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成性视野中的教育人生之构想

生成性视野中的教育人生之构想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素就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美好的生活,获得一个美好的人生。再次,罗素认为要对人类的前途始终抱有希望,希望有时甚至比事实还重要,特别在当前大家普遍不重视的时候,因为希望也支配着我们的生活。[513]最后,罗素也呼吁建立民主的现代教育制度,这才能为保障学生的权利与确保教育的正确方向做出机制性上努力。只有采取许多的努力,才能培养罗素所谓的“宇宙公民”,也才能过上我们生成性教育所设想的理想人生。

人生观是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也可以说是人类活动的终极性问题,因为它关系着人类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关系着人生的目标。教育事业旨在影响年轻一代的未来,而在这些所要影响的因素之中,人生观也许可以称得上是其中的最现实、最具有根本意义的成份。而且,教育人生不只是学生的事情,也关乎教育者的价值取向与幸福观,关系着其人生的价值与成功。所以,探讨生成性教育的人生观也许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教育变革的必要与实质。

生成性教育所理解的教育人生主要有如下三个取向:

1.生成性思维的教育人生目的是追求美好生活

教育人生之目的到底何为?仅仅满足一已私欲?满足一时之需?满足少数人的当前利益?应该说,美好的生活永远是最重要的人生目的。教育不只是为了某个结果。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很好地生活。罗素就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美好的生活,获得一个美好的人生。那么,教育如何才能有助于人们获取美好的生活?罗素认为,要过上美好的生活,教育上有着许多可以做的,而且是非常关键的:首先,就要重视人之初的教育,也就是说早期教育、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他认为,“生命的头五年对于人一生的意义比人们过去所认为的要重要得多,因此就使得父母在教育上的重要作用相应增加”[507]。重视早期教育,不但与生成性思维中重视复杂性系统中初始因素放大机制的那种“蝴蝶效应”[508]联系起来了,且也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联系起来了。其次,关于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品格,罗素认为活力、勇敢、敏感和智慧是最重要的,而也许活力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活力洋溢之处,便是充满生之乐趣所在,而勿需具备任何特别愉快的情境。活力能增加快乐,减少痛苦。活力易使人们对周边所发生的一切产生兴趣,从而有助于增加作为明智之要素的客观性”,并将活力作为理想品格的四个根基中的第一个[509]。另外,在对待学校自由与纪律的问题上,罗素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当儿童从事他们喜欢的事情时,自然就没有用纪律去约束的理由”[510]。人们只有过上积极的教育生活,才能获得积极的教育人生,正如他所认为的:“一切败德恶行的根源是由于人们过去总是通过遵从消极的规定,而不是通过扩充和发展自然的欲望与本能,来追求美好的人生”[511]。而只有用自由的精神来进行教育,才能使儿童获得主动性,而“主动及独立的作业能为学生提供发现的机会,从而使得他们精神上的冒险意识要远比一切东西都在课堂上学,更为常见、更为强烈。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这是使教育成为一种幸福,而不是一种苦恼的秘诀之一”[512]。再次,罗素认为要对人类的前途始终抱有希望,希望有时甚至比事实还重要,特别在当前大家普遍不重视的时候,因为希望也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正如他所说的,“若将真理与事实混为一谈,则是一种危险的错误。我们的生活不仅受事实支配,而且也受希望支配;那种只重视事实而不及其余的真实性是对人类精神的桎梏。……扼杀童年期的幻想就是使儿童成为现状的奴隶,成为拴在地上的生灵,以致不能指望他们去创造天堂。”[513]最后,罗素也呼吁建立民主的现代教育制度,这才能为保障学生的权利与确保教育的正确方向做出机制性上努力。只有采取许多的努力,才能培养罗素所谓的“宇宙公民”,也才能过上我们生成性教育所设想的理想人生。

对于学生而言,这种美好的生活最现实的体现就是学生的快乐的学习生活了。学习生活既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其成长的重要方式。如果没有美好的学习生活,则空谈德育、成长、未来都是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要使学生过上美好的学习生活,我们就要使教育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而全部的教育任务就是为此而服务,包括提供充分的教育资源,改革不适应学生学习的那些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评价标准以及教学方式、行为习惯等。显然,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其教育思维方式,以生成性思维来理解并实践教育。因此,无论学生及其他教育参与者都会从生动的教育过程得到非常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有着内在的创造性意义与教育性价值的体验,从而有助于其教育人生的丰富性发展。

