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陀与孔子

佛陀与孔子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航海大发现,为西欧基督徒带来了与印度及中国人民的进一步接触。由于这本书写的是关于人类的故事,不仅限于欧洲人和西半球人的历史,所以我认为你有必要了解佛陀与孔子这两个人。在印度,人们尊崇佛陀为伟大的信仰导师。不过在悉达多30岁那年,他的生活中发生这样一件事。生命的幕布被揭开,让他懂得了人类生存所需面临的种种恐惧。这些人认为,相较圣洁的举止,圣洁的思想则更为重要。
佛陀与孔子_人类的故事

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航海大发现,为西欧基督徒带来了与印度及中国人民的进一步接触。西方人当然知道世界上并非只有基督教这一种宗教。非洲北部有跟随穆罕默德的穆斯林,他们崇拜木柱、岩头和枯树干。不过,基督徒征服者们发现,在印度和中国上百万的人未听说过也不想去了解耶稣的事迹,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宗教信仰比西方的要强得多。由于这本书写的是关于人类的故事,不仅限于欧洲人和西半球人的历史,所以我认为你有必要了解佛陀与孔子这两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的教导和榜样,还在继续影响着我们多数同行者的行为和思想。

在印度,人们尊崇佛陀为伟大的信仰导师。他的生平事迹很不平凡。公元前6世纪,佛陀在宏伟的喜马拉雅山降生。在他出生前400年,雅利安民族(印欧语系的东部分支如此称呼自己)的第一位伟大领袖——查拉斯图特拉(琐罗亚斯德)就在此地教导他的子民说,人生就是一场与凶神阿里曼和善神奥尔穆兹德之间的持久战。佛陀的父亲是萨基亚斯部落的伟大首领——萨多达那,而他的母亲玛哈玛亚则是邻国的公主。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出嫁了。可是,不知过了多少个年头,月亮在遥远的喜马拉雅山脊上升起又落下,她的丈夫还是没能得到一个儿子来继承王位。终于,在玛哈玛亚50岁那年,她怀上了孩子,苦日子总算熬到了头。她便起程回故乡,以便在自己的族人身边,产下这个儿子。

前往玛哈玛亚儿时生活地——柯利扬的路途十分遥远。一天晚上,当玛哈玛亚正在蓝毗尼一个花园的树荫下休息时,她的儿子就此降生了。玛哈玛亚给他取名为悉达多(不过我们通常叫他佛陀),即“大彻大悟者”之意。

渐渐地,悉达多长成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王子。他在19岁那年,与自己的表妹雅苏达拉结为夫妇。在婚后的10年里,他一直安安稳稳地生活在高高的宫墙之内,受到皇室的庇护,远离人世间的苦痛与磨难,平平静静等待着某一天继承王位,取代父亲成为萨基亚斯国王。

不过在悉达多30岁那年,他的生活中发生这样一件事。一天,他驱车出了宫门,见到一位过度劳累、年老体衰的老人,他那虚弱的四肢几乎无法支撑身体的重量。悉达多指着那位老人,问自己的车夫查纳他为何过得如此穷苦。查纳回答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穷人,多一个或少一个根本无所谓。年轻的王子非常悲伤,但他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返回到皇宫,与他的妻子父母继续一同生活,并试着开心起来。没过多久,他第二次离开了皇宫。他坐在马车上,遇见一个正饱受疾病折磨的人。于是,悉达多问车夫查纳,这个人为什么受到如此的折磨?马车夫回答说,世界上有许多病人,这种事情是在所难免的,不必太在意。听到这些,年轻的王子非常伤心,但他还是再次回到了家人身边。

转眼间,几个星期过去了。一天傍晚,悉达多让他的车夫送他去河边洗澡。突然,他的马儿看到路边沟渠旁躺着的腐烂尸体,惊恐万状。年轻的王子吓坏了,他从未目睹过如此景象。可是,查纳告诉他说,不用把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在心上。世界上到处都是死人。世间万物难免一死,这是生命的法则。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我们都会进坟墓,没有人能幸免。

那天晚上,当悉达多回到家中时,迎接他的是阵阵悦耳的音乐。因为在他外出期间,他的妻子为他产下了一名男婴。王位又有了继承人,人们非常开心,敲锣打鼓地庆祝这一喜事。然而,悉达多却无法分享他们的喜悦。生命的幕布被揭开,让他懂得了人类生存所需面临的种种恐惧。死亡与折磨的景象像噩梦一般缠绕着他,怎么也挥之不去。

在一个月明如镜的夜晚,悉达多从睡梦中醒来,开始思考许许多多的问题。他再也无法快乐起来,除非自己能为生存的谜团找到一条解救之道。他决定离开自己深爱的人,去寻找答案。悄悄地,他来到了妻子的卧房,看了一眼熟睡中的妻儿,以示告别。随后,他叫醒忠实的仆人查纳,让他跟随自己一起走。

