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文化与教师研究相得益彰

学校文化与教师研究相得益彰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谭老师积极秉持学校新的课程理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且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理念。谭老师还认为,校本课程必须与学校共生存才最有价值。谭老师作为一名基层美术教师,他走上了一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创新教学之路。

我曾经参与调研过许多学校,在问卷调查中或与一些教师的对话中,我知道不少老师是不在乎学校文化的,那些汇报稿中的、墙上张贴着的诸如校训、办学理念、教风、学风、校风等词汇或语言,只是为迎接检查给外人看的,教师要么说不上来,要么不知其内涵,这些代表学校文化价值观的标志根本没有内化到学校中每一个人的心灵中。

有些校长为此十分苦恼,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说:“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这些文化元素不是教师或学生实际需要的,不是在充分传承学校历史传统、寻找当地文化源泉的基础上凝炼而成,也就是说,它们只是一堆美丽的词汇和好看的装饰而已,根本不是属于自己学校的文化观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不懂得如何运用这些文化,这些理念后面没有课程的支撑,没有活动仪式的渗透。”比如,有一所学校院内有一面文化墙,上面有对“心、新、欣、辛”四字的详细解读,很显然,学校在践行“四XIN”教育。我告诉他们,你们每年应该举办争创“四XIN”教师和“四XIN”学生的系列活动,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制定出评价实施标准和细则,并进行“四XIN”教师和学生的评选和表彰。这样年复一年,坚持下去,“四XIN”教育的理念就会深入人心,并能引领教师进行“四XIN”学习、探索和研究,激励学生做具有“四XIN”的最美学生。

下面以我在山东工作过的学校为例,谈谈该校的学校文化是如何引领教师的专业自觉,从而激发教师的研究勇气,同时学校教师是如何借助学校文化的力量,进行自己的专业研究,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的。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个性所在、特色所在,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有效标签。用文化指引方向,用文化凝聚人心,用文化提升内涵,能增强学校底蕴,促进师生发展,成就教育品牌。全校师生只有真正融入学校的文化之中,人的成长与学校发展才能实现互相促进,互相成就,共同进步。

利津县北宋一中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结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背景,立足教育原点,着眼教育未来,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做一个文化磁场”为社会使命,以“‘零’作业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零’管理”为依托,大胆尝试,不断探索,让学校教育回归本质,让教师从无序的时间竞争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竞争中解放出来,从而为师生插上成长的翅膀。

该校的学校文化可以说是广大教师反对“应试教育”的一种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在打破传统文化与重建创新文化过程中,经过自主地适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建立起一种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新的学校文化秩序。

学校美术教师谭强,就是一位在新的文化秩序下成长起来的文化自觉者,现在他不再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了,他已成长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教师。正如谭老师所说,“正是学校文化引领我走向专业自觉,在自觉中实现专业发展,提高了我的教科研能力”。

随着学校推行“零”作业教学改革,课余时间学生不再仅仅忙着做作业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每一名学生脸上都流露出成长的期望。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急剧转变,尤其是新的课程思想开始注入每一名教师的内心世界。

谭老师积极秉持学校新的课程理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且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理念。谭老师说:“我是一名美术教师,我认为现行美术教材有一部分内容对农村学生不适合,这种现状要求美术教师必须根据实际,巧妙灵活地进行课程开发。利用身边的、传统的、学生熟悉的事和物等资源,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发符合实际的校本课程,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既能充分利用教材,又超越教材,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美术教学的开放。”

谭老师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很新鲜的课程观念。例如,他认为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是一项“动态工程”,一套相对静止的教材永远无法承载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着急于编写校本教材,因为开发一个标新立异的美术校本课程,师生必须经历一次乃至反复几次的具有创造性的修正、改造和充实。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应该是由下而上的开发过程,先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和挖掘生活中的美,由学生挖掘生动的文本和图片资料,然后教师进行梳理,一个好的校本课程就这样水到渠成了。这就使得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更具时代色彩和个人风格

