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与儒学再次走向世界的十年

孔子与儒学再次走向世界的十年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的背景下,国人的文化自觉空前提升,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取得举国共识,开始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随着“中国制造”运往各国,孔子与儒学也伴随着中华文化,再次走向世界。

2000-2010年

这是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的背景下,国人的文化自觉空前提升,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取得举国共识,开始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随着“中国制造”运往各国,孔子与儒学也伴随着中华文化,再次走向世界。

一、重视儒家治国治世思想的现代价值

2001年,江泽民主席提出“以德治国”。《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引用儒家经典《论语》上治国理政的金科玉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启示国人要“古为今用”开发中国特有的政治智慧。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提出,为研究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研究儒家“德主刑辅”等王道德治思想,为推动全社会道德建设,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2002年5月28日,李瑞环在英中贸易协会上发表了以“和睦相处和谐共进”为题的讲话,把中华文明,儒家“和”与“和而不同”的思想宣示于世界。他指出,为了促进合作,必须加强彼此的了解,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内容,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孔子的《论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等等,“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乃至内政和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在各个国家的关系上,倡导“协和万邦”,国家间应当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礼尚往来,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国际争端要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各国之间应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表现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不应当相互排斥,而应当彼此尊重、相互学习、保持特色、共同进步。

2002年10月24日,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中说:“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遵循这一价值观。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两千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指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2006年,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国领导人在英美两个西方大国讲儒家“和”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尤其是处理当代国际事务的意义,向世人宣示中国人治国处世的价值观,对于学者研究中国的“和合学”,是一个巨大的激励与支持。

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一个“孔子研究院”,在校园内显著地位建立孔子全身塑像,这是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

二、发挥儒家伦理在道德建设、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作用

2002年4月25-27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河南新乡日报社、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在河南新乡市,联合举办了“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学术研讨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杨波先生、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先生受省委书记陈奎元、省长李克强的委托,代表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及新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到会讲话。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徐惟诚教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为题,作了主题演讲。

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50余位学者就以下诸题,提交并发表了论文

1.儒家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2.儒家道德教化理论与实践对当代道德教育与建设的价值。

3.儒家伦理、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

4.儒家伦理、中华美德的推陈出新与古为今用。

(1)儒家“诚、信”美德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世界市场

(2)儒家“礼”德与当代人际关系、社会宽容。

(3)儒家“孝”德与当代家庭建设、回应老年社会。

(4)儒家“耻”德与公民的道德自觉。

杨波先生在开幕式上讲道: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是各种法律得以正常实施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儒学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主干和基础,其中虽有陈旧过时的成分,更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具有普遍价值的内容,需要我们研究总结、批判继承,这对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就是对中华美德的一种时代转化与创新

王全书先生讲道:我受省委书记陈奎元、省长李克强的委托,代表省委、省政府对研讨会在我省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儒家伦理道德汇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精华,其中的诚、信、忠、孝、礼、义、廉、耻等美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优良思想品德,它规范着人们的言行,调整着人际关系,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在这些中华美德的基础上,探讨建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探索建构人类“共同伦理”或“普世伦理”,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与走向世界的需要,是当代中国人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贡献的需要。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报告中的这些思想,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精神文明,指明了方向。在落实“十六大”精神的实践中,儒家伦理及其现代转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以德治国”思想指引下,道德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价值,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价值,引起了国人的关注,道德教育与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明确规定现阶段的公民道德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了表述方便,有人将这一公民道德规范简化为“20个字”的公民道德规范。

2003年,由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主持编写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面世。江泽民为其题词,李岚清为其作序,表明了党和政府支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态度。该书选定18个美德: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教育部要求这套《中华美德格言》要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所有教师都要读。它标志中国的传统美德教育已经从古籍中开发、理论上阐述,发展到教化普及行动的新阶段。

2003年12月15日和17日举行的全国青少年诵读中华古诗文竞赛活动和颁奖仪式,国际儒联均派代表参加。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一项跨世纪的社会公益文化工程。国际儒联是“古诗文诵读工程”全国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其举办的各项活动。当年,“古诗文诵读”活动已遍及全国30个省市,参加诵读活动的青少年已超过400万人,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2000万人。

2004年,党和政府发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参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成为落实《意见》的重要内容。

2006年,胡锦涛主席提出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具体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内涵了忠、智、勤、和、诚、信、义、礼、勇等中华美德的核心精神,必将载入史册。

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传统道德》,到21世纪初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华美德格言》和“八荣八耻”,表明在当代新道德建设过程中,对开发传统道德,也就是儒家伦理资源的一种需求与探索,尽管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规范”或“德目”有不同的概括和理解,但是我们从中发现:五千年来逐步形成的中华美德,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偏见,具有永恒价值的“规范”或“德目”,是中国所独有,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不同时代的中国人都要从现实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对“规范”或“德目”进行选择和注入新的内涵,为中华传统道德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做出各自时代的贡献。

三、政府支持编纂《儒藏》,全面整理儒学文献

2003年5月,北京大学成立以季羡林先生为名誉主任、许智宏校长为主任的《儒藏》工程指导委员会和以汤一介教授、吴志攀副校长为组长的《儒藏》编纂工作小组,决定整合本校文科院系的力量,并联合有关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启动《儒藏》工程。2003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由北京大学主持制订、以汤一介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儒藏》编纂与研究”方案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实体性学术机构“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成立,汤一介教授任主任,吴同瑞教授任副主任,魏常海教授任常务副主任,主持《儒藏》工程的日常工作。

《儒藏》工程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学术文化工程,旨在以现代的学术眼光和技术手段,既对儒学文献进行全面整理,又对儒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像《佛藏》、《道藏》那样,将儒家的典籍文献集大成地编纂成为一个独立的文献体系。

