必须从理论上进行澄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商品经济和道德进步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历史的考察。

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经济的出现,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在某一劳动部门共同劳动的个人之间的分工也愈来愈细致了。这些种种细致的分工相互关系是由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决定的。[12]

人们从事不同的劳动、不同的职业,各种不同的劳动和职业构成社会劳动的不同部分。它们表现为分工,这种分工通过交换表现为整体,表现为互相补充的各个部分,表现为社会劳动体系的各个环节。从事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的劳动的人们,为了使自己的劳动产品得到社会的承认,使自己各方面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就必然与其他产品生产者发生交换关系。在这些交换关系中,逐步引申出一些道德关系。

如在交换过程中产生和形成了原始的平等观念。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13]“卖者作为卖者只表现为一个价格先令的商品所有者,所以双方完全平等。”[14]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的所有者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这是劳动力和货币所有者之间作为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发生的关系。因此,从形式上看,“双方在法律上也是平等的人”。

自由也是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任何一次成交的买卖活动,必然是卖者和买者自由意志的体现,也是买卖双方的一次自由平等的契约。“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得到尊严,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产生的、现实的基础。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15]从这个意义上说,平等和自由的道德观念在商品交换中得到了萌芽和发展。

在流通过程中,卖者一般都珍惜自己的声誉。假如他们出售劣等的、掺假的货物,到头来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只有诚信无欺的商业信誉,才能赢得越来越多的顾客。所谓“贪贾三之,廉贾五之”之说,也可以理解为从总的获利上看,诚实的商人比那些贪利的、耍欺骗手段的奸商所获得的利更多,因为他的欺骗最终要失去顾客。所以,“诚信无欺”也逐步成为交换关系中必然的道德要求。

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生产者与外部对象发生广泛的联系和流通。只有创造普遍交往关系的客观条件,才能使交换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因此,开放就成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取代封建经济形态,是以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为根本特征的。商品生产的共同要求表现为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也显示出它在道德上的进步作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社会化,生产要素的组成,如资金、原材料、技术以及生产的实现、商品的销售(即供产销)都有赖于社会条件。商品生产者为了组织生产,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而奔走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联系,这就促进了人们交往关系的日益强化,为交往方式的日益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商品生产者为了摆脱封建宗教制度的束缚,提出必须在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上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这对于冲破旧时代狭隘的生活条件、生产条件,冲破地域性限制,造成发展的多样性、才能的多样性、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以及普遍提高的人的素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都有积极的意义。

当然,商品经济给道德带来的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全部。商品经济产生以来,在各个社会形态里,商品和商品交换都是存在着种种弊端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最发达、最广泛,甚至连人们的劳动力都成为了商品。因而,商品经济变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最突出的特征。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带来了巨大的道德进步。它克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弊端,摧毁了资本主义固有的“拜金主义”在交换关系中的统治地位。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带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它的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它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还使中国广大农民逐渐摆脱了千百年来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农民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化,带来了包括道德观念在内的各个方面的新文化。过去,小农生产方式不是使人们互相交往,而是相互隔离,在生产上没有任何丰富的社会关系,在消费上也不是通过社会交往来进行的,奉行的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模式。农民长年累月被田地所束缚,除了自己家庭成员、邻居和社队关系的交往外,没有也不可能有更大范围的联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他们从田地里解放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经济生产者,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冲破旧势力的勇气。

为了追求剩余劳动,而展开生产竞争,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带来的又一个新气象,它把人们引导到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轨道上来,为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创造了条件。通过奋斗和竞争理顺了、净化了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与时代相一致的新道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