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全期教学过程主要阶段的质量管理

高校全期教学过程主要阶段的质量管理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种全期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实质上就是把某一届学生作为确定的系统输入,毕业就业就是对应的输出,其间要经过人才培养过程的诸环节和阶段。为遏制高校招生腐败,教育部特别实施了以招生政策公开、录取信息公开等“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招生“阳光工程”。复查工作必须坚持标准,进行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复查,凡经查实有违反招生规定和录取条件的,应按招生规定严肃处理。

全期教学过程,是指对一届学生从招生入校、课程实施到毕业的全部教学实施过程现代教学管理系统[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326." class="calibre11">[35]。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如同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基本环节包括招生(采购原料)、入学教育(生产准备)、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加工生产)、毕业论文或设计(产品检验)、毕业就业(产品出厂)、用人单位信息反馈(质量跟踪)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要素,前道“工序”的质量会影响后道“工序”的质量,故不能忽视任何环节的质量管理。也就是说,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全期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招生工作、入学教育、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毕业设计(论文)、就业工作等环节和阶段。这种全期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实质上就是把某一届学生作为确定的系统输入,毕业就业就是对应的输出,其间要经过人才培养过程的诸环节和阶段。这些阶段,时间长短不一,内容任务各异,有着各自的特点。加强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不仅要抓全过程,而且要抓住教学质量的这些关键环节和主要阶段,下面逐一加以探讨。

招生工作是高校全期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如同高质量的产品需要高质量的原材料一样,高校的生源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抓好招生工作的质量管理,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首要阶段和重要内容。在当今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条件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招生政策逐渐放宽,招收新生的数量和质量成为各个高校竞争的焦点。招生工作事关考生及其家长的切身利益,事关高校的生存发展和高教事业的兴衰,高校要始终把招生管理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招生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是要按照“条件明确、程序严谨、选拔规范、录取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把好入学新生质量关,搞好招生计划、招生宣传、招生录取、入学新生质量复审等工作。

(一)制订招生计划和规章制度

招生计划是做好招生工作的前提,它包括总计划和分计划。总计划是指学校总的计划招生人数;分计划是指分学科类别(主要是文、理、艺术、外语等)、分专业(学校的具体专业及专业方向)、分层次(本、专科)、分地区(在不同省、市、区的招生数量)的招生计划人数。招生计划的制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在制订招生计划时,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社会对本校各专业人才的需求;二是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教室、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生活设施等;三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四是学校教育事业规模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的总体布局规划。

要确保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建立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依靠健全、完善的招生工作规章制度,来规范招生人员的行为,明确他们的职责,保证招生工作的严肃性和生源质量。

(二)做好招生宣传和准备工作

招生宣传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向广大考生及家长介绍学校的情况,包括学校沿革、办学特色、学科设置、专业性质、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就业去向等方面,便于考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志趣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招生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印发《招生简章》;有选择地到中学去作报告、开座谈会;举办高考志愿填报现场咨询会;邀请中学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到校参观;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中介绍学校情况;与中学建立挂钩关系,给予重点中学一定的优生推荐权等。高校的招生部门是学校对外联络与宣传的主要窗口,其招生宣传要具有规范性和真实性,不能因为抢生源而搞虚假宣传,以维护学校的社会声誉。

进行招生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准备。要成立校、院两级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要分工具体、责任明确。校级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处、学工处、人事处、后勤保障处和各学院有关领导组成。招生的组织实施工作由学校教务处或招生办具体负责。二是思想准备。招生工作人员思想素质要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学校要组织招生人员学习招生的有关政策和法规,教育他们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以高度的责任感选招优秀人才。三是设备准备。为适应高考网上报名和网上志愿填报工作的需要,完整、准确地采集考生的各项电子信息,管理好考生的电子档案,必须加强计算机硬件建设,加强校园网络系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房的建设,并保证计算机的安全性和学校网络出口的畅通。

(三)严把录取质量关

为遏制高校招生腐败,教育部特别实施了以招生政策公开、录取信息公开等“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招生“阳光工程”。高校在招生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六公开”、“六不准”规定,即招生政策公开、高校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录取信息公开、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公开;招生管理部门及招生工作人员不准违反国家有关招生规定,不准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不准采取任何方式影响、干扰招生工作正常秩序,不准协助、参与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组织的非法招生活动,不准索取或接受考生及家长的现金、有价证券,不准以任何理由向考生及家长收取与招生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36]。每一个考生从网上点录到该生到校报到以及入学后的复审,都要按程序、按规章完成。对于那些在招生工作中违纪违规、严重失职的人员,一定要进行责任追究并按章惩办。