《儒藏》编纂工作分为精华编和大全本两步进行。《儒藏》精华编收录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儒学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500余种,同时收录历史上受到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东亚地区——包括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以汉文撰写的重要的儒学文献100余种,共计600余种,约2亿字,编为330册,计划于2015年完成。《儒藏》大全本还将进一步收录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学文献5000余种,约15亿字,计划于2025年完成。

《儒藏》工程的开展,既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又有利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海内外合作,推动儒学走向世界

2002年8月11日至13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儒学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青岛市举行。来自海内外100多人出席。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杨波先生,在致词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正在以愈来愈快的速度发展,并给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影响。如何适应全球化的客观形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我们这次会议以“儒学与全球化”为主题,是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在天人观、德刑观、义利观、公私观、情理观、知行观、生死观、古今观等诸多方面,儒学典籍中包含有许多合理的成分,其中不少见解是精当的、睿智的、富于哲理的,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发掘、借鉴和汲取。在文化的各个门类中,儒家的优秀代表人物也有不少传世之作。我们应当把这一份遗产批判地继承下来,这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建设我们民族的新文化,也有利于对丰富世界的文化宝库作出我们的贡献。毫无疑问,中国的文化应当走向世界,但决不能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决不能搞全盘西化。我们要以我为主,汇天下之精华,扬民族之特色,为世界文化宝库提供为中华民族特有而为其他民族所无的精神产品。

2002年10月11-12日,由韩国儒教学会、国际儒学联合会、成均馆大学BK21东ASIA儒教文化圈教育·研究团、成均馆大学校儒教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东亚儒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在汉城举行。应邀参加会议的有韩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的学者共51人。

韩国儒教学会理事长崔根德致开幕词中指出:“我们将本次学术大会的主题定为‘东亚儒教的现在与未来’,我们意图检讨礼的普遍性和传统性以及重构它们的可能性。”

国际儒联常务副会长杨波在贺词中指出:“东亚各国社会现代化有自己的模式,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东亚社会在努力发展经济和引进现代科技的同时,都吸取儒学的有价值的合理的内涵,以使自己的现代化的进程比较健康,少走弯路,避免和克服西方工业化带来的种种弊病”。

会议提出:“今天,人类正处于由现代到脱现代的转折点上。大约一个世纪之前,东亚的社会被西欧帝国主义列强瓦解以来,我们就一直在追求现代化。从表面上看,东亚的‘现代化工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实际上我们因现代化的各种负面现象引起的痛苦,比西欧还要残酷。为此,我们把儒教定为“今天的话题”,是为了省察在东亚试图脱现代化的道路上,儒教传统究竟能够给我们以怎样的帮助。为了找到答案,我们提出这样的课题:‘儒教现在做什么?将来能做什么?究竟应该做什么?’‘我们如何通过彻底的自我反省,努力再创不是昨天的、而是今天以及明天的儒教”。

200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基金会等单位合作,在北京和山东曲阜召开了“纪念孔子诞辰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到会讲话,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等发表演讲,高度评价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

2004年,随着中国走向世界,推动中国文化再次与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引导国人,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以及多方位地研修中国文化。中国政府决定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当年11月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从此,孔子及其儒学,以中华文化代表的身份,再次走向世界。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待孔子及其思想有了新举措。第一,批准设立了国际“孔子教育奖”,对世界上有贡献于孔子思想研究与推广者给予奖励。第二,发起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

“孔子教育奖”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被称为“世界教育领域的诺贝尔”。它的设立,再次表明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使中华儿女倍感荣幸和自豪。

2005年9月15日,“国际儒学联合会与台湾中华孔孟学会大陆参访团学术交流座谈会”在北京好苑建国商务酒店隆重举行,40余位两岸学者出席,国际儒联常务副会长刘忠德先生主持会议。

叶选平会长在欢迎词中说:“我们有机会在北京欢聚一堂,交流儒学研究的心得,探讨进一步合作的途径,共话两岸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我感到很高兴。我代表国际儒联对各位朋友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叶选平会长对台湾中华孔孟学会、李焕先生多年来为推动海峡两岸的合作与交流,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钦佩。“台湾中华孔孟学会是国际儒联的发起单位之一,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儒联的工作,希望台湾中华孔孟学会与国际儒联继续加强学术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将儒学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李焕先生致答辞中说,“今天能够在此地聚会,感到万分的荣幸和愉快”;“承蒙各位的厚爱,要我本人担任国际儒联名誉理事长,我觉得这是我毕生的荣幸”;“大家觉得经济的繁荣固然重要,文化水准的提升更为重要,所以一方面推动经济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应该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准”;“要以孔孟的思想作为社会规范,能够提升社会的水准同经济的发展齐头并进。还不致于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功利社会,所以倡导儒学,提高我们的文化水准,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他希望今后台湾孔孟学会与国际儒联互相支持,共同努力推展国际的儒学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于世界。

2006年9月24日,孔子诞辰的前夕,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盛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副教育助理总干事唐虔与会并向获奖代表颁奖。“孔子教育奖”获奖代表、摩洛哥教育部国务秘书阿尼斯·毕鲁,印度拉贾斯坦邦识字和继续教育部主任苏可拉发表了获奖感言。

2005年11月18日至22日。第一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在四川省宜宾市召开。此次论坛得到宜宾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由宜宾学院和宜宾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承办,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宜宾市教育局、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宜宾唐君毅学术思想研究会协办,与本次论坛同步举了第四届“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海内外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围绕:(1)对近现代儒家伦理历史命运的反思及其未来历史价值的展望;(2)儒家伦理在现代公民道德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价值;(3)对以儒家伦理为主导的东方优秀道德智慧的开发与创新;(4)东亚各国和地区“公民与道德”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新成果;(5)东方伦理与西方伦理的比较及其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等内容进行了研讨。

来自黑龙江、北京、湖北、河南、重庆以及四川等地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250余人,参加了第四届“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出席本次论坛的16位学者,每人为培训班讲了一堂深入浅出的专题报告,使学员们听到了“从未听到过”的中华优秀文化与儒家伦理的系统讲座,对他们理解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教育的内在联系,推动中小学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很大帮助。

