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见长”学校文化的研究

人文见长”学校文化的研究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二五”规划中将继承并深入挖掘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形成的书香校园文化特色,进一步促进“书香飘逸的校园、温文尔雅的老师、文质彬彬的学生”的形成。“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教学和德育两大课题为总目标开展科研工作,使其既服务于教学(德育)工作又指导教学(德育)工作。“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打造学科特色,形成协同作战并肩前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始建于1962年,2003年迁到占地8.5万平方米的新校舍。新校舍按80个教学班的容量设计,由于位于绿园区西环公路城乡接合部,附近只有三乡五镇的居民,适龄学生人数不足,致使教学楼闲置三分之二。当时的绿园区作为一个新规划的区域,刚成立不久。绿园区政府投资为八十七中学建造了新校舍。随即八十七中学得到了一个新的定位——一所大校,深受上级的重视,八十七中不能说是“薄弱校”,但是当时学校的状态、生源的压力教师的素质,方方面面还不足以承担政府和社会的期许。但既然有政府的期许和社会的期盼,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使其成为绿园区一所名副其实的重点中学,成为对得起政府支持,对得起社会期待的一所西部教育航母,这是八十七中学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自主发展 人文见长”以人为本为理论依据,注重对学生与教师本身的潜能、特性、价值、创造和自我实现,通过激发个体的主动性与自主选择的能力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建构与完成自我实现的人生。积极关注学生及教师在学校中的活动与作用,通过对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及学校文化的创建,促进师生自主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其中,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框架核心,在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前提下,通过学习目标、学习环境、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进,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

二、研究过程与实施策略

(一)实施策略

1.学习型校园建设

内容阐释: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以来,“学习型学校”作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我们广泛重视。“十二五”规划中将继承并深入挖掘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形成的书香校园文化特色,进一步促进“书香飘逸的校园、温文尔雅的老师、文质彬彬的学生”的形成。

关注项目:

(1)社团活动,利用少年宫、体育中心、多功能教室等资源开展舞蹈、器乐、主持、朗读、书法、绘画、摄影、文学等兴趣小组活动,坚持“新思维写作大赛”“新视角摄影大赛”的优良传统,进一步优化社团管理和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促进学生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创新性。

(2)读书活动,改革、创新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校园书廊,开展自习读书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课、读书汇报会等活动。定期开展捐书活动。扩大文化扶贫范围和辐射作用。

2.研究型学校建设

内容阐释: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是立校之本。“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教学和德育两大课题为总目标开展科研工作,使其既服务于教学(德育)工作又指导教学(德育)工作。建立和完善研究型的管理机制,培养和造就研究型的干部教师,培育研究型的学校组织文化。

关注项目:

(1)课题研究,以主导课题为主要任务,兼顾小课题开展,积极提倡“研究身边的问题,解决身边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学习和研磨相关理论并在实践中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科研交流,以“教育科研博客”和《教科研报》为平台,及时让教师了解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先进理论,并通过每学期在博客发表自己的教学随笔、读书心得、教育叙事、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评课等文章,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教师培训,积极配合上级培训活动,在本校将采用、变换教师乐于接纳的培训方式,既鲜活的培训内容,又发挥培训的积极作用,使学校不仅成为工作生活的殿堂,更是教育者自我人性养育的殿堂。

3.发展型学科建设

内容阐释:抓学科特色建设,就是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根本和核心。而学科建设的本体是教师本身。“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打造学科特色,形成协同作战并肩前进的良好发展态势。通过扩大骨干队伍及影响力,打造金牌学科,促进学科建设在三到五年内达到全市一流、省内闻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关注项目:

(1)“四杯赛”不断完善,继续以教师“过四关”“争四杯”系列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四杯赛”从“十一五”提高教师基本功及目的转变为以学科为单位“同课异构”的有效教学研讨平台。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评价方式、教学理念、比赛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以比赛的形式帮助教师不断成长,满足“十二五”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和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

(2)学科评价,制订金牌学科奖励方案(细则),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2011年举办了第一届,以后每年评选一届;我校中考命题人才库成员全部参与到中考考纲及试题的编写工作当中,成为绿园区乃至市各学科带头人;各科部分骨干教师在全市示范备课。

继续增加“两库”(学科课件库和月考题库)储备。探索和完善“非统考学科”的评价模式工作,促使其更科学合理。

(3)中考合格率100%。

4.服务型团队建设

内容阐释:加强以“服务”为抓手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加强以“服务”为价值取向的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把握好公平及效率两大抓手,关心师生的生命成长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师生获得幸福和成功,真正做到师生学习共同体质量的提高,同时建立开放互动的学校社区教育服务机制推动服务型团队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关注项目:

