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实践_学校文化建设的理

新实践_学校文化建设的理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实践_学校文化建设的理二、新实践我们尝试的“三维成功管理”,通过考察学校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内在关系,试图建立一种能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成功的生态链,使学生走向自主成长、使教师趋向个性化发展、使学校迈向文化管理,从而构建生态型的学校文化。

新实践_学校文化建设的理

二、新实践

我们尝试的“三维成功管理”,通过考察学校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内在关系,试图建立一种能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成功的生态链,使学生走向自主成长、使教师趋向个性化发展、使学校迈向文化管理,从而构建生态型的学校文化。

(一)学生成功管理——构建生态型的学生文化

1.目标: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2.实践:提高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www.guayunfan.com)

我们认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学生最大的成功。这才是对生命最真实的尊重。尊重学生,最本质的体现应当是提高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它包括三个维度: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学生对学业活动的兴趣水平和参与程度;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

为此,我们确立了两大抓手:第一,通过“三化五工程”构筑“生态德育”;第二,在“三个课堂”中实施多元教学。

“三化五工程”(评价过程化、多元化、延伸化,德育自主化工程、社会化工程、生活化工程、人文化工程、活动化工程)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体验成功的愉悦。

所谓“三个课堂”是指“生态课堂”、社团活动课堂、心理课堂。我们在“三大课堂”中实施多元教学,让学生获取成长的充实。

3.生态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业兴趣水平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课堂是一种独特的生态,课堂生态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性。“生态课堂”试图改变知识传授的那种授受关系,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生主动地学习和自我发现。“生态课堂”追求这样一种教学形态: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由此建立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和谐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业活动兴趣水平和参与程度。

我们认为,生态课堂应当具有下列特征(图2):构建生态课堂,促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

【案例1】 “一颗黄黄的大便”

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

内容:给“颗”组词

实录:

师:刚才,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了几个生字宝宝。下面老师想请大家模仿课本上的说法给“颗”组词。看看我们小朋友能组出多少不同的词。

(教室里立刻举起了很多只小手)

生1:一颗枣。

师:很好,书上就是这样组的。

生2:一颗糖。

师:啊,很棒,你组出了一个新的词。

生3:一颗枣。

(生3还未入座,就有小朋友表示生1已经说过了)

师:是啊。你组的(词)没错,可是×××同学刚才已经说了。老师要求大家模仿课本上的说法给“颗”组新的词。

老师这么一强调,好多小朋友的手放回去了。此时老师让生4来回答。

生4:一棵树。

师:噢,一个新的词,大家说对吗?

“不对不对,一棵树的“棵”是“木”字旁的。我们在前面刚学过。”好几个同学异口同声地予以否定。

于是老师引导大家翻到了课本上有“棵”的那一页。

此时,有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来,胸有成竹的样子,老师当然让他回答。

“一颗黄黄的大便。”生6从容而又大声地说。

此话一出口,好多小朋友笑了,有的还捂住了嘴巴。

教师先是一愣。接着她很自然地作出了回应:“×××同学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很好。他还用了一个叠词:黄黄的。大家说,他组的词对不对。”

老师这么一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就转到了对组词对错的判断上来了。结果大家都认为生6所组的词是正确的。

生6带着一脸的自豪入座。

这是一段原生态的课堂教学实录。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老师很好把握了“生态课堂”(见图7.2)要领,至少体现了下面四大特性;

图7.2 生态课堂

(1)共生性。“生态课堂”的共生性特征主张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鱼水般”的关系,相互交融,在鱼水关系中,师生之间合作对话、趋向平等、理解信任、民主互尊。案例中教师的几次回应恰当地展现了这种鱼水关系。尤其是生6突如其来的组词,教师给以适时的解围,体现了对生6充分的尊重。

