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文化力建设的现状及提升的策略

学校文化力建设的现状及提升的策略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总和。目前不少学校管理者将物态文化建设列为学校文化力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惜成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物态文化建设。真正的文化力不是单纯靠物态文化建设就可以塑造的,而更多的是从心态上、精神上的感召和提升。这种“拿来主义”的文化力建设,势必造成千校一面、千人一腔,缺失个性的局面。

第五节 学校文化力建设的现状及提升的策略

一、学校文化力建设的若干误区

越来越多的学校已认识到文化力建设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着文化的重建。但是,目前我国不少学校在文化力建设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导致文化力建设的低效或无效。

1.误区一:学校文化力的产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必然

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认为,只要抓好了学校文化建设,就自然会产生文化力。殊不知学校文化并不等同于学校文化力。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总和。一所学校即使拥有良好的文化元素,并不一定拥有良好的文化力。只有当学校能创造性地、有效运作文化元素,才能使学校形成良好文化力,从而促进师、生、校的发展。

2.误区二:重物态文化建设,轻心态文化的构筑

目前不少学校管理者将物态文化建设列为学校文化力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惜成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物态文化建设。于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设计优雅的亭台楼宇、花坛雕塑、喷泉假山、花草树木……而在这些美丽景色的背后,你或许会看到漂亮的图书室、阅览室的相关桌椅已沾满了灰尘;花园式的校园却鲜有学生玩闹的生机和活力;校园里,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物态文化元素只有和心态文化元素相融合才能彰显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发挥其环境育人的作用。真正的文化力不是单纯靠物态文化建设就可以塑造的,而更多的是从心态上、精神上的感召和提升。只有当心态文化元素植根于师生心灵中时,物态文化元素服务于心态文化元素并与之融合时,才能使学校人文精神得以迸发,学校文化力才能真正凸显出来。

3.误区三:将文化的创新与传承相割裂

学校文化总是产生于某种历史文化背景中,我们在建设学校文化力时必须尊重历史,重视历史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一所学校,不管历史长短,一路走过的历程都是一笔财富,都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资源。一些学校在学校文化力建设中完全抛开历史传统,过分地强调标新立异,表现出历史的虚无主义。与第一种情况相反,一些学校认为学校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文化,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为远近闻名的好学校,文化只要传承,一切因循守旧,不求变化,不求创新,这样学校被其他兄弟学校赶超也就不奇怪了。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学校文化建设和文化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既要传承,也要创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传承已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

4.误区四:盲目“拿来”,缺乏特色

一些学校在文化力建设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信奉“拿来主义”,对于名校或名企文化力建设模式不加分析,生搬硬套,出现了许多趋同流俗的现象:不同的学校,却有着似曾相识的雕像、似曾相识的名人名言、似曾相识的校训;谈到办学宗旨必称“以人为本”,说到培养目标一定离不开“四有新人”,校风更是清一色的“团结、合作、文明、创新”的排列组合;有的学校将有个性的优秀传统遗弃,转而打造借来的他山之石的特色;有的学校不顾自身的特点和条件,盲目模仿,举办种类繁多的文体活动,结果却得不偿失……这种“拿来主义”的文化力建设,势必造成千校一面、千人一腔,缺失个性的局面。

个性是一所学校的精髓所在。同样的做法,在别人那里可能很好,可是换一所学校就行不通了,这不仅是因为实施的人变了,环境变了,更是因为学校的文化变了。这样“拿来”的文化,很难产生文化力。

二、提升学校文化力的策略

我们就相关学校文化建设和文化力的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从学校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力要素的状况,分析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特色与亮点)、文化行为与文化方向(价值目标与发展规划)的协同情况,对调研学校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着力点和特色,价值认同与学校发展实效方面作了有关探讨,对相关学校文化力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学校文化力提升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