为避免招生舞弊现象的发生,保证招生工作质量,学校必须建立招生工作检查、监督和复查机制。每年的招生工作开展之前,必须有相应的领导负责对招生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检查,并保证招生操作过程始终处于监督之中。新生入学后,还要做好复审工作。复查工作必须坚持标准,进行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复查,凡经查实有违反招生规定和录取条件的,应按招生规定严肃处理。

入学工作是指新生报到入学后,在正式上课前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包括入学准备、接待和报到、开学典礼、入学教育等,其中入学教育是重点。加强入学工作特别是入学教育的管理,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所谓新生入学教育,是指学校对刚入学的大一学生进行心理、学习、生活、环境等的适应教育,使学生入学后遇到的不适应问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解决。

从紧张应考的高中阶段过渡到自由度较高的大学阶段,大学新生的生活方式、教学形式、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学生特别是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独立自主能力和自制力差、学习基础不好的同学,感到很不适应。通过入学教育,可以帮助大一新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熟悉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校管理要求,使新生确立与大学生相适应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入学教育是新生入学后接受到的高校的首次教育,高校要根据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入学教育计划,安排好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新生入学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军训教育

军训是大学新生入学的必修科目,一般安排在新生开学后的两周内。学生在军训期间虽然感到很苦很累,但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和锻炼机会。因为军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良好的纪律意识和集体生活习惯。

(二)校史校情校纪教育

校史、校情和校纪教育是激发学生爱校热情,培养学生爱校情结和守纪意识的重要内容。校史校情教育主要是宣传和介绍学校的历史与现状、校史名人和知名校友、校风校训等,可通过聘请本校德高望重的学术前辈和成功校友作报告、参观校史展览、观看宣传短片等方式进行。通过校史校情教育,让新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概况,了解学校的教学科研力量、办学特色和优势、人才培养目标等。教育新生热爱学校,使其产生强烈的“今日我以我校为荣,明日我校以我为荣”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学校应组织新生集中学习校纪校规,让他们明确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了解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学籍管理规定、违纪处分条例、考试纪律、奖惩制度等,以增强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自觉用规章制度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防止违纪现象发生。学生工作部门应将本校的各种准则、规定、条例、指南等装订成学生手册,做到人手一本。

(三)专业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指导

在入学教育中,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特别是资深教授的积极性,通过课堂宣讲、开设“专业导论”课、观看录像等方式,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专业背景、专业特色、地位作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状况、就业前景等,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并主动地投入学习,为将来就业打好坚实的专业文化基础。

学工部、教务处、学生会等部门和组织应该紧紧围绕新生普遍关心的大学学习问题,通过组织高年级学生宣讲学习体会、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等方式,向他们介绍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握学习的主动权;还要帮助新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文献资料,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心理适应性教育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25%~30%的在校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6%~8%的在校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有心理疾病,而大学生由于心理失衡而引发的自杀等惨剧更令人触目惊心。由于刚入大学,新生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落差和不适应性,如得不到及时调适,就会产生失落、自卑、悲观、焦虑、抑郁等思想心理问题。因此,在新生入学之初,要高度重视新生心理状况,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举办心理讲座、开设公选课、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形式,扎实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转变与适应。对新生中有心理疾患和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贫困生、孤儿、身体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要予以特别的关注,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和压力,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五)理想信念教育

新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在开学之初,学生们的思想可能会很迷茫,存在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导致有些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或迷恋于吃喝玩乐。因此,要在新生中及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新生端正入学动机,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树立为祖国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理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邀请名人或杰出校友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启发和引导学生选择适于自己的成才目标。