2.生成性思维的教育人生历程是一种不断追求境界提升的教育人生

人生是有意义的,教育人生也是有意义的。但视角不同,其意义也不同。在此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之说,来总结生成性教育观中如何看待人生意义问题,也许会有一定启发。冯先生曾经认为,人生的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514]。天地境界已经类似于宗教了,因为宗教也就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罢了,而正像美国宗教学者斯特伦所认为的,宗教可以有助于人实现人生的根本转变[515]。本文认为,生成性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实现其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实现其根本转变,从而真正地体验到教育对于个体人生的意义。自然境界也可以说是一种本能方式的活动,其按照社会习俗来行事,自然境界的教育人生就是一种存在型的人生观,其主要目的是将教师职业看作谋生手段。应该说,相当一部分的教师都是持这种观点,因为,毕竟普通人还是大多数的。而功利境界是以追求个人利益为主要目的,其工作的自觉性更强,只是主要是满足自己的目的,所谓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大致就是这种人生观的写照。在现实教育之中,这种教师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与利益都非常在乎,在职称、学历、资历等等与利益相关的因素方面一般都不会落伍。而且,很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官职在等待着。道德境界的人生是专注于为社会做贡献,其人生的服务意识较强,作为教育者,其为学生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许多伟大的教育家、模范教师都可属于此类教育人生。应该说,能达到这里已经是教育者中的杰出人士了。而天地境界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其精神是一种宇宙精神。这种教育人生无疑是最高的,但却未必是最难的。我们考察一下生成性思维的视野就大致可以明白了。生成性思维以一种动态的、有机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宇宙,所以其对世界的看法可以说是非常活跃的、积极的、进取的、整合的、转变的、创造的世界观。于是其对教育的看法,其主要观点也就是重视学生的潜能与未来,对教师自身的转变、教育人生的积极意义持着肯定的态度。

所以,生成性思维中的教育人生是重视教育视野的不断开阔,重视教育之中的精神因素,重视教育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价值。教育在那里,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所以,相对前面那几类或重视随波逐流的,或重视个人利益的,或重视社会效益的人生观,此类人生无疑是最积极、最超脱的。

3.生成性思维的教育人生内容是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人类历史上的宗教事业深刻地揭示了人对意义之探求的紧迫性和强烈性”[516],而为未来培育人才的教育就更是如此了,因为没有意义的世界,仅仅依靠现象最终是不能吸引人的心灵的。教育现象非常丰富,绚丽多彩,但若想不迷失,就要拥有自己的观点。虽然我们承认,“在力量和内容方面,现代人生哲学体系大幅度地提高了人类生存的水平;但是,这是以牺牲人生的精神具体性为代价的。这些体系压抑着内在精神体验的生活,否认人类内在本性的问题,它们不知道如何以无限的东西或者人类本性来抓住人心,也不承认自由与命运之间的冲突以及心灵的内在发展”[517]。既然从前那种基于现代科学的、以功利为导向的、以物质享受为目标的人生观已经无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应有的效力了,那么我们就不要再犹豫不决了。超越旧的思维模式既需要胆识,也是需要勇气的。“要获得真正的个性需要生活专注、充满活力,需要克服麻木不仁的精神,需要统一各种不同的经验,通常也需要超越明显的矛盾”[518]。我们的教育者要想过上一种有意义的、有活力的人生,就要努力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人,就不能总是随波逐流,而要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并克服麻痹思想,确立自己新的人生定位,因为“新的人生思想体系的确运用了大量事实,的确以新的力量激活了大量事实,的确在个体与整体方面提示出最富有成果的新任务,同时还的确赋予人生以主导性的冲动和强有力的动力”[519]。生成性思维就以超越从前的教育思维为基本目标,同样也能为教育领域新人生观的确立提供重要的思考视角。而在这种教育人生中,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也能在为学生发展与生成的服务过程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