1.明晰价值,文化导航,凝聚师生智慧

学校高品位的文化品牌建设必须以明晰学校价值观为出发点,以文化内涵为导向,确立学校发展目标,经营学校文化,深入挖掘师生潜力,凝聚师生智慧,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推动学校发展。

学校文化涵盖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园环境、学风、教风、设施、传统、制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学校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集中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本质和个性,无时无刻不对全体成员施加着影响。价值取向决定着学校精神面貌,左右着学校教育的方向。核心价值观对学校文化的其他构成要素起着主宰和支配的作用,为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提供精神基础,为学校行为文化提供精神动力。突出办学理念并使之深人人心,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既是学校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力。

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明确价值核心,找准文化力建设之角度,时刻关注学校文化战略的终极价值取向。学校文化战略的终极价值取向具体说就是实现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其宗旨在于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学校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促使学校形成良性的、循环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并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人文化[22]。这就要求学校在文化战略建构中,在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上对体现育人方向,体现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体现文化育人取向作出明确的定位,对学校自身的特色文化内涵追准确地把握,对世界多元文化渗透的挑战作出针对性的应答,以此来保证学校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文化育人总体目标的达成。

一所学校的文化力在本质上与其他学校的文化有何不同,在表现形态上有什么特征,这完全是由学校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来决定的。比如说河南省焦作市许衡中学在短短5年时间里,实现了“轻负担,高质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成功经验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将办学理念转化为师生行动——让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引领师生行动;制定制度落实理念,使行动持之以恒;科研兴教践行理念,使教改硕果累累。

2.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激活学校动力

完善的管理机制,强化学校管理,可以克服文化力建设的“随意性”、“人为化”,激发学校活力,形成强大的文化力。

学校管理机制是指规范、引导、激励学生组织的发展的一种运行模式,即学校各管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制约和作用的方式,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在内容上,管理机制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方面,并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产生活力。

学校管理结构是指为了有效实现学校目标而筹划建立的学校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的形式。这种形式将确立学校各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工作规范以及学校管理人员的权利及责任范畴。学校管理机构是否适应学校管理的要求,对学校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管理组织机构,不同的管理组织机构也可能导致不同的学校文化。

学校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校的行政制度、学校资产制度、学校人事制度、学校财务制度、教研和科研管理制度等。学校的管理制度最高境界是既有纪律约束又有人文关怀。一套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不仅保障学校正常的秩序,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更能调节学校各项利益关系,保证学校内外各项工作协调一致,从而推动学校发展。

另外学校组织的运作方式、发展战略、工作行为、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交际方式,这些都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袁先潋在《学校文化力建设策略》一书中提出,学校管理的构建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学校的人文管理;②学校的民主管理;③学校的特色化管理;④学校的市场化管理;⑤学校的信息化管理;⑥学校的柔性化管理。

强化学校管理应紧抓人文管理,彰显学校民主管理,糅合柔性化管理,打造学校特色管理,引进市场管理的优势,拓广学校信息化管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管理哲学观,弘扬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学校才有活力,工作才会出效率,教学才会出质量,单位才会有形象。

强化学校管理应重视民主管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根据民主化的要求,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应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风格的特色化入手,着力打造学校特色管理。学校管理还应引进市场管理概念,从管理稳定性走向流动性;从均衡性走向非协调性,形成竞争氛围;从以降低成本为重心走向以增加价值为重心等,全方位地开展以师生为本,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打造学校特色,实现真正的柔性化管理,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活学校动力,使学校管理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3.营造和谐,形成合力,提高教育效率

整合学校各类主体的关系,充分挖掘各种主体的潜力,减少内耗,营造和谐,最大限度地凝聚合力,提高教育效率,增强文化竞争力。

学校文化的形成,学校文化力的提升,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各类主体——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利益相关者(家长、其他社会人士)经过长时间的继承、吸收、创生、积淀、发展的结果。学校文化需要认同,当学校文化得到认同时,才能形成学校文化力的合力,促使育人效能得以提高。学校文化的认同能体现文化的凝聚力、辐射力和推动力。

