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胆道蛔虫病验案一则

胆道蛔虫病验案一则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诊为“胆道蛔虫病”。西药治疗1天,无效,病家请求中医治疗,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象弦滑。考虫居胆道,常因窜动或纠结成团,而使胆道气机运行受阻,致嗳逆恶心,呕吐苦水,不通则痛,肝胆之气火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发为诸症。总之,本病治疗以“安蛔驱虫、清上温下、疏肝理气、清热利胆”为总治则。

杨某,男,40岁。1984年5月17日初诊。

脘胁阵发性剧痛,乍痛乍止,痛作手足厥冷,汗出呕恶。收住病房。诊为“胆道蛔虫病”。西药治疗1天,无效,病家请求中医治疗,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象弦滑。

诊断:胁痛(虫阻气机型)。

治法:安蛔驱虫,行气缓痛。

处方:乌梅30g,广木香9g,鹤虱15g,使君子15g,细辛6g,南瓜子20g,槟榔15g,炒枳壳、枳实各15g。

二诊:2剂药后,痛失,神爽,唯脘痞纳差,舌质暗红,苔黄微腻,拟理气和中之剂如下。

绿梅花9g,乌药12g,广木香9g,川厚朴12g,制香附12g,槟榔15g,使君子15g,砂仁6g(后下),焦三仙各15g,调服而愈。

证治评析:本案为“蛔厥”重证,乃虫扰动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手足厥冷,大汗出。甚则痛剧致神昏。考虫居胆道,常因窜动或纠结成团,而使胆道气机运行受阻,致嗳逆恶心,呕吐苦水,不通则痛,肝胆之气火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发为诸症。方中重用乌梅安蛔止痛,研究表明,乌梅对蛔虫具有兴奋和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有轻度收缩胆囊的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再佐以鹤虱、使君子、南瓜子驱虫;细辛味辛,蛔虫“得辛则伏”,其麻醉作用也可有力地制伏蛔虫,所含细辛挥发油还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又加木香、乌药等行气缓痛,从而取效迅捷,至今未萌。

按:蛔虫有“闻酸则静、遇辛则伏、得苦则下”之特性,故施治常投以酸苦辛之品;根据张景岳“肠中寒、胃中热则虫动”之理论,治疗上又常采用清上温下,寒热并用法;本病病在肝胆,从属少阳,故治疗又常从肝胆二经论治,从疏肝理气止痛入手;对于有热象合并黄疸者,则需加用清热利胆之品。总之,本病治疗以“安蛔驱虫、清上温下、疏肝理气、清热利胆”为总治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