生成性思维欣赏那种过程性的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充满活力的、积极的,这也就要求我们要过新的人生——追求一种以过程导向的人生,因为“单纯追求结果则使灵魂遭到冷落”[520]。而由于摆脱了追求结果的外部导向,所以这种人生也就更为独立、自由和具有内在价值了,所以才如此认为,“最为重要的任务便是成为工作的主人和维护具有内在自我意识的生活”[521],而要有独立性,就要培养个性,要有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我们的世界。生成性教育重视个体与环境的有机联系,认为人与生活世界是一个整体,于是以为“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地处理”[522]。就是说,在整体地处理问题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从前那种隔阂已经消失了,甚至物质和精神也融合了,而采取正如奥修所说的用“物质—精神”合成词的概念代替原来那种“物质+精神”混合词的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的界线已经变得模糊了,因为大家共同关心的是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是学习所带来的提升与进步感。学校与社会的隔离带也不那么显著了。但是,整体地理解生活却并不意味着就不要独立性了,相反,“正确的教育所关心的是个人的自由,唯有个人的自由,才能带来与整体、人群的真正合作。”[523]因此可以说,生成性的教育人生也是一种富有道德的人生,是一种与人为善的人生,师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德才兼备成为普遍而正常的教育现象,昆体良的那种教育理想将成为现实:“我的意见不仅仅是说一个理想的雄辩家必须是一个善良的人,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是善良的人,就决不能成为雄辩家。”[524]

可见,如果我们能以动态的、有机的、宇观的态度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则我们就会过上一个充实的、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幸福的、和谐的、有价值的教育人生。

【注释】

[1][德]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赵鹏.何兆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46

[2][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15

[3][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序

[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48

[5]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6:130-131

[6][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18

[7][法]勒内·托姆.突变论:思想和应用.周仲良.张国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3:404

[8]N·维纳.人有人的用处.陈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9.转自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94

[9]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45-146

[10][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单中惠.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6:143

[11][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86

[12][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92

[13][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86

[14]同上.

[15]同上.86-87

[16][加拿大]约翰·华特生.康德哲学原著选读.韦卓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序言

[17][法]勒内·托姆.突变论:思想和应用.周仲良.张国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3:396

[18]同上.

[19][英]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杨汉麟.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3:16-17

[20][德]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赵鹏.何兆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8

[21]同上.9

[22][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97

[23]苗东升.确定性:终结还是破缺——读<确定性的终结>.湘潭.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04

[24]冯·贝塔朗菲.重建人类尊严.中华读书报.1999.7.14.自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1

[25]N·维纳:控制论.郝季仁.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67.转自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1

[26][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35

[27][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193

[28][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297

[29][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姜志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244

[30][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60

[31][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230

[3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49

[33][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135

[34]黎君.论 ‘人的可能’ 与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35][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91

[36][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6

[37][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姜志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91

[38]同上.107

[39][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7-48

[40][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63

[41][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35

[4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196-197

[43][美]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邵瑞珍.张渭城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研究.1989.12:440

[44][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208

[45][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6

[46][美]亨德里克·房龙.宽容.高继海.岳国法.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205

[47][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61

[48][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103

[49][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72

[50][英]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杨汉麟.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3:36-37

[51][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79

[52]同上.89

[53]同上.287

[54][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81

[55][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96

[56][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2

[57][美]埃里希·弗罗姆.生命之爱.王大鹏.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9

[58][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107

[59]同上.101

[60][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2

[61]同上.184

[6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50

[63][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39

[64][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2

[65][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60

[66][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51

[67][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2

[68][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4

[69][英]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杨汉麟.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3:170-171

[70][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72

[7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06

[72]冯·贝塔朗菲.重建人类尊严.中华读书报.1999.7.14.转自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1

[7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74

[74][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单中惠.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6:143

[75][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50

[76][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4

[77][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476

[78][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

[79]同上.287

[80][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23

[81][美]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金泽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1:2

[82][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133

[83]同上.129

[84]同上.78

[85]同上.133

[8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74

[87]Malcolm D.Evans.WHITEHEAD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The Seamless Coat of Learning.Rodopi B.V.Amsterdam-Atlanta.GA 1998:23

[88][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303

[89][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328

[90]同上.

