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寺耶非佛寺耶

佛寺耶非佛寺耶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顾名思义,“佛寺”就是佛教寺院,这是一般人的认识。佛寺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称呼,至明清通称寺、庙。事实上,同时具有三个关键词的佛寺,是“完美佛寺”,但更多存在的却是非完美的佛寺,这就牵扯到佛教因素的存在状态问题。作为佛教的活动场所,佛寺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佛教僧侣用各种方式来获取自身发展壮大的资源。本文就以此为着眼点,来探讨中国和大马佛寺的类型。
佛寺耶非佛寺耶_大马汉传佛教寺院类型的历史学考察_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

顾名思义,“佛寺”就是佛教寺院,这是一般人的认识。佛寺(Buddhist temple)是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佛骨),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佛寺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称呼,至明清通称寺、庙。佛教虽因时代、宗派的不同而导致佛寺建筑上的差异,但大体都以佛殿或佛塔为主,辅以讲堂、经藏、僧舍、斋堂、库厨等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布局。[1]提取这段定义中的关键词,就是佛教僧侣、供奉佛像、宗教活动。离开了这三个关键词的任何一个,佛寺还可以称为佛寺吗?事实上,同时具有三个关键词的佛寺,是“完美佛寺”,但更多存在的却是非完美的佛寺,这就牵扯到佛教因素的存在状态问题。

佛教传入中土,民间信仰与佛教就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无论是佛教的民间信仰化,还是民间信仰的佛教化,都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作为佛教的活动场所,佛寺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佛教僧侣用各种方式来获取自身发展壮大的资源。对中国佛寺的研究已经蔚为大观,但是多集中于艺术史和宗教学的范畴,很少从历史学的角度,将之作为研究对象,以展示作为佛教信仰载体的佛寺本身的发展变迁。

随着华人南下大马,佛教僧侣也开始南下,不同种类的佛寺也不断建立。陈美华博士曾对近代以来大马佛教的发展有过很好的阶段划分:混沌杂糅期(古庙初立——依附青云、广福宫)、抽离分明期(佛寺的兴建——鹤山极乐、傲立南洋),这一分期方式对我们认识大马佛教的发展非常有帮助。[2]白玉国、郑筱筠、陈秋平[3]等学者也对大马佛教研究作出各自的贡献。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上述研究都站在佛教立场上来看待。如果转换下视角,站在供奉佛像和僧侣管理的角度,则是另外一片景象。本文就以此为着眼点,来探讨中国和大马佛寺的类型。

陈美华博士以马六甲的青云亭、槟岛的广福宫,以及岛上的极乐寺为例,来书写大马佛教发展脉络的方式,对此曾有论:

庙宇、寺庙等等宗教圣殿的兴建,除了宗教的意涵之外,也是当时社会经济能力的展现,心灵寄托的表征和有意落地安居的象征。一旦华人有能力在移居地建立象征宗教神圣空间的寺宇时,也就是有意从“落叶归根”的故国情怀转换成“落地生根”的本土认同的滥觞。[4]

该论从南来华人的心理着手,颇具指导意义。笔者所着眼的是,伴随着半岛华人从海峡殖民地向马来半岛内地推进的历史进程中,佛寺发生了什么样类型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