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联合钻孔验证

联合钻孔验证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西淋岗联合钻孔验证西淋岗联合钻孔验证位置见图4-44,根据物探解译结果,设计施工7个孔,长度控制150m,钻探深度总进尺280m。现以ZK13说明钻孔揭露第四系出露情况。西淋岗联合钻孔验证了物探解译成果的准确性,也验证了断裂与第四系的切割关系,证明该处断裂没有切割晚更新世地层。图4-67 ZK13岩芯柱状图图4-68 沙湾水道钻孔布置图钻孔深度40m左右,以揭穿基岩风化层为准。6.20m处可见牡蛎残骸,直径达10cm。
联合钻孔验证_珠江三角洲北西向

1.西淋岗联合钻孔验证

西淋岗联合钻孔验证位置见图4-44,根据物探解译结果,设计施工7个孔,长度控制150m,钻探深度总进尺280m。联合钻孔剖面见图4-66。现以ZK13说明钻孔揭露第四系出露情况。

西淋岗ZK13:第四系堆积厚度较大,从底到顶,可以分为6个岩性层位(图4-67)。

(6)0~1.55m,黄褐色素填土层,0~0.55m为黏土夹碎石层,碎石呈棱角状,直径0.2~5cm;0.55~1.55m为耕植土层,主要成分为黏土,约占70%,另含有粉砂、块石及白色贝壳碎片,可见植物根系,底部与下层呈突变接触。

(5)1.54~4.05m,黑褐色粉砂质淤泥层,粉砂约占40%,淤泥约占60%,局部可见白色贝壳碎片,顶部含量较少,随深度含量增加,底部与下层呈突变接触。

(4)4.04~5.20m,灰褐色淤泥质粉砂层,内部夹杂大量的生物碎片,含量约占50%,直径2~5mm,底部与下层呈突变接触。该层底部14C年龄为7320±40a BP。

(3)5.20~11.65m,黄色花斑黏土层,呈硬塑状,5.2~9.9m黏土含量约占70%,另含有30%粉砂;9.9~11.45m粉砂—细砂含量约占60%,黏粒约占40%,该段变为灰白色;11.45~11.65m为棕黄色黏土层,黏粒含量约占70%,底部与下层呈突变接触。

(2)11.64~27.15m,灰褐色粉砂质黏土,呈软塑状,黏粒含量约占80%,粉砂含量约占20%,底部与下层呈突变接触。其中11.65~14.0m呈灰褐色,14.0~15.0m呈黄褐色,15.0~16.0m呈灰褐色,16.0~25.0m呈黄褐色,25.0~27.15m呈灰褐色。底部与下层呈突变接触,该层底部14C年龄为7570±40a BP。

图4-66 西淋岗联合钻孔剖面图

(1)27.15~50.3m,基岩层,为白垩系白鹤洞组(K1b),岩芯主要为泥岩、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互层,岩芯呈碎块状、饼状、柱状及短柱状,最大柱长约1.1m。27.15~29.5m为紫红色泥岩强风化产物,已成土,局部呈碎块状;29.5~30.0m为含砾砂岩,岩柱长40cm;30.0~31.7m为泥岩、含砾砂岩,呈碎块状及短柱状,最大柱长约25cm;31.7~33.0m以泥岩为主,岩芯呈碎块状、碎块呈棱角状,直径2~8cm;33.0~36.9m以含砾砂岩为主,最大柱长1.1m;36.9~37.8m为砂砾岩,呈块状,碎块呈棱角状,直径5~10cm;37.8~38.2m为砂岩,呈碎块状及短柱状;38.2~44.0m为含砾砂岩(除42.0~42.3m内为泥岩);44.0~50.3m为砂岩,其中45.0~45.6m呈饼状及短柱状,50.0~50.3m呈短柱状,其余皆呈柱状,最大柱长85cm。