(2)社会性。“生态课堂”的社会性认为学校、课堂其实就是小规模社会,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进行互动的重要平台。把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进行互动,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生6自然地说出“一颗黄黄的大便”时,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在这个场合讲合不合适,而是要把这个词先组出来,因为此前已有一些同学讲了一些或许他也能想到的生活中的例子。说到底,生6只是举了一个他生活经验中的例子,而且是成立的。老师的引导,小朋友的判断,最后认可了这一组词的客观性与正确性。

(3)全面性和生成性。“生态课堂”的全面性指的是教学活动指向教师和全体学生,学生包括能力强的、中间的和困难的,每一个群体都有所得。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生态课堂”中每一个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是此学生还是彼学生,都是同等重要的教学资源。从对生3、生4、生6回答的回应细节中,我们不难发现案例中这位教师在全面性和生成性上的精彩把握。

(二)教师成功管理——构建生态型的教师文化

1.目标:迈向“成功教师”

2.实践:运作基于“生态课堂”的教师发展模式(1335工程)

关于教师发展,我认为:教师发展不仅仅只有专业发展,还应当有精神的成长,当下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应成为学校管理的第一要义;教师不仅仅只是教育变革的对象,还应当是教育变革的利益主体,教师当有享受职业尊严与快乐的权利;教师发展不仅仅需要外力,更需要激发绵绵不断的“内驱力”,只有教师愿意,教育改革才有可能发生。

我认为,“教师发展是一种慢的艺术”,它是一个生命体持续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更需要来自教师本身的“发展自觉”。为此,我们确立了成功教师的标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同行佩服、社会公认、生活幸福);通过“1335工程”,运作基于“生态课堂”的发展模式。

所谓“1335工程”,“1”指一个转化:教师要将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课程现实;第一个“3”指三大理论做指导:学习型组织理论、米德的文化传递三模式理论、英国的CBTD教师成长模式理论;第二个“3”指三个层面运作,即从学校层面、教研组层面、教师个体层面着手;“5”指用“理念先行、愿景共建、制度支持、行动跟进、平台搭建”等5大策略,营建生态型教研组,培育生态型教研组文化。

三年来,我们精心培育“学习、研究、反思”型教师文化,鼓励教师立足“生态课堂”、开展教学“田野”研究、开辟个性化工作坊、人人争做“课程领导”、成为最好的自己。

(1)开展“田野”研究

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强调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学校也一直在倡导“学习、研究、反思”型教师文化。我们倡导教师开展教学“田野”研究,种好自己的一方教学试验田。

【案例2】 “赢”是什么意思?

内容:一年级《语文》下《识字七》全文如下:

是对非,长对短。

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

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

在讲到“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时,Y老师作了如下处理:

Y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这里的“赢”是什么意思?

生1:赢是胜利的意思,比如跑步比赛,我比×××跑得快,我“赢”了,说明我胜了。

Y师:你讲得很好,不过老师要求你根据课文的意思回答。

生2:赢就是赚钱的意思。大人们搓麻将,谁赢了,谁就赚钱。

Y老师有点尴尬,连忙否定了学生的表述,并告诉了全班同学“赢”在课文中的意思。接着抛出了第二问。

Y师:那么哪位小朋友能告诉大家这里的“千家”是什么意思?

……

随后,这位Y老师就“万户”、“嫌”向小朋友提了类似的问题。

这一段用时8分钟。(我们小学部每节课才35分钟)

课后,随堂听课的J老师与Y老师就这一段内容进行了交流。

J老师:我刚才看到你就这两句话一共提了六个问题,你觉得课堂效果如何?

Y老师:糟透了。也许小朋友根本没有办法从语句上予以理解。但是我没有刹车,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所以,小朋友们没兴趣了,这8分钟整个课堂就散了。

J老师:那你觉得怎样处理比较合理?