2006年10月26日至30日,“第二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暨第五届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在河南新乡市召开。会议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由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和澳门大学教育学院、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所协办,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区委、区政府承办。出席“论坛”的50余位专家学者,就以下专题:(1)儒学、儒家伦理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价值;(2)儒家伦理与当代公民社会,以及如何应对现实社会的道德问题;(3)普及儒家伦理与中华美德教育的方法、平台与规律等内容进行了研讨,有40位专家学者提交了论文或论文提要。有7位内地、6位香港、1位澳门、1位台湾、1位马来西亚的专家学者为“培训班”的300余名学员讲课16节。学员们普遍认为,此种“论坛”与“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家与第一线教育工作者相结合,“两岸三地”与东亚国家相结合,为学者与学员搭建了交流经验、建立联系的平台,对于推动儒学的普及和未成年人的中华美德教育有重要意义。

在大会上,专程赶来新乡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孟超,将250本中共中央宣传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编写,刚刚出版的《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赠给与会人员。

2005年8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来自海内外的60多个代表队的1000多位师生登上八达岭长城,齐声诵读《论语》、《大学》等中华文化经典,并宣读了《长城宣言书》,号召全球炎黄子孙共同努力,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

2005年10月,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主办了“2005国际儒学高峰论坛”。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德国等国以及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的50余位学者和首都各界人士出席了论坛。论坛主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创新。”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如何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回应时代思潮的挑战,以创建新的儒学理论体系,从而发展儒学,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作出贡献,已经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成为儒学界关注的焦点。对此,在这次国际儒学高峰论坛上,学者们进行了坦率、激烈而友好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有关问题的研究。

五、民众认同孔子,儒学走向民间

2006年春天,在中国联动媒体的网站上,有一项“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是什么”的调查,开展了何谓“中国的文化名片”的讨论。截止到3月10日“两会”期间公布的调查结果,前十名是:孔子、中国龙、故宫长城、春节、书法、中国针灸、瓷器、中国菜、京剧、中国功夫。它表明,最能象征中国精神、中华文化的形象是孔子。

这一年,于丹在大众传媒上讲《论语》,完成了一次“古为今用”的实验。她跨越古今的心灵体验,使古人的经典智慧,重新回到了人民大众中间。对于这种承传文明的价值,可用苏州大学蒋国保教授在“儒学的世俗化与大众化”一文中的观点作为评价:当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社会,儒学在当代只有经由世俗化才可能实现大众化,也只有经由大众化才可能实现现代化。儒学的现代化,取决于广大普通民众的真诚认同与接纳。

《于丹〈论语〉心得》2006年1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第1版,截至2013年6月已经第51次印刷,共计印了565万册;被视为《于丹〈论语〉心得》续编的《于丹〈论语〉感悟》,2008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第1版,初次印数120万册。其出版数量,是个人解读《论语》同类著书中的顶峰,于丹也成为解读《论语》的明星。此种现象,表明当代国人对于孔子与儒学有空前的认同与需求;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从儿童读经到“国学启蒙”热潮涌动的产物;是时势造英雄。倒退20年,不会出于丹。

2006年4月2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非洲肯尼亚视察了内罗毕孔子学院,对“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贡献,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等都做出了高度评价。

2006年6月,国际儒学联合会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国际儒学院。它将面向世界,为推动儒学研究,培养儒学人才,引导儒学普及发挥积极作用。

2006年“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座谈。讨论“教学相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启发式”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历史贡献。

2006年9月7日,温家宝到北京市东城区皇城根小学听课。他听完语文教师陈胜昔的一堂课之后说,“我觉得,陈老师整堂课讲得很好。她让孩子们讨论,让孩子们自己找数据、找答案。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她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学生交流,这就是教学相长。”这是他继“五四”视察北京师范大学之后,再次从教育实践的视角发挥孔子的教育思想。当天9时10分许,温家宝正准备起身离开,一位小同学勇敢地挤到桌前,请他写几句话。略作思考,温家宝在一张白纸上,一笔一划地写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动,就是这三个意思。明白吗?”

从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内罗毕孔子学院对孔子及其教育思想的高度评价,到国家总理温家宝两次对教育的实地考察,都提示国人要从儒家的教育思想之中汲取智慧。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只有中国教育认同了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才能摆脱百年“克隆”外来教育的“牢笼”,才能重建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教育,培育一代代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继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之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相继恢复或成立“国学院”与“儒学院”,接着又有数十所师范和理工农医等大学积极跟进。一批以中国古代书院优良传统为参照的当代书院也在破土萌生。这种21世纪中国教育新动向,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潮流,为中国的大学恢复与坚定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开出了一片蓝天。

与此同时,以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国学讲座”,以及选修课、必修课,也在许多大学纷纷面世。如: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的《国学概论》、《荆楚文化》;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国学经典导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的《中国思想史》;华东师大先秦诸子研究中心的《庄子》;曲阜师大文学院的《孔子》;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周易》、《湖湘文化》;北京交通大学的《论语》;河北师范大学的《诗经》;湖北工程学院(原孝感学院)的《孝文化概论》等等。这类人文课程的涌现,极大改变与提升了高等学校的“文化生态”。为当代大学生接触、了解、参悟与践履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真精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006年9月28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557周年,由团中央“我们的文明”主题系列活动组委会、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承办的网上“孔子纪念馆”正式开通。纪念馆设有孔子生平简介、大事年表、纪念活动、孔子思想、孔子故事、孔子学院、影音作品、著作选载、图片报导、纪念场所等十三个栏目,通过通俗翔实的文字、生动精彩的图片和影视数据,帮助青少年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成为他们认同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的网上课堂。

2006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发表:“省委书记大学校园讲国学。”报道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给郑州大学的学生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题的国学报告。在报告中,徐光春从《尚书》、《诗经》谈到《中庸》、《论语》,涉及孔子、孟子等十几位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一口气”引用了24次古籍名句。该校历史学院一位三年级的学生说,徐书记讲的内容,比我们历史课教授讲的还多。

