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文化及学校文化力

学校文化及学校文化力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并不赞成将学校组织置于竞争性领域,但我们认为,学校文化以及由文化资源的整合形成的学校文化力,对学校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及文化的影响力是软实力的主要来源,这是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可的结论。其中,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物质文化则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学校精神起反作用。

第一节 文化、学校文化及学校文化力

一、问题的提出

软实力研究的一般思维是将软实力作为国家、区域、社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最先提出了“核心竞争力”一词。他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国内学者在研究软实力时,也将这一概念作为软实力的关键,包括一部分对学校软实力的研究观点。他们将学校也置于竞争性组织范畴之中,从竞争的角度思考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并逐渐聚焦于一个观点,那就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经营学校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力。我们并不赞成将学校组织置于竞争性领域,但我们认为,学校文化以及由文化资源的整合形成的学校文化力,对学校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学校软实力基础的学校文化力,我们似曾相识,但它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研究视野,是近些年才开始的,人们对其认识和研究尚处在一个初级阶级。

文化及文化的影响力是软实力的主要来源,这是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可的结论。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在学校组织内,“文化”包括了哪些内容?或者说学校的哪些资源可以称为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如何发挥作用形成其“影响力”的?这种影响力又是怎样得以维系、整合而成为学校文化力的?探究上述问题首先是要界定“学校文化力”,而要界定这一核心概念,又必须先厘清以下几个关键词:文化、学校文化、文化力。

图2-1 学校文化力相关概念

img18

二、文化

在汉语语境中,“文化”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

长期以来,人们在定义“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文化概念也越来越多。郑金洲在《教育文化学》一书中收集的文化定义达310种之多。颇具代表性的说法有: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他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以及道德和理性的规范,是可以习得的习惯,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

文化也被视为一个“自在”的社会、组织、群体所共有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并且主要是指存在于其中的共享的精神。《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文化”时说:“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这指的就是文化概念中的精神文化,当属狭义文化概念。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正是由于研究者的思路和眼光投向不同,因此对文化进行解释的理论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去繁就简,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对文化概念的表述,主要从物态的、心态的,静态的、动态的,隐性的、显性的等对应维度进行说明。我们认为,文化是一种共享的价值观、精神理念,以及由此指导、规范的、得到确认、可以传承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共同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三、学校文化

“学校”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作为组织文化的一种,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由于“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所以也就造成对“学校文化”概念认识的见仁见智:

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1]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2]

学校文化是“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3]

学校文化是“师生以学校校园为重要空间,以学校精神为主要特征,在学校和各项活动中共同培育和营建,并通过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氛围、校园环境等所有蕴涵、表达或体现出来的,得到学校师生认可的,具有趋同性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4]

迪尔(TerrenceE.Deal)和彼得森(KentD.Peterson)认为“学校文化是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人员通过共同努力,在处理危机和取得成绩的过程中逐渐创立起来的传统和仪式的复杂模式。文化模式具有高度的持久性,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能塑造人们的思维、行为和感觉方式。”他们强调了学校文化的过程性和文化的作用。

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我们还可以根据有的学者提出的三个维度:①概念的、抽象的、隐性的、显性的维度;②物质/环境的,语言/符号的,个体/组织行为的维度;③易感知的、难感知的维度。如图2-2。

通过对现有“学校文化”定义说法的比较分析理解,相对于繁复的“文化”概念来说,“学校文化”定义较趋于一致。我们比较赞同如下这种说法: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包含了物质层面(校园建设)、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和精神层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学校精神、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所以,学校文化的结构应该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物质文化等四个方面。其中,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物质文化则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学校精神起反作用。[5]

学校文化本无好坏之分,虽然许多学校在文化建设上做了同样大的努力,但是最终学校文化建设的实际综合效能却有区别,即学校文化对师生和学校发展产生的影响力、作用力有大小之分,强弱之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从学校文化“力”的角度去研究去实践,更有助于关注和提升文化建设的综合效能,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质量。

img19

图2-2 学校文化分析框架图

四、文化力

文化是有力量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力量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刘云山同志说过,从国际上看,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素有“文化力研究第一人”的贾春峰在《文化力》一书中提出: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

