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德育工作的具体做法

学生德育工作的具体做法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独立学院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庞鑫培摘 要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以人为本、成人成才,构建独立学院学生德育工作的合力机制的应对思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积极地参与其中,尤其在文化和信息方面。
挑战与应对_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独立学院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

庞鑫培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杭州 310024)

摘 要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以人为本、成人成才,构建独立学院学生德育工作的合力机制的应对思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 德育 机遇 挑战 应对

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高校德育工作也不断得到加强,在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和人才培养中愈来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工作既具有普通高校德育工作的共性,但也有其独特的个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给独立学院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化,独立学院德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此,独立学院德育工作该如何把握机遇,发挥优势,迎接挑战,开拓创新?这是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明确回答和大胆实践的重大课题。

1.机遇:独立学院学生德育工作有着良好的内外环境和自身优势

1.1 党和国家、社会非常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近年来,党和国家空前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相继颁布了关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资助、毕业生就业、大学生社团、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多达16个。如1999年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是2005年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两个所有”等新理念(即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这些给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和决心。

1.2 高等教育、独立学院改革的日益深化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有利条件。伴随着高等教育尤其是浙江高等教育的惊人发展(从1998年的一个教育小省至今发展为六大高教园区,容纳了34所高校、28万名大学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4%,居全国省区首位,现有20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校园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设施和条件显著改善。如学生宿舍公寓化,网络、电话进宿舍,为学生创造了现代化学习生活条件。同时,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质量监控保证体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连年扩招的情况下,保证了教育质量。学生一方面身受高等教育发展所带来的入学机会,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和自觉性逐步增强,学风也有一定的好转。

1.3 独立学院学生精神风貌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从每个学期初,我们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调研中发现学生还是很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充满信心,这个从笔者所在的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学生党建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2005年底,学生申请入党者比例高达92.4%;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比例高达16.51%;学生参加各级社会活动的热情较高。同时,学生对交费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等高教改革举措也已从心理上逐渐适应。

2.挑战:独立学院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2.1 社会发展宏观环境带来的挑战。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市场经济大背景。独立学院也不例外。开展德育工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首先,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高校间国际性的交往和交流在增多。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积极地参与其中,尤其在文化和信息方面。如中外学生的交流营、英语和日语专业学生接受国外知识变得非常便捷。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在悄然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选择(超级女生现象)、价值判断以及思想观念(校内结婚)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次,信息的网络化,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并不断地赋予信息化更为积极的内涵。另一方面,虚拟现实和不良网络文化也极易引发大学生思想混乱,导致其自我认知失调。再次,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受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将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一些学生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缺乏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容易受动摇,社会责任感淡化等。

2.2 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带来的挑战。第一,自从1999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不再全是传统意义上的佼佼者、精英分子,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有所下降。学生德育不仅面广量大,而且难度增加。第二,高等教育在迈向大众化的过程中,“市场化”或 “社会化”表征日益凸现,最明显的两个表现:一是后勤社会化改革,二是民办高校的发展。在这两个条件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是值得攻克的课题:如学生公寓的管理和服务问题。第三,独立学院学生按照办学成本交费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学生成为学院/学校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与学校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学生及其家长更加关心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学习生活条件等。实施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制”以及公寓化管理,原来严格的学科和专业界线被打破,学制和班级概念逐步被弱化,以系、班级为单位的传统德育工作模式不得不进行调整和改革。

2.3 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新特点带来的挑战。一是学生成分复杂。国家取消高考年龄、婚否等条件的限制,已婚育龄学生也有出现,大学生将由不同年龄结构、成就取向、生活阅历、心理个性等多层次的人员组成。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是主体,他们依赖性强,自理和适应能力差,合作与吃苦精神不足。这些情况表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成才需要各异。二是学生压力增多。现在的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压力都大。具体表现在:经济压力加重,每年的高学费使贫困学生面临着极大的经济困扰,特困生、贫困生群体人数不小;就业压力加剧,招生规模的扩大直接导致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独立学院毕业生;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由于学习、经济、人际交往、就业、自身生理等原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北京市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课题组曾对北京市 23所大学的近60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大学生中16.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三是校园 “热现象”值得关注。考研热、考证热(普通话等级证、秘书证、会计证、口译证、报关证、程序员证等)、恋爱热、上网热、租房热。这种“热”现象应引起我们的 “冷”思考。