徐光春认为,自古以来仁义道德始终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道德根基。中华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他指出,“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构起了我们道德大厦的根基和支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离不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006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报道:“国学讲座首次走入中央党校”。说这种国学讲座不仅使学员对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而且也提升了学员的思想境界,拓宽了学习研究的理论视野,同时也引发了同学们对当前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以更好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从团中央建孔子网站,到省委书记给大学生讲儒学,再到中央党校开设国学讲座,表明孔子及其思想被国人认同与接纳的广度与深度,是中国内地百年以来所鲜见。

2007年6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国谊宾馆,国际儒联召开了“第一届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学者与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共60余人出席。

本次会议首先为儒学普及工作的定位。叶选平会长指出,根据国际儒联的宗旨和任务,我们在关注和推动儒学研究的同时,更要重视儒学的普及,将儒学研究的新成果转化为普及儒学的新资源,展示其力量和价值,这样才能使儒学不断获得永恒的发展生机和活力。杨波、刘忠德两位副会长都指出,我们对儒学既要加深研究、又要做好普及。从某种意义上说,普及更带有根本性,它是当今历史和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与精神家园建设的新需求,也是建设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国际儒联的同仁们,应当将参与普及儒学视为光荣的历史责任。刘忠德副会长还指出,我们是在多年停顿之后,在新环境、新条件下做普及儒学,靠我们去摸索、去创造。这是一项艰巨的事业,“任重而道远”。三位会长的讲话,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成。

叶会长认为,儒学的历史和内涵深厚而丰富,成为几千年中华文化的主导。虽然也有严酷的艰难曲折,但是几经“大浪淘沙”,至今仍然可以作为中华文化主干。这是因为,儒学思想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人民群众之中根深叶茂。他分析,人的一生大致分:未成年时,上学学习;成年之后,进入社会,施展才干,或者履行社会职能;晚年颐养天年。即“从学”、“从业”、“无业”三个阶段。人的一生,一要“做人”,二要“做事”,即要“诚意,正心、修身”,又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今社会在“做人”方面情况堪忧。诊治时弊,正好有儒学这一张经得起验证,用之即见效的“方子”,为何不用呢!这张方子,就是儒学当中修身做人的哲理,它是当今普及儒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今所有国人都需要的精神营养。但是,我们的普及对象,着重是对“从学”年龄段人群的道德品质教育。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组委会,给会议提供的资料显示,十几年来,在青少年中普及儒学的实践证明,新一代中国人能够接纳儒学,并从中受益。自1989年启动以来,参加诵读的人数逐年上升,2002年已经达到340万人,2007年已经突破600万人。据专家估计,加上其他途径在青少年中普及儒学的人数,目前已超过1000万人。在这1000万人的背后,至少还有2000多万家长和老师。家长和老师,既是普及儒学的主体,更是普及儒学的对象,两者相加数量可观。可见,重在“从学”阶段普及儒学的“辐射性”及其深远影响。

2007年11月1日至4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承办、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和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协办的“第三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第六届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同期举办。来自韩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本届论坛以“儒家伦理·公民道德教育与和谐文化建设”为主题,立意鲜明,主旨明确,气氛活跃,收效显著。

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杨波主持了开幕式,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刘忠德致辞;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郑树山,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秘书长陈启生先生,菲律宾华教中心副主席黄端铭先生分别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县市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等300多人出席开幕式并听取主题演讲。

刘忠德副会长在致词中说,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和谐与发展,都离不开道德及其建设,而道德又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基因,在其发展进程中还要不断吸纳外来道德文化的精华。他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问世五年来,社会各界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的可喜成效;回顾了国际儒学联合会十几年来取得的成效,特别提到今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上叶选平会长所强调的“对儒学既要加深研究、又要做好普及,从某种意义上说,普及更为关键”,认为普及儒学是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本次论坛就是普及儒学的一项重要实践。

2007年11月4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首届“儒家经典师资读书班”,历时两年,已经完成教学任务,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结业式。国际儒联常务副会长杨波,副理事长赵毅武,秘书长曹凤泉,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黄乃正,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张晓华出席、致辞,并向100位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同时,举行了第二届读书班的开学典礼。

第一届儒家经典师资读书班(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学习期间,通过自我研读、参加专家导读、博士答疑、讨论交流、撰写读书心得等方式,系统学习了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收效良好。导读专家:清华大学钱逊教授《论语》;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沂教授《大学》、《中庸》,;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升教授《孟子》。

第二届于2008年春开学,学习时间,改为一年,分别在北京市通州区、房山区两个地点举办,招收学员300人,当年已结业,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建福教授,接替郭沂导读了《大学》、《中庸》。

这400余位学员是建国以来第一批比较系统接受儒家《四书》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已经逐步成为各自学校国学师资的骨干。

六、孔子“出席”奥运会,让世界分享儒学魅力

2007年,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给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提出了新的任务。研究儒家伦理与精神家园之间内在联系的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有了广泛的开展。

2007年年末,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到山东曲阜朝圣祭孔。在日本他被称为“孔子通”。这次他当场写下“温故创新”,正是从《论语》“温故而知新”变化而来,蕴涵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之意。当场,福田发表感言:“孔子儒家的思想,如果成为常识性的东西在大家心里扎根的话,世界一定会变得很和平”。他的言行,一度成为迎接孔子2559年的新闻热点。

2008年6月30日,《北京青年报》以“潘基文尊孔子为精神导师”为题,报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访问中国之前,向新华社记者透露,他随身携带孔子语录,作为行动参照。