钻探揭露第四系稳定,厚26m左右,其中花斑黏土产状稳定分布均匀。花斑黏土黄褐色、棕黄色、灰白色,呈可塑状-软塑状。层内含粉砂—细砂,具有花斑状构造,层内含有铁锰质结核。本层层厚1.0~7.0m,其中在ZK9处厚1.0m,ZK10处厚2.7m,ZK11—ZK15厚度较均匀,约为7m。

钻探揭露ZK13存在1.3m厚的碎裂岩带,破碎带两侧皆为中—弱风化的白垩系白鹤洞组(K1b)泥岩、砂岩、含砾砂岩及砂砾岩,破碎带岩性主要为碎裂岩、角砾岩等,岩芯为碎块状及碎裂状,可判别其原岩为泥岩。带内可见褐铁矿化现象,具有典型构造特征,且该钻孔揭露的破碎带与物探解译的断点位置吻合。断裂带上部围岩普遍较破碎,呈短柱状及碎块状,而其下部围岩较完整,最大柱长达1m,由此推断该断层下盘上升,上盘下降,为一正断层。由于在相邻钻孔ZK12和ZK14未能揭露具有相似特征的破碎带,推断该断层倾角较陡,与物探解译结果断点视倾角75°较吻合。

西淋岗联合钻孔验证了物探解译成果的准确性,也验证了断裂与第四系的切割关系,证明该处断裂没有切割晚更新世地层。

2.沙湾水道联合钻孔验证

根据物探解译结果,设计施工12个孔,长度控制在350m,钻探深度总进尺580m。工作安排见图4-68。

图4-67 ZK13岩芯柱状图

图4-68 沙湾水道钻孔布置图

钻孔深度40m左右,以揭穿基岩风化层为准。第四系沉积物类型较为多样,堆积厚度相对较大,以沙湾水道ZK5、ZK6为例,从底到顶,可以分为11个岩性层位(图4-69、图4-70)。

(11)0~1.3m,粉红色—棕黄色杂填土层,主要成分为黏土、粉砂—细砂夹杂砖块及块石。底部与下层呈渐变接触。

(10)1.2~6.3m,黑褐色粉砂质淤泥层,呈软塑状,淤泥质含量随深度下降,顶部约占80%,底部约占50%,粉砂含量随深度增加,顶部约占20%,底部约占50%。6.20m处可见牡蛎残骸,直径达10cm。底部与下层呈渐变接触。

(9)6.2~8.7m,黑褐色淤泥质细砂—中砂层,淤泥质含量顶部约占30%,随深度下降,底部约占10%。层内含白色贝壳碎片,直径1~3mm。底部与下层呈突变接触。

(8)8.5~12.3m,棕黄色细砂—中砂层,层内含少量白色贝壳碎片,直径1~5mm。底部与下层呈突变接触。

(7)12.2~13.0m,黑褐色淤泥质细砂—中砂层,淤泥质含量约占20%,底部与下层呈突变接触。

(6)13.0~14.8m,黑褐色—灰白色粉砂质黏土,呈可塑状,其中13.00~13.90m可见炭屑及成层的腐木,在13.50~13.90m内尤为集中,底部与下层呈渐变接触。该层13.74~13.85m14C年龄为12 100±60a BP。

(5)14.4~17.15m,灰白色黏质细砂—中砂层,黏质含量顶部约占40%,随深度下降至底部约占10%。底部与下层呈突变接触。

(4)17.14~17.35m,黄白色粉质黏土,呈硬塑状,黏粒含量占90%以上,断面上可见紫红色花斑。底部与下层呈突变接触。

(3)17.34~17.55m,黑褐色细砂—中砂层,底部与下层呈突变接触。该层17.40~17.50m14C年龄为33 820±290a BP。

(2)17.54~20.0m,泥岩全风化层,皆已成土。其中17.55~18.00m为紫红色泥岩全风化物;18.00~20.00m为灰白色泥岩全风化物。底部与下层呈突变接触。