谭老师还认为,校本课程必须与学校共生存才最有价值。校本课程必须依据学校目标,实现学校目标,循其校训,落实校训,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谭老师在校训“志道游艺、抱朴求真”的启发影响下,结合学校处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区域特点,积极传承和发展民间民俗文化,并从中挖掘出具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如元宵节,许多村自行组织灯会:金钱灯、竹马灯、舞龙灯……花灯这种民间表演道具是一种纸扎与彩绘艺术的结合,非常适合美术教学创设“学习体验”情景,为此谭老师积极开发“畅游花灯世界,体味民间文化”这一美术乡土课程。在这一课程中,他根据元宵花灯艺术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到村庄参观文化大院中的花灯艺术,参观民间艺人的示范表演,搜集民间花灯艺术的历史、发展、传承、创新等方面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体会,然后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花灯作品。在评价环节,谭老师组织举办民间花灯艺术作品展,进行横向的交流和评价。展览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讲述花灯的创意,并对其他同学的花灯作品进行简要评价鉴赏,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集体讨论,让学生在探讨别人的作品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不足。最后教师邀请民间艺人点评升华。学生在展览花灯作品中提高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学会了欣赏他人的长处,激发和提高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为民间花灯是学生身边的文化资源,所以学生能在亲切、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谭老师的课程思想,是基于学校整体文化视野的课程文化观,他先进的课程思想,使其有了实践的思想动力,有了一双善于发现课程资源的眼睛。走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之路,实现美术教学从传统观念和操作中突出重围,从而促进美术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谭老师作为一名基层美术教师,他走上了一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创新教学之路。

北宋一中的育人目标是“做有担当的现代人”。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就是让学生担当起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学校的责任。谭老师是这样一名老师,他把自己对美术教学的专业追求内化为一种执著的信念,让美术这一学科不仅仅承载一种教学任务,更承载一种教育使命。他不仅善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诚信、善良、谦虚等人文品质,还善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勤于求知、敏于行动,从而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拥有探索求真的意识,拥有科学研究的精神。

谭老师作为学校教师中的一员,能深深领会学校育人目标的真正含义,从自身修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做了认真思考与规划,并努力践行这一文化理念,成为围绕学校育人目标而积极作为的优秀教师代表。

谭老师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为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他说:“我既然选择成为一名美术教师,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承担起育人的重担。我们要将这种担当意识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围绕教学、服务学生上,认真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农村学校的学生手中只有一本美术课本,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面对这样的教学条件,谭老师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所作为,他选择的是改造这种条件,超越这个环境。他在教学中大胆尝试,毅然把美术课堂移到大自然中。例如在学习《绚丽的阳光》一课时,他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让他们亲自观察,感受农村的田野风光,学生们热情高涨地描述美化生活的各种想法。这样把自然之美和学习内容之美巧妙地结合,给学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使之获得美的浸润和熏陶。而这种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的一种担当意识,因为它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

用心教学是谭老师育人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一次,学校安排他负责组织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他接受这项任务之后,就冥思苦想应该如何教学生进行科学幻想绘画。他先上网搜索科学幻想绘画的相关知识和往年的获奖作品,查阅了大量的科技教育书籍,在对科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美术教学、科技教育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

谭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农村,引导学生们对农村生活进行观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绘画、摄影等形式记录自己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他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农村生活、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你认为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哪些自然灾害可以避免或能将其变害为利?