潘基文说,“在我的一生中,一直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很多教诲仍在为我指引方向”。在他的钱包里一直放着一张特殊纸片,上面摘录了《论语》中有关年龄与人生阶段的名句。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他现在64岁,正处于“耳顺”的阶段。他以为,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应当善于听取各种意见,但同时必须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记者采访时,他提笔写下“中庸之道”四个汉字,笑称自己便是一个“走中间道路的人”,从来不走极端。“中庸之道,便是我的个人哲学。”

“六十而耳顺”,“中庸之道”这两句话,对于他担当如此重任,随时调整自己心态,调节各种国际冲突,建立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见,孔子与儒学对当今世界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新价值。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震撼了世界。

早在北京奥组委刚刚成立时,北京奥运会文化艺术顾问季羡林教授就曾对张艺谋说:“我建议在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因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的建议被采纳。

开篇就以“四大发明”为背景。2008名演员,象征着孔子的“三千弟子”齐声吟诵《论语》章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

和而不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朝闻道,夕死可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种将“四大发明”与“四书五经”的有机结合,非同寻常,意义深刻。

自从1598年利玛窦将“四书”翻译为意大利文,第一次将儒家思想传向欧洲以来,41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人自己第一次向世界表明和展现,“四大发明”——物质文明与“四书五经”——精神文明,对于人类文明的完整贡献。中国人终于有了这样一天,挺直了自己的文化脊梁,向世界喊出自己的贡献与心愿。

开幕式上中国人举起了“和”的旗帜,向世界提出了“和”的核心价值,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也发出了21世纪人类要生存下去最关键的信息,只有“和”,不能“斗”,要共同创造一个“和谐世界”。

当然,除了“和”字,还有一个“礼”字。北京奥运会,170万志愿者,代表着北京人、中国人的热情与微笑,展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风范,中国开始重现“礼仪之邦”,它体现了“礼之用,和为贵”的观念,再现了“礼乐文化”。“仁”、“礼、“和”,是中国人在2008年奉献给世界的三个核心价值理念,它是中国人智慧和仁爱精神的体现。

200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欧首脑会议上,法国总统萨科齐说,中国人要学习西方的“经验”,西方人要学习中国的“智慧”。这可能代表了当代西方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新认同。

从福田康夫到潘基文,从联合国到北京奥运会,这十个月让世界各国人民具体而形象地感受了中华文化、儒家思想、东方智慧的魅力。

七、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国学热”不断升温

2008年,以孔子、儒学为主要内容的“国学热”——中国文化热不断升温。

2008年6月6日至8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召开了“第二界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来自北京等2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专家学者,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各地儒学会,国学堂、馆,有关团体、企业和民间儒学普及工作者,媒体记者等约15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会长叶选平、常务副会长杨波,副理事长赵毅武等领导出席。会议开幕式由杨波主持。

叶选平会长在开幕式上再次强调普及儒学是一种“做人的再教育”。这一定位,成为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

会议认为,调整或更新文化观念,是普及儒学的一个关键,这是与会者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文化新战略、新观念,已经与近百年来所积淀的各色各样的否定、批判、扬弃中华文化的旧观念划清了界限,为我们普及儒学指明了方向。

叶选平会长就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批判与继承”、“传统与现代”、“普及与提高”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梳理,为做好普及儒学工作,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支持。

2008年9月1日,新学年开学前后,祖国大地从南到北,不少学校以尊师重教拜孔子的形式迎接开学和过教师节,场面庄严肃穆。

见到这种场面,人们可能见仁见智。但是,它的确代表着一个正在兴起的中华文化新潮流。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学校,每年新学年的开学,每年的教师节,都能如此以纪念中国伟大教育家孔子为内容开展活动,有利于新一代中国人逐步形成一种崇敬祖先、发愤求知、修炼品德、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素质与气节,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教、教化万民、化民成俗的正气。若能年年如此,就会逐步形成全民的文化新自觉。就能为建构中国特色的中国教育提供舆论准备和广大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既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将孔子及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并已高高举起昭示天下,那么,在中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就应理直气壮地拜孔读经。

十年来,从少年儿童诵读经典开始,“四书五经”这个被贬意多年的词汇又开始复活,至今竟然发展到了“尊孔读经”的新阶段。从起初的分散诵读,发展到幼儿园里的“读经班”、“国学班”。进入21世纪,学堂与私塾在一片争论之中开始兴起,几乎遍布各大中小城市。“国学启蒙”、“国学教育”成为不少民办学校的“主课”或“品牌”。1500万青少年通过不同途径与形式诵读经典,历史空前,并且正在从民间运作转向政府行为。2008年版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已经编入10句《论语》。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中小学学生诵读经典和古诗文的全国大竞赛,这种因势利导值得肯定。

2008年初,新华出版社引进我国台湾地区的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孟子大学中庸卷》。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90高龄的老教育家任继愈先生为其作序,认为“四书”进中学课堂,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非常必要。

在高等学校的学生当中,自发组织读书活动,通过“国学社”等学生社团组织学习国学经典已成一种风气。据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近180所高等大专院校开展晨读,还有不少高校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区、广场和公园,带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

2008年9月,清华大学将“四书”列为新生的必修课,为大学教育的一种新导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此同时,书院形式的民办学术研究机构与高层次教育新实体也孕育而生。

2008年10月8日,在孔子出生地尼山附近,山东省泗水县圣水峪乡成立了“尼山圣源书院”。这所现代书院的发起、创办与运作的主导力量,是国际儒学联合会各个委员会的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叶选平会长为书院题写了院牌。它团结近百位海内外儒学学者参与策划、建言献策、义务讲学,当地政府全力支持,承传古代书院优良传统,借鉴现代教育先进理念与手段,为各家学说和各种文明成果搭建交流的平台,为儒学的新发展与新贡献营建一个新道场、新家园,为造就新一代国学人才提供服务。