(1)20.0~33.2m,紫红色中—弱风化状泥岩,呈饼状、柱状及短柱状,最大柱长约40cm,底部与下层呈突变接触。该套组合属于白垩系白鹤洞组(K1b)。

图4-69 沙湾水道钻孔ZK5柱状图

底部层位为基岩,钻孔揭露的岩性为花岗岩,通过区域对比,其可能为志留纪花岗岩。岩石蚀变较强,多具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硅化等蚀变,其中有一定的裂隙发育。

钻探揭露ZK5在25.0~26.0m处存在1m厚碎裂岩带(图4-69),ZK6在33.2~34.0m处存在0.8m厚碎裂岩带(图4-70),碎裂岩带内为碎裂岩、角砾岩,弱硅化状,岩芯呈碎块状及碎裂状,可辨别其原岩为泥岩,可见有褐铁矿化现象与铁锰质薄膜,可见少量角砾状原岩残留,具有典型构造破碎带特征。此两个钻孔破碎带两侧皆为强—中风化的白垩系白鹤洞组(K1b)泥岩、砂岩、含砾砂岩及砂砾岩,并且围岩普遍较破碎,呈短柱状及碎块状,围岩内部构造裂隙发育。ZK5和ZK6破碎带具有相似特征,并且破碎带下部皆为青灰色泥灰岩,通过对比地层,结合基岩露头特征和物探资料,推测该处存在断层F1,下盘上升,上盘下降,为一正断层。

钻探揭露ZK9在31.2~32.0m存在0.8m厚碎裂岩带(图4-71),碎裂岩带内为碎裂岩、角砾岩,弱硅化状,岩芯呈碎块状及碎裂状,可辨别其原岩为泥岩,可见有褐铁矿化现象与铁锰质薄膜,可见少量角砾状原岩残留,具有典型构造破碎带特征。且ZK9破碎带两侧皆为强—中风化的白垩系白鹤洞组(K1b)泥岩、砂岩、含砾砂岩及砂砾岩,并且围岩普遍较破碎,呈短柱状及碎块状,围岩内部构造裂隙发育。推测该处存在断层F2,由于在相邻钻孔ZK8和ZK11未能揭露具有相似特征的破碎带,但在ZK11处,强—中风化层底部标高比F9有显著抬升,故判断该处断层F2下盘上升,亦为一正断层。

图4-70 沙湾水道钻孔ZK6柱状图

图4-71 沙湾水道钻孔ZK9柱状图

钻探揭露该处存在基岩断裂F1及F2,断裂两侧第四系整体连续性好,两侧地层亦无等时性错动现象。即本次钻探没有揭露到第四系断裂,由此我们得到联合钻孔剖面图(图4-72)。

图4-72 沙湾水道联合钻孔图

沙湾水道联合钻孔验证了物探解译成果的准确性,也验证了断裂与第四系的切割关系,证明该处断裂没有切割晚更新世地层。

3.鱼窝头测线

为了进一步验证沙湾断裂中段隐伏区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按照断裂几何分布特征及物探解译结果,我们在蕉门水道大岗附近安排了物化探和钻探联合验证工作。工作安排见图4-50。

物化探结果证明该处基底断裂存在,为了进一步验证其第四纪活动性,按照物化探解译结果我们布置了钻探,设计4个钻孔,控制长度100m,钻探深度193m。联合钻孔剖面如图4-73所示。

图4-73 灵山镇大岗隐伏区联合钻孔验证

钻孔揭露的基岩顶面及全新世桂州组杏坛段顶面相对平直,没有较大起伏,即第四系内未见断裂活动迹象,横栏段间断出露,为全新世海退时期差异性侵蚀造成,与断裂活动不存在必然联系。ZK1揭露在31.1m处揭露疑似断层,断层面平直,有淋滤现象,断层带宽度极小,根据物化探结果,推测ZK1揭露断层为沙湾断裂的次级断裂。根据附近地表断层特征,断裂宽度均较小,与钻孔揭露特征基本吻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