针对农村生活、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他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要多读一些科技书籍,多了解科学知识,不懂的方面向科学老师请教。他建议学生回家收看一些科技频道节目,及时了解科学发展的新动向。

由于科学幻想绘画作品最终要以美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要运用美术知识如构图、色彩、线条、明暗等和美术技能展开创作。在课堂上他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充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让学生产生了大胆独特的奇思妙想。

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谭老师顺利完成了学校交给他的任务,在当年的东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20多名学生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学校也获得市级“优秀组织奖”。

“创领学习、奠基成长”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引领教师做一名研究型教师一直是学校确立的长远发展愿景。谭强老师就是一位正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的教师。

谭老师深有体会地说:“读书首先能够改变我知识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其次能够使我不断增长职业智慧,提高审美修养,受益终生。读书未必能让我们在教育上走向出色和成就卓越,但不读书就注定我们与出色和卓越无缘;不仅如此,不读书甚至连成为地道的教师都难。书籍,是专业成长的‘能源’啊。”

为了寻找这种“能源”,谭老师加入了学校的一个民间自组织——教师成长志愿者共同体。他积极认真学习了共同体的规章制度,明白了这个组织的宗旨是要求每一名共同体成员步入读书学习研究的轨道上来,在这种读书成长氛围中思考探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性问题。为此,谭老师还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定期更新自己的日志,与更多的教师进行交流,每天认真阅读教育网上的博客文章,他开始学会管理自己的知识。

谭老师从此步入了重新构建自己职业生命的轨道,他在许多领域的学习都显得那么积极主动、有热情、有思路。下面是他在2011年山东省初中教师远程研修的在线研讨中,与山东省张志勇副厅长在线交流时的对话实录:

谭强:我作为一名农村美术教师,平时常常在想怎样能让我们农村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美术教育,但是一想到美术教学各方面的条件,我就有些汗颜。尽管如此,我一直在努力,我努力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内容,积极拓展农村初中美术课堂。

张志勇副厅长:谭老师,您好!我非常赞赏您积极乐观的态度!的确,当前农村美术教育条件还很差,但正像您所说的,只要“努力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内容,积极拓展农村初中美术课堂”,农村美术教育仍然可以大有作为。我认为,搞好农村美术教学工作,最关键的,是引发孩子们的对美的感知和体验,促进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围绕这个目标,开拓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资源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一是要让孩子们对美术教学感兴趣,教给孩子们美术知识、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能力很重要,但艺术兴趣、审美兴趣的培育是第一位的。二是要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当地的美术教育资源,如剪纸、泥塑、粘贴画、各种材料的造型组合……总之,只要我们想办法,就可以大有作为。在这里,关键是要解放思想,不要把美术教育搞成死的教育,不要搞成学院派教育。美术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培育孩子的审美素养,只要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的美术教育,都是好的教育。

张厅长的教诲,就像一粒奋进的种子,播撒在谭老师如饥似渴的灵魂里,让他的心灵从此变得充实、美丽、高贵。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他经常以乡村常见的素材为载体,开发农村自然资源,努力使美术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如在他打造的《家乡的玉米根》一课中,他让学生带来了秋后的玉米根,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玉米的根、茎、叶等的外形,运用切、弯曲等手法制作出质朴生动、天然雕饰的艺术造型。课后他组织学生举办了玉米根艺术展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还主持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美术作业‘档案袋+展览’评价模式的研究”。他根据教材,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出具体的评价要点,然后根据评价要点设计出每节课的《美术作业评价表》,现在这些评价表已初步成型。

谭老师走出了一条崭新的教科研道路,他充分领会了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等学校价值观元素的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与自己的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建立联系,从此展开了他的与众不同的研究。

从谭老师的成长历程与实践行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师的实践行为使得学校文化得以重建,生成的学校文化又会促进教师的专业自觉,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兴趣。

教师在自觉践行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其专业成长得以实现,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专业梦想,促使其以教育家的眼界、胸怀和抱负进行教学与生活,从而实现其教育追求与人生价值。

其实,每一所学校里面,都有不少像谭老师一样的老师,他们默默无闻,但有思想、有担当、有研究兴趣和能力,只不过他们需要有一个适合的环境才会发芽、抽枝、长叶、开花、结果;他们需要一个伯乐去发现、去欣赏、去接纳、去支持。

当然,更需要教师自己去主动探索学习、主动寻求平台、主动走上研究之路。大凡那些名师,均是追求自觉成长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