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引领升级与文化建设创新

文化引领升级与文化建设创新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四个方面是引领南海实现改革目标和路径双重优化的关键之处,也是实现文化引领南海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抓手。
文化引领升级与文化建设创新_文化引领——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

第四节 文化引领升级与文化建设创新

南海的文化改革,从开始的培养文化自觉,到中间的以文化思维进行文化实践,最后是市民素质和城市品质的提升、文化关怀和文化自信的形成。文化引领产业、环境、城市、社会发展和提升,更加紧密,更有成效,南海整个城市品质、人文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实施文化引领以来,南海文化与产业、城市、环境、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文化的渗透性更加明显,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南海”逐渐成形。

文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文化的创造性逐步释放,南海继续沿着文化引领之路,向“深水区”和“攻坚区”挺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13年年底,为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酝酿出台,着力打造文化引领升级版。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文化改革创新亦无穷期。南海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要求,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确立文化建设新目标、规划路线图、实施新举措,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提升南海文化软实力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打造文化引领升级版

南海区自2010年实施文化引领战略以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全面开展文化改革发展实践的文化思维,大力推进《“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5年)》,积极探索文化引领产业、城市、环境和社会共荣共生的科学发展新路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城市,广东省首个“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在引领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发展提升、环境优化再造、社会管理提升等方面作用更加明显,文化成为推动南海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经过三年的改革创新,南海虽已夯牢了“文化引领”土壤,厚实了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要客观看到,其距离文化引领的终极目标仍然存在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文化改革目标有待进一步升级,路径探索有待进一步深化,品牌和亮点有待进一步突出,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需要文化引领的升级与再创新。由此,《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适时推出。

《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绘制了新的文化建设蓝图:新阶段南海的文化引领朝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方向发展,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从文化自觉向文化自信过渡,促进文化对经济社会由浅层介入向深层渗透转变,以文化城、文化人推动“文化南海”向“文化南海+南海文化”深化升级,形成全社会无处不在的文化思考和文化关怀,打造文化引领升级版,提升南海文化软实力。这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的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实现南海的文化引领战略指明了方向,构建了公有制与民营经济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大格局,培育、完善公共服务文化理念,改变了过度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发展,重硬实力、轻软实力的传统观念,树立大文化、软实力的全新理念。《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积极探索支持文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模式,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群体,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文化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改革目标和路径的双重优化

南海升级文化引领的思想,重点体现在“升级改革目标”和“深化改革路径”两个方面。

在“升级改革目标”方面,《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明确提出:围绕进一步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南海努力探索文化引领产业、环境、城市、社会共生共荣的科学发展新路径;继续做实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继续做精做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百姓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建设,打造佛山文旅绿芯和岭南文旅第一极。擦亮“潮涌灯湖”、“动感狮城”、“文翰樵山”三张区域文化名片,带动城市、环境、产业、社会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升,提高区域品牌形象、市民幸福指数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在“深化改革路径”方面,《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提出,按照“由繁而简,由粗而精”的原则,在现有文化引领产业、城市、环境和社会发展提升的路径中,聚焦选取具有区域影响力、号召力、市场带动力及体现改革发展趋势的项目,进行精雕细刻和重点突破,倒逼文化改革发展路径的深化和优化,具体包括文化融入产业发展、文化改造提升城市、文化助力社会建设、文化推广城市形象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引领南海实现改革目标和路径双重优化的关键之处,也是实现文化引领南海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抓手。

改革目标和路径的双重优化,围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南海区的文化竞争力、影响力这一主线,以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为背景,在文化发展和产业组织分析中引入制度属性和区域空间属性,构建南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论框架,从文化属性、文化市场结构和文化区域空间结构三个方面深入展现南海推进文化发展的大气魄、大手笔。《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在肯定文化发展规律、市场竞争和政府干预这三大基本力量的同时,提出了文化与技术的融合和创新、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产业的集聚是当前南海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三大动力机制。在双重优化的推动下,南海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南海文化品牌,推进文化竞争性行业的适度集中,加强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加快文化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形成有效竞争的文化市场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南海的文化产业。