[9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94

[92]同上.162

[93][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姜志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161

[94]同上.162

[95][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84

[96][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85

[97][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16

[98][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2

[99]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284

[100][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6:81

[10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89

[10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6:97

[103]刘华山.维果茨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武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104][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4

[105][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122

[10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74

[107][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06

[108][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116

[109][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单中惠.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6:4

[110]同上.45

[111]同上.46

[112]同上.20

[113]同上.11

[114]同上.49

[115]同上.72

[116]同上.38

[117][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单中惠.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6:93

[118][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9-30

[119][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431

[120]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289

[12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88

[122][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24

[12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58

[124][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何光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7:10

[125]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7:394

[126][古罗马]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43

[127]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9

[128][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4

[129]金生鈜.理解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75

[130]同上.78

[131][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85

[132]同上.102-103

[133]同上.101

[134]同上.90-92

[13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7:656

[136][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51

[137][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30

[138]同上.42

[139][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36

[140]同上.10

[141]金生鈜.理解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81

[142][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1

[143]金生鈜.理解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80

[144]同上.73

[145][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8

[146]同上.136

[147]金生鈜.理解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48-49

[148]同上.38-39

[149][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56

[150][美]菲利浦·罗斯.怀特海.李超杰.北京.中华书局.2002.5:4

[15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58

[152]同上.362

[153][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5

[154][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79

[155]同上.89

[156][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97

[157]同上.81

[158][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109

[159]同上.108-109

[160]同上.109

[161]同上.109

[162][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113

[163]同上.110

[164]同上.118

[165][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119

[166]同上.121

[167]同上.121

[168]同上.118

[169][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35

[170]同上.344

[171][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88

[172][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136

[173]同上.356-357

[174][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35

[175][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95

[176][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79

[177][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365-366

[178][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35-136

[179]同上.69

[180][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62

[181]同上.247

[18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53

[183]同上.154

[184][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190

[185][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55

[186]同上.

[187][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56

[188]同上.155

[189][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264-265

[190][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56

[191]同上.258

[192][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68

[193]同上.101

[194][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1

[195][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210

[196][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99

[197][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372

[198][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144

[199]同上.145

[200][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137

[201]同上.159

[202]同上.168

[203]同上.221

[204][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12

[205][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姜志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90

[20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11

[207]Malcolm D.Evans.WHITEHEAD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The Seamless Coat of Learning.Rodopi B.V.Amsterdam-Atlanta.GA 1998:92

[208]石鸥.从学校批评看学校不能承受之重——兼论教育的责任分担.北京.教育研究.2002.1

[209][英]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杨汉麟.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3:8

[210][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97

[211][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76

[212][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77

[21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97

[214][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164

[215][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22

[216]同上.106

[217][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415-416

[218][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99

[219][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433-434

[220]同上.415

[22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8:544

[22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49

[223]同上.60

[224]同上.63

[225]同上.213

[22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23

[227][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365

[228][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264

[229][德]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赵鹏.何兆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15

[230][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133

[231]同上.146

[23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43

[23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8:540

[234]同上.542

[235]同上.542

[236]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470-471

[237]同上.478

[238][德]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陈维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228

[239]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52

[240][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155

[241]同上.109

[242]同上.149

[243]胡德海.论教育的自在与自为.武汉.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

[244][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418

[245]同上.414

[246]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280

[247]同上.281

[248]同上.289

[249]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440-441

[250]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405-41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442-443

[251]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412-421

[25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7:307

[253][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202

[254]同上.102

[255][奥地利]西格蒙德·弗罗伊德.文明及其缺憾.傅雅芳.郝冬瑾.苏晓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4:92

[256][美]卡尔·罗杰斯.走向创造力的理论.上海:外国教育资料.1984.3

[257][美]J·S·兰祖利.S·M·里斯.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华华.戴耘.包容.张万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258]同上.5-6

[259][美]J·S·兰祖利.S·M·里斯.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华华.戴耘.包容.张万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89

[260]同上.172

[261][美]J·S·兰祖利.S·M·里斯.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华华.戴耘.包容.张万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2

[262]同上.19

[263]查有梁.教育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1:80-82

[264]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第13章

[265]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392-396

[266][古罗马]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

[267]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42

[268][英]约翰·巴罗.不论:科学的极限与极限的科学.李新洲.徐建军.翟向华.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4:306

[269][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528

[270][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89

[271][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190

[272]同上.335

[273]同上.191

[274]同上.193

[275]同上.193

[276]同上.194

[277][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38

[278]同上.304

[279]同上.303

[280][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247

[281][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40

[282]同上.118-119

[283][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407

[284]同上.85

[285]同上.84-85

[286]同上.305

[287]同上.425

[288][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34

[289]同上.13

[290]同上.42

[291]同上.269

[292]同上.304

[293][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95

[294]同上.304

[295]同上.292

[296]同上.293

[297][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402

[298]同上.33

[299]同上.32

[300]同上.404

[301]同上.459

[302]同上.73

[303][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465

[304]同上.