校长等作为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是学校的文化形象的代表,需要具有智者和强者风度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第一,建构正确的最具影响力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一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一切为了学生学习,要符合人性、人道、人本,物质为学习而存在;制度为学习作保障;学校活动成为学习文化的载体。以此直接指导文化建设,对学校及其成员产生“信念影响”。校长的更为具体的主导的价值观念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要体现于规划之中、制度之中、行动之中。第二,增进文化意识。校长的文化意识是学校文化的“泉眼”,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就是“文化变革”。所谓文化变革,就是指改变和转换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生存观念和方式。这要求改革者具有文化心态,即文化意识,能将教育改革上升到文化层面进行思考和实践,用文化的眼光看待教育改革之人和事,提升文化重建的能力。校长要成为学校文化的设计者、传播者、反思者。第三,提升文化素养。校长的文化素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底座”。这要求加强文化学习,成为学校文化的学习者、研究者,积极影响师生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学校成为书香校园,教师成为“学习型”团队。具有相应的文化品位,包括文化知识、谈吐举止、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管理思想、创新能力。第四,重塑领导风格。风格是学校文化的“框架”。倡导“民主型+权变型”的领导风格。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对素质教育的推行,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确、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于形成健康向上的学生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它有助于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继而自觉地去学习和仿效,它甚至比直接的教育过程更具感染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教师应该走向学习与研究,使学习与研究成为教师的基本生活形态。因此,学校文化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下,还必须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本,重塑教师文化。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生恰是学校的一面镜子,在他们身上,折射出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最终要体现在学校培养的学生身上。“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学校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按照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一方面规范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积极创设环境和其它必要的条件,使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与丰富、充实的学校文化协同发展。实践表明,学校文化越丰富,学生的个性发展越充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显示的个性特点越鲜明。

家长和利益相关者也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协助力量。学校文化力的提升,还要注重与家长和社区之间的沟通。学校特色形象的建设,品牌的打造,需要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学校可以通过创办家教学校、编印家教刊物、召开家长会议、建立学校网站等形式,向家长、社会宣传学校的特色建设,品牌打造的方向,目标和阶段性发展,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社会和家长理解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重要意义,在争取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学校支持的同时,也树立起学校在家长和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4.传承历史、主动创新,提升教育品位

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学校拥有的本体优势。一所学校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不仅是校舍、质量等外在的因素吸引人,更主要是由于它的传统、文化等内在因素所散发出的魅力。

学校文化反映学校的精神内涵,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文化常常产生于一种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历史如同一面硕大的镜子,照亮了过去,昭示着现在,指引着未来。我们构建现代学校文化必须尊重历史,植根于历史,既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学校文化,又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主动创新,这样,一所学校才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才能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脱颖而出。

学校文化传承是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否则文化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办学,就是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过程。要深入研究自己学校的历史,认真总结学校的传统、精神、学风,应该大力发掘学校的文化内涵,培育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学校传承应该在发展中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传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创新是传承的必然要求,既能尊重厉史,做一名忠实的学校文化的“薪火传递者”,又能不断渗进现代教育理念,吸收当代文化的营养,不断创新,为学校构建理想的教育愿景。学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都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