(六)安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离开了父母、家庭的监护,人身财产安全方面的意识普遍较差。学校要通过开展专题学生安全讲座、分析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向新生介绍学校周边环境等方式,开展新生安全教育,尤其对他们进行人身、交通、治安、财物、灾难自救、意外伤害保险、性健康等安全常识教育,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养成自我保护和维护正当权益的意识,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做好大学新生入学工作和入学教育,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新生入学教育应集中安排在新生入校后的两周内,但教育的很多内容应贯穿大一第一学期甚至延伸到整个大学阶段;②除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和班主任外,教学管理人员、优秀教师、资深教授乃至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也应积极参与到新生入学教育之中;③在新生报到前,学校要制订入学工作计划,并明确职责分工。有关部门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学计划、教材、实验室、图书资料、宿舍、食堂等教学与生活方面的准备;④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应该多样化,如可采用报告会、座谈会、师生见面会、新老生经验交流会、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讲座、参观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⑤入学开学典礼是入学教育的重要活动,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内容要突出对新生的欢迎和期望,突出学校的优良传统、办学特色和严格要求等,给新生在思想上打下深刻的印记,巩固和强化入学教育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高校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全期教学过程管理的核心环节。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质量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课堂教学质量较低。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上。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教学大纲、配套的教材体系、良好的教学条件、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等,这些客观上决定了对课堂教学的质量管理是非常复杂的。其中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用制度保障优秀教师主讲课程

教师是高校的第一资源,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享受到优质的课堂教学,就必须以制度规范大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行为,确保能将优秀的教师资源配置到课堂教学上,确保教授、副教授为本科教学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真正将教授、副教授是否为本科生授课视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评优评奖、津贴发放、岗位聘任的必备依据。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增加,大批青年教师被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希望,也是高校教学、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和中坚力量,其在教学梯队的建设和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健康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应该说,青年助教制度曾是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一个优秀传统和有效做法。应恢复和完善青年助教制度,为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培养和塑造新一代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和教学名师。青年助教制度的要义是要发挥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传学、传教、传经”,“帮难、帮困、帮疑”,“带学、带教、带研”等系列活动,有效促进青年教师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至“站好讲台”的平稳过渡[37]

(二)改革教学方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高校的课堂教学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这已远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革新人才观和教学观,彻底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自身角色,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是指在教学中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现创造性学习、自主式学习和互动式教学。学生主体是由大学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是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对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等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要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首先,要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型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校、院、教研室每年都要组织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其次,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风。再次,要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基于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学技术,具有直观、快捷、信息量大等特点,借助它可以大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增大教学的信息容量。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还必须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如用课件显示主要的教学内容、图片、表格和工艺流程等,而对于重点、难点和需要演绎、推理的内容,则应以板书形式详细讲解,从而有效地补充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最后,要发扬教学民主,搞好评教评学活动。要经常调查和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意见,对他们提出的合理建议要认真研究和采纳。

(三)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要遵循基础性与创新性、前沿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是指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科知识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所谓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前沿性,是指教学内容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紧密联系科研成果,同时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加以不断调整和创新。为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开展科研和教研,并把科研、教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和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及时把握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前沿。教师本身也要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把握学科前沿和学术动态,就像“一桶水”对于“一杯水”一样,使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远远高于自己的学生。

(四)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督导与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需要采用领导听课、专家督导、学生评教等多位一体的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首先,校、院、处领导和管理人员要定期到课堂听课,了解各门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以及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然后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督导制度,随时掌握课堂教学的真实质量状况。教学督导专家既要监督又要引导。每次听课后,他们都要与教师特别是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进行交流,指出其教学的优缺点,并加以指导。同时要通过召开教学督导报告会、撰写教学督导总结等方式,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向有关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提出改进建议。再次,要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受众,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他们最关心也最有资格作出评价。通过完善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网上评教,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为保证评价信息的公平性、真实性、实效性和完整性,教学管理人员要做好对评教工作的动员教育和组织管理工作。

(五)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

由于高校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的固有缺陷,导致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长期得不到改变。在职称评定、晋级晋职、评优评先等工作中,教学基本上是一种软指标,教好与教坏、多教与少教基本是一个样。应该说,这是造成高校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同时,要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以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着向教学一线倾斜、向青年教师倾斜的原则,出台科学、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制度。例如,将教师的教学质量与专业职务评聘相结合,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在晋职晋级上优先,对教学质量评价不合格的教师则实行“一票否决制”;通过开展各级教坛新秀、教学名师评选工作,对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重视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尤其要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促使他们脱颖而出。