[305]同上.74

[306]同上.270

[307]同上.123

[308][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459

[309]同上.408

[310][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474

[311]同上.407

[312]同上.408

[313]同上.402

[314][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73

[315][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202

[316][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北京.三联书店.2002.1:31

[317]同上.32

[318]同上.9

[319]同上.67

[320]同上.32

[321]同上.32

[322][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北京.三联书店.2002.1:33

[323]同上.41

[324]同上.39

[325]同上.40

[326]同上.59-60

[327]同上.62

[328]同上.34

[329]同上.65

[330]同上.59

[331]同上.67

[332][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北京.三联书店.2002.1:34

[333]同上.60

[334]同上.61

[335]同上.65

[336]同上.66

[337]同上.66

[338]同上.66-67

[339][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北京.三联书店.2002.1:54

[340]同上.56

[341]同上.58

[342]同上.57

[343]同上.57

[344][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北京.三联书店.2002.1:57

[345]同上.58

[346]同上.62

[347]同上.55

[348]同上.56

[349][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北京.三联书店.2002.1:59

[350]同上.69

[351]同上.71

[352]同上.71

[353]同上.1

[354]同上.11

[355][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北京.三联书店.2002.1:9

[356][比]普里戈金.[法]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沈小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中译序

[357]左孝彰.老子归真.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5:6

[358]本文所引用老子的文字除注明者之外,均自 刘坤生.老子解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

[359]子非鱼.物演通论:自然存在、精神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哲学原理.太原.书海出版社.2003.1

[360]同上.17-18

[361]同上.18

[362]这里指的是存在效价的指标,并决定着某个存在者的可存在度或稳定度。可参见 子非鱼.物演通论:自然存在、精神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哲学原理.太原.书海出版社.2003.1:41

[363]子非鱼.物演通论:自然存在、精神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哲学原理.太原.书海出版社.2003.1:47

[364]同上.26

[365]同上.36

[366]同上.54

[367]子非鱼.物演通论:自然存在、精神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哲学原理.太原.书海出版社.2003.1:65

[368][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228

[369]子非鱼.物演通论:自然存在、精神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哲学原理.太原:书海出版社.2003.1:63

[370]罗耶.奥卡姆剃刀.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1:5

[371][印度]奥修.春来草自青.虞莉.顾瑞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7:96-97

[372]刘坤生.老子解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9-12

[373][墨西哥]哈维尔·费尔南德斯·贡萨莱斯.糟糕的教育.墨西哥.成绩.2005.8.20.转自 新华通讯社.参考消息.北 京.2005.8.24.6版

[374][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198

[375]左孝彰.老子归真.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5

[376][比]普里戈金.[法]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沈小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5

[377]同上.1-2

[378]同上.7

[379][比]普里戈金.[法]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沈小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9-11

[380]同上.30-31

[381]同上.32-33

[382]同上.46

[383]同上.55

[384][比]普里戈金.[法]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沈小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55-56

[385]同上.63

[386]同上.75

[387]同上.80

[388][比]普里戈金.[法]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沈小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127

[389]同上.130

[390][比]普里戈金.[法]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沈小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175-176

[391]同上.179

[392]同上.191

[393]同上.180

[394]同上.206

[395]同上.299

[396][比]普里戈金.[法]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沈小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300

[397]同上.305-306

[398]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16-18

[399][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123

[400]同上.186

[401]同上.8

[402]同上.47

[403]同上.49

[404]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68

[405][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37

[406]同上.132

[407]同上.68

[408]胡志强.中国国际人权公约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176

[409][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62

[410]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535

[411]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88

[412][法]勒内·托姆.突变论:思想和应用.周仲良.张国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3:105

