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二指肠溃疡合并胃炎验案一则

十二指肠溃疡合并胃炎验案一则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胃脘疼痛,3年有余。于1998年12月8日在医院做胃镜报告示:①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活动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此乃肝病及脾,胃气失降,胆气上犯。继续调治半年,病情稳定,胃镜复查,胃窦部炎症较前明显好转,未见胆汁反流。本案患者病虽多种,但病机相同,故药证合拍,诸恙悉除。

盛某,女,38岁,农民。1999年4月23日初诊。

胃脘疼痛,3年有余。诉病起于烧炭炉取暖中毒后大量呕吐酸苦水,加之情感不遂,嗣后胃脘隐痛,连绵不断,虽经中、西药治疗,收效甚微。于1998年12月8日在医院做胃镜报告示:①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活动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②胆汁反流性胃炎。刻下症见:胃脘胀痛,牵掣后背,饥时痛甚,嘈杂不适,得食痛缓。常感胸骨后灼热疼痛,嗳气频频,泛恶酸水,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细。此乃肝病及脾,胃气失降,胆气上犯。治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

处方:金钱草20g,柴胡9g,绵茵陈20g,蒲公英20g,旋覆梗10g,赭石①(先煎)20g,姜半夏9g,陈皮15g,茯苓15g,炒白术10g,川楝子10g,制延胡索15g,煅瓦楞20g,海螵蛸20g。

嘱避免七情内伤,保持性情愉快,劳逸结合,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①赭石: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重镇降逆,可治胃气不降之呕吐、呃逆、噫气不止。清·张锡纯谓: “赭石,色赤,性微凉。能生血兼能凉血,而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见奇效。”张氏一贯主张生用之,张氏谓赭石“生研服之不伤肠胃”;“性甚和平,虽降逆气而不伤正气,通燥结而毫无开破,原无需乎煅也”。

上方服7剂,脘痛减轻,大便通畅。守方加减,续进30剂后,诸症悉减,痛止,胸骨后灼热感消失,舌苔正常。继续调治半年,病情稳定,胃镜复查,胃窦部炎症较前明显好转,未见胆汁反流。

证治评析:本患者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活动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其中反流性食管炎虽然病变部位在食管,但其病因病理多和胃部病变结合在一起。现代医学认为胆汁反流可以损伤黏膜屏障能力,肝胃不和、胆汁反流与自主神经失调所致的胃肠功能障碍表现相似,因此,肝胃不和与胆汁反流关系密切。而舒肝利胆和健脾益气药物可以调节胆汁的排泄,故治疗时必须兼顾脾胃和肝胆。

方中金钱草、茵陈、柴胡疏肝,清热利胆;佐以赭石、姜半夏、旋覆梗降逆和胃,以制胆汁反流。蒲公英清胃定痛,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载本品: “炙脆存性,火酒送服,疗胃脘痛”,其效甚佳,当是实践经验之总结。近代名医章次公先生治胃溃疡病,具小建中汤证者,恒以此汤加入蒲公英30g,疗效甚高。这一配伍方法,乍看似属温凉杂凑,不知章先生既重视整体,又针对此病之胃黏膜充血、水肿、溃疡之局部病灶,而拟定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处方也。方中又以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理气和胃;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煅瓦楞、海螵蛸以制酸,保护胃黏膜,促进其修复,是“治病求本”之法。本案患者病虽多种,但病机相同,故药证合拍,诸恙悉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