两个男人一同走进了漆黑的夜幕中,一个为了寻求灵魂的安宁,另一个为了效忠自己爱戴的主人。

在悉达多在民间流浪的多年间,正值印度经历剧烈的社会变动。好战的雅利安人(我们的远房表兄弟们)早就轻易地征服了印度人的祖先——印度土著人。从那以后,雅利安人就统治了上千万温顺矮小的棕色土著人。为巩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雅利安人将人口划分成几个不同的等级,并逐步硬逼着土著人采纳一套严厉而刻板的“种姓”制度(按照血统、阶级、财富等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制度)。印欧征服者的后裔们属于最高“种姓”,即武士和贵族阶层;其次是祭司阶层;再往下是农民和商人阶层。而原先的土著居民则被划分为“贱民”,一个被鄙视的命运凄惨的奴隶阶层,一旦属于贱民,就永无翻身之地了。

甚至,当时的印度社会对人们信仰的宗教也划分了等级。在古印欧人几千年的流浪生涯中,他们有过许多奇特的冒险经历。《吠陀经》就是一本将这些事迹收集成册的书籍。写作该书所用的语言就是梵文,它与欧洲大陆的希腊语、拉丁语、俄语、德语及其他几十种语言的关联都很紧密。只有属于三个高等种姓的人,才有权阅读这部圣书。而最低种姓的贱民们,即使去了解一点该书的内容,都算是触犯了法律。若是某个贵族或是僧侣教授贱民学习圣书,他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因此,大部分印度人的生活都十分悲惨。由于他们在今生收获了极少的欢乐,所有他们必须通过寻找别的途径去脱离苦海。不少人都用冥想来世的快乐,来获得些小小的慰藉。

婆罗西摩,是印度神话里的生命缔造者,有着掌管生与死的至高权力。他完美无瑕,受到印度人的顶礼膜拜。因此,许多人都希望效仿婆罗西摩,以断绝对财富和权势的种种贪念为生活的崇高目的。这些人认为,相较圣洁的举止,圣洁的思想则更为重要。为此,许多人只身走进荒漠,以树叶为食,在肉体上饱受饥饿,却在心灵上用冥想婆罗西摩的光辉、智慧、善良、仁慈作为精神的食粮。

通过仔细观察那些孤独的流浪者,悉达多发现他们都选择远离城市与乡村的喧嚣去寻找真理,所以悉达多决定以他们为自己的榜样。他脱下随身穿戴的珠宝,写下一封诀别信,让自己忠诚的随从查纳一并转交给家人。随后,这位王子只身一人住进了沙漠,身边没有一个随从陪同。

不久,山区里传开了悉达多圣洁行为的名声。5个青年前去拜访他,希望能听从他睿智的教诲。他答应只要青年们能以自己为他们的榜样,就可以收其为徒弟。5个年轻人同意了,悉达多便将他们带回自己修行的山区。那里在温迪亚山脉的孤独山峰间,他花了6年时间,把自己掌握的智慧传授给学生们。然而,在这段修行的收尾阶段,他感觉到自己还是远远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他虽远离了尘世,可却仍然受着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于是,悉达多让学生们离开自己,独自一人静坐在菩提树根旁,冥思苦想,禁食了整整49个昼夜。终于,他的苦苦修行得到了回报。在第50天的黄昏降临时,婆罗西摩的尊身向他忠实的仆人显灵。从那一刻起,世人便称悉达多为“佛陀”,即“大彻大悟者”,他降临人世,以将不幸的人们从注定要死亡的命运中解救出来。

佛陀在恒河附近的山谷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45个年头。他不断教导人们谦恭温顺的待人宗旨。公元前488年,在经历了圆满的一生后,佛陀去世了。而当时,已有上百万人民爱戴他,他的教义也在印度大地上广为流传开来。佛陀的道义不是单单为某个阶级而设的,而是面向所有阶层的人,甚至最低种姓的贱民也能称自己是佛陀的信徒。

当然,贵族、祭司和商人们,对佛陀的教义大为不满。这个宗教承认众生平等,且许诺给人们一个更为幸福的来世(投胎转世),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摧毁它。他们一找到机会,便鼓励印度人重拾婆罗门教的古老教义,即要坚持禁食和折磨自己有罪的肉身。然而,佛教并没有被毁灭,反而更广泛地流传开了。“大彻大悟者”的信徒们一路翻越了喜马拉雅山,将佛教带到了中国。他们还渡过黄海,到日本,向当地居民宣讲佛陀的道义。他们的伟大导师禁止人们使用暴力,他们便忠实地遵守其意愿,从不以暴制暴。如今,佛教的信徒空前的多,其人数甚至已超过基督徒和穆斯林的总和。