在高等教育的现代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交叉进行、相辅相成的重要教学环节。如前节所述,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大多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随着新世纪对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因此,我们既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管理,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特别是实验、实习、课外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质量管理。

(一)实验

理论是从实验中产生的,没有实验就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仪器、仪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种测试手段,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科学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的方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8]。但是,我国高校的实验教学一直比较薄弱,在高校扩招后更是面临投入不足、设备落后、师资紧缺、运行无序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质量有所下滑。因此,从校、院、系领导到教师、教辅人员、学生,都要像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一样重视实验教学,改变实验课在教学体系中的从属地位,特别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更新仪器设备,优化资源配置

良好的实验条件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已越来越不适应实验教学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投入,购置一些新、高、精、尖仪器设备,淘汰陈旧落后设备,为实验教学奠定硬件条件基础。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提高其使用效率。例如,高校可以成立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统一集中管理基础课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及实验人员,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

为使实验教学内容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必须重新制定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删除过时陈旧的实验,合并重复性实验,并尽量将那些科技发展中最先进的内容和现代实验方法有机地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来。现代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已由让学生验证理论转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高校要对传统的实验类型进行改革,减少验证性、示范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开发性与综合性实验。

目前的实验教学,大多是由教师先讲课和操作示范,提出实验要求,然后让学生按教材上给定的实验步骤来完成实验的。这种实验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呆板,不利于学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因此,要允许学生自己选做实验,并减少几个学生同时共用一套实验装置的情况,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

3.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学校除要求授课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实验工作外,还要多措并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为此,一是要制定每个实验室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并从制度上解决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和待遇问题。二是稳定现有实验技术人员队伍,通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待遇和地位等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充实实验人员队伍,具体措施如:将刚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和研究生引入实验室工作;返聘刚退休的高职称实验技术人员或教师;将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引进或聘用为学校实验室工作人员。四是出台优惠政策,创造有利条件,支持和鼓励实验技术人员通过自学、校内培训、校外进修、“传帮带”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素质。

4.完善实验成绩评定办法

一般来说,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要难于理论考试,因为它是一种综合性测评,包括了理论与实践、思维与能力、技能与作风等。要比较客观地评定一个学生的实验成绩,必须从学生的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如:实验方案设计是否正确,实验准备是否充分;实验操作是否严谨、规范,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否强;实验结果是否准确、可靠,对结果的分析是否有理有据;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是否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否强。

(二)实习

1.实习的重要作用

实习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实习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书本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且可以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学生走进企业、接触生产实际,可以让他们比较深入地了解生产工艺流程,树立工程意识和经济意识,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使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为毕业后顺利地适应工作需要打好基础。实习在让大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相千里马”的机会。

2.实习的基本类型

目前,我国高校的实习教学一般可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四类。①认识实习是在学生入校不久,为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专业课程及毕业后的工作有初步了解,而进行的参观性的实践活动。②课程实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时,为了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感性认识及进一步地了解该课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而安排的一次实际操作训练和作业活动。如金属工艺学、测量学、美术等课程安排的金工实习、大地测量、写生等。③专业实习也称生产实习,是指学生在基本学完专业理论课程后,结合生产任务进行的一次综合性实习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重要环节。这种实习随专业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工科的生产实习、医科的临床实习、师范的教育实习等。④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基本完成全部课程后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前,进行的最后一次综合性实习活动。毕业实习要与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学生的就业去向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得到锻炼。

各种实习环节的安排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依照教学计划,从大一到大四的每个阶段,都要安排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合理的实习活动,以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3.实习的几点注意事项

要充分发挥实习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场所,丰富的实习内容和相应的方案、措施来保障实习的质量。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高校的实习存在着各种问题,如实习时间缩短化、实习过程表面化、实习内容简单化等。特别是由于受经济杠杆的影响和实习经费的制约,绝大多数单位(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的学生,有的单位虽勉强接受,也不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去实际操作,使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变成了“走马观花”的认识实习。要做好实习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制订好实习大纲和实习方案。实习大纲和实习方案由各系(教研室)组织教师制订。实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动员,组织学生学习实习大纲和方案,并将实习指导书发给学生,让学生清楚实习的目的、地点、内容和要求。

(2)要安排有经验、有责任心的教师指导实习。指导教师的任务是在企业技术人员的配合下,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大纲规定的实习任务,审阅学生的实习报告,做好学生实习成绩评定和实习总结工作等。