[413]同上.12

[414]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90

[415]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95

[416]同上.136

[417]顾泠沅.教学实验论:青浦实验的方法学与教学原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9:58

[418][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1-75

[419]同上.54-55

[420]同上.56

[421][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8

[422]同上.59-60

[423][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63-65

[424][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64

[425][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83

[426][美]C.R.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杨广学.尤娜.潘福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140.146

[427][德]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赵鹏.何兆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92

[428][美]卡尔·R·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杨广学.尤娜.潘福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23

[429][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单中惠.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6:5

[430]同上.4

[431][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68

[432]同上.78

[433]同上.68

[434]同上.69

[435][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单中惠.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6:45

[436][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39

[437]同上.340-341

[438]同上.38

[439]同上.347-348

[440]同上.340

[441][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单中惠.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6:11

[442][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65

[443][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61

[444][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单中惠.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6:142

[445][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19

[446]同上.607

[447][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单中惠.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6:27

[448][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45

[449]同上.359

[450][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单中惠.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6:39-40

[451][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单中惠.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6:42

[452]同上.26

[453]同上.141

[454]同上.135

[455][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21

[456][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57

[457]同上.60-61

[458][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77

[459]同上.360

[460]赵祥麟.王天一.单中惠.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8:496-497

[461]赵祥麟.王天一.单中惠.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8:497

[462][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1

[463]同上.4

[464]同上.4

[465]同上.356-361

[466][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350

[467]同上.52

[468]本部分主要参考了[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主编、王承绪、赵祥麟、赵瑞英和顾岳中翻译、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于1991年4月出版的 《杜威学校》之相关内容,除直接引文外,其余材料参见有关各章。

[469][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赵祥麟.赵瑞英.顾岳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30

[470][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31-32

[471][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赵祥麟.赵瑞英.顾岳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33

[472]同上.46

[473][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赵祥麟.赵瑞英.顾岳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79

[474]同上.97

[475][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赵祥麟.赵瑞英.顾岳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138

[476][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赵祥麟.赵瑞英.顾岳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358-361

[477][印]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张南星.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1:9

[47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10:289-290

[479]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34

[480][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67

[481][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杨大春.张尧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222

[482][英]约翰·巴罗.不论:科学的极限与极限的科学.李新洲.徐建军.翟向华.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4:111

[483][美]A·H·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林方.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3:58

[484]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41

[48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107

[486]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上篇之五

[487]郭思乐.教育: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论教育内部惯习评价导致的可视性教育亚文化向教育文化的回归.北京.教育研究.2004.12

[488]同上.

[489]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北京.教育研究.2003.2

[490]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北京.教育研究.2003.2

[491]同上.

[492]郭思乐.教育: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论教育内部惯习评价导致的可视性教育亚文化向教育文化的回归.北京.教育研究.2004.12

[493]郭思乐.德育的真正基础: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北京.教育研究.2005.10

[494]郭思乐.德育的真正基础: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北京.教育研究.2005.10

[495]郭思乐:课程本体: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北京.教育研究.2003.7

[496]郭思乐.知识过程的生长本质:小立课程的关键.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4.1

[497]郭思乐.人之悟感发展与教育的生本化改革.北京.教育研究.2004.3

[498]郭思乐.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教皈依学.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499]http://esi.scnu.edu.cn/notice.htm.

[500]同上.

[501]http://esi.scnu.edu.cn/notice.htm.

[502]鲁洁.德育过程初探.北京.教育研究.1981.2

[503]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北京.教育研究.2000.7

[504]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北京.教育研究.2002.1

[505][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33

[506]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3.9

[507][英]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杨汉麟.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3:2

[508]混沌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对初始条件的高度敏感性。可参见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桂林.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5:244

[509][英]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杨汉麟.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3:36-37

[510][英]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杨汉麟.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3:19

[511]同上.42

[512]同上.170-171

[513]同上.83

[514]冯友兰.一种人生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9

[515][美]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金泽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1:4

[516][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何光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7:120

[517][德]鲁道夫·奥伊肯.新人生哲学要义.张源.贾安伦.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97

[518]同上.84

[519]同上.93

[520]同上.70

[521][德]鲁道夫·奥伊肯.新人生哲学要义.张源.贾安伦.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71

[522][印]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张南星.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1:24

[523]同上.97

[524][古罗马]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