2008年11月7日至10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浙江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共同主办,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浙江省儒学学会和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学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行政与政策学系协办,以“儒家伦理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第四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相关学术机构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由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和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七届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与本次论坛同步开班,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当地的近百名中小学校长、教师,列席了论坛的开幕式并旁听了专家的大会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初步厘清了弘扬中华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联系,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迫切、艰巨与责任。研究了儒家伦理思想在当今公民道德教育与建设中的价值,就如何提升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效,从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实际的探索与交流。论坛成果,将对当今公民道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2010年4月17日至18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在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召开了“第三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来自北京等19个省市的相关专家学者,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和民办学校的校长、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各地儒学会,国学堂、馆,有关团体、企业和民间儒学普及工作者,媒体记者等近百人出席了座谈会。

开幕式由国际儒联秘书长曹凤泉主持,会上宣读了国际儒联常务副会长滕文生先生的书面讲话。他对儒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儒学研究与普及的关系,儒学普及工作的内容,儒学普及工作的形式,儒学普及工作的重点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千多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要在人们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为我们开展儒学研究和儒学普及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国际儒联顾问吴小兰、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盐城市副市长朱传耿、中共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等先后讲话与致辞。

座谈会收到与会代表撰写的60多篇论文。有9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介绍了各自的理念与经验。在小组热烈讨论的基础上,各组代表在闭幕式上进行了汇报交流。张践在闭幕式上做了会议总结。

叶选平会长明确提出,“我们对儒学既要加深研究、又要做好普及。从某种意义上说,普及更带有根本性,它是当今历史和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与精神家园建设的新需求,也是建设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儒学普及工作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儒学普及工作的宗旨是“做人的再教育”等精神。

近十年来,儿童国学启蒙教育活动已有相当大的开展,至少有3000万儿童通过各种途径诵读儒学经典著作,在他们心灵上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对于他们的成长很有意义。国际儒联能够在青少年中普及儒学知识并有所成效,也为国家的文化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9位大会发言者分别来自大中小学,民办学校教育,京津两市的区级教育局,京城怀柔和山东德州两个地市级党和政府的代表,介绍了普及儒学的经验。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儒学普及教育中,开设了“国学文化讲坛”、“行知大讲堂”,设立了“儒学经典赏析会”;开展了以学习和实践传统美德为主题的“知荣知耻、成就人生”、“诚信、感恩、自强”、“遵章守纪、修身立德”等活动,使得校容、校风、师生的精神面貌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使人感受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教化力量。当今中国教育,需要有更多的高等师范都像盐城师院这样持之以恒地开展国学、儒学的教育师范院校。

北京四中介绍了十年来开展国学教育的经验。他们在初、高中开设了国学选修课,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教师队伍和教学、教材体系,被称为北京市国学教育的龙头学校。连续两年举办了“北京市国学与基础教育”现场会和校本课程“国学论坛”,还承担了北京市国学教师的培训,培养了一批国学教师骨干。初中的国学课程内容是《弟子规》、《三字经》;高中的国学课程内容是《论语》、《大学》、《孟子》、《孝经》、“国学简史”、“国学与现代生活”等经典研读。他们通过定期的“国学讲座”和学生的“国学社”邀请学者来讲学。如《君子之风》、《中国文化的源与流》、《国学基本书目入门》、《接续中断的文明》、《国学与中国人的文化身份》等。他们的思考与感悟:国学教育重在人格的养成,不只是知识的传授。人格养成不仅是一种思辨,也是对人的感性、灵性的呼应。

南京夫子庙小学,努力把孔子教育的思想精华与中国现代教育实践相结合,从“亲仁、尚礼、志学、善艺”四个方面践行孔子教育智慧,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如今在夫子庙小学,师生的言谈举止,充盈着深厚的儒家优秀文化的流韵,亲仁、尚礼、志学、善艺。该校编写的《星星论语》系列校本读本已正式出版,以“孝、仁、恭、信、勇、忠、省”等为德目,以相关《论语》章句为内容,用儿童的语言,贴近儿童的生活,成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局、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等单位所介绍的经验是: (1)以经典文化为魂;(2)以节日文化为体;(3)以地域文化为根;(4)以道德践行为本。

仙源学校是湖北省仙桃市一所民办学校,主要经验是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选读国学、儒学经典著作,把以静克动、以雅止俗、以孝正心、以德促智,贯穿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从他们的教育探索中可以看到中国教育走出重智轻德、重西轻中、只求升学率而造成学生精神道德缺失的恶性循环的怪圈,是很有希望的。

北京市怀柔区和山东省武城县的经验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都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他们“从传统文化教育——儒学中寻找突破口,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人,用中华美德影响人,不仅仅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而是全民总动员,全面参与,共同学习,打造一个全区诵经典,扬美德,促和谐的局面。”

2010年5月21日至24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中共新绛县委、新绛县人民政府和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承办的,“《弟子规》与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新绛县举办。来自北京、浙江、上海、陕西、太原的儒学专家,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领导以及新绛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和当地文化界人士共100余人参加。

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指出:“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和思想境界。希望各级领导干部不妨读读《弟子规》,要很好地去研究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加强公民德行教育,提升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大国、经济强国”。

山西省新绛县,古称绛州,是《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故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新绛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文化兴县,大力推动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国学经典进学校、进课堂、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次研讨会的主旨,是探讨《弟子规》产生的历史文化源渊和它的思想体系,以及它在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现实意义。有的专家认为,《弟子规》能够在一些地方从学校的自选课程变成必修课程,从企业推广到农村,在全国约有3000万人在进行学习,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也是举办本次研讨会的现实背景。

与会者参观了《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故居,了解他当年著《弟子规》的时代背景与后代推广《弟子规》的历程。考察了西街实验小学《弟子规》校园文化。向小学生抽查背诵《弟子规》、古诗文,观看了500人每天都要做的“弟子规操”,详细了解了以经典文化布置的各校室命名牌匾、书画展、板书等。大家一致感到,新绛以《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成绩突出,走在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前列。

2013年1月10日,山西日报详细报道了该县《弟子规》进学校、进课堂、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的“五进”经验。