Y老师:首先,我在教材把握上出现了问题,其实没有必要问这样的问题,学生也不需要去知道;同时,也许我更应该顾及小朋友们的反应,并随机应变。

(2)开辟个性化工作坊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具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时刻注意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方式,更重要的是,时刻判断怎样做在教育方式上才是正确的。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就表现在使得每一个教育行动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

当然,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积累、反思、领悟,更需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觉醒。一个教育思想错误、教育理念落后的教师不可能拥有教育智慧,因为教育智慧总是代表着先进的、积极的方向。

我们鼓励教师在学习、研究、反思中,积累自己的教育智慧,开辟个性化的工作坊,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

【案例3】 用图画心理学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2008年12月初,有位家长向学校领导反映说,他儿子晓书(化名)前一天回家还闷闷不乐的,可是第二天儿子晓书回家后却兴高采烈地告诉他说:我想通了,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了,我好佩服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这位家长一时间长二摸不着头脑。

原来,那一天,金老师正巧给晓书班上了一堂心理辅导课,课的内容是自画像。课后,晓书提出解读画的要求。

晓书画的是一棵柳树(见图7.3)。在辅导老师的询问下,晓书这样解释自己的画:我画的是一棵西湖边的柳树,枝繁叶茂;因为以为老师还要求画别的内容,所以这棵柳树被画在了整张A4纸的最左上角;树的左侧颜色深,枝条相对少,右侧颜色淡,枝条相对多;后来我觉得树的顶端还缺少点什么,又添了几笔。

听完晓书的解释,金老师告诉晓书这幅画所透露的最大信息是不自信和压力感。听完金老师的解释,晓书说了声:老师,全被你说中了,我知道我该做什么了。边说边小跑着回到了教室。

金老师“说中”了什么?晓书的生活中最近究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呢?他的爸爸解开了这个谜底。

晓书在小学里学业成绩一直处于中等偏上,自从入中学以来,由于课程的增多、难度的加深,学业成绩一直不太稳定,这让他有比较强烈的挫败感,所以他很留恋过去的那个自己。最近,班级里进行了班干部民主改选,很遗憾,他落选了。这对于自信心处在动荡状态中的晓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尽管班主任也找谈话,但是他总觉得这是在安慰他。而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画点中了他的“要害”,倒使得他反而能够坦然地面对眼前的事实。于是才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我们鼓励教师利用自己所长,开辟个性化的工作坊,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甚至形成自己的品牌。

(三)学校成功管理——构建生态型的学校文化1.目标:从优秀走向卓越

2.实践:建设多个形态的高品位校园文化

首先,让制度体现共赢的文化气息。我们充分利用教育生态学中的平衡、生态位、联系、限制因子等原理,推出了对话管理、标杆管理、项目管理、危机管理等多种校本管理,使学校的制度充满着一种共赢的文化气息。

(1)基于平衡原理的对话管理

“对话式管理”是一种平等、民主型的管理方式,可营造“玻璃鱼缸式”的良好氛围。我们倡导的“对话式管理”要求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中层干部与普通教师、普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展开全面的对话,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图7.3

【案例4】 对话解决骨干教师评选中的难题

在第一次骨干教师(占全校在编教师的30%)评选过程中,我们实行的对话式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对话式管理产生评选程序。学校从起草《评选方案》草案到征求各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意见,最后征求全体教工意见,正式颁布《评选方案》。整个过程充满对话、充分民主。

其次,对话式管理产生最终人选。领导小组在考核候选人的过程中,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最终达成一致性意见,产生26名教师。

第三,对话式管理妥善处理落评教师的沟通工作。因为是差额评选,本次骨干教师的候选人中有11人落评。在正式名单公示前,领导小组成员和监督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做好落评人员的沟通工作。

对话式管理使本次骨干教师评选工作按计划顺利、圆满结束。

骨干教师评选难题的成功解决,颠覆了学校原先存在的论资排辈的文化格局,确立了一种崭新的管理文化氛围。

(2)基于生态位原理的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企业界最流行、最有影响力的管理方法之一。