2.4 独立学院德育工作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带来的挑战。第一,德育工作队伍尤其是专任教师的工作和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不平衡,在年终考核、课题申报、先进评选上,有些学校还没有与专业教师放在同一位置上。第二,在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学生德育工作队伍人员不足、力量不强。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第三,德育工作内容有时设置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过分要求学生按照社会固有的、统一的目标模式行事,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规律和需要。第四,德育工作方法还习惯采用传统的灌输、说教和管理方法,忽视了双向交流和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利用经济、法律、文化、传媒等新的手段和方法不够。第五,要全面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并附之于实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全员德育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专业教师对德育的职责和任务认识不到位。德育工作缺乏整体设计和总体部署。德育的专兼职队伍力量还不够强、作用还不够明显。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须研究和探索。

3.应对:以人为本、成人成才,构建独立学院学生德育工作的合力机制

构建独立学院学生德育工作的合力机制,就要树立“以人为本”和成人成才的理念。①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条件。其次要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再次要确立“学生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②树立成人成才的理念:成人指使大学生学会为人处世,懂得做人的道理;成才指使大学生有知识、有技能、有独特的才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核心在于强调德育是首位、是灵魂、是核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教育思想。高等教育不仅是“成才”教育,更重要的是“成人”教育,而且“成才”必先“成人”。

3.1 以“三个课堂”育人体系统筹课内课外德育,形成全过程育人的合力机制。应坚持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统筹课内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构建以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为辅、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为补充的“三个课堂”育人体系,同时要建立三个课堂的互动机制。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持之以恒地抓学风建设。对分年级教育要有侧重点:对一年级学生重点进行适应教育,适应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对二年级的学生重点进行专业教育,深化专业意识、培养专业情怀;对三年级的学生重点进行职业教育,从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要求入手;对四年级的学生重点进行择业教育,解决学生毕业前对职业定位的问题。以“德育新三进”(进公寓、进网络、进社团)为抓手,扩大德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重点要抓好公寓文化、网络文化、社团文化建设。实践育人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主动拓展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3.2 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机制。推行“三个课堂”导师制,落实专业导师制、社团导师制、课外科技活动导师制、社会实践导师制、机关职能部门和机关党员、教工党员联系学生班级(寝室)制度,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指导。专业导师指导第一课堂;课外科技导师、社团导师指导第二课堂;要研究计算导师工作量,给予相应津贴(获奖的现在给予一定的奖金),并将其工作实绩作为晋级晋升的优先条件;社会实践导师指导第三课堂。给每个实践小分队配备导师(重点小分队有带队教师),从组队、选题、调研、实施、成果转化等环节进行全程指导,确保实践活动的成效;机关职能部门和机关党员、教工党员、后勤党员干部联系学生寝室制度,把导师制延伸至学生公寓。明确联系党员(部门)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寝室学生座谈会,参加一次寝室组织的活动,每月走访寝室一次。建立师生互动机制,推动德育工作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3.3 以“三方互动”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德育资源,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机制。就目前而言,学校文化、社会文化、家庭文化是断裂的,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开展。比如典型的5加2等于0甚至负数的现象,即在学校接受五天的教育,周六、周日在社会上、家庭就把我们的教育刷新了,所以得出的结论:光靠学校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需要全社会和家庭的一起合作。这当然有偏颇或是个例,但折射出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一种合力,全社会、校内外对学生德育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的沟通,脱节较严重。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积极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努力构建“学校主动、社会联动、家庭促动”的德育模式,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机制。学校要主动——全面整合学校教育资源,重视德育队伍建设,充足德育的四支主体力量(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导师队伍、学生骨干队伍),要重视通过完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整合队伍,凝聚力量。社会要联动——深入挖掘社会教育资源,积极谋求社会各方支持,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家庭要促动——充分发挥家庭德育的功能。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间的互动,这是目前德育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有效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2005.01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994.08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11

[4]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 2005.08

[5] 浙江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 2005.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