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土之象的天人相合视野

地土之象的天人相合视野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人的生存能忠实地承诺这一天道律令,并遵照五行的自律方向运动,就可以达向与天合一的境界。因此,作为黄土文化的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内涵则是阴阳五行。地土之象虽然按照五行法则在运转,但广袤的天空始终成为高悬于高原黄土之上的神幻之象,它总是给人的生存体验抹上丝丝不安的阴影。由此,人们对地土之象的崇拜与敬畏,开始获得了“天”的含义。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且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人的头脑。”[4]以山文化为基本形态的中国文化,它的诞生,由两个直接的条件所决定,这就是以山地、地土为基本特征的地缘环境和血缘亲情。

中华民族祖先发源于东亚内陆的黄土高原。如烟似乎雾的黄沙给静默肃穆的黄土高原笼罩上一层茫茫无际、神秘悠悠的困惑,使人产生一种对土的敬畏与茫然。同时,黄土的肃穆静默,难以产生大海般的动荡不息,给人注入了一种平淡和谐的情趣。由于这种敬畏与茫然和平淡与和谐相混合,生成出一种对土的崇拜:中国文化是一种对土的敬畏和对山的静默肃穆神秘的求破译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构架中,土是其核心、基础。以土为凝聚轴心的中国文化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总体认知构架,就是有关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观念。金木水火土,土居其中,木、火、金、水此四者按东、南、西、北方位簇聚于土的周围,并将十天干与五行相对应,这样,五行不仅指五行之物(金木水火土),又包含了五行之性(五德)、五行之味(五味)、五行之色(五色)和五行之声(五声),并由此演化为人体的五脏与此对应。五行运作的两极状态则是静与动:静者为阴,动者为阳。五行运作,阴阳互转,这就形成天、地、人生存的总体规律。

五行构架的自律运动所体现出来的阴阳两极的互动规律,就是“反者道之动”之天道律令。人作为一种独特的物种生命形式,他虽然独特于万物,却始终生存于自然宇宙之中,必须自觉地承诺这一五行运作的天道律令。当人的生存能忠实地(自觉地或强制地)承诺这一天道律令,并遵照五行的自律方向运动,就可以达向与天合一的境界。因此,作为黄土文化的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内涵则是阴阳五行。要理解“天人合一”思想,必先理解阴阳五行;要理解阴阳五行,则需从阴阳、五行的起源与融合入手。

人类文化的创造,总是创造者的精神历程的展现。人的精神历程的展现,总是他面对实际生存处境的无言体验所获得的对自身生存处境的直观景象,然后以言来表达的过程。这就是说,人类总是先有了某种体验而生成某种本能化的“意”,然后才去创造性地寻求表达这种无形体验之象(直观图景)和言(语言体系)。但这种体验是以人们的实际生存处境为唯一的直接对象,以阴阳五行观念为内在精神和基本框架蓝图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同样是中华民族祖先早年面对自身生存处境而“体验→显象→达言”的产物。

对中华民族来讲,其生存的直接自然现实是东亚大陆的黄土高原,其生存的直接人间现实则是血缘化的宗族制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前者是自然对种族选择的结果,后者是种族在极为原始的条件下无可选择的选择性体现。面对前者,高原黄土成了人(种族、个体)生存的自然根基:雄浑广阔的高原,静穆默默的黄土,给人以稳定、坚实、平和、恬淡的生存感受。在这里,没有动荡和巨变,更没有恐惧和难安宁,有的只是如烟滚滚的黄沙所卷起的奇幻景观,和静穆肃默的高原黄土所洋漾的无言的神秘感觉,因为茫茫的宇宙太空在围绕高原黄土运作,黑夜与白天相交替,阴与晴不定循环,风与雨、雷与电时现时没,就连悬空的月,其圆与缺也是有规则地围绕高原黄土而运作: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变中循环往复,唯有它的轴心——高原黄土,永相静默、肃穆,始终在静默肃穆中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变照万变,并使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和“反者道之动”的深层生存体验之象。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中的天道观,实质上是一种基于高原黄土的地道观,是一种以“土”为根基和轴心的黄土观。这是中华民族对自身生存的自然处境,即高原黄土的深切体验向苍茫宇宙空间的幻化性折射。同时,在这块广袤无际(当时是这样)的高原黄土上,草木由是而生,雨水由是蒸腾降落、含隐、流淌,金属由是而埋藏、采掘,火种由是而发明、生灭。一切都产生于土,一切都最终归属于土:星云风雨、万物生命、人事灾变,都是高原黄土的静穆肃默的吞吐隐显。以土为滋养,木、火、金、水循环生成,由此展开了四季的流转,万物的生生灭灭,阴阳的相互律动,这就是五行对阴阳的包含与融汇。

以土为根基和轴心,去描述对体验到的实在自然处境即高原黄土的生生循环之象(阴阳五行运作),并将对土的体验之象幻化为天宇之象,这恰恰表明了另一种更为深层的心灵幻境:高原黄土的稳定与实在虽然给予人以平和恬淡的安全感。地土之象虽然按照五行法则在运转,但广袤的天空始终成为高悬于高原黄土之上的神幻之象,它总是给人的生存体验抹上丝丝不安的阴影。为消除这种种本不该有的非安宁因素,其根本的努力不是消除天象的存在,因为风烟黄尘之上的宇宙太空——天,作为一种自然存在,同样自律地构成了人的自然生存处境的立体内容,人力根本无法消除,唯一的途径是尽其努力用实在的直观体验去框架它,并在其明知不可为而故为之的框架与解释之中本能地生发出对它(天)的敬畏。敬畏本身是一种求淡漠的不可淡漠之心灵幻境的特殊展现。当人们面对虚极幻化的天宇,用对高原黄土的实在直观体验之象去比附强言,那种对高原黄土的直观体验之象,就变换成了对茫茫天宇的体验之象。这一由地向天的体验幻相的完成,则是阴阳五行图景在不断的体验中走向对五方、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四季纪年的对应性直观演绎的实现。当地土之象图景(阴阳五行图景)实现了对天宇万象的包罗之后,它也就在人的体验中由实在的高原黄土升上了虚极的茫茫天宇,升格为宇宙循环规律——天道律令。由此,人们对地土之象(阴阳五行观念图景)的崇拜与敬畏,开始获得了“天”的含义。“天”的含义的获得,地土之象这一原始图景也就开始隐退于后台。由于文化被创造的本身就产生着一种对人的方向性恃有与书写,由地及天再由天罩地的循环理路,呈现出生存体验的整体图景,正是这种生存体验的原始图景的整体性,才激励后人对自然生存处境的直观体验,开始在已有的文化恃有中走向衍生体验之途,产生衍生性体验之象——作为原始体验之象的地土直观图景,被后人在体验中错位地理解为是天宇之象的最后完成形式,由此推演出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天人合一”论是一种大宇宙思想,表达了一种大宇宙图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