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仰观宇宙之浩瀚,融入万象之葱茏

仰观宇宙之浩瀚,融入万象之葱茏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仰观宇宙之浩瀚,融入万象之葱茏“世界观”是人面对宇宙万物之广大繁盛,油然而生的崇敬、赞叹、仰慕之情;从这种仰观中,人深刻体悟出自己作为宇宙万象之一的意义。

一、仰观宇宙之浩瀚,融入万象之葱茏

世界观”是人面对宇宙万物之广大繁盛,油然而生的崇敬、赞叹、仰慕之情;从这种仰观中,人深刻体悟出自己作为宇宙万象之一的意义。近代意义上的“世界观”一词来源于西方,《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将“世界观”(英文world outlook)解释为:“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亦称宇宙观。它是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审美观、科学观等的总体……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对一定世界观的信念,是确定人们实践活动方向的精神力量……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都是这一时代精神文明的结晶,它影响和制约着当时自然科学伦理道德、审美观点以及一切精神文化的发展。”[1]这一近代西方哲学式的定义,强调了“世界观”内涵中“看法”、“地位”、“作用”、“态度”、“方法”、“认识”、“改造”等功能主义的因素,与中文“仰观俯察”的丰富涵义、尤其是带景仰意味的深刻内涵相比,显得浅近庸俗、枯燥乏味,明显带有现代西方世界观的功利主义色彩和人类自我中心论的倾向。

中国人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称谓,最常见的是“天地”(连带“古今”)、“万物”、“万有”、“万类”等,如各地孔庙前的高大牌坊,上书“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八个字将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东西囊括无遗:人以美德配天地之广大,道以一贯之仁驭古今之悠悠。如是之广大天地、之神奇宇宙、之美好世界,才适合人类与万物安居。“万物”等词语则寓“众生平等”义和“博爱众生”义。另一常见称谓是“乾坤”,本于《易》乾、坤两卦,喻天地万物阳刚充沛、健进不息的生命力量和阴柔温顺、含弘光大的生命精神,气魄雄浑开阔,取象博大优美,非西方概念可比。此外,“宇宙”这一称呼,寓“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义,比“世界”这一概念更为广大。作为无限时空,宇宙包含着无限量的世界。而作为有限时空,世界则是宇宙沧海之一粟。因此,严格说来,世界观和宇宙观不应混同。

在现代德语文献中,“世界观”(weltbild)是被经常使用的概念。狄尔泰在《生存哲学》以及《德国文学中一个新世界观的诞生》、《各种世界观在诗中的地位》等论文中,首次将“世界观”类型分成“哲学的”、“宗教的”和“诗的”三种,并分别予以论述和解释;1938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作了题为《形而上学对现代世界观的奠基》的演讲,此文收入1950年出版的著名文集《林中路》,更名为《世界观的时代》,中译为《世界图像的时代》(孙周兴译)。

若以存在现象学的方式体验、思考和表达的话,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广阔的观看。这一观看的核心是人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呈现。首先,是人摆脱了动物性攫取的狭隘视野,悠闲地放眼观看他自身所处的世界。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才呈现在人面前。这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标志。正是在这一观看过程中,世界聚合成一个意义整体,呈现于人前。更确切地说,正是在人的观看中,世界才从一团混沌中挣脱出来,向人呈现它的外观以及内在的品质、肌理或秩序。

与此同时,人也将视线投向自身,投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为自己的生命寻找解释和根据,赋予自己的生命在世界上的合理地位,从而使自己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换言之,人在观看世界的同时,也在观看自身,也在倾听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人与世界之相互呈现说明,人与世界同时受制于超越了人与世界相互呈现的更高的东西,那就是存在的真理或存在的天命,这种最本原的真理或天命,中国人称之为“道”。道是赋予人和世界存在根据与意义的终极源泉。

观看是对这一源泉的仰慕、敬畏和归依,是赋予价值和意义的行动。观看也因此而被称为“观照”,即通过观看将发自人性的真理之光照射在混沌一团的世界的黑暗之上。观看是梳理,梳理出一个井井有条的、具有内在秩序的、合理而正义的世界。观看是揭示,揭示出世界内在的品质、肌理和生命。

观看决不是自然科学中的“观察”。以一定的方法,对一定量的物质进行观测,谓之“观察”。世界是无量的,如何以一定的方法予以测量?故世界观必然超越科学之上。《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宇宙中一切具有外在形相的事物,都是宇宙终极之道的体现,但终极之道却超越了一切外在形相,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本源、真理和生命。因此,深刻的世界观思想,都是探究超越性的宇宙本原及其在社会历史与个人人生之贯彻的学问。

从古至今,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的不同,分布于地球表面的人类,自然形成了各个民族并因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丰富多样、光辉灿烂的世界各民族文化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各民族不同的把握世界整体的方式,即不同的民族世界观。

中华民族把握世界整体的独特方式,是谓中国世界观。中国世界观的最显著特性,概要言之,乃是一种对人所处的宇宙万象的生命与源泉的高度敬畏仰慕之心,这种敬畏仰慕之心促使人对自己作为宇宙万象之一的生命的高度珍视,促使人以自身美德汇入宇宙生命之奔流中,因此,中国世界观既不主张人固执一己私利而伤万物之生,也不否弃一己之生而侍奉超自然的神灵,而是以宇宙的道德与境界为楷模,合理而诗意地安顿自己的人生。这种非宗教亦非世俗功利的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关键之所在。中国人认定:世界的价值、意义、真理,不在生命以外,而就在宇宙生命的不息流动之中,在合乎事物本性的人类生活中。

处于魏晋颓废之世的王羲之,其传世名文《兰亭集序》仍多少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生活境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自然之广大优美,正映衬出人生之短暂局促。羲之惟一的寄托,就在“斯文”之内。如果宽泛地理解,斯文可视为全部人类文明所遗之传统与精神。

以此观“斯文”一词之首创者——孔子,则境界之高下,不可以万里计:“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羲之处顺境而生深悲,孔子身临险境,却浩然自许,勇于担当,视一切人间险阻为尘芥,此是何等境界!羲之背后,是魏晋六朝佛老盛行、颓废柔靡之世风;孔子背后,则是中华民族正大清刚之元气!由此可知儒道佛三教在中国世界观中的不同地位。儒家有以观宇宙万物生生不息、运行不已之大“道”;道家有以观自然清净、永葆青春之玄“妙”;晚起之佛家,则有以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现象永恒流转而无自性,油然而生超“悟”脱尘之心。三教之中,儒学至大至中,于现象流变中悟出不变之真理(道)、人生与万物之轨则(德),是为正教;道家、佛家于此真理与轨则虽有极深刻之洞察,但毕竟逆生命之流而有空无之患,其约束人心之功,可为儒学辅助,是为偏教。

三教乃中国世界观之中心,中华民族悠久智慧之凝结。中国世界观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中国世界观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把握宇宙人生的独特方式,其精神广大精微、博厚深沉,其境界辽阔高远、优美绝伦;第二,中国世界观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儒学世界观,它深刻地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是从古至今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伟大精神家园;第三,中国世界观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核心,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完善自身,成为引导中华民族从事历史实践的伟大精神力量;第四,中国世界观以其真理的终极性与普适性,必将成为引导全人类走出现代西方世界观的困境、建设四海一家之大同世界的重要智慧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