其重要功能在于通过树立“标杆”、与“标杆”进行比较来促进组织的学习,克服组织的不足,使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同时,确立“标杆”,也就确立了工作基准,它可以帮助组织成员增强信心,确信自己的组织有更好的竞争力与发展前途。

【案例5】 定标杆、争标杆、学标杆

我们推出“标杆管理”努力打造标志性形象,成为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标杆”。如:

1.班级管理标杆:“蒋筑英中队”,勤学习、爱钻研、乐助人。

2.“成功教师”标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同行佩服、社会公认、生活幸福。

3.教研组长标杆:精业务、能示范、勤研究、善组织、乐助人、肯奉献。

4.师生关系的标杆:即教学关系上合作对话、伦理关系上趋向平等、情感关系上理解信任、法律关系上民主互尊。

5.课堂建设标杆:具有八大特征的“生态课堂”。

(3)基于联系原理的项目管理

我们提倡的“项目管理”力求在明确职责、分工合作的前提下,提高办事效率,增强管理效能。学校的项目管理发端于对第一次“教育超市”的成功运作,以后在所有重大活动中推广应用。

【案例6】 “教育超市”的运作

“教育超市”是我区从2004年开始启动的一项招生宣传工作,由学校具体落实。学校当时推出的“项目管理”情况如下:

总负责:校长室。

操作部门:教学部门,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

操作流程:在行政会上推出“教育超市”操作方案:1)向家长发邀请函(教科室负责起草) 2)宣传学校的展板(综合组负责) 3)宣传册(综合组设计)4)志愿者队伍(党支部、团委负责) 5)后勤服务(后勤服务处负责)。随后听取各部门的声音,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分头落实。

项目管理,分工不分家、各部门职责明确、大大提高办事效能。

(4)基于限制因子定律的危机管理

首先,我们创建的“危机管理”,重在建立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体系,既使学校处理应激事件有章可循,职责明确,科学高效,又起防患于未然的功效。

【案例7】 《危机管理体系》

我们对安全、信誉、可持续发展三种危机管理类型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研究,以安全危机管理为突破口,拟订一系列重点预案,如《处置治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关于外国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项保障预案》,等等,配以活动载体,如让“找找身边的安全隐患”活动,受到教师、兄弟学校的推崇。同时对后两种类型的危机管理也在作探索性的实践。

其次,使理念彰显对人性的关注。我们提出的“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促进师生共同成功”办学理念,确立的“为学生成功提供优质服务、为教师成功创设优质环境”办学宗旨,描绘的“让师生充满成功感的名校、能提供真正优质教育的名校”共同愿景,是对“以人为本”的全新诠释。

第三,用行为传递对幸福的体验。我们用“成长轨迹”、“校园之星”、“喜鹊行动”等生态德育的特色载体,使学生真切感受成功的喜悦;我们让教师在实施“合作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工、师生反思”十六字备课方针、培育“学习、研究、反思”型文化的过程中体验工作带来的幸福。

特色载体1:评价过程化,记录一个立体的自己——前后修订三次的《我的成长轨迹》

“我的成长轨迹”由“我的成长经历”、“我的学习档案”、“我的道德素养”、“家长回音”等四大板块构成。

“我的成长轨迹”具有四大特点:自评过程化,如“我的成长经历”分“学期初的我”、“学期中的我”和“学期末的我”三个栏目,其他内容的评价也呈现出了过程性;评价多元化,除学习成绩外,学生可以在其中放入本学期的得意之作,还可以放进“我的学习计划”、“我的收获”、“我的烦恼”、“我渴望得到的帮助”、“我的作品集”等,有效体现了“人人都有特长”、“人人都有所成功”的理念,更让学生感到意外的是,其封面将由学生自己设计;评语人性化,所有的评语均以第二人称作为主语,尽可能挖掘学生生活中的闪光点,学生的不足之处以希望或建议的形式出现;家校合作化,“家长回音”栏目是专门为家长留的一方空间。