(3)要选择好实习地点。实习地点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所选的单位是否能提供学生实习所需的基本条件,如实习场所、实习设备、食宿条件,还应考虑该单位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先进的技术装备、高水平的管理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习方式。除了传统的一个班级或一个专业的集中实习外,还可采用分组实习和小组分散实习的方式,以减少每个实习点的人数,减轻企业的实习压力。

(5)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了保证和提高实习质量,学校必须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课外活动和科研训练

课外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发展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抓好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还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的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科研训练活动。由于课外活动不受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的限制以及时间、空间的制约,所以学生能及时地、广泛地从多种渠道接受各种知识和信息,开展各种实践创新活动,从而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是通过开展以科研训练为主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发明制作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活动的形式,一般有四种:一是竞赛形式。青年学生具有思维活跃、热情高、好胜心强的特点,竞赛是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竞争的最好手段。从每学期开展的各种学科性竞赛,到全国性的“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每一位学生均有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通过参加竞赛,学生得到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创新思维得到空前的激发。二是课外科技兴趣小组。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可以是学生自发的,也可以是结合某门课程的实验创新小组。学生通过开展创新性实验、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等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三是科研课题研究。吸收学有余力的高年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是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的高级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学科前沿,真正地体验到科技创新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四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即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做法,结合教育部“质量工程”中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设立大学生创新计划和基金,鼓励学生自由申请,学校择优立项。获准立项的学生,可以带着课题和科研经费到相应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

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活动,学校必须聘请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科技训练指导教师。同时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如:举办大学生科技节、科技讲座或学生创新论坛,建立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开放实验室,将部分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对教师吸收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优先立项,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工作量折算成教学工作量;设立创新学分,作品获奖的学生优先推荐为免试研究生等,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效载体,它可以很好地补充、拓展、加深课堂教学的内容,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作贡献、受教育、长才干。在高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扫盲、义务维修、科技推广、社区服务、助残助老助困等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公益劳动活动,与社会有关单位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实践基地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调查是文科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组织学生调查和分析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大量理论和实际问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写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加强对社会调查的组织管理,对于提高文科教学质量极为重要。调查的方法,可采用个别访问、现场考察、问卷调查、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另外,应根据具体需要,进行分类组织和指导。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学生从学习向工作过渡的一次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具体训练。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学习、实践和探索、创新相结合且持续时间最长、层次最高的综合性环节,其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但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高校和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和管理的严格性有所下降,导致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诸多质量问题,如选题脱离社会需要、拼凑和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格式不规范、参考文献引用不当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具体组织管理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以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毕业论文或设计一般包括选题、教师下任务书、开题报告、方案设计、实验、中期检查、撰写论文、答辩评分、总结归档等环节。针对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和现行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质量管理与监控方面,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和各学院应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高度,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到与课堂教学并重甚至更重要的地位,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领导,应成立校、院两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和校教学督导组负责人任副组长,并由各院(部)主管院长参加,对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

(二)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

为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学校要制定和完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程或条例。在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与要求、选题原则、过程管理、答辩与成绩评定、归档、评优等方面,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对指导教师的职责、学生的任务、经费管理、评分标准等,作出明文规定,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自始至终都有章可循。

(三)抓好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

选题是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前提,要做好选题工作,必须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和要求:①选题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受到全面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专业的基本训练;②选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除少数为理论探讨或专题实验研究之外,大部分选题应尽量结合生产施工、工程设计、科研、管理和教学的实际任务,以增强课题的应用价值;③选题要体现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训练要求,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创新潜能;④选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分量要合理,并有相应的实验条件,保证学生经过努力后都能按时完成任务;⑤选题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尽量做到一人一题,两人以上合作一个课题时,要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分工独立完成的部分。题目确定后,应落实指导教师,学院和教研室要选派有教学和科研经验且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每个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七人[39],以保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指导每个学生。

(四)加强全程质量检查工作

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质量,学校在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要组织督导专家开展全过程质量检查工作。检查工作一般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进行:①前期检查主要是检查选题是否恰当,指导教师配备是否得当,完成课题所需条件是否具备,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是否填写等。②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进度,检查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的表现和工作进度以及教师的指导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③后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的结题和答辩情况,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规范性,包括论文的内容是否与题目一致,论文的基本观点是否正确,格式、图纸、实验数据的运用和引用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字数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否流畅,结构是否严谨等。在学校进行检查的同时,各学院(系)也要组织各专业负责人及专家进行自查,并以召开座谈会、集中讲评等方式,认真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