三、文化融入产业发展

其一,在文化融入产业发展方面,《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要求重点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六个一”工程建设,构筑产业工作和服务体系。推进“一中心、双极、多基地”产业联合招商大平台建设,形成大招商格局。完善“思·享·汇”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听音湖片区、南海39°空间艺术创意社区、中凯文化商务港、平洲玉器街、西樵国艺影视城、西岸中旅产业园、CCTV影视城、创越时代等八大产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创意、技术、资金、人才等产业要素集聚。大力引进影视广告、新媒体、数字内容和创意设计等企业,对产业载体、影视广告、创新创业和文产融合等重点领域给予资金政策的重点扶持和倾斜,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其二,大力培育南商精神。围绕“南商再出发”的主题,以国际化视野挖掘提炼南海民营企业家特殊的文化理念、精神价值,对南商“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海纳百川、脚踏实地”的发展精神进行设计、包装、宣传,培育南商精神“再出发”,树立新时代南商的价值典范,让南商精神成为助力南海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发挥南商的企业家精神,强化南商的社会责任,鼓励其以创百年大业的精神来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力度,通过行业龙头的带动,积极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订与执行,发挥南商的行业领军作用,促进南海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其三,发展文化商业街区。充分利用三大片区已成形的商圈基础,整理活化现有文化资源,融合历史文化特色与现代流行时尚元素,围绕三大片区主题和定位,在核心镇街打造文化商业街区。桂城平洲玉器街、保利西街,西樵官山人家、岭南文化苑,九江吴家大院等已建或在建的文化商业街区,要结合片区的文化定位和消费人群,加快注入主题文化元素。鼓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等将小剧场、文化讲座、交流展演等文化活动带入核心文化商业区,鼓励各运作企业因地制宜打造群众认可度和参与度高的文化商业活动品牌,营造商圈文化氛围。

文化融入产业发展,融合南海区的岭南文化和岭南水乡的特点,实现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推进现代化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对南海区进一步提升文化档次,朝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迈进提供了动力,创建了飞跃性发展的基础。

四、文化改造提升城市

城市形象能够展现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南海区文化引领的抓手主要体现在其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方面,打造了“潮涌灯湖”、“文翰樵山”、“动感狮城”三张区域名片,围绕东中西文化主题,加强对三大片区城市建设及城市景观进行规划指引,从城市小品建设等入手,打造具有片区文化特色、反映文化灵魂的城市风貌,推动保护规划融入村规民约中,共同遵守执行,保护延续历史文化名村的肌理格局和历史风貌,让城市有故事,让城市有个性,使南海的城市文化形象深入人心。

在三大片区中,为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南海的文化建设凸显西部岭南文化、中部现代工业、东部金融高地的主题式公共设施,打造相关主题式文化活动品牌。

西部建设和完善听音湖、南海樵山文化中心、有为馆、飞鸿馆、康园、三湖书院、吴家大院、朱九江先生纪念公园、渔文化博物馆、南海博物馆、翰林湖、康有为书法艺术院等承传岭南文化元素的文化设施,对岭南文化、广府文化进行主题展现,传承和发展岭南文化,打造“岭南文旅第一极”。

中部建设和完善博爱湖、滨水艺术长廊、产业雕塑园、青少宫、演艺中心、图书馆等凸显产业新城特点的文化设施,对现代工业、产业文化进行主题展现,利用一汽大众建成投产以及中下游汽车产业链的逐步形成,推动中部举行以汽车为主题的文化节,建设汽车博物馆,发展汽车文化。

东部建设和完善千灯湖、文翰湖、金融广场、保利水城、平洲玉器街等极具都市文化气息的文化设施,对金融高地、都市文化进行主题展现;利用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的优势,推动金融博物馆、展览馆建设,举办“金融沙龙”等,发展金融文化;利用强大的内衣产业集群,推动内衣博物馆建设,举办国际性内衣模特大赛,发展高端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内衣文化;建设里水镇的“梦里水乡”。