从组织层面看,文化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体现了一个组织超越生存需求的更高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组织内部成员的素质及其相互依存的关系,能对人的行为发挥有效影响,干预、引导和调节人们的行为,这种影响力可以看做是文化的力量。另一方面,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可分享性,正如软实力的边际效益递增性那样,文化在不断地被使用过程中,其边际成本递减而边际效益递增,组织成员在分享文化成果时也对组织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使得组织文化不断被创造,也使得组织成员对组织产生认同和向心力,从而形成组织的强大凝聚力。所以,文化蕴涵着巨大的力,它是向心力、是凝聚力、也是生产力。

界定“文化力”可以从词语结构分析的角度进行。现代汉语中的“力”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比如力气、力量;第二,一切事物的效能,比如视力、生产力、控制力;第三,物理学上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第四,用极大的力量,比如尽力、力挽狂澜。这些“力”的解释随着语言环境的长期熏陶和传统文化积淀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力”的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此,“文化力”似乎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文化的力量”。但作为一个系统中的社会学领域的概念,这还是过于简单的。约瑟夫·奈在将文化作为软实力资源时特意加上了限定条件,即文化须在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也就是说,文化的力量的发挥不是单方面的,必须是别人认可的,还必须将文化发挥作用的对象、范围、机制统一起来。所以,我们认为,文化力是对个体的强大感召力,组织发展的源动力;是一种趋同力,对组织价值目标的认同力;是一种起到激励评价作用的心理暗示力;是一种起到协调规范作用的纪律约束力。[6]我们把文化所蕴涵的这种巨大吸引力、渗透力、推动力,称为“文化力”。[7]

五、学校文化力

可以确定,“文化的力量”也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这一观点,已得到全社会广泛的认同,而学校文化力的构建也日益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6年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推动了各地学校文化的建设。但正如俞国良教授所言:“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并不在于文化形式本身,而是在于努力提升学校文化力,真正使文化成为展示学校独特形象、凝聚学校成员心志、推动学校创造性发展的巨大能源”。许多学校在原有的学校文化建设基础上,更多的在开始探索“如何将学校的文化碎片上升为文化的整体进而形成‘文化的力量’,成为推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

“学校文化力”不等同于“学校文化”,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学校文化意谓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流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主要表现为学校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学校文化力则是学校对蕴涵于办学行为、办学过程中的文化元素(或资源)加以整合,使其发挥最大作用的能力、水平和过程、机制。学校文化力是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是学校文化元素对学校及教师、学生等成员的发展的作用力和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程度,是基于学校文化的一种特定的、个性化的人本力量,是学校文化在校内外的力量体现。一所学校,即便是拥有良好的文化元素,也并不等于它就一定拥有良好的文化力。只有学校成员能创造性地、有效地运作学校文化元素,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力之后,才能够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战略目标的达成。[8]

基于当前的认识,我们认为,学校组织文化各元素(精神的、物质的、制度的、行为的)在教职工、学生和学校领导层的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生态场,在这个生态场中潜在着的凝聚人心、影响师生校发展的巨大能量,就是学校文化力。它有三种呈现方式:内在的凝聚力、外在的辐射力和发展的原动力。如图2-3所示。

所以,我们认为,学校文化力是学校在整合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炼学校精神、分享价值理念、凝聚师生人心、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能力,是学校文化元素在以师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和蕴涵的内在的凝聚力、外在的辐射力和促进师生及学校和谐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文化被整合运用从而发挥更大作用的过程与机制。对于学校文化力的探讨,我们主要要从学校文化元素的整体状态和文化的综合效能着眼文化力的构成要素分析,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成效分析,为学校文化力的提升探求方略。

img20

图2-3 学校文化力分析框架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