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的具体实践

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的具体实践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基地——突破口成立与社区融合互动的教育基地,社区成为学校教育的“大课堂”。社区已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大课堂”。反之学校也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来;其次,学校面对区域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质、有文化的人才开发出适应建设的具有特殊能力的校本课程来。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校在社区也有良好的声誉。

(一) 打开校门接纳社区文化

紧紧抓住全区上下进行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和研究的契机,同时又依托秦淮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的地利优势。提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开校门、创新体制”的办学思想。从而使学校、家庭与社区形成“相互接纳、良性互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大教育氛围。

1. 家校合作,融合互动

家校合作——根本点

成立家长委员会,并制定家长委员会各项工作制度,使家长委员会成为家校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创办家长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家校合作的实效性提供保障。

定期编印家教学习材料,从理论上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艺术水平。

开放教育教学课堂,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并共谋发展。如学校在开展“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有家长的听课与评课、年级社会实践中有家长的代表发言、文艺表演时有家长的参与等等。

开通学校与家长的全方位沟通渠道,如开设家长接待日、组织家长教育的问卷与调查及开通网上与家长的教育心得交流。

改变传统家访的理念和形式,以教育服务送上门为家访理念,使家访成为联络家校,增进感情,加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教育基地——突破口

成立与社区融合互动的教育基地,社区成为学校教育的“大课堂”。

夫子庙小学以比邻夫子庙风光带为优势,大力发掘与利用社区资源,在夫子庙大成殿举办一年级新生的“开笔破蒙仪式”。

凤游寺小学籍由老城南门西厚重的文化背景,以凤凰台文化为对象,指导学生开展了“寻踪”的实践活动,开发校本课程

其他参与研究的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无不因地制宜,处处留下了社区教育基地的影子。社区已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大课堂”。

2. 打开校门,提供资源

在城区建设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在本地区的文化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事实上,学校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有着经验十足的师资队伍,这些都将为社区文化的建设和提高做好充分的铺垫。

于是,学校成为社区教育中心,并且学校与社区、家庭共建接纳平台,为社区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使社区老百姓能学到一技之长,促进社区文化迈入信息化进程;为社区开展全民健身节活动提供场地和氛围,并使社区与学校活动融为一体;为社区居民展示文艺节目,与社区居民共同开展联欢活动,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等等。

3. 利用社区,开发课程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说到底是全社会全面发展的共同要求。学校承担的任务不仅是现实的还是长远的,学校要用文化力量去影响环境,影响社区。这就需要我们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迎合社会的需要。学校就势必开设出一些能培养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和特长的特色课程。

首先,与社区建立教育基地已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一,这一社区资源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能力。反之学校也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来;其次,学校面对区域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质、有文化的人才开发出适应建设的具有特殊能力的校本课程来。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校在社区也有良好的声誉。我们深深感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给学校带来的崭新面貌。也深刻认识到社区教育资源,已经从学校素质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进而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学校文化引领社区文化方向

1. 学校主动服务于社区

学校有一定的办学经验与传统,有专职的师资队伍,拥有相对齐全的教学设施和文娱体育活动设备,对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和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社区的发展和社区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学校为社区提供的服务。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操场、教室、计算机室及有关设备向社区居民开放,如开放高标准的室内羽毛球馆、篮球场等训练资源,丰富该区域民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发展、健康、娱乐等需求。

2. 学校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导向

学校可以配合社区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社区教育,公益教育等,延伸学校的文化教育功能。向社区民众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的宣传、学习和教育,提供专业技能指导及补充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修养。形成互动共建的学习格局,创建学习型社区。充分利用学校的空间与办学优势为社区居民的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延伸了学校的文化教育功能。从而对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导向的功能。

3. 学校文化的生成提高社区文化品味

以学校文化为依托,发挥其潜在而巨大的辐射功能,对家庭、社区文化进行引导。着眼于学校环境文化氛围对学生和社区居民的熏陶和感染,通过学生文化的提升间接影响学生家长以及社区民众的文化提升。如:对建筑墙体、教室的板报、画廊等进行美化,设置“美德廊(壁)”、“伟人(名人)廊(壁)”及校训、荣誉栏,学校外墙和教室走廊悬挂名人警句、师生书画。学校作为专职的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为社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学校主要是以培养的学生参与社区建设为中介实现的。学校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校风学风。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将在社区中形成示范效应,极大的影响家长及社区民众,促进社区发展、提高社区文化品味。

(三) 社区积极接纳学校文化

1. 社区对学校的主动开放

社区文化活动具有学校所无可比拟的开放性,对未成年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必然会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理想载体

未成年人的个性千姿百态,兴趣和爱好也不尽相同。因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就必然要求有一个能够彰显个性的开放的教育天地。

社区是未成年人在学校之外的极其重要的生活、学习、休息和思想交流的场所,与学校相比是一个随意性、开放性都相当大的场所。而这种随意性和开放性,使得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恰恰可以为不同个性的未成年人提供开放的广阔天地。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未成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个性特点参加不同的活动,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认识自我、完善自己、发展自我,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精神世界。科学文明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有助于促进未成年人个性的发展,有助于完善未成年人的人格,让未成年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

2. 社区文化资源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援助

社区是各种社会组织、团体、家庭、个人的基本活动单位,因此社区的资源就是社会资源的集中。从近年来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的实际情况看,社区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学校文化的建设可以受到社区文化资源的积极援助,就具体的操作层面而言,实际上就是对社区一切可利用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社区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手段。社区辖区往往拥有名胜古迹、革命史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充分利用和整合这些资源,对未成年人进行广泛的人文教育、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就能大大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

社区充足的硬件资源,是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手段的重要保证。坐落在社区内的科技馆、图书馆、音乐厅、影剧院、歌舞厅等大型文化娱乐设施,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活动设施,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广阔的生活、学习、娱乐舞台。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挖掘并强化其中的教育功能,就能寓教于乐,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手段。

社区众多的人才资源,为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层次、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增强社区文化活动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增强文化活动的教育感化效果提供了支持。动员、凝聚社区的众多人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格调较高的高雅艺术,又有适合于一般市民的通俗文化等的社区文化活动,营造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3. 社区参与学校文化的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如何站在时代高度,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度,自觉融入到地区经济、社区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并在发挥自身特点为区域经济、社区发展的服务中,实现学校自身新一轮的发展。学校需要社区,社区也需要学校。学校是整个社区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是学校的大课堂。只有积极打开校门,主动去接纳社区的教育资源,并积极地融入社区教育,同时构建社区参与的接纳机制,才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具活力,更具开放性,教育资源更丰富,管理制度更完善。并由此推动学校发展,最终构建开放型、多层次、多规格、多模式、多样化,具有特色和活力的基础教育新体系,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林朝瑜沈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