“规划让城市壮大,文化让城市伟大”。在南海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为营造南海城市风格,南海区委区政府注重注入文化要素与理念,塑造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现代都市,增强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融合度,并据此设计和建设南海博物馆、南海会馆、广东书法园等具有精神文化内涵,推动产、城、人互动的文化新地标,使其成为城市基因的载体,使其成为一座有文化风骨、文化味道的城市。增添城市的个性与魅力,建设一座令“近者悦、远者来”的城市,使南海处处散发出书香气息,这是南海文化改造的最终目标。

五、文化助力社会建设

为了加强制度设计,《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2014—2016年)》强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精品化、社会化建设。启动“南海区公共文化示范镇(街道)”创建,明确创建周期、评审程序和考核标准,在全区创建一批设施先进、分布均衡、产品丰富、服务优质、保障充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道),示范、影响和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性。重新梳理、整合现有“城乡十分钟文化圈”的文化活动和服务产品,编辑出版《文化之旅——南海文化休闲服务指南》、《南海文化地图》,对区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分类指导,精耕细作,服务不同人群。利用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镇街文化中心,“六个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保障文化基本服务供给。依托各镇街历史文化或发展规划特点,通过举办大沥“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展和广东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丹灶全国“康有为奖”书法评展等系列活动,强化特色服务。进一步推进实施文化精品化战略,区镇联手推动全国水平的文化精品创作,建设高水平的文化设施,策划高水平的文化活动。

同时,推进基层社区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加强文化对社会管理的渗透,用活文化活动以及“创文”等手段,将“关爱、孝德、树本、至善”的基层社区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社区活动、社区教育和社区服务中,从文化发展的神经末梢抓起,以文化人,从心灵和道德层面对社区居民进行感召和改造,将罗村的“孝德文化节”升级成为区级“孝德文化节”,拉开运用孝道历史文化资源教化功能推动城乡家庭养老、社会敬老和发展休闲旅游富民强区的序幕。南海力争通过文化引领的升级,注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深入挖掘孝道文化资源思想内涵、拓展外延,与时俱进,把弘扬德孝文化实践提升到为“以德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鲜活经验的思想高度。

六、文化推广城市形象

南海拥有悠久和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这是历史给予南海独一无二的资源,挖掘历史文化,提炼文化精髓,充分利用南海深厚的民间名人、文化历史等资源基础,打造岭南文化品牌,是南海文化引领升级和创新的着眼点之一。

为此,南海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近代改良派先驱康有为的文化品牌效应,抓住重点建设康园的良好契机,整合三湖书院、康有为书法艺术院、朱九江先生纪念公园等现有资源,对“康有为品牌”进行集中展现。通过高端论坛、研讨会等形式,召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康有为改良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度挖掘和再度包装,提高近代改良思想的国内、国际影响力。举办群众参与度高、知名度高的康有为主题文化活动,以国际化视野,高规格、高标准打造南海区的城市文化形象,使南海的历史文化汇聚成南海的城市文化形象。

此外,南海广泛开展武术文化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联合西樵山国艺影视城,在听音湖片区发展黄飞鸿狮艺武术及叶问咏春表演、南海武术学校、武术影视生产基地等武术文化产业基地。南海积极研究与香港及国内外文化、影视、传媒实力企业合作,制作更多黄飞鸿、叶问文化产品和各种衍生消费品,通过品牌授权和有偿输出,将名人品牌转化为高文化附加值的市场产品。办好国际影响的体育节庆活动,利用黄飞鸿诞辰和叶问诞辰纪念日,通过组织其相关后人、传人在南海举行国际性文化研讨、武术交流活动,强化南海在海内外武术界和爱好武术人士的地位和影响力。

南海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推动文化引领升级与文化建设创新,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将有力促进全社会的文化发展与群众文化素质提升,创造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城市文化新形象,打造一批具有强大驱动力、吸引力与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南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为广东乃至中国的文化建设开拓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注释】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12年22期。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4]人民日报评论员:《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论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年1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