2004年底,经修订、完善的《我的成长轨迹》在七、八年级全面使用。2005年9月开始,学校再一次修订《我的成长轨迹》,使它的结构体系与2006年毕业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机结合,使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得以科学、顺利、高效地进行。

成长轨迹展现的是一个立体的学生,且主要是以正面的表现为主。这一点,对于正处于自我认同期的初中学生而言,更利于让他们看到一个健康的自己,从而确立自信。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媒体、社会的充分关注,《钱江晚报》、《今日早报》的先后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肯定。更主要的是,成长轨迹在全校的推行,改变了以往“唯分数”的评价方式,教师的学生观发生了变革、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开发与完善、自我约束意识增强了。

特色载体2:评价多元化,展现一个独特的自己——评选“校园之星”、争做“快乐少年”

继成功推出“成长轨迹”后,学校本着“承认学生的差异,赏识学生的特长;宽容学生的失误,欣赏学生的进步;理解学生的愿望,呵护学生的天性”的原则,积极营造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我们推出了评选“校园之星”、争做“快乐少年”的活动。

学校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推出“学生才艺节”,在学生自荐和他人推荐的基础上,组织各种各样的才艺展示现场会,让有“一技之长”的学生都能得到展示才华的机会,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找到自己在学校中的生态位。通过这样一些活动,鼓励学生学会创造,学会交流,享受快乐,感悟幸福,共筑师生互动的美好精神家园。

在首届“学生才艺节”上,学校就评出了“小制作、陶艺、木工、纸工、编织、刺绣、收藏、集邮、美术、书法、声乐、器乐、曲艺、电脑、健体、美德”之星十六大类共计116人次,大大丰富了各类优秀学生的评比项目,真正体现了多元评价精神。

“校园之星”的评比,给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展示最好的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学生在体验成功中享受学校生活的快乐。

特色载体3:评价延伸化,多渠道强化学生的闪光点——首创“喜鹊行动”

学生,既是学校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又是家庭、社区里的重要一员。德育的阵地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于是,我们首创“喜鹊行动”,动用种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以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表示赞扬,从而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欲望,并激发学生继续尝试的兴趣和热情。

“喜鹊行动”的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在校的良好表现,以喜报的形式通报学生的家庭及其所在社区,予以表扬,以强化学生的良好表现,形成表扬的长期效应,达到德育内化的效果。

喜鹊行动由找喜、报喜、扩喜三个环节构成,体现了生态德育的人文性和实践性。

“喜鹊行动”报喜不报忧,让学生从别人的喜中获知自己的忧;“喜鹊行动”所报的喜的起点有高有低,可以是班级、年级层面的,也可以是学校层面的,但报喜的面广,评价勤,反馈快,学生只要努力,都可以获得表扬。这种可望而又可即的事,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喜鹊行动”,以点带面,以少带多,于细微处寻找学生的优点。通过“喜鹊行动”这座桥梁,社区、家长和学校三方形成了教育合力,使学生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2006年9月,学校针对一年级家长每天都要接送孩子的现实,适时推出了“报喜鸟展板”。“展板”由“每天进步一点点”、“教育建议”、“心岛热线”三块内容组成,教师们把学生每一天的点滴进步张贴在展板上,每天的上学和放学两个时段,展板准时出现在门口,供前来接送的家长参阅。“每天进步一点点”栏目,由于教师的全员参与,展板的内容极其丰富,更新频率极快;“教育建议”则根据学生的学龄特点,学校提供一些合理性的家教建议,俨然一份家教小贴士;“心岛热线”则是根据家长所提出的教育问题,学生管理处或心理辅导站提供参考性的建议或意见。展板给了学生一份被欣赏的期待、给了家长一种被关注渴望、给了教师一种去发现的动力。总之,校园里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新的,充满希望的。

喜鹊行动成功实现了评价的延伸化,使学校与家庭、社区有机结合、产生联动作用,德育成效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