(1)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党支部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组织党员开展“四联系”“五必到”“五必助”活动,打造优秀党支部和党小组,树立党员先锋岗,发挥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建带团建,支部带工会,为创建和谐社会和服务公益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服务薄弱学校,共建大学区。继续做好“名校义培”“影子”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好教师送课下乡,提高次数、质量,扩大范围,增强主动性和服务性。邀请校际联合结对学校来我校参与听、评课以及师生联谊活动,充分发挥我校的辐射示范作用,促进校际、教师、师生间的学习和交流。

(3)校园环境建设。增加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力求达到“移步换景处处皆教育”。通过细节体现学校特色,体现师生共建共育的思想,凝聚学校精神实质,体现学校内涵,引领师生对美的追求,彰显学校人文特色和育人品质,进一步深化文化育人的特色。

(4)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优质服务,确保正常运转;科学理财管物,建设美好校园。以节能减排、开源节流为目标,积极适度地进行办学条件的改善。积极稳妥地进行后勤专业化的改革工作。

5.民主型机制建设

内容阐释: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是推进和谐校园进度的重要途径。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广泛开展校园民主生活——在学校管理中提倡民主风气,培养师生具有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打开民主润心的崭新局面。

关注项目:

(1)管理系统建设。抓好班子与纵横管理网络建设。实施校长负责制,确立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校长依法行使职权,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和办学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以目标管理、分级管理和跨级监督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网为载体的学校管理体系,增强学校内部活力,形成民主管理特色,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建立三个中心。学校管理工作体现三个中心——即教导处服务于教学,成为“教学监(督)(调)控中心”;学生处、大队部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管理中心”;后勤服务于一线,为“教学服务中心”。

(2)民主制度建设。开好教工大会,认真听取民意。把教工提案当做治校之宝。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执行给予一定奖励,增强人人参与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加快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的完善、落实。密切干群关系,减少矛盾,提高教工积极性。

采用竞聘上岗、民主选拔的形式,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任期为一年,任期满后,接受校领导和教代会共同参与评估与考核,以此作为竞聘的依据之一,与其他竞聘者一起竞争中层岗位。年度考核80%以上方可连任。

(3)民主交流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增设家长信息员,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提升。保障每学期召开信息员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及新信息员培训会议,规范信息员的管理。改德育办为学生处,专门负责学生信息工作。

推动校务公开,尊重师生知情权。在公开内容上,学校围绕收费、招生情况、涉及教职工、学生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进行详细公开,做到重点突出,切实可信;在公开程序和形式上,学校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从制度建设入手,对各项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目标等做出具体规定,确保校务公开各环节工作高质量的运行和有序衔接,使校务公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建立信息处理中心,及时处理反馈信息,促进信息迅速有效传达。

(4)结合学校特色,我们坚持探索“自主发展—自主管理”的德育管理模式。真正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保障德育管理体系完善、机制管理畅通。发挥学生会、团委、大队部的作用。实行以校长为首——党支部副书记负责的多层次德育管理模式。

6.和谐型校园建设

内容阐释: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为基础,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前提,以教学领域的“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为核心,建设八十七中和谐教育模式。

关注项目:

(1)教师幸福感提升。通过“科学化管理”,通过学科组建设,让教师在张弛有度的工作状态下,体会学习研究的乐趣,享受工作,享受教育。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博览群书、开阔视野的教学中,在知识层面上、精神层面上引领学生看得高、望得远。做研究型、业务型的教师。结合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工作要求,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与服务质量,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

(2)学生幸福感提升。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即:每学期举行一次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指导教师如何疏导学生的心理;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印制统一的家校联系交流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行作业单联发制度。自习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反思),教师解惑答疑。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培养真正有教养的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走直角”,而是将礼仪习惯真正内化为日常的行为。尤其是随着改制校向公办校的过渡,我校的生源将发生变化,学生礼仪常规的内化就更为重要。

开展入学教育,解读校风校训,参观校园文化,增强学生认同感和自豪感,自动加入到“自主发展”的行列中去。积极组建学生社团,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在校内进行展示和参观、品赏活动。

深化基础道德教育,整合德育、班团委、学生会、社会等多方资源,打造我校青少年形象(小学部“阳光少年”,中学部“博雅青年”)工程,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

(4)促进家校共建。创新家长学校的活动形式,提高家长学校的活动质量,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每学期设固定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室,有一个交流的机会。同时对家长也是一种培训。为教师、学生、家长架起了一个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教师,感受学校教育,是学校处在一个大的开放的环境中,创设一种和谐氛围。同时对教师也是一种隐性的约束和提高。

(5)开展阳光招生。初中各年级以18个班为基数。班额控制在50人之内;小学各年级以4个班为基数,班额控制在40人之内;幼儿园从学前班开始,依次下招,以3个班为基数,班额控制在20人之内。

