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融的实证研究

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融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校企合作朝着更深更广领域发展,校企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日益加强。因此,在中职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提出校企文化渗透融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中职学校不断挖掘和培养自己的文化品味和特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融的实证研究

沈 虹 张 海

(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

【摘 要】通过对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探寻职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不同点,总结职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摸索两者对接的途径,通过校企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中职校园文化,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企文化渗融;文化导向

随着校企合作朝着更深更广领域发展,校企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日益加强。中职校企文化对接的内涵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将合作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渐进式地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专业课程、实训课程、活动课程等途径,在物质、精神、活动等层面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立体化融合,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逐步实现由“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但从总体上看,校企文化互相融合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特色不明显;二是模式不成熟;三是定位不准确。针对以上不足,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对校企文化进行了渐进式渗透全方位融合的对接研究。

一、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基本构成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之所在,其核心是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学术水平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校园的制度文化是校园公共规范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治校方针、改革措施、学风、校风和校纪等,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校园的物质文化亦称文化载体,包括校园主体建筑、教学设施设备、宣传设施和附设的雕塑、题字、风景点等人文景观及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等。

中职校园文化是指在中职学校这一特定文化氛围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校园精神与环境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渗透于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表现在学校师生员工的言行之中,它既是隐性的,又是显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尽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非常迅猛,但是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职业学校的主要精力仍放在抓硬件建设上,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有的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

二是脱离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毫无职业学校的特色。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科学地表述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在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中特别增加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揭示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高要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而当今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基本上照抄普通高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体现出职业学校的特点。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之间有阻隔。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总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尽最大可能构筑起封闭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抵御社会文化中消极的有害的东西渗入。这种期望青少年能在一个相对洁静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的愿望是好的,但却割绝了学生同社会的诸多联系。只有构建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的互动,增强学生对多元多变的社会文化的鉴别、选择、批判、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才有可能使学生免受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更有利于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二、企业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的区别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企业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是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它与中职校园文化的区别如下:

从表现上来看,职校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文化,含蓄而内敛,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其核心就是创新、竞争和客户导向;职校校园文化比较看重一个人的资历、资格、人际,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是在企业里面,往往更关注业绩,业绩是员工收入、晋升的重要依据;职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也就是讲求计划、按部就班,企业更强调随市场而变动,更强调灵活,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一个本质不同;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做学问,传播知识,用使命去教育学生,这是根本宗旨,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责任非常清晰,做不到就要承担责任,不能回避。

三、中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

现今,校企之间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逐渐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原有的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已经不能适应以企业为主导的中职改革趋势,也不能满足中职学生可以灵活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的要求。因此,在中职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提出校企文化渗透融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中职学校不断挖掘和培养自己的文化品味和特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校企文化对接是零距离就业的需要,是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也是职业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

四、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一)以中职院校为主体

在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过程中,企业文化是一种外在的因素,要使企业文化在中职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充分发挥中职学校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在中职校园文化中得到内化。

中职学校应注重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如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以为企业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最高办学目标,以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实施像企业那样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同时,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中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企业文化调查和企业文化内容展示、邀请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实训实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影响和提升企业文化。

(二)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在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过程中,常常以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正向作用为主,以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反向作用为辅。

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在:一是为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很多企业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通过设立专项奖学(教)金,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经常提供人才市场、行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信息,使得中职校园文化凸显出职业化、社会化的个性特质。二是为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派出有学识的高层管理人员到中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还有些企业的技术专家应邀到学校举办讲座、带实验实训课。他们同时带去了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与中职文化互渗互融,从而提升和创新了中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三是为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与中职院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建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管理文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三)以企业文化为参照

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同就业的统一。比如每年安排专业教师暑假期间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实现“零距离”接触,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学生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社会的需求同步;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甚至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了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即为学生解决了生产实习、工作安排的后顾之忧,使学生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了基础。

(四)以制度文化为抓手

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中职院校在学生品德教育上和学生管理模式上应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比如,通过组织军事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集体主义精神、服从意识和过硬的作风,使其仪态、仪表、精神风貌、生活习惯、时间观念等方面有所改观;通过组织劳动值周、义务劳动、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开展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学术讲座、专业论坛、中职生素质拓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系列科技体育文化活动,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意识、爱岗敬业品德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通过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聘请企业领导兼任教研室主任,用企业名称命名班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要求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止,为毕业后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学生在实训教室统一穿企业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五)以物质文化为基础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中职院校的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有自己的模式,不能等同于一般的高等院校或普通高中,必须在物质层次上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

建设中职特色的物质文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主体建筑物上镶嵌突出职业特征的校魂、校风、校训,在校门口建起富有职业感召力的大型壁画和雕塑,在校园内树立有关职业的名言牌,在校园甬路两侧设置鼓励学生创新言行的路灯、灯箱,在校园醒目处悬挂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教室里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橱窗中展示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偶像,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的名字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六)以课程文化为亮点

表现为坚持“三个零距离”的课程改革思路,使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适时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使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七)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目前,大多数职校都会举办自己的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科技节,但科普知识讲座、专业技能比武、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则相对较少。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渗透。一是可以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采用“请进来”的方式,与大型企业开展合作,举办校企联谊活动。由学校提供活动场地,企业提供活动经费,双方共同排演文艺节目等。这种双赢的活动可使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交朋友,大大拉近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距离。二是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如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开展野外拓展训练,播放一些诸如描写海尔公司发展的影片《首席执行官》、反映企业成长历史电视剧《大染坊》等能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影视片,在演讲比赛、辩论赛或文艺演出中融入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三是举办“企业杯”学生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由企业冠名并提供比赛经费,由企业委派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和评委,设计作品则由企业优先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的设计活动与企业和市场更为贴近,同时也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平台。四是经常举办企业家报告会。学校每年聘请几位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将要走向社会和企业的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总之,职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使培养的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渗互融将产生辐射作用,使中职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温景文.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2005-8-17

[2]朱发仁.高职院校应建立企业化的校园文化[J].职教论坛,2004(9)

[3]余祖光,李术蕊.职业院校文化发展的新动向[J].教育与职业,2005(12)

[4]颜莉芝,雷久相.推进校企文化对接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4)

[5]雷久相.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6]杨林.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接口与路径的设计[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7]李友清.论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8]王维.学习型组织之路[M].上海:三联书店,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