(五)严格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与成绩评定工作

每个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都必须参加答辩。各学院成立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下设答辩小组。答辩委员会的任务是组织领导全院的答辩工作,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分标准,统一毕业答辩资格和答辩要求。答辩小组一般不得少于5人,由本学科,本专业的校内外专家担任评委。在学生结题后,指导教师评阅学生的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根据相应评分标准和学生平时表现,给出成绩,写出评语,交答辩委员会审查,决定学生能否参加答辩。答辩时,学生自述时间在15~20分钟,然后由答辩小组成员就课题中关键问题向学生进行质询和提问,重点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分时要严肃认真,坚持标准,不徇私情,力求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最终评定,应对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的评分进行加权,如可按3∶7的比例给出总成绩。还要实行毕业设计(论文)校、院(系)两级答辩制度,随机抽取部分专业的部分学生参加校级答辩。对于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必须安排重做,按延长修业年限处理,在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及格后方可毕业。学校还要认真组织好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工作,对评出的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给予表彰或奖励。

毕业与就业教育工作是全期教学过程的最后一道关口,是学生基本完成全部在校学习任务、毕业离校之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开展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办理毕业手续的重要环节。统计结果表明,毕业前是学生思想、行为的又一个活跃、多变期,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事故的多发期。做好毕业与就业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毕业、文明离校,还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优良传统的塑造。因此,高校领导、有关部门和各院系应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这一工作,成立由校、院以及学工、教务、后勤等部门领导组成的毕业与就业教育工作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毕业与就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安排和组织协调,并重点做好就业教育和毕业工作的组织管理两方面工作。

(一)做好就业教育工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近几年出现的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据统计,1998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6.8%,2000年为82.0%,2003年为70.0%,2009年为87.4%。可见,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致呈下降趋势,这对高校与大学生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同时,不少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出现无所适从、失落悲观、心态浮躁的情绪,在工作上过于挑剔、眼高手低,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些都与高校就业教育薄弱有关。因此,高校加强学生的毕业就业教育,也就是包括就业、创业、独立生活与适应工作的教育[40],就显得非常重要。科学规划就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包括对母校的感恩教育、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等。

1.加强就业指导

在计划经济济时期,国家对大学生实行包分配制度,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学生没有后顾之忧。而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新形势下,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必须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从而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就业,勇于创业。就业指导的具体内容包括:

(1)择业观和就业观引导。我们要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的陈旧观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行行建功、处处立业”,“就业不如创业,找饭碗不如造饭碗”的就业成才观,树立将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相联系的择业观、价值观。在择业观教育上,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基层岗位是青年人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广阔天地,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行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2)就业政策指导。要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及时向他们宣传和解读国家、学校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公开就业程序,切实减少毕业生择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求职技巧指导。指导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学会包装和推销自己,包括精心准备求职材料和简历,掌握谈话和面试技巧,注意服饰、仪容、礼貌和举止等,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4)就业信息服务。要深入了解就业市场,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帮助学生创造和捕捉就业机会。特别是对没有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重点做好就业的信息服务和推荐工作。

2.注重心理咨询辅导

毕业生处在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由于学业、就业、情感、角色转变等多种原因,在临近毕业时会出现各种思想问题,产生急躁、失望、惶恐、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失调现象,这在毕业前一个月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毕业班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个别谈心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毕业心态,使其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分析和判断各种问题和矛盾,提高心理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同时要积极关注毕业生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并尽可能解决实际问题。对暂时找不到工作和有突出问题的学生,要加强指导和帮助,真诚帮助和真心关怀他们,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3.重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创业教育

要以“热爱母校、关心母校、回报母校”为主题,通过举办毕业生文艺晚会、毕业典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体验到母校的关心和温暖,体会到同学情、师生情、母校情的珍贵,以有效激发毕业生同学校的感情,培养其母校情结。

诚信是大学生作为合格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就业教育中,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规范他们的择业行为。例如,毕业生撰写的就业简历要客观、真实,不得浮夸和弄虚作假;对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要严格遵守,不得擅自毁约;对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要按期还贷。