(二)研究过程

伴随学校发展历程,学校构建“自主发展人文见长”行动研究主要分为自主意识培养、人文情怀养成、人文精神形成、学校文化升华四个阶段。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人员由学校各部门骨干组成,以确保各项工作的连续性、有效性。

组长:马廷芳(校长)

执行管理:张苏(科研与教学主管副校长)

组员:李巧薇、臧诗男、张媛、李霞、王淑媛、曲艺、于金龙(包括教科研、学生处、教学主任等部门成员)等八十七中学教师

2.专家指导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多方争取专家指导。一是在研究之初,请专家指导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二是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寻求专家帮助,以保证研究沿着正确的路径前进;三是研究总结阶段,在专家指导下系统梳理研究过程与经验,推出研究成果。

3.硬件与资金支持

为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同时,设立专项资金,对人文教育行动研究的相关活动进行支持。

三、研究成果和成效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八十七中学在教学管理、师生发展、学校综合管理诸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人文素养大幅提升,总体状况优良

基于办学体制,我校从小学至初中全面实施人文教育,从人文素养、人文情怀、人文精神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整体化、系列化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了大幅提升,总体状况良好。

学生们在课堂上和学校中形成了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互助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规范、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持之以恒、阶段递进的德育教育和养成教育,学生在丰富的学校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团结、合作、积极拼搏为代表的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不仅乐学,更能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多元化发展,成为有礼貌、有修养、有才华、有梦想的幸福生活的少年。

(二)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教学中教师促进者的角色定位逐步加强,形成了新课改背景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一方面,在“2+2”有效教学价值观的引领下,深刻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研探索和课题探索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的逐渐铺开,八十七中的教师不仅学习了如何帮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的系统化构建,更深刻了解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理念上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人文教育的引领下,教师不仅发展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八十七中学体会到了“大家庭”的归属感。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条件,每年,都有大批新教师和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参与省市甚至全国的学习活动,拓宽视野、了解教育教学的最新实践,学校内的交流互动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另外,工会还为教师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做足保障,无论是学校内的休息生活、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可以说,八十七中学的教师对八十七中学有归属感,更有家的感觉。

(三)办学影响力逐步增强,积极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共有教师318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能够按教育教学需要基本配齐各学科教师。126人取得东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研修班毕业学历,8人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余均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省学科带头人9人,省级骨干教师31人,市级骨干教师53人,区级骨干教师89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占全体教师的32.9%。全校共有40余位教师成为中考命题人才库成员,近年来有33人次参加了中考命题。

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十二五”期间共申报国家级子课题2项、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子课题2项、吉林省教育学会规划课题3项、长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校内小课题31项,全员参与课题研究。

学校先后获得了省、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长春市人民满意学校、长春市一类一级示范校、长春市国际交流示范校、长春市家长满意学校、长春市首批校长培训基地校、长春市素质教育特色校、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工程示范校、长春市办学标准、学校管理、自主发展AAA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四)学校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长期坚持科学质量观,探索显性质量和隐性质量的共同提升,在关注学生分数、中考升学率的同时,尤其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创新精神、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自主发展、终身享用知识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适应时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校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学校实力的提升、教师学生素养的不断提高,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人文教育引领下,以行动研究为工具的学校发展,使“自主发展 人文见长”的学校教育特色深入人心。10年来,塑造了学校文化——“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为主的“三风一训”及学校精神,丰富和沉淀着校园文化底蕴,又成为学校精神形成的一种载体。围绕办学理念明确了特色学校发展目标,并以课题的运行促进特色校建设,以此提升师德修养和育人水平,丰富学生的德育生活,使学校不仅成为师生学习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具有了专业品位。

可以说,在“自主发展 人文见长”引领下的学校建设,塑造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人文情怀,培养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人文品位,更推动了八十七中学面向更美好的未来不断迈进的步伐。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在进行学校发展和教学研修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身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行动研究中,八十七中学的全体成员同时扮演了教育者、研究者和行动者。作为教育者,以行动研究为工具,探索了如何为学生和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使课堂教学更高效、课外实践和管理更为人性;作为研究者,以行动研究为方法,探索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合理解决方式和行动方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行动者,以行动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为参考,在探索中不断践行“人文教育”的教育信仰,为学生、为学校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

课题负责人:马廷芳

课题组成员:孙东梅 臧诗男 陈 池 鄂 伟

李巧薇 王晓侠 张 媛 曲文庆

郑云乘 李 霞 王淑媛 杨 秀

王凤来 宋健飞 佟欣铭 李 红

王金龙 李连荣 贾 涛 曲 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