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考“天人”

考“天人”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人”与“天人感应”,是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受到人们的研究、阐述与重视。至秦始皇焚书坑儒、禁绝学术论争,汉武帝罢黜百家之言而搞一言堂,独尊董仲舒的所谓“儒术”,这才使封建神学理论取代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传播。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这一中国古典哲学上原本博大精深的科学观点作包装,而贩卖他的神学理论,就也将“天人感应”的科学观点予以否定。

第五节 考“天人”

“天人”与“天人感应”,是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受到人们的研究、阐述与重视。因此,其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过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有博大精深哲理蕴含的重要理论根基。如《易》经就是以“天道、地道、人道、时变”而立卦,通篇都讲天、地、人之间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的。

黄帝经》曾明确提出了治国者要“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善阴阳之为用”的重要观点。在中国的历史上,孔子孟子、管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子思子、韩非子等历代学者,没有不谈“天人”关系的。太史公司马迁因言获罪,被“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之所以忍辱含愤而不死者,“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完成《史记》之著。就连中国的普通百姓办事情时也不忘记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性条件之分析。

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从夏禹改变了五帝时代的民主社会制度后,就竭力抵制道学思想,以“神道设教”之法歪曲道学理论,至商末周初,周文王父子又改《易》经为卜筮用,但封建独裁统治者们始终未能搞出一套为巩固自己政权服务的哲学思想理论来。在春秋时期,虽又有李耳篡改《道原经》而成《道德经》,鼓吹愚民哲学,使中国古典哲学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嬗变,但由于李耳在其《道德经》中,只不过是反反复复地讲了一个极反规律,并把它强调到了极端化、机械化的程度。由于其说并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古典哲学的嬗变程度还不是很大。至秦始皇焚书坑儒、禁绝学术论争,汉武帝罢黜百家之言而搞一言堂,独尊董仲舒的所谓“儒术”,这才使封建神学理论取代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传播。由于董仲舒的封建神学理论,是全部盗用中国古典哲学(也就是道学)的名词、术语为其外包装,这就使得中国古典哲学的原有名词、术语全都变了味。后世的学者,往往由于不研究中国的思想变迁史,不了解中国古典哲学,就误将董仲舒的封建神学理论当成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倡之者是如此,批之者亦复如此。

这样,人们就以李耳的思想硬往黄帝头上加,以董仲舒的封建神学理论硬往孔子头上栽,这就事实上造成了一种混乱。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这一中国古典哲学上原本博大精深的科学观点作包装,而贩卖他的神学理论,就也将“天人感应”的科学观点予以否定。为着正本清源,分清董氏神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界限,我们就需要对“天人感应”的观点进行一点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