其实,十余年来,不只是这“五进”,而是“六进”: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并逐步推向全国,成为普及儒学,教化万民,化民成俗,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一项有效的教育活动。

据2014年4月有关机构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的《弟子规》已逾1000万册。可见当今民众对中华文化、儒家经典的认同与需求,也表明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及其价值。

2010年9月16日至17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传播普及委员会和大连金州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联合主办、大连金州新区开发区第七中学承办的“第一届中华文化本根教育论坛”在大连举办。国际儒学联合会有关领导与专家,钱逊教授、金美华、张践教授、于建福教授,大连金州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领导张慧岐、刘国敏、郭长龙,第七中学校长牛朝霞出席了论坛。北京第四中学连中国老师和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峰小学隋培芹老师应邀参加论坛并交流经验。大连金州新区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相关教师200多人参与论坛。

本届论坛围绕“儒学经典价值与经典教育探究”这一主题,结合“中华文化本根”的探究、儒学经典的价值与经典教育在中小学的有效实施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形成了一些重要认识。大家认为,“本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有范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之源。儒家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华民族、中国人的本根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钱逊教授分析说:是中华文化造就了中国人,中国人的本根在中国文化,没有中国文化就没有中国人,不懂得中国文化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人。为此,大家认为,要注重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养育,要学习《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这样才能有成长的本根。钱逊教授认为,文化经典蕴涵着丰富的价值资源。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多存在于《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之中。《论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论语》的中心思想是讲做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其中讲的做人的道理,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础。

八、运用儒家思想解析金融危机

2009年是孔子2560岁。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作为中国应对危机并继续发展的一种精神动源,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大国政要与著名学者纷纷调整百年文化思维,重新审视中华文化的智慧,并从中寻求摆脱危机、重整旗鼓的思想资源。

2009年2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敦请大家“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他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珍视传统而又开放兼容”。他认为,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学习。他强调指出,有效应对这场经融危机,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道德缺失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共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他希望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演讲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他的讲话有四个部分: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天人思想。他讲道,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09年4月26-27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台湾中华孔孟学会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好苑建国酒店召开。来自中国内地的21位代表,来自台湾的19位代表,以及北京新闻媒体的代表出席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国际儒联副理事长赵毅武主持,国际儒联常务副会长杨波和台湾中华孔孟学会副理事长李鍌先后致辞。

杨波副会长在致辞中说,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儒学从书斋走向社会,参与两岸的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思潮,推动了儒学在全世界的传播,对促进两岸和平发展,推动全世界的进步与繁荣产生了积极影响。今后两岸要加强合作,为继承和宏扬中华文化,为两岸的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李鍌副理事长在致辞中说,两岸儒学彼此之间有一个交流,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相信以后两岸的学术交流会更加密切。李鍌副理事长还介绍了台湾儒学的发展状况以及推广儒学学说的做法。他说,儒学不能停留在纯学术上,孔子是很重视行的,要言之而后行,要博学儒学的精华,并按照其要求去做,这样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和谐。

2009年11月1日,李克强副总理访问新西兰,出席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孔子学院的成立仪式。他说:“孔子在他最著名的著作《论语》中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是远方来的朋友,获得了热情的接待,我们也有‘不亦乐乎’的感觉。孔子还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也就是说,学习对一个人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教育对一个国家极其重要。孔子还说‘德不孤,必有邻’,只要我们讲道德,有精神,必有合作的伙伴。”

2009年11月10日,温家宝在阿盟总部就尊重文明多样性及中华文明发表讲话。温家宝指出,中华文明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伟大思想。伊斯兰文明也蕴含着崇尚和平、倡导宽容的理念。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

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对于中华文化,对于儒家伦理与智慧,对于中华文化面对多元文化的态度,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建设国家与和谐世界的普世价值,都具有真实的情感和充分的信心。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尤其是一些大国的政治家,也开始关注以至运用中国孔子的智慧。

2009年6月27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举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开幕式上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章句下21章)奥巴马在此重要场合,引用孟子这句话,是要强调中美之间,要勤于对话,不让合作之路“茅塞”,更为重要的是打通心灵上的“茅塞”。

2009年10月28日,在孔子诞辰的一个月之后,奥巴马访华前夕,美国联邦众议院以361票赞成、47票反对,通过众议员格林(AlGreen,民主党,德州)所提的纪念孔子决议案。

决议案说,孔子在公元前581年9月28日生于山东曲阜,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哲学家之一;他的忠恕、王道、反求诸己等思想是至高的伦理道德;他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是人类和谐的楷模;他提倡的敬老尊贤、讲信修睦、民无信不立,值得所有人履行并尊崇。

2009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发表演讲。谈到中美关系时,引用了中国古话“温故而知新”。两天之后(18日),温家宝在接见奥巴马时有如下评论:总统先生您在上海对青年学生讲话时,引用孔子的话“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说得很好,继往开来需要回顾中美关系的历史。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损;互信则进,猜忌则退。合作比遏制好,对话比对抗好,伙伴比对手好。应当说,奥巴马的两次讲话和美国众议院的祭孔议案,是美国率先直面中华文化的行动,不仅史无前例,而且必将影响深远。

2009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是祭孔之大年,故格外受到海内外的关注。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他说,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主要创立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作出的思想和文化上的杰出贡献,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纪念。儒学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思想学说的主流,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支柱与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团结和进步,对于中国的统一、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儒学也是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东方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今新的形势和时代条件下,我们进行儒学研究、传播、交流的目的和使命,就是要把儒家思想同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发挥它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大会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叶选平致开幕词,顾秀莲参加会议。会议邀请了来自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位儒学界学者以及北京市大专院校、文化界和知识界的部分代表参加。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德国波恩大学教授顾彬、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池田知久等在大会上发言。