至于中国古代智者孔子的故事,则要相对简单一些。孔子生于公元前550年,当时社会非常动荡不安,可他却度过了宁静、恬淡,极具尊严的一生。那个年代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人们只能任由土匪和盗贼们摆布。他们从一个城市逃窜到另一个城市,偷杀抢掠。在他们的肆意妄为之下,富饶的中国北部平原和中部地区,霎时变成了饿殍遍野的荒原。

而孔子,这个富有仁爱之心的人,想要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孔子他生性平和,不相信暴力,也不主张用大堆法律约束人民来治国。在他看来,改变世道人心是唯一的拯救方法。于是,尽管这项任务看似希望渺茫,孔子却着手办了起来。他想通过努力,改善东亚平原上数百万同胞的性格。中国人对宗教向来没有多大热情。和许多原始人一样,他们相信鬼怪神灵,但他们没有先知的存在,也不承认“天启真理”。在世界上所有伟大的道德领袖中,孔子大概是唯一一位既没有见过“幻象”,也没有自称是神的使者,更不曾时不时声称自己受到天外来音指示的圣人了。

其实,他不过是个通达理性、仁爱为怀的普通人。他独自一人四处游历,用忠实的笛子吹出悲伤的曲调。他并不去刻意追求任何人的追随或崇拜。他让我们想起古希腊的智者,尤其是那些斯多葛哲学学派的哲学家们。同样,他们生活正直、思想正确,却不要求任何回报。他们追求的仅仅是一片灵魂的平静和良心的安宁。

孔子生性宽容大度,他曾亲自去拜访另一位伟大的道德领袖——老子。老子,即世人所称的“道教”创始人,他主张的教义就像是部中国版的早期基督教“金律”。

孔子从不嫉恨任何人,他将温文有度的崇高美德教授于人。根据孔子的教训,人的真正价值体现在不因任何事情而发怒,能够承受命运的磨难而不怨天尤人。那些有大智慧的哲人都明白,无论发生了任何事情,也不管它的事态如何发展,或许人们根本意识不到,但它总会让人有所收获。

最初,孔子的学生只有区区几个。渐渐地,学生的人数多了起来。

公元前478年,也就是在他去世前不久,中国的几位国王和王子甚至都公开承认自己是孔子的学生。当基督降生于伯利恒的马槽时,孔子的哲学已成为多数中国人思想的一部分。直到今天,孔子的思想还在继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当然,和其他宗教一样,孔子思想已发生了改变,并非是其纯粹的最初状态了。大部分宗教都是这样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发展与变化的。最初,基督教导人们要谦卑、温顺,抛弃一切世俗的野心和欲望。然而,当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过了整整15个世纪,基督教会的头目便耗费巨资修建豪华宫殿。与当初伯利恒凄凉的马槽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

老子以“金律”思想教导众人。可过了不到短短3个世纪,无知的人们却将他幻化成为一位真实而残酷的上帝。老子那充满智慧的思想被迷信的垃圾堆所掩盖,多数中国人的生活被一连串的忧虑、害怕与恐惧所笼罩。

孔子教育学生孝敬父母。然而,这种教诲却很快变成了人们对死去父母们的过度追思,甚至超越了对于子孙幸福的关注。他们这样做,是在刻意无视未来,却将目光投向无尽黑暗的过去。自然而然地,祖先崇拜成为了一种正当的宗教仪式。他们将祖先埋葬在阳光充足、土地肥沃的山坡阳面,为了不惊扰祖先们的在天之灵,他们甘愿将小麦和水稻种植在土壤贫瘠的山坡背面,即便明知有可能颗粒无收也是那样做。他们宁可忍受饥荒之苦,也万万不能亵渎祖先的坟墓。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东亚人民开始相信孔子的睿智教诲。儒家以其深刻的格言和精辟的观察,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一生,它教给了中国人最基本的哲学常识。不管是在烟雾腾腾的地下室里的洗衣工,还是居住在深宫之内的统治者,他们都深深地受着儒家学说的影响。

16世纪的西方世界,基督徒们狂热但不够文明,他们第一次与东方的古老教义产生碰撞。面对宁静和平的佛陀塑像及德高望重的孔子画像,早期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表现出一点点最起码的尊重,而只是对着先知们轻描淡写地一笑。他们轻易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些奇怪的神祇都是恶魔的化身,是偶像崇拜和异教的旁门左道,根本不值得真正的基督徒们的尊敬。当佛陀或孔子的思想让他们的香料与丝绸贸易受阻时,欧洲人就对他们眼中的“邪恶势力”狂轰滥炸。这种思维模式已经产生了许多弊端。它让我们这些后代们继承了对佛陀和孔子的思想的偏见,这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