学校文化力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内驱力,发展的源动力,从而使教育品位得以提升。南昌二中是一所百年老校。作为百年老校,历史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南昌二中前身为心远中学,创建于1901年。百年的创业与发展,涵养与积淀,为它抹上了厚重辉煌的文化底色,渐渐臻于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有效结合:以校训精神为核心,弘扬学校精神文化。校训“勤朴肃毅”始订于1914年,沿用至今。百年辉煌办学历史,得益于“勤朴肃毅”校训精神代代相传。学校通过弘扬校训精神,传承了学校文化的精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促进学校文化的传承。学校多年来陆续制订实行了各种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工作条例等,以保证制度建设促进校训精神的内化和强化,促进学校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展。以环境优化为重点,营造学校文化的氛围。南昌二中把优化人文环境作为营造“勤朴肃毅”校训精神的重点,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成为文化载体和无言的教师。以各种活动为抓手,构建学校文化生活。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创建勤朴肃毅的核心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不应该停留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还要履行起传播和创新的使命。许多学校已经走到了常规发展的高原期,很难在常规发展的道路上有所突破。如何实现二次创业?如何才能使学校得以长足的发展?以张謇创办的南通第一所师范附小为例。建校伊始,学校确立了爱人、爱群、爱亲、爱己的校训,进而发展到后来“发展儿童个性,养成自学习惯,增进生活知能,适应社会需要”教学目标的定向,再到现在“个性、自动、生活、社会”四大教学原则的确立,经过了三次创新发展,这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才得以积淀。可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实践创新是一条必由之路。

5.着力特色,着眼规划,提速学校发展

通过规划校园环境建设,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展现文化力的内涵,学校不仅对优秀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更要着力于鲜明的办学特色,着眼于学校的发展规划,当学校文化力对学校发展产生趋同力,认同力,可以推动学校的发展。

一方面,着力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和办学风格。“发展学校特色、追求特色办学”成为许多学校追求的目标。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很难有大的发展。可以说,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是现代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越成熟,品牌效应越明显。教育也需要塑造品牌,需要鲜明的办学特色,从而避免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实现“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点、生生有特长”。

学校特色创建需要外在的标志。学校特色外显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学校的文化氛围,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有着鲜明的学校文化建设,表现为:学校理念的策划,如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等;学校建设的整体布局;学校景点建设、校园布置等。当然学校文化特色的创建更重要的是内化为素质。内化为素质,就是融入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种精神,成为一种风格,成为一种文化。特色内化为素质,需要文化的提升。学校要创建办学特色,就要结合本校的传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以面向未来的眼光,提炼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学校文化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文化力课题组调研的几所学校各具特色。在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各校提炼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学校文化特色,从而形成学校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南昌十五中的办学特色是“平民教育”。学校里来自于农村的学生较多,学校本着以生为本,从为一切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的办学特色很自然地得到广大师生员工、家长的认同。学校尊重学生的爱好,关注对平民老百姓孩子的关心,希望把平凡的人培养好。学校非常重视学生行为养成方面的建设,从中层到班主任再到教师,在大会、小会上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学校“平民教育”得到认同,教育效果良好,学校的育人成效很好。

南昌十七中提出汉藏和谐、充满活力的书香校园为办学特色。广大师生对这一特色的认同,汉族同胞对“汉藏和谐”的认同,藏族同胞对“汉藏和谐”的认同,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同,学校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学校的汉藏和谐、充满活力的书香校园的办学特色办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为学校文化的认同,构建了浓郁的书页飘香的书香校园。

另一方面,着眼规划,提升学校发展速度。学校在着力特色同时,更需要着眼规划,建立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实行学校近、中、远期的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进行自主设计、自主管理的一种基本手段,它能够帮助学校实事求是地制定目标、明确措施、选择重点发展项目;能够有效地推进管理、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实现学校的自主发展。学校发展规划制订过程应该是校长凝聚各部门的力量共同勾勒学校发展蓝图的过程,是校长协调和整合各部门活动达到最优化的过程,校长首先必须对学校的过去、现在、将来作认真周密的整体系统思考。通过倾听广大教师的呼声,与各有关人士广泛商讨,集思广益,在看到学校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出自己明晰的学校管理的思想和思路,确立学校的总体目标。在取得全体教职员工的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把学校总体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学校各有关部门乃至教职员工个人。这样形成的各部门工作目标、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总体办学目标协调一致,呈链式状态,最终使学校发展规划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系统。

学校着眼规划,有利于学校的长远的发展,可以提升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使学校的发展得以提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