九、不同文明对话推动儒学研究

2010年1月26日,温家宝总理听取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10位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此间,他讲了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儒学一是仁或者爱,“仁者爱人”。二是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是道德的基础。三是和,“和为贵”、“和而不同”。四是刚健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五是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尤其强调了道德问题。他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各种原因,但不能否认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些企业家道德沦丧、重利轻义,将经济灾难转嫁到人民身上。(中新网2月1日电据中国政府网消息)

2010年3月,习近平副主席在俄罗斯“汉语年”开幕式上指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长期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发明了造纸术、活字印刷术。这两项重大发明既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到广泛传承,又使其得到交流,并向世界传播”。“以语言为重点的文化交流,是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载体,文化的沟通、交流、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这样的世界大势中,作为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承担着特殊的使命”。(2010-04-0309:49:10 中华网 强国论坛)

2010年6月19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惠灵顿出席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授牌仪式并发表即席讲话。他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加强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建立孔子学院,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中文的愿望,对于增进各国人民同中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同中国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心灵沟通,都是必要的。

2010年9月26日,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孔子诞生地尼山开幕。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主办的世界文明论坛。在开幕式上,宣读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等发来的贺信;印度尼西亚前总统梅加瓦蒂、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等人先后致辞。

在孔子诞生地尼山开展世界文明对话活动,是履行中国对联合国,首倡世界文明对话的庄严承诺,发挥以孔孟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合作,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尝试。

论坛发起人、组委会主席许嘉璐教授宣布论坛开幕,并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之所以倡导此次论坛,是因为强烈地感觉到,当今世界太需要对话了。儒家文明和基督教文明都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二者虽有差异,但可以沟通、互相补充,通过对话求同存异。

开幕式由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尼山论坛组委会副主席吴建民主持,他形容“天时、地利、人和”。此次论坛生逢其时,约400人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论坛,以孔子的诞生地尼山命名,以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主旨,以“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为主题,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目的,以学术性与民间性,国际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为特色的高端国际文化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论坛,共举办13场学术活动,其中有高端对话、电视论坛及学术分会等多种形式。来自海内外的80位学者,围绕如下主题展开学术对话与交流:“人类危机与文明对话”、“儒耶文明对话与世界未来”、“儒耶文明与现代精神”、“责任与信用:儒家与基督教的基本价值”、“包容与多样:文明的共存与会通”、“和谐与正义”、“孔子与耶酥”等。

与会的中外学者主要有:美国学者罗伯特舒乐、约翰哈盖依、汤姆菲力普斯、亨利贺理、伊恩托伦斯,英国学者鲁惟一,德国学者顾彬,中国学者张岂之、陈来、郭齐勇、卓新平、蒙培元、牟钟鉴、张立文等。

许嘉璐指出,举办这个论坛,就是想要通过对话来推进我们的儒学研究。长期以来,我们国内学界存在着就儒学论儒学的研究倾向。而对儒学的价值,儒家文化的价值,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认识。搞儒学的,应该同时研究伊斯兰教,研究基督教,应该研究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应该研究神道教。这样一比较,才能看出自己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可贵,也看出老祖宗的毛病。这样儒学、中华文化就往前走了。这次请来的外国学者中有不少和我对过话。我们把众多朋友请来,可以给我们的儒学研究者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推动咱们儒学的进步。

南有海南“博鳌亚洲经济论坛”,北有山东“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前者的范围是亚洲,内容是经济;后者的范围是世界,内容是文明,且是在孔子诞生的圣地尼山。两个论坛的背后,都是政府。若将这两个论坛办好,是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实力,传播中华文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壮举。中华文化在21世纪走向世界,是以尼山为标志,从尼山出发。尼山将是中国的“麦迦”,是中华文明光耀世界的辐射源。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立碑于尼山圣源书院,作为论坛的永久会址。此种历史缘分,给它赐予了历史担当。

2010年11月25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韩国成均馆大学联合主办,成均馆大学儒学东洋学部、韩国东亚学术院儒教文化研究所、韩国儒教学会联合承办的2010“儒学思想国际学术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它是以“儒学复兴与当代社会”为主题的国际儒学界的盛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齐集首尔,相聚一堂,可谓“群贤毕至”。

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滕文生在致词中说,中国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儒家自孔子开其先,孟子承其后,还有许多知名与不知名的学者之努力,随时在变动和进步中。”这一概括是符合儒家思想文化即儒学形成和发展历史的。

从先秦孔孟的儒家思想到两汉经学,再到宋明理学,构成了儒学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是儒家文化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的历史过程。从这一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儒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一是它的开放性。开放式的治学与实践,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二是它的兼容性。儒家思想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同它具有这种“兼容共处”的特征分不开的;三是它的全面性。正因为具有这种全面性特征,儒家思想文化才会长期保持在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四是它的辩证性。正因为具有这种“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和特征,儒家思想文化才会保持自己的发展生机与活力。

历史上任何一种富有价值的思想文化,它要顺应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它的发展就不能停息,它的传播也会不分国界。各国各地区的儒学学者们为儒学的传播发展都作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千百年来,儒学在世界上的广泛流传和运用,早已成为一种彪炳焕耀的国际文化现象。

当前,儒学正在国际社会出现一个传播、交流和发展的新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同当今世界和当代社会发展的形势及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不开的。在探寻解决这些问题与挑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了儒学,希望从中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和智慧。应该说这是很有史鉴之智的。

希望各国各地区的儒学学者继续加强对儒学思想财富的挖掘和阐发,各抒己见、各展其思,多出成果、多提方略,共同把儒学的思想精华更好地运用到当代的社会实践中去,为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促进人类共同的进步事业,作出自己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炎黄春秋》第10期。

2.邓小平:《振兴中华民族》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日]池田大作:“21世纪与东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4.季羡林:《迎接21世纪东方文化的复兴》,《中国教育报》1993年12月2日。

5.江泽民:《共同努力缔造更加美好的亚洲新世纪》,《光明日报》1993年11月22日。

6.钱穆:“中国的哲学道德与政治思想”,《港台学者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7.尼山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先生访谈录《光明日报》2010年9月23日3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