学校还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成才教育,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并邀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校进行现身说法,传经送宝,以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通过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创业政策、训练毕业生的创业技能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意识,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毕业工作的组织管理

学生在毕业离校前的一段时间,由于学业基本结束,加之学校对毕业生的管理相对松懈,很多毕业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出现了情绪上的波动和纪律上的失范行为,如通宵娱乐、聚众哄闹、大吃大喝、破坏公物等,这给学校环境以及个人成长和顺利就业都带来消极影响。因此,除了要进行文明离校教育外,还要做好学生毕业离校前的组织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1.综合评定与学位授予

根据毕业生每学期或每学年课程学习学分和考试成绩、思想品德表现、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课外创新活动、体育达标情况等,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加权求和得出毕业综合评定成绩。然后,根据综合评定成绩和评语,决定他们是毕业、结业还是延期毕业。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和学校相关标准的,经学校学位评审委员会评审,授予其相应的学位。

2.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是在校期间对毕业生进行教育的最后一次重要机会,内容一般包括奖励通报,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领导讲话,各类代表发言,毕业合影等,突出对毕业生的祝贺、欢送和期望,营造和谐庄重、激动人心、眷恋难舍的氛围,巩固和强化就业教育效果。

3.毕业离校

毕业离校是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最后一个环节,由毕业生所在院(系)和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部门协同,共同办好离校手续,包括发放毕业成绩等有关毕业材料,退交学生证、借书证、校园卡,转移各种关系,购票服务,安排行李托运等。

4.毕业生信息反馈

毕业生离校后的信息反馈,也要纳入全期教学质量管理范围。通过毕业生质量问卷调查、到用人单位走访、请毕业生回校座谈等方式,对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进行搜集、分析和处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校毕业生的优势、劣势和特色,发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注释

[1]马国柱,马坚宁.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TQM和ISO9000族标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94.

[2]张富山,丁其东.领导层指南——成功的保证(2000版GB/T19000—ISO9000族标准实用丛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58.

[3]张云.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教学管理[J].中国林业教育,2007(3):24-28.

[4]江家齐,陈运森.教学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29.

[5]王燕茹.我国研究生培养应遵循的质量管理原则[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17-19.

[6]曹义孙.高校教学管理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53.

[7]吕锡坪,邱方江.高等学校管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60.

[8]张根保.现代质量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6.

[9]刘立户.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21.

[10][美]菲利浦•克劳斯比.质量无泪[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91-93.

[11]高桂娟,吴璇.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启示与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06(3):73-75.

[12]赵国俊.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33.

[13]张根保.现代质量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2.

[14]楼维能,贺开文.全面质量管理[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03.

[15]张富山,丁其东.领导层指南——成功的保证(2000版GB/T19000—ISO9000族标准实用丛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38-39.

[16]张云.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教学管理[J].中国林业教育,2007(3):24-28.

[17]陈工.决胜大未来——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12.

[18]温德华,张孝金.PDCA循环模式在高职学院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7(2):35-37.

[19]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操作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3.

[20]张根保.现代质量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64-65.

[21]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操作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3-144.

[22]陈工.决胜大未来——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240.

[23][美]洛丝特.全面质量管理[M].李晓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

[24]高桂娟,吴璇.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启示与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06(3):73-75.

[25]陈工.决胜大未来——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378-379.

[26]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操作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4-155.

[27]吕锡坪,邱方江.高等学校管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40.

[28]黄刚,贺祖斌,徐德强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8-84.

[29]吕淑云.制定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3):78-79.

[30]曹义孙.高校教学管理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60.

[31]黄刚,贺祖斌,徐德强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6.

[32]黄刚,贺祖斌,徐德强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1.

[33]王章豹.高校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方案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6-53.

[34]许波.高校考试过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6(1,2):72-74.

[35]刘邦奇,齐平.现代教学管理系统[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326.

[3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2005年高校招生计划管理的紧急通知[EB/OL].(2005-7-8)[2011-4-28].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17981.shtml.

[37]钟瑞添.提升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8(7):37-39.

[38]杨毅敏.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7-90.

[39]回春光.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5(6):29-32.

[40]肖起清.大学生毕